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揚
(遼寧警察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6)
【公安理論與實務研究】
公安機關適度處置家庭暴力的路徑選擇
——以受害人態(tài)度為切入點
高 揚
(遼寧警察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6)
以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人的態(tài)度為切入點,對遼寧地區(qū)公安機關處置家暴案件的受害人進行調查分析,得出受害人對家庭暴力整體認識不清、對公安機關處置行為滿意度有待提高的結果。通過上述調查結果深度分析家庭暴力案件中公安機關與受害人的關系,以行政比例原則為理論基礎,做出公安機關適度處置家庭暴力的具體路徑選擇。
家庭暴力;公安機關;適度處置
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確規(guī)定了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相關職責。從接警受案、調查取證到處罰告誡,《反家庭暴力法》概括性地規(guī)定了公安機關的權利與義務。在《反家庭暴力法》出臺前后,各地公安機關也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規(guī)定,較為詳細地規(guī)定了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具體流程。這些法律規(guī)定的出臺,有效地改善了公安機關對家庭暴力案件重視不夠、處置家庭暴力相關規(guī)定操作性不強、各維權機構缺乏有效互動等現(xiàn)狀。家庭暴力案件因為其權力控制特征不再被視為“私人領域”事務,但是作為公權力代表的公安機關在處置家庭暴力時,卻往往因為家庭暴力的私密性和受害人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等因素,使處置結果不盡如人意。 鑒于此,我們在對遼寧地區(qū)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存在問題及改革策略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繼續(xù)對同一研究客體進行深度探究。我們客觀分析了前期在鐵嶺、大連、遼陽三市的采集樣本,找出其中受害人對于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態(tài)度的相關數(shù)據(jù),對該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同時,對大連市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中愿意接受采訪的受害人及辦案民警進行一對一深度訪談,結合家庭暴力案件相關案卷,找出受害人態(tài)度對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影響,尋求公安機關適度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合理路徑。本次調查系統(tǒng)地分析了三市回收的324份有效問卷,并一對一深度訪談53人次。
(一)對家庭暴力的內涵和危害性認知片面
受害人對家庭暴力的認識是公安機關有效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基礎。受害人對于家庭暴力中暴力行為的類型、施暴手段的范圍、受虐婦女綜合特征和家庭暴力代際傳遞等問題的認識,決定受害人是否能夠正確認識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是否能夠客觀看待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行為的重要性,是否能夠積極配合公安機關的處置行為等。為此,我們系統(tǒng)分析了樣本中受害人對家庭暴力整體認識數(shù)據(jù),并對部分受害人進行一對一深度訪談。
圖1 您認為這三種暴力行為屬于家庭暴力嗎?(%)
通過圖1可知,遼陽、大連、鐵嶺三地調查數(shù)據(jù)曲線大致相同,其中所有被調查的受害人都認為身體暴力屬于家庭暴力的一種,只有一半左右的受害人認為精神暴力、性暴力屬于家庭暴力行為。這表明受害人對于家庭暴力行為的種類認知不全面,精神暴力、性暴力發(fā)生時,受害人有可能認為其不屬于家庭暴力行為的一種,不會尋求警察的干預介入;而如果警察主動介入此類家庭暴力案件時,也可能遭到受害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對。
圖2 是否了解家庭暴力代際傳遞?(%)
通過圖2可知,僅有不到一半的受害人了解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了解家庭暴力可能從原生家庭傳遞到成年子女的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的原生家庭子女更易在成年組建家庭后實施家庭暴力。受害人不能正確認識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就不能深刻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從而影響其對公安機關干預家庭暴力行為的評價。
(二) 對自身在家庭暴力中的定位存在偏差
受害人對于自身在家庭暴力中的定位是決定其能否與處置家庭暴力的民警有效溝通的重要因素。家庭暴力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出臺,使得公安機關前所未有地重視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預處置。然而在處置家庭暴力過程中,公安機關往往更關注施暴人的行為和家庭暴力的損害后果,很少從受害人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適度地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我們對家庭暴力受害人進行基礎調查的同時輔以一對一深度訪談,以期更好地了解受害人對于自身在家庭暴力中的定位。
圖3 您認為自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嗎?
我們對近百名受害人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受害人都認同自己在家庭暴力中是受害方這個事實,這個調查結果讓我們倍感驚訝。為此,在不認為自己是受害人或是說不清是否為受害人的調查者中,我們選擇了9人進行一對一深度訪談,發(fā)現(xiàn)這些受訪人認為自己是受害人的身份并不能使他們獲得社會上廣泛的同情,而這個定位本身就代表著歧視,讓她們感到屈辱。還有幾位受害人認為自己在家庭中并不完全弱勢,其在經濟地位上明顯優(yōu)于施暴人,不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受害人依賴性強的形象。有的受害人還表示,在遭受家庭暴力時,她們也會反擊,不是完全被動地受害。
由此我們引申提出另一個問題,即能否正確認識家庭暴力中的正當防衛(wèi)問題。如果施暴人正在實施家庭暴力行為,或者可能實施家庭暴力行為,受害人抵抗制止家庭暴力而實施的暴力行為,是正當防衛(wèi)還是另一場家庭暴力,在一對一深度訪談中,幾乎所有的受害人都認為抵抗制止家庭暴力是正當?shù)?,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不了解受害人的行為如何不超出必要限度?/p>
(一)對公安機關出警情況比較滿意
公安機關是干預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最重要的力量?!斗醇彝ケ┝Ψā返?5條要求,公安機關在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應當立即出警;在各地制定的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具體操作程序中,也多次重申公安機關的出警義務。
圖4 受到家庭暴力,您首先尋求哪個公權力機關的幫助?(%)
通過圖4可知,絕大多數(shù)受害人在受到家庭暴力時,會首先報警尋求公安機關的幫助。另外,由于人身保護令制度的施行,部分受害人在遭受家庭暴力或者可能遭受家庭暴力時,會選擇向法院提出申請,請求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而婦女聯(lián)合會和信訪部門等其他組織,由于不具備制止和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權利義務,僅有極少部分受害人會第一時間尋求上述部門的幫助。
圖5 您對家庭暴力案件中公安機關的出警速度滿意嗎?(%)
通過圖5及對受害人和民警一對一深度訪談可知,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警后,基本能達到立即出警。受害人對于公安機關出警速度整體滿意,僅有個別受害人對出警速度不滿意。在大連、鐵嶺、遼陽三地中,大連地區(qū)受害人對于公安機關出警速度滿意度最低,這與三地交通狀況有一定關系,受害人在接受訪談時對此表示予以理解。
(二) 對公安機關現(xiàn)場處置情況比較滿意
現(xiàn)場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是公安機關干預與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核心部分。公安機關現(xiàn)場處置手段是否合理、調查取證的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家庭暴力案件的處置質量。受害人對于公安機關現(xiàn)場處置的滿意度調查,可以使公安機關更好地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權限調整自身的處置行為。
通過表1可知,警察在現(xiàn)場處置家庭暴力時,采取多種處置措施。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和一對一深度訪談得知,受害人對于警察立即制止家庭暴力、維護現(xiàn)場秩序、利用各種手段調查取證等處置措施比較滿意,但是對于不能及時聯(lián)系醫(yī)院救治、沒有向其他部門收集證據(jù)等問題存在異議。
表1 公安機關在現(xiàn)場處置家庭暴力案件中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三) 對家庭暴力處理結果不甚滿意
公安機關在現(xiàn)場處置家庭暴力案件后,根據(jù)情節(jié)的輕重來進行事后處置。對于可能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帶回派出所另行處理;而對于一些不構成治安管理處罰的家庭暴力案件,可以帶回派出所處理,可以出具告誡書,也可以當場予以批評教育。為進一步剖析受害人對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結果的滿意度,我們深度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并對愿意接受采訪的受害人進行了一對一深度訪談。
1.公安機關很少向施暴人出具告誡書
遼寧地區(qū)于《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之前,就出臺了《遼寧省家庭暴力告誡制度實施辦法》(試行),該規(guī)定詳細就家庭暴力告誡制度的含義、適用范圍、制作程序等作出了一系列規(guī)定。但是,我們調查數(shù)據(jù)的三個采樣城市均非遼寧地區(qū)告誡制度試點城市,在調查過程中,雖然大部分民警表示知道家庭暴力案件可以出具告誡書,實踐中卻甚少實際出具。
部分家庭暴力受害人表示,公安機關對于施暴人進行告誡,可以有效地震懾施暴人,可以使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并對公安機關尚未出具《家庭暴力告誡書》表示遺憾。
2.對限制施暴人人身自由的結果接受度較低
圖6 您能接受限制施暴人人身自由嗎?(%)
從圖6數(shù)據(jù)并結合一對一深度訪談可知,雖然大部分受害人對于逮捕、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理結果表示可以視情況考慮是否接受,但是仍有35%的受害人明確表示不能接受逮捕、拘留施暴人,該比例甚至多于能接受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數(shù)。通過對明確表示不接受的當事人訪談可知,害怕被報復、經濟狀況不允許、想繼續(xù)維持婚姻存續(xù)是其不接受限制施暴人人身自由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安機關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對施暴人予以拘留或者逮捕等,有可能遭到受害人的反對甚至敵對。
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之后,各地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各機關干預與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具體實施細則。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在干預處置家庭暴力案件中,公安機關從處置態(tài)度至操作程序,均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然而,通過實踐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公安機關的積極處置對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很多家庭暴力案件的處置結果卻仍然差強人意,尤其是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處境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我們將視線轉向家庭暴力受害人,試圖從受害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公安機關干預處置家庭暴力的態(tài)度與手段。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及一對一深度訪談可知,很多受害人對于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態(tài)度和手段給予肯定,但是對個別問題仍存在異議。
(一) 公安機關與受害人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公安機關作為處置家庭暴力最重要的公權力之一,被稱為干預家庭暴力的“第一道防線”。通過調查顯示,在婦女聯(lián)合會、信訪部門干預家庭暴力日漸式微的背景下,絕大部分受害人在遭受家庭暴力時,會第一時間報警,把公安機關作為第一個求助對象。公安機關在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基本能做到立即出警,及時處置家庭暴力案件。公安機關也因其24小時全天候的工作性質及具有一定的執(zhí)法權限,在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時頗得受害人信任。在家庭暴力處置過程中,受害人對公安機關多有一定的依賴心理,具備一定的認同感。誠然,因為受害人對家庭暴力理解認識不到位、對自身在家庭暴力中的定位偏差、對家庭暴力施暴人的畏懼等,使得其在家庭暴力處置過程中,不一定能夠完全如實的陳述案情,但是這并不妨礙其對公安機關的基本信任。
以往公安機關在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時,由于處置民警的性別構成失調、缺乏社會性別心理、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較深等因素,導致其在處置過程中存在倦怠心理?!斗醇彝ケ┝Ψā奉C布以來,公安機關民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對家庭暴力的輕視倦怠,能夠積極的處置家庭暴力案件。在這種心理的轉變下,多數(shù)民警在處置過程中對家庭暴力受害人有著本能的同情心理;在調查取證時,如果受害人的陳述有其他證據(jù)輔以佐證,公安機關會大多予以采信;對于受害人提出的協(xié)助就醫(yī)、安置到臨時庇護場所等要求,也會盡量滿足配合。
(二)公安機關與受害人的部分主張相左
通過上述調查也得出了下面結論。第一,家庭暴力受害人對于公安機關的出警情況基本滿意,認為公安機關能夠在接到家庭暴力報案時立即出警。對于交通高峰期發(fā)生的家庭暴力,公安機關由于路況等因素不能及時到達,受害人表示可以理解并予以接受。第二,受害人對于公安機關的處置行為滿意度低于出警情況。根據(jù)對公安機關現(xiàn)場處置的調查可知,有些受害人認為民警具體處置時態(tài)度強硬,甚至會粗暴地打斷受害人的訴求;有的受害人認為民警處置時未充分考慮其個人隱私,部分詢問內容讓受害人難以啟齒;有的受害人認為對現(xiàn)場秩序的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其社會評價的降低;有的當事人認為處置手段單一,公安機關在調查取證時不顧及受害人感受,過于強勢。第三,受害人對于家庭暴力案件的處置結果滿意度最低。雖然《反家庭暴力法》明確規(guī)定,公安機關對于情節(jié)較輕、不構成治安處罰的家庭暴力案件可以出具《家庭暴力告誡書》,但是在實踐中,家庭暴力告誡制度尚未充分執(zhí)行,很多輕微家庭暴力案件仍以批評教育為主,對施暴人難以起到震懾作用,使得受害人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如果公安機關采取逮捕、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時,又經常遭到受害人的反對。很多受害人面對限制施暴人人身自由的結果往往心存矛盾,認為該方式雖可以保證自身安全,但卻會對其婚姻的存續(xù)、家庭的和諧、收入的保證等產生影響,甚至擔心會因此遭受更嚴重的報復。受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在做出處置結果時未充分考慮自己的意愿,公安機關也會因為受害人的反復態(tài)度倍感挫折。
公安機關與受害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是有效預防和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保證。但是,在公安機關出警、現(xiàn)場處置,尤其是公安機關處置結果等問題上,公安機關與受害人之間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這是影響公安機關處置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需要深度探究、予以糾正的關鍵點。我們有必要從基礎理論出發(fā),探究公安機關適度干預家庭暴力的合理路徑。
(一)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應遵循比例原則
18世紀歐洲自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反封建、反教會的啟蒙運動,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這為行政比例原則奠定了有力的思想基礎。18世紀末19世紀初,深受啟蒙運動影響的德國,在警察法領域首次規(guī)定行政比例原則,其后該原則在理論與實踐中均獲得極大發(fā)展。我國尚未在立法層面上正式確立比例原則,在如何看待比例原則和合理行政原則的關系上也存在爭議。然而,行政比例原則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于行政法的發(fā)展具有不容忽視的借鑒意義。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時,應當合理借鑒比例原則的基本內容,適當調整處置家庭暴力的行為方式。
行政比例原則在學界一直有“三分法”和“二分法”之爭。我們按照學界大多數(shù)學者的觀念,用“三分法”來劃定行政比例原則的內容,認定其應包含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及均衡原則。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時也應當遵循這三個子原則內容,調整處置方法,適當?shù)母深A與處置家庭暴力案件。首先,適當性原則。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的目的是為了有效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公安機關采取的處置家庭暴力手段應當以該目的為導向。其次,必要性原則。公安機關在處置家庭暴力時,如果有多種方式可以達到處置目的,公安機關應當選擇對行政相對人損害最小的方式。最后,均衡原則。均衡原則是對公安機關實施的行政行為進行“利益衡量”,衡量公安機關對于家庭暴力的處置所達到的利益與施暴人可能造成的利益損害,如果利大于弊,方符合均衡原則。
(二) 處置家庭暴力的具體路徑選擇
1.依照法律規(guī)定受理家庭暴力案件
公安機關接到的家庭暴力案件報案以“110”報案為主,受害人或其他舉報人也會通過現(xiàn)場報案、直接撥打民警電話等方式進行報案。由于家庭暴力的發(fā)生空間較為私密,除極個別的在相對公開場所發(fā)生的或是公安機關巡邏時發(fā)現(xiàn)的,公安機關通常不易在日常執(zhí)勤中發(fā)現(xiàn)家庭暴力案件。公安機關在接到報案之后,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立即調派警力到達現(xiàn)場,對于無法確定為刑事案件還是行政案件的,公安機關可以按照行政案件的程序辦理,待處置后再做認定。對于受害人之外的報案人,不愿意公開自己的姓名和報案行為的,公安機關在受理時應當注明情況,并承諾為報案人保密。
2.家庭暴力現(xiàn)場處置措施應適當、必要、注意均衡
家庭暴力現(xiàn)場處置中,詢問、勘驗、檢查、證據(jù)保全等措施,均應以查明案情、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為目的。所采取的現(xiàn)場處置措施,應當以制止家庭暴力為限,如果現(xiàn)場秩序得以控制,施暴人不再繼續(xù)實施家庭暴力行為,除非已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害后果,否則應慎用行政強制措施。對施暴人的其他處置措施,也應當充分考慮受害人主觀意愿,對家庭暴力的制止所產生的不利不能明顯超過處置措施所要維護的利益。另外,在詢問的過程中應適當?shù)刈鹬禺斒氯说膫€人隱私。
3.家庭暴力處置結果應將受害人意愿納入考量范圍
第一,如果家庭暴力案件涉嫌構成刑事犯罪,則應依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施暴人追究刑事責任,此時受害人的意愿或者諒解僅能在施暴人量刑時作為從寬處罰的依據(jù)。第二,如果家庭暴力案件不構成刑事犯罪,則在處置時應當適當加重行政調解的比例。家庭暴力的處置除了有效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外,還有維護家庭和諧和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在充分尊重受害人意愿的基礎上,本著自愿、合法的原則對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和施暴人進行調解,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可以用一種較為柔性的手段化解矛盾,也可以緩解部分受害人精神上和經濟上的雙重壓力,增加受害人對公安機關辦理案件的滿意度,增強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的積極性。第三,如果家庭暴力案件情節(jié)輕微,或不宜直接作出行政處罰的,應結合案件實際情況,作出《家庭暴力告誡書》。家庭暴力告誡制度是《反家庭暴力法》的亮點之一,該制度因可以有效地警告震懾施暴人,同時又甚少對受害人的婚姻存續(xù)、經濟收入等產生影響,頗得受害人的青睞。公安機關在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的前提下,對于符合告誡制度的家庭暴力案件,應當出具《家庭暴力告誡書》。
4.與其他家庭暴力干預機構分工合作
雖然公安機關是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最重要的公權力之一,但是《反家庭暴力法》同時賦予其他單位和組織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公安機關在接到受害人或者施暴人的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幼兒園等其他單位和組織報案時,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和處置家庭暴力。在處置過程中,對于不屬于自己權限范圍內的請求,如提供醫(yī)療救治、提供臨時生活幫助、提供臨時庇護場所、提供法律援助、請求人身安全保護令等,在對受害人提供必要的幫助后,應協(xié)助其向有權限的部門予以申請。
[1]陳明志.警察機關執(zhí)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M].臺北:臺灣中央警察大學,2002.
[2]姜明安.論行政裁量的自我規(guī)制[J].行政法學研究,2012(01).
[3]李輝.行政比例原則探析[J].行政論壇,2008(05).
[4]張彩鳳,沈國琴.家庭暴力案件中警察權的權限及行使原則——性別平等主義視角下的分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5]李明舜,曲美霞,侯宗兵.適度加強公權力對家庭暴力的干預——略論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的不足與改進[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5(02).
[6]Amy Leisenring.Victims’ Perceptions of Police Response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Journal of Police Crisis Negotiations,2012.
【責任編輯:趙華明】
Path selection for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o deal with domestic violence——Taking the attitude of victim as the entry point
Gao Yang
(Liaoning Police College,Dalian Liaoning 116036,China)
Conduc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victim in the case that public security organ in Liaoning treats domestic violence taking the attitude of victims in the case as the entry point to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victims don’t recognize domestic violence clearly,and they need to enhance satisfaction to the behavior of public security.Make deep analysis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public security organ and victim in the case of domestic violenc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ng result,and make option of the specific route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 to deal with domestic violence taking the principle of executive ratio.
domestic violence;public security organ;proper settlement
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遼寧地區(qū)警察適度干預家暴案件實證研究(項目編號:L15BFX003)”和大連市社科聯(lián)(社科院)一般立項課題“風險社會視域下大連公安執(zhí)法的戰(zhàn)略轉變及機制完善(項目編號:2016dlskyb17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高揚(1981—),女(漢族),遼寧大連人,遼寧警察學院職業(yè)教育部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行政法學、民商法學研究。
2017-06-10
D923.92
A
1009-1416(2017)04-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