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主義思想與誕生于西方國家的民主思想雖然在產(chǎn)生背景,文化環(huán)境和性質(zhì)內(nèi)涵上有所區(qū)別,但是兩者在其基本價值取向上有其相似性,兩者都關注人民的利益與需求并且對權力加以限制,這些相似性決定了民本主義思想與民主思想在當代中國的政治法律實踐中已經(jīng)具備了融合的基礎和可能性。事實上,只有將兩者融合,才能完善民本主義思想也才能為民主思想提供其在中國社會的適應性,也只有如此才能夠有效地指導和推動中國當代的政治法律實踐。
【關鍵詞】 民本;民主;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
一、民本與民主融合之基礎
民本主義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中一度占據(jù)主導地位,民本思想在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萌芽,但是民本一詞最早的書面起源可以追溯到儒家經(jīng)典——《尚書·五子之歌》。書中記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首次以文本形式闡釋了民本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儒家在民本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孟子最經(jīng)典的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民本主義思想的最好體現(xiàn)。近代中國,列強憑借著船堅炮利強行打開中國的國門,西方的政治法律思想魚貫而入,在這種狀況下,許多中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中國的落后與傾頹。這其中以西方的民主和民權思想在中國的反響最為激烈,但是全盤接受西方思想等同于承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完全落后于西方,等同于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這對于許多的有識之士而言是不可接受的一種屈辱。在這種狀況下,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燁燁生輝的民本思想又再一次地進入了中國人的視線。晚晴著名思想家王韜就在他的著作《弢園文路外編·重民上》中說“天下之治,以民為先?!边@些思想家通過對民本主義思想的再喚醒再闡釋,使中國近代的社會現(xiàn)狀得到了改善。和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中的民本主義思想類似,誕生于西方的民主思想也長期在西方國家的政治法律思想中處于優(yōu)越的地位。民主的出生地在古希臘,著名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著作《歷史》中首次使用了民主這一概念。西方民主的發(fā)展也是歷經(jīng)了坎坷。從最早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混合政體理論到中世紀的代議制民主再到近代的以社會契約理論為基礎的民主實踐,民主的內(nèi)涵越來越豐富,民主的價值也越來越得到彰顯?,F(xiàn)代的民主已經(jīng)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之上并以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基本的價值觀念為其內(nèi)涵的一種法律政治理念。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與淵源于西方的民主思想之間的關系在學界長期受到關注,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從性質(zhì)根源上有明顯的差異因而兩者沒有融合的基礎和可能性。因此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西方優(yōu)越論,認為民本主義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而予以全盤的否定。一種是中國優(yōu)越論,認為民本主義思想有著超越于西方民主思想的優(yōu)勢,中國模式完全可以獨當一面。筆者認為,片面強調(diào)民本思想或者民主思想某一方的絕對優(yōu)勢不能充分有效地指導中國社會的建設和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不僅相輔相成,而且相反相成。民本主義思想和民主思想雖然在性質(zhì)上有差異,但是這些差異并不能消解其融合的可能性。
二、民主與民本的關注點都在人民
在對人民的關注上,民本和民主確實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民本主義思想就是以民為本,重視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但是民本主義思想的思路是重視人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統(tǒng)治。所以,民本主義思想并沒有改變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統(tǒng)治結(jié)構,秉持著“君權神授”這一觀念,人民和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命令與臣服的關系,因此對人民需求的滿足也只能是最基本層面上的滿足,不可能上升到自由、公正等更高層次的范疇。羅隱說“百姓所賴在乎一人,一人所安資乎萬姓名,則萬姓為天下之足,一人為天下之首”。[1]這就可以發(fā)現(xiàn),民本主義思想并沒有改變?nèi)嗣竦牡匚唬菓{關注人民利益與需求這一點來看,民本主義思想的實踐依舊是有價值的。民主思想相對于民本主義思想有其進步性,民主思想對人民關注的手段是讓人民當家作主,讓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按照社會契約理論,政府是由人民分出自己的權利而構建的,人民和政府之間實質(zhì)上達成了一種契約,政府應當按照契約的約定保障人民的各種權利,這些權利不僅僅指吃飽穿暖這些最基本層次上的需求,還包括自由、平等、尊嚴等各種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在民主思想下,政府的權利的最終源泉是人民,國家領導人和政府的官員所享有的權利也來源于人民,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主使人民從被動接受管理成為了國家的主動管理者。就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來說,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可以融合而且需要融合,基本方法是在國家的構建上應當采用西方的民主思想,讓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典范。但是中國的民主根基比較差,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比較薄弱,民主知識水平比較低,西方的民主實踐對于中國民眾來說還是偏激進,因而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主義思想可以作為一種緩沖手段,幫助民眾適應與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實現(xiàn)良好的過渡。通過發(fā)揮民本主義思想關注人民利益的優(yōu)勢,向民眾展示民主思想和民本主義思想對人民需求滿足的共性,并進一步展現(xiàn)民主能在更高層次的需求上滿足人民的需要的進步性,讓民眾逐步地參與政治活動,逐步完善和健全其民主意識。因為民本主義思想中所蘊含的的儒家思想是相對溫和和為中國民眾所熟悉的,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民主思想的實踐必須結(jié)合民本主義思想,脫離民本主義思想的一蹴而就式的轉(zhuǎn)變,只會使民主實踐陷入困境。
三、民主和民本都表現(xiàn)了對權力的限制
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在他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不同政體的性質(zhì)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專制政體的原則是恐怖。所以,將權力全部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并且這個人可以恣意行使權力的后果是毀滅性的。而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曾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專制政體,而民主和民本思想也正是在對專制政體的不滿的狀況下應運而生的。就民本思想來說,中國歷代的統(tǒng)治基本都是專制統(tǒng)治,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君主專制的不足,于是有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民本主義思想,因為所有的思想家都相信如果人民都吃不飽穿不暖這個國家是不可能長久的這么一個簡單道理是所有君主都能認同的,所以他們在許多場合和著作中都勸諫君主要關注人民的需求千萬不能恣意妄為。這就對皇帝的權力進行了一種限制,使得皇帝在運用自己權力的過程中必須仔細考量而不能隨性而為。但是,必須承認,中國的民本思想對權力的限制是極其不徹底的,因為皇權的力量太大了,在社會中的根基太深了,所以很多倡導民本主義思想的思想家在向皇帝提出建議的時候也是誠惶誠恐。比如荀子就曾說“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 [2]和民本主義思想不同,民主思想是要徹底消滅專制主義根基的,將權利賦予人民,由人民建立政府,就能充分有效地保證人民能夠?qū)φ男袨檫M行監(jiān)督,能夠?qū)y(tǒng)治者的行為進行約束。在當代中國的實踐中,民主思想和民本主義思想其價值取向幾乎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限權。限權才能利民,限權才能讓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將中國的民本主義思想與西方的民主思想中的限權理論進行融合,利用民本主義思想在中國社會的文化根基,推進民主思想中對權力進行監(jiān)督限制的先進理念,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將權力關進籠子里的設想。從這個角度說,脫離了民本主義思想之后,民主思想中的限權理論就缺少了對中國政治體制的適應性,因為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中的限權實踐和中國政治體制下的限權實踐是有不同的。中國的政治體制中類似于一條線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有其歷史的基礎和淵源,這就需要民本主義思想來進行闡釋。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民本和民主雖然有著不同的產(chǎn)生背景,文化環(huán)境和性質(zhì)內(nèi)涵,但是在最關鍵的兩個要素人民的利益關注和對權力的有效控制上有其價值取向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就構成了其融合的基礎。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民本與民主的未來發(fā)展趨勢,那一定是“殊途同歸”。民本主義思想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思想形式,他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隨著法制的健全和政治體制的完善,民本主義思想中不適應的一些內(nèi)容比如對皇權的畏懼、對權力限制的不徹底性會自然被淘汰,而民本主義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不僅會被保留而且會被時代賦予新的內(nèi)涵。新的民本主義思想會成為一種趨同于民主思想,又保留中國傳統(tǒng)根基的先進理念被運用到中國法律政治改革的實踐中去。而西方的民主思想是當代中國法律政治改革中的一個良好的范本,但是如同孟德斯鳩所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通常只在這個國家是適用的,如果在別的國家也適用,那只是非常巧合的,所以民主在中國的實踐需要加入中國元素,而民本主義思想就是這些中國元素的最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寧廣.羅隱集校注[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2] 荀子.荀子·王制[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簡介】
宋寅悅(1991-)男,上海人,華東政法大學2015級法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