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香
摘 要:語文素質是語言文字方面的素質,指經過教師的培養(yǎng)和訓練及長期的實踐所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和素養(yǎng)。近些年來,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往往強調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人文素質教育而忽略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這是錯誤的。語文素質是人文素質的核心,沒有語文素質,就談不上人文素質。
關鍵詞:語文素質 人文素質 核心 提高
1 大學語文教學中強調人文素質教育是完全符合這門課程的性質與目的的,也是與時代合拍的。但近些年來,在大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人們往往強調的是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人文素質,而對能力方面的語文素質則有所忽視。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因為人文素質的核心是語文素質,沒有語文素質,根本談不上人文素質。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認識上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大學語文教師認為語文基礎知識是中學就應解決的問題,我們沒有必要像講中學語文那樣講大學語文。這是無可厚非的。大學語文不是中學語文。正如陳洪教授在中文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持召開的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所說的,大學語文應“姓‘語”、“姓‘大”,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其與中學語文教學的區(qū)別在于擺脫應試桎梏,明確素質本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高層次上提升母語表達水平與人文素質。大學語文不是高四語文,不是中學語文的補課。雖然中學語文和大學語文都是語文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它們程度要求和側重點是不同的。大學語文在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比中學語文要求更高;同時根據他們心智已基本成熟的特點,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評論判斷的能力。正如20世紀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文中寫道:“在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在大學里,他應該站起來,四處瞭望[1]?!庇辛诉@種思想,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是受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的影響。有人把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0 - 1994年)為起步補課階段。1980年,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徐中玉教授首倡開設大學語文,并得到教育部的認同。當時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初衷是有感于大學生語文素質缺乏。當時包括大數學家華羅庚在內的許多自然科學家和教授都曾抱怨過自己的研究生語文素質太低。那時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學生讀寫能力較差,語言文學知識匱乏。 第二階段(1995 - 1999年)為強化文化素質階段。這個階段大學語文被定位為素質教育課程。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曾明確指出:“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除外)、理、工、農、醫(y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并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钡谌A段(1999年至今)為百家爭鳴階段。本階段以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文件的頒發(fā)為標志。該決定強調要突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等教育。許多人片面認為“突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是素質教育首要的東西,也是大學語文教學應放在第一位的東西。這個思想對大學語文教材編寫影響極大,大多數教材的編者選擇篇目時都把思想性放在第一位,這從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目錄中就可以看出來。如影響較大的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的由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第九版和第十版,盡管主編在序言中把“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和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說成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雙重任務”,但十二個單元的標題“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給人的印象就是強調思想道德等價值觀方面的內容,盡管其中也在個別單元中穿插了四篇“學文例話”,但總的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就不那么突出了。
2 素質教育是大文化教育,不是大學語文一門課能夠完成的。大學語文本身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利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無可非議,也是每一個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的。但大學語文課畢竟是語文課,絕不能因注重人文精神而上成思想品德課。20世紀60年代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曾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這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是極為不利的。
徐中玉教授在其主編的大學語文第十版修訂前言中指出:“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是為了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完成以后,使語文的學習不致中斷,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能力的標志能力當然是聽說讀寫,不過在現代信息社會還應該包括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文化選擇的能力等等[2]。 ”徐先生這段話中提出了大學語文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完成以后,使語文的學習不致中斷,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里,“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完成”并不等于學生掌握了基礎教育階段所要求的語文知識。也許那些一本的大學生能掌握,但對于二本,尤其是三本的大學生,可以說他們并沒有很好地掌握中學階段應該具備的語文知識。本人多年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總的感受是現今大學生所掌握的語文知識并不比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大學語文定位的第一階段的大學生掌握得多,甚至還呈下降趨勢。我們從最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來做一些分析。
由于中學階段應掌握的字詞句方面的知識沒能很好地掌握,因此一些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不能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本來在中學階段就學過的一些屬常識性的語文知識和文學知識學生都不知道。如在征求學生對教師授課的意見中,有的學生竟然說“老師在課堂上經常說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詞語”,影響他們聽課的效果。其實,老師所說的詞語都是中學階段學過并應該記住的。在學生的作業(yè),尤其是作文中,許多常用字不會寫,詞不達意、句子不通順更是普遍現象。課堂提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不令人滿意。大學生在應聘中,因為言詞不妥或寫作水平欠佳而被拒之門外的事不在少數。本來,基礎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中學語文的教學任務,但由于學生沒有完成這項任務,因此大學語文應該把這項中學沒有完成的任務繼續(xù)完成。因為語文知識是循序漸進的,正如小孩學走路一樣,路都走不穩(wěn)就要他跑是不可能的。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都做不到,要做到具有個性特色的語言運用、靈活多樣的篇章結構談何容易。
3 語文素質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只有以扎實的語文素質為基礎,才能形成較高的人文素質。前面我們說過,現在大學生的語文素質并不比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大學語文定位的第一階段的大學生掌握得多,甚至還呈下降趨勢。當時開設大學語文的初衷就是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質,有補課性質。既然現在大學生的語文知識現狀還不如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那么我們就得正視這種情況。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不能因為強調人文素質而忽視語文素質。對于中學階段沒能很好地掌握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性運用及常規(guī)的句法、章法等,語文素質較差的三本學校的學生,我們必須為他們補課,讓他們把中學應具備的語文素質基礎打扎實,否則他們的人文素質也是無法提高的。學習畢竟是循序漸進的事!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強調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并不是否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恰恰相反,我們強調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最終還是在于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只不過是為了強調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不要忘記大學生語文素質較差的實際,要加強對他們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新英.關于大學語文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5(2):38.
[2]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第十版[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3:1.
[3]魏飴.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學校大學語文研討會專稿,2006(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