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益增長的來華留學生群體,親歷一個真實發(fā)展的中國,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故事的“他方”講述與傳播者。為此,要注重通過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文化導入與社會實踐課程,培養(yǎng)留學生良好的中國認知;借助社交媒體,由留學生尤其是“意見領袖”在國際舞臺客觀講述中國故事,借聲說話,借筒傳音;要積極創(chuàng)新中國故事傳播方式,構建多元務實的話語表達。
關鍵詞:文化交流;來華留學生;“他方”視角;中國故事;中國形象
中圖分類號:G1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8-0093-04
基金項目:中央高?;A科研項目“基于計算機的漢語通用語在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1191329701);西安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青年基金“微信在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QN2015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馬春燕(1979-),女,河南靈寶人,西安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漢語言文學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标P于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總書記又有著“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的重要批示。筆者注意到近年來我國外宣工作者及學者在外宣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領域,都普遍重視如何將中國觀點進行國際化的表達,強調外宣工作者跨文化視角與意識的創(chuàng)新。但這些都是從“我方”出發(fā)來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的。
“國之交,始于民?!敝v好中國故事,傳播好聲音,對迫切需要尋求國際認同與溝通空間的當代中國而言,也可以借聲說話,借筒傳音。在我們尋求外國人可以接受的國際化表達時,一些外國友人,特別是親歷中國的“他方”客人——來華留學生講述的中國故事,由于借助一定國際平臺,表現(xiàn)為個體體驗式傳播,更接地氣,易被民眾接受。實際上,借由“他方”發(fā)出我們的聲音,在我們黨的外宣實踐中有著成功范例??箲?zhàn)初期,中國共產黨的對外政策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如何讓世界了解中共,成為黨的宣傳工作中的迫切問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宋慶齡的協(xié)助下來到陜北,他經過直接采訪和觀察,寫出了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等影響力頗大的作品,在當時國際社會客觀展示了曾被視為洪水猛獸的中共及其領導核心的真實面貌。日本學者金子將史曾評價斯諾的陜北之行:“在擴大中國共產黨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這無疑是中國共產黨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盵1]
在世界各國交往史上,以留學生為媒增進國與國之間交流的例子并不少見。由于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地理距離等因素,往往造成人們之間的疏離,民眾的溝通、交流、理解常常出現(xiàn)信息誤差。正因為如此,留學生在跨文化溝通中的橋梁與紐帶作用為人所樂道。當今在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培養(yǎng)著四十多萬來華留學生。留學生在華接受高等教育,親身感知真實中國。在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的多種傳播渠道下,借助來華留學生,可以實現(xiàn)在國際平臺發(fā)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鑒此,本文擬從來華留學生作為“他方”講述者,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及可行性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實踐對策。
一、“他方”講述是消除偏見、塑造真實中國形象的重要渠道
由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差異及文化偏見,大多數西方國家媒體在報道中國時往往采取選擇性“放大”或者“失明”。對中國發(fā)展和建設成就方面的信息往往故意忽視或刻意回避,而對中國的突發(fā)性事件,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負面新聞的報道卻戴著“放大鏡”“顯微鏡”“有色眼鏡”。正反面報道的明顯失衡,傳播中有意制造“噪音”“惡音”?!爸袊{論”“中國經濟崩潰論”“一帶一路是新的朝貢體系”等憂恐、威脅性話語,乃至造謠誣蔑中國的種種不實報道,造成其民眾對中國社會的很大誤讀與誤解,形成了刻板負面的中國形象。而我們的主流媒體在進行國際化傳播中,又存在著“水土不服”:難以適應他國特別是西方人的理解和接受習慣,導致這些年在對外傳播中國聲音方面,我們雖然有所作為但始終未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2]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認為,一國民眾的他國國家形象形成是一系列信息輸入與輸出的結果,是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人們對一國國家形象的認知與形成,往往受兩類信息影響:媒介提供的信息所形成的的一國刻板形象與一國民眾親身感受的他國形象。兩者互相博弈,最終形成一國民眾的國家形象。破解媒介信息環(huán)境,“個體體驗傳播”是中堅力量,親身體驗是消除媒介刻板印象的有效途徑。具體到我國國家形象范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留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能夠獲取關于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民風民俗等方面的主觀認知。身臨其境的感知后,形成了“自我體驗圖景”和中國故事的內容與素材。而且,WEB20 新媒體時代,網絡拓撲的信息傳播方式,為人人參與大眾傳播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客觀條件。這些來華留學生“他方視角”下的中國故事,作為信源借助新媒體傳播平臺,將個體感知的中國故事進行傳播,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輿論環(huán)境。蝴蝶效應的傳播效果可有效改變由于諸多不良或不友好媒體信息所形成的負面刻板的中國國家形象。正如張昆教授在《國家形象傳播》中論述的,“外賓回國后,他會向別人發(fā)表負面談話,也可以寫文章或者作報告,這樣,就像石頭扔進了池塘一樣,訪華的外賓把友誼和了解的漣漪擴向四方?!?/p>
根據國家教育部國際司網站上的統(tǒng)計數據,2016年來華留學生生源國別日益多元,范圍已覆蓋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qū);近年來來華留學人數增長較快,已有逾四十四萬名留學生在華學習,“留學中國熱”正在形成。原來被動接受信息的個體受眾可以變?yōu)橹鲃訁⑴c并創(chuàng)造輿論的代言人。借助留學生之聲,將他們來華的所見所聞傳播出去,構建多元的話語表達,十分有利于在更大范圍消除西方國家媒體對中國形象的負面報道以及種種偏見和不良影響。因此,來華留學生“他方”鏡像里的中國故事,在一定國際平臺傳播,是塑造我國客觀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渠道。
二、來華留學生講述及傳播中國故事的可行性分析
留學生通過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接觸到熱情友善的中國人,感受到一個開放包容和諧發(fā)展的中國社會。這些經歷與認知都可以有效消除其原有的對華的誤解與偏見。
1. “他方”講述的中國故事更接地氣,更易被接受。留學生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了解我國歷史、社會制度和文化價值觀的過程。政治學家李普曼的議程設置理論強調通過安排信息與相關議題,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可以有效影響民眾的意見與某些問題的關注,進而建立共識和實現(xiàn)對話。根據教育部的課程規(guī)定,中國概況是接受學歷教育的來華留學生的必修課。教師在留學生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設置討論話題,并為其提供中國政策問題方面正確、及時的信息,從而使這些留學生做出有利于中國國家利益的認知與決策判斷;[3]在教育部的統(tǒng)一部署下,各高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強調留學生在華的社會實踐及文化體驗。這些精神營養(yǎng)的補給,豐富了留學生對中國正面的“他者鏡像”。而研究已經表明,留學生來華后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分更高。對中國的了解有利于提升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如果教育部門和外宣部門予以重視,綜合各方力量做工作,屆時就會有近50萬幫助中國進行對外傳播的“民間大使”。[4]而且,系統(tǒng)全面的課堂教學,目標明確的文化實踐,能大大豐富留學生“他者鏡像”中的中國形象素材。自媒體時代,人人是故事的講述人、也是故事里的主角。國際傳播經驗表明,民間傳播的非官方性往往更易被接受?!巴鈬氖鼙娙菀捉邮軄碜悦耖g的、具體的、漸進的交流;排斥自上而下的、抽象的、突兀的宣傳。”[5]留學生熟悉住在國民眾思維模式、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用其所認可的“理之矛”,來攻域外一些人對中國不了解甚至仇視的“心之盾”往往會事半功倍。[6]留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語境內,以普通民眾身份的“他方”視角,不具官方色彩地講述與傳播中國故事,其可信度與接受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2.留學生中“意見領袖”具有不容忽視的傳播力?!耙庖婎I袖”是四十年代拉扎斯菲爾德在美國進行總統(tǒng)選舉研究中提出的一個命題概念,在有關研究中,他發(fā)現(xiàn)大多數選民獲取信息并接受影響的主要來源并不是大眾傳播媒介,而是其他一些選民。這些選民往往熟悉事態(tài)發(fā)展及緣由,他們的分析方向與思考角度易主導公眾,這一部分選民就被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稱為“意見領袖(輿論領袖)”?!耙庖婎I袖”作為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繼和過濾環(huán)節(jié),對大眾傳播效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更有學者研究已經發(fā)現(xiàn)活躍在網絡社區(qū)平臺上的意見領袖群體對特定事件所持觀點在促成輿論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7]信息化時代,互聯(lián)網是意見領袖積極發(fā)表言論、表達觀點的重要場所。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擺脫了話語交流的時空限制,增強了話語傳遞的時效性,意見領袖通過提供與分享有價值的信息并借助有影響力的媒體及時發(fā)布和傳播,吸引讀者關注、評論、轉發(fā),引導信息發(fā)酵,使得信息迅速擴散。
因此,在爭奪世界主流話語的語境下,世界不同國家的青年意見領袖都踴躍地參與國家事務,青年意見領袖及其所影響著的青年群體成為各國政府社會管理必須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8]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建立面向外國青年的文化交流機制”。2013年,習近平同志在俄訪問期間再次明確提出:“要面向未來,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友誼。要讓青年人了解對方國家的歷史和現(xiàn)在,學習對方國家的語言和文化,進行心靈的溝通。只有多交流、多接觸,認識才能更全面、更深刻。”來我國留學的學生可大致分為學歷生與非學歷生。目前進入本科、碩士及博士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學歷生人數已接近來華留學生總數的一半。(根據2016年來華留學生大數據顯示,該年在華學歷生人數達21萬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474%。)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以青年人為主體,在可見的未來多半會成為其國家的社會精英,有著一定的話語權與輻射圈。我國來華獎學金生大都經過層層選拔與考核,其對華好感度、文化認同度都有著較好的認知基礎。是潛在的“意見領袖”的人才資源庫。通過在華教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就當前中國的熱點問題答疑解惑,提高意見領袖對有關中國問題的認識能力和水平,指導他們的價值判斷,對他們給予經常性、正面的訊息傳遞,對樹立良好中國形象非常有益可行。事實上,在來華留學生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社交能力強,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留學生在班級事務中,其自身人格魅力與知識涵養(yǎng)極易獲取其他學生的認可和尊重。無論在課堂討論交流中,還是在活動組織中,他們的人氣與影響力都有著意見領袖的潛力。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歸國后,其活躍的社會活動能力及貫通中外的獨特經歷,在社交平臺談論中國問題,講述中國故事,將個人表達的意見轉換為信息符號傳遞給其受眾群體,更易形成輿論擴散與傳播。
3.留學生名人講述中國故事,其引領示范作用可以形成國際效應。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被媒介“授予地位”的名人具有價值導向、引起注意并擴大影響的效應,其示范引領作用易為人們普遍認同。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我國學成歸國的留學生中,共計有四十多人在本國擔任了副部長級以上職務;少數人擔任了國家領導人,如哈薩克斯坦總理卡西姆-馬西莫夫曾留學北語,埃塞俄比亞現(xiàn)任總統(tǒng)穆拉圖-特肖梅-沃圖曾先后在北語學習漢語,在北大攻讀本科、碩士直至博士學位。泰國公主詩琳通、約旦公主拉婭,諸多駐華使館的外交官和記者,以及數千名從事對華文化經貿交流合作的人士也都有著留學中國的經歷。泰國公主詩琳通留學北大時,北大為名人學生做了精心安排。學漢語、學文化;拜訪名人學者,參觀名勝古跡體驗文化?!斑@不僅使我的漢語突飛猛進,而且進一步加深了我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現(xiàn)狀的了解?!睘榱思o念這段時光,她回國后寫了一本書《我當留學生》,并在中泰間的教育交流方面做出巨大貢獻。自2009年始在詩琳通的關注和支持下,泰國王宮官員、泰移民局官員先后在北大留學。還有一些留學生明星,利用其自身的名人身份和廣泛的知名度,在兩國文化交流間做著諸多橋梁與紐帶工作。如畢業(yè)于北語、活躍于中國影視界的日本籍明星矢野浩二,在從事演藝事業(yè)之余,在中日交流博覽會頻頻露面。在中國出名之后,日本娛樂節(jié)目曾專門采訪他,主題就叫“如何跟中國人打成一片”。日媒還專門拍攝過他的紀錄片,稱其“輕松跨過了中國和日本的鴻溝”。在參加日本頗具影響力的訪談節(jié)目《徹子的房間》(主持人黑柳徹子是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NHK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暢銷書作家)時,他也毫無保留地大聲說“我愛中國”。其在微博里常常講述自己的中國故事:“我的糗事,成為了讓日本人和中國人友好相處的契機!”“ 我成為了觀察中國、思考中國的濾網。人們通過這層濾網,能從新的視角去看中國,而且還是從正面視角去看”“今后我還想抱著‘日中的濾網的自覺性,過好接下來的人生!” (摘自矢野浩二2017年2月20日發(fā)表的博文《兩國的濾網》)由于其對中日友好關系所作出的突出貢獻,2015年獲得由日本外務省頒發(fā)的2015年度“外務大臣表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