吳雅婷
摘要:凡是好的方法都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而習慣的養(yǎng)成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需要耐力,要反復抓,不能放松。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養(yǎng)成習慣?!睂W生學習習慣還有很多,例如自學習慣、預習習慣、質疑習慣、討論論習慣等等,作為一名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培養(yǎng),這有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一些成功人士并不比其他人聰明,是一個良好的習慣讓他們更有知識、更有教養(yǎng)、更有能力。一個人一旦具備了良好的習慣,其進步就會像一列無法停止的火車那樣一直向前。小學生的思想和習慣等都還處在形成階段,這一時期注重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這不但影響著小學生的當下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其以后的人生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深刻認識到良好學習習慣對學生的重要作用,從教學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從而全面改進其學習狀況。
一、課前預習與課后溫習
有的小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上完課,才知道學習了什么,這樣無準備的學習,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預習像軍人火力偵察一樣,讓學生明確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帶著疑問學習,這樣,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教學《望天門山》時,課前,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理解詩的內容,試一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上課時,結合學生的畫質疑提問“你為什么這樣畫”,和學生一起交流,讓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誘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實踐證明,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及時鞏固,還會忘記的。因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溫習習慣,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知識,降低遺忘率,鞏固知識,幫助學生將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缺陷。
二、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
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不積極動腦思考,就學不好語文。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學習中遇到問題,讓學生盡量自己解決,不依賴別人。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發(fā)表各自不同的觀點,包括與教師的標準答案持有不相同及相左觀點或立場的見解。對不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觀點與見解,不能輕易否定,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誘引學生深入地討論,民主教學,允許保留個人意見,支持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享受獨立思考的成功,逐漸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想事成,學習也是如此。試想,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能學到知識的嗎?因此,培養(yǎng)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教師和家長誘導學生克服邊一邊學習一邊玩,一邊學習一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讓良好的習慣進入課堂。組織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一定的任務豐富多彩的活動,養(yǎng)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傳統的教學,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有的找優(yōu)秀學生回答,很多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新課程標準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氛圍;把創(chuàng)造給師生,教育教學充滿勃勃生機。課堂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素質的主陣地,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例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前三節(jié)行文結構一致,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寫的,可以精讀第一節(jié),“由扶到放”,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jié)。教師進行教學以第一自然段為范例,概括“三步”:“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接著讓學生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高,學習意識很強,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動地參與。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給予恰當的指導。這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爭先恐后發(fā)表所感、所悟。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逐漸養(yǎng)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課外閱讀的習慣
學好語文,靠課內是不夠的,必須閱讀課外讀物。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有時,學習課文中的某一問題產生強烈的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學《太陽》后,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學生還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知識,渴望讀到更多的關于太陽的文章,了解更多的關于太陽的知識。教師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一書,指導閱讀。教學《爬山虎的腳》后,學生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問題感興趣,教師引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教師介紹《植物百科》課外讀物,提供一些有關于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閱讀。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五、善于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教師要學會反思自己,學會在實踐中反思,得出經驗教訓,然后在反思中實踐,讓自己不斷積累經驗,面對失敗的個案要進行分析,明確學生是不同的個體,要做到不同的鑰匙開不同的鎖。此外,我們要以健康的體魄,快樂的心態(tài)上講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歡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tài)。
參考文獻:
[1] 張小敏.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調查[D].贛南師范學院,2014
[2] 齊文輝.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3] 賈東花.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J].考試周刊,2014,01:46-47
[4] 王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上),201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