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劉愛豐
【摘 要】陳列是體現博物館性質、功能和任務的主要表現,是實現博物館三項職能(收藏、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因而這種陳列一經推出,將會相對穩(wěn)定地存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但這種陳列也不可能無限期地保持原狀、一成不變,而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在展出一個時期之后,適時改陳,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觀眾的需要。
【關鍵詞】陳列 社會發(fā)展 觀眾求知欲 自身發(fā)展
博物館有三個方面的社會職能:收藏——主要是對藏品的收集、入藏、保護和管理;研究——主要是對收藏品進行辨?zhèn)危闱逭婕?,并進行斷代,同時確定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教育——包括舉辦陳列展覽,并對陳列展覽進行講解宣傳,以及舉辦講座和編輯出版書刊等。博物館的陳列是實現其三種社會職能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方式,尤其是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兩種職能的貫徹,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陳列展覽這一基本手段。向社會公布本館或全國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對社會各階層群眾進行教育。
陳列就是博物館把收藏的文物、標本,運用合適的設備,采取一定的形式擺設出來,供人參觀、學習和研究。所有博物館都有固定的陳列,有的博物館還有臨時展覽。 固定的陳列也稱基本陳列,臨時展覽也稱專題展覽,在博物館的表現形式上,兩者都是必需的。
當一個博物館的陳列存在展示手法單一、燈光布置不合理、展室用具過于陳舊、新征集的文物得不到展示、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在陳列中體現、觀眾對知識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問題時,就會嚴重影響博物館社會職能的充分發(fā)揮。而這樣的問題總是周期性存在。一個基本陳列或展覽存續(xù)一段時間后,當它與社會發(fā)展和群眾需求等諸多因素不相協(xié)調時,就需要對博物館的陳列進行周期性的改陳。
能夠引起博物館進行改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博物館展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縱觀全國博物館,國營中小型博物館占據全國博物館行業(yè)的主體,這類博物館中大多設置了能夠反映當地經濟、文化、歷史沿革、氣候、土地土壤、林水資源、人文、環(huán)境等能夠反映當地歷史風貌和現代改革發(fā)展成果的地志類型基本陳列展廳或展區(qū)。在這類博物館建設之初,館內的陳展內容和設計形式都能夠反映當地地方特色。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博物館內的陳列已不能及時反映當地經濟文化發(fā)展,各種數據已失去其準確性,這時就需要對展區(qū)內的陳列布展及時改陳,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以鐵嶺博物館為例:鐵嶺博物館新館于2001年7月投入使用,地志展是其永久性陳列之一,它以富有代表性的各類標本及大量生動的模型、圖片等,全面展現鐵嶺市的自然環(huán)境、物產資源、人文景觀及社會發(fā)展各方面的現狀和取得的豐碩成果。這一綜合性展覽一經面世,業(yè)內專家學者就給予了相當高的稱許與首肯。幾年里,鐵嶺地志展以自己特有的展出風格、豐富的信息內涵、權威的業(yè)績公布和對廣大觀眾充滿自信的鼓舞力量,日益發(fā)揮出博物館參與社會實踐進程、豐富人們生活趣味的職能作用,成為向世人推介鐵嶺自身形象、彰顯鐵嶺地方現屆黨委政府帶領人民踏實奮進所取得成效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展示載體。
但是,隨著近年鐵嶺的飛躍發(fā)展,鐵嶺各方面較之2001年發(fā)生巨大變化,現有地志陳列已經不能反映現今鐵嶺的真實情況,難以滿足客觀發(fā)展需要。為適應這一飛速變化,綜合各有關方面因素,在市政府和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館對地志展進行了改陳。改陳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原天井進行裝飾性封堵,調整展線,擴展內容。修改地志展展標形式,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心主題。同時又調整了自然資源、人物、基礎設施、城市建設、交通、環(huán)保、能源、工業(yè)、食品加工、機械、汽車零配件等18個部分和單元。
改陳后的地志展通過實物及強有力的宣傳手段,使觀眾了解遼北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激發(fā)建設熱情。將新博物館辦成遼北地區(qū)改革開放的窗口。鐵嶺招商引資的宣傳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振興地方經濟服務,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年參觀人數超過原參觀人數一倍以上,說明了博物館適時改陳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
二、新時期觀眾求知欲的需要
博物館陳列是精神文明的載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人們通過各層博物館來了解當地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博物館陳列在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眾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民眾文化素質等方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博物館在陳列展示藏品、傳播知識和觀賞性服務的同時,更體現了研究水平的載體作用,把一定的價值觀念、文化形態(tài)、生活方式傳遞給了廣大民眾。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作為傳播主體對文化對象,諸如文物、藝術品、自然標本等,從以展品為主體到以觀眾為主體;從濃縮更多的知識信息再現歷史、延伸展示內容到將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呈現給觀眾,整個過程體現的是博物館陳列不斷深化的發(fā)展方向。作為有目的實現活動,博物館的陳列使人們在參觀過程中,既能獲得理智的滿足,又能得到心靈的凈化。它是將人類歷史的燦爛文化通過各種展示手段和形式呈現給觀眾,起到讓觀眾了解和認知這些燦爛文化的目的。隨著我國物資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的文化知識水平逐步提高,觀眾到博物館來己不僅僅是欣賞美妙絕倫的展品,而更感興趣的是想探求展品背后所深藏的文化內涵。所以,博物館在進行陳列時應著重考慮觀眾影響博物館陳列的因素。
在我國,博物館是外來的新生事物。博物館自被引進到在我國發(fā)展的這段時間中,展覽手段一直是一種固定的靜態(tài)模式。展覽陳列上基本沿用以時間為主線的展覽模式,以突出館藏文物展示與確保展品在展覽工作中的安全為重心。展覽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本標準化了的教材。
博物館展覽的內容和展覽的形式上,更多的是突出的收藏情況與學術研究內容,展覽定式與模塊化嚴重,不注重展覽帶給觀眾的真實感受。
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fā)展,人們在不斷追求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人們參觀博物館時已經不僅僅是單一地參觀展覽了解展品本身的內容。
展覽內容與陳列方式的一成不變會使展覽失去活力,失去觀眾。觀眾的多少是檢驗博物館是否能夠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展館內陳列經過一段時間,內容就會老舊,無法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觀眾的求知欲得不到最基本的滿足,這也就阻礙了博物館教育職能的全面實現。出現這些問題時,就需要博物館永久陳列或展覽章節(jié)進行調整和改陳。通過改陳,讓觀眾在展館中對展覽內容有一種全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