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群
絢麗多彩的古代希臘神話不僅為后世的歐洲文學提供了各種母題,而且也為哲學家、心理學家、政治家提供了思想的來源和靈感。時至今日,那些神話故事中的諸神或英雄在西方國家仍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形象,甚至成為各種游戲的故事背景或角色設計。然而,希臘神話中的神靈及故事發(fā)展的邏輯卻是與中國傳統(tǒng)以及當今社會的思想觀念很不同的。
古希臘人的世界是一個人神共存的世界,它既是世俗的,也是神圣的。在這個世界里,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還有許多神靈與他們如影隨形。這是由于古代希臘的宗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性充滿于整個宇宙之中,這種“泛神”的世界觀,使希臘人自然地認為每座山、每條河都有一個神在主管,每個季節(jié)、每項與人們的生活相關的事情也都有一個神在操控。這些多神教的信仰者并不是在諸神中選擇一個,而是對所有的神靈都給予崇拜和信仰。在希臘人的眼中,諸神并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秘存在,而是可親近可感知的。這不僅使得希臘人的諸般言行有了種種依據或是借口,同時也使得希臘人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去塑造處理神的形象。于是,諸神既是理想的,同時也是現(xiàn)實的。由此,希臘人從神與人的相似和相異兩個方面來理解神。
神人同形同性
首先是“神人同形同性”論,也就是說,希臘人認為諸神與凡人有著相同的外貌形象,以及相同的性情品質。在希臘人看來,從外表上說,諸神與凡人有著完全一樣的身體外貌,只是比人更加高大優(yōu)美、更加強壯有力,但卻并沒有被夸大到難以置信的程度。他們與人類一樣要經過出生和生長發(fā)育的過程,只是這一過程能以神奇的速度完成;諸神也需要通過睡眠來消除疲勞,通過飲食來恢復體能,只是他們能忍耐很長的時間,且他們的食品與人類的不同,可以說是瓊漿玉液;諸神甚至還需要衣服,女神們對于穿衣著裝的品位還不低;此外,希臘的諸神雖然是永遠年輕漂亮不會衰老,但他們也會受到傷害,會流血,會感覺到疼痛??傊?,希臘的神都還沒有脫離形體,且諸神在形體上都具有一種令人陶醉的肉感和風韻。這種形體之美在希臘的神像雕塑中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請看阿波羅和雅典娜。
從精神層面來看,諸神也不比凡人更高尚、更有德行,而是有著與人一樣的弱點和喜好,七情六欲、羨慕嫉妒恨一樣不少。由此,希臘的神靈也不像后世高級宗教里的唯一神那樣神圣不可侵犯、那么高大上,他們既不是想要普度眾生的佛陀,也不是作為道德楷模的耶穌基督。總之,希臘的神靈并非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冰冷無情的純粹的“精神”,而更像是一群富有人情味的生靈。
據說,美麗動人的阿佛洛蒂忒曾背著她那容貌丑陋的丈夫鐵匠神赫淮斯托斯與戰(zhàn)神阿瑞斯幽會,赫淮斯托斯發(fā)現(xiàn)后暗中布下了一張大網,把奸夫淫婦當場抓住。隨后,憤怒的赫淮斯托斯將他們拖到眾神的面前。然而,眾神卻對此大笑不止。高貴的阿波羅還悄聲問身邊的赫爾墨斯,是否也愿意冒著被羅網縛住的風險而領略一下與阿佛洛蒂忒同床共枕的歡樂?這位信使之神答道:
尊敬的射王阿波羅,我當然愿意能這樣。
縱然有三倍如此牢固的羅網縛住我,
你們全體男神和女神俱注目觀望,
我也愿睡在黃金的阿佛洛蒂忒的身邊。
(《奧德賽》VIII339-342)
赫爾墨斯的回答在眾神中又引起了一陣哄堂大笑。
不朽的神靈與有死的凡人
但與人的相似并不意味著希臘人認為人與神是平等的,若如此,就消解了神靈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事實上,希臘人認為神人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人必須對神懷有敬畏之心,不能妄想與神平等。而神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于:人是必死的,而神是不朽的。請看狄奧墨得斯在四次進攻阿波羅所保護的埃涅阿斯(Aeneas)后,阿波羅發(fā)出“可畏的吼聲”,對他說:
提丟斯的兒子,你考慮考慮,往后退卻,
別希望你的精神像天神,永生的神明
和地上行走的凡人在種族上不相同。
(《伊利亞特》V440-442)
神因不死而張顯其神性,死亡便成為了人神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哪怕是作為人中豪杰的英雄也不可避免。詩人借阿基琉斯之口說:
強大的赫拉克勒斯也未能躲過死亡,
盡管克羅諾斯之子宙斯對他很憐憫,
但他還是被命運和赫拉的嫉恨征服。
(《伊利亞特》XVIII117-119)
因此,死亡是人注定的命運,是一個必經的過程,這就如同草木的一歲一枯榮:
正如樹葉的枯榮,人類的世代也如此。
秋風將樹葉吹落到地上,春天來臨,
林中又會萌發(fā),長出新的綠葉,
人類也是一代出生,一代凋零。
(《伊利亞特》VI146-149)
《荷馬史詩》中的這段描寫由此也成為了歐洲文學史上最早以樹葉的催發(fā)與枯亡來比喻人類新生命誕生與老者逝去的詩句。而不朽作為神靈的特權,其神圣性最直觀地就體現(xiàn)在對死亡的超越之上。
因為這根本的區(qū)別,希臘的諸神雖也有喜怒哀樂,但與人相比,他們之間的怒氣和爭執(zhí)是短暫的、可調解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眾神是永樂且不死的。
由于眾多的神靈分管著世間的一切,因此人不可避免地要與神發(fā)生聯(lián)系,身處于神的管轄范圍之內。于是,我們看到,諸神總是要介入人間的事務中來,而人也總是要向神獻祭、祈求幫助。這種神的可親近性消除了人對神的畏懼感,拉近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密切了人與神的關系,使得諸神成為人們所愛慕、所向往的對象。
同時,這種童稚式的率真與純美,這種生動鮮明的色彩,使得希臘神靈并不具有純粹的神性。然而,正是這些感性的特點構成了希臘諸神的魅力和可親近性??傊切┫ED神靈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他們并不陌生、怪異,不像大多數(shù)古代東方宗教中的兇神惡煞那樣。諸神與人同一形象,同一性情,可以說是人的最高典型和個性的最大張揚。神并未被抽離世俗的人形和人性,這是希臘宗教與其他古代宗教最本質的區(qū)別之所在。這種對人性的肯定,使得整個希臘文明都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