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徐州王桂英為研究對象,旨在以王桂英剪紙的現(xiàn)實生活為研究視角,并通過田野調查的方法,力圖闡釋王桂英剪紙的真實生活和背景對其剪紙的影響,從而有益于對王桂英剪紙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并為王桂英剪紙的發(fā)展提供參照。研究認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段里,她沒有被現(xiàn)代文明及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給當下社會所帶來的諸種信息所污染。
【關鍵詞】:王桂英;剪紙;田野調查;現(xiàn)代文明
一、引言
民間剪紙起源于古人祭祀祈神的活動,根植與民間生活,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表達了勞動人民趨利辟邪等生存要求以及美化生活和祈福求安的美好愿望。當我們提到民間剪紙時,馬上想到鄉(xiāng)村的巧手老大娘,想到了蘊含在其中的“貧困”之美。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間剪紙這個詞所蘊含的含義是不是也在跟著全球化?以此為思路,對民間剪紙傳承人王桂英的采訪記錄進行整理和思考。
二、王桂英的生存環(huán)境
王桂英出生于1940年,是江蘇省新沂市著名民間剪紙藝人,也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桂英的童年充滿了不幸,她的父親是一位手藝精湛的木匠,可惜她的父親在她八個月大的時候就去世了;禍不單行,她的母親在她七歲時撒手人寰,小小年紀就成了孤兒,好在王桂英還可以跟著爺爺一起生活,生活上有了依靠。由于所處時代和家庭的雙重原因,王桂英并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字也認不得多少。童年時代的王桂英經常看著木匠父親留下來的木雕圖案和巧手母親親手做的的一些帶有刺繡圖案的帽子和鞋子,這是父母留給她的念想,也是她唯一的樂趣。
徐州剪紙,作為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在徐州的各縣區(qū)中廣泛分布,集中分布于邳州市新沂市合溝鎮(zhèn)和沛縣敬安鎮(zhèn)等地。徐州剪紙種類和形式繁多,大致可歸納為裝飾性剪紙,如窗花、燈花等;繡花紋樣,如鞋花面;還有其他特種剪紙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徐州剪紙內容的表現(xiàn)手法由傳統(tǒng)題材為主轉為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為主,其表現(xiàn)內容更加廣泛,如:建筑、養(yǎng)殖等生活場景,反映新時代的精神風貌等剪紙作品也煥發(fā)新顏。因此,徐州剪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王桂英的剪紙生涯也許是有著徐州剪紙大的氛圍的影響,但父母因素對于其影響應該起著直接作用。在雙親都去世后,王桂英就對著其父母的木雕和刺繡圖案,拿起剪刀用廢紙學著剪畫。十五六歲時,王桂英的剪紙就很出色了。她的剪紙技藝高超,題材廣泛,種類繁多,不論是鞋花、帽花等各種服飾的花樣,還是花鳥蟲魚、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劇人物,在王桂英的剪紙里都表現(xiàn)的栩栩如生。
后來,王桂英結了婚,有了孩子。繁重的生活瑣事和田間勞動,王桂英并沒有放棄自己剪紙的愛好。當時由于家里生活困難,她還把自己的剪紙拿到集市上去賣,當時的集市就是王桂英貼補家用的唯一商市,以補貼家用。在馬凱臻的紀錄片《干媽》中,馬凱臻也有著大量的田野調查的寫實記錄:“王桂英拿著剪紙到集市上賣的時候,說:‘58年、59年、60年那幾年困難,燒灶沒有柴禾燒,吃飯也沒有什么吃,野菜棵子什么的都拾起來吃,后來我逼急了沒有辦法,就上街賣花樣(剪紙)。這樣一集能掙個十來塊錢,夠家里柴米油鹽用,也不能指望它(剪紙)能有什么用在紀錄片里,王桂英和她的大兒子計劃去集市上去賣剪紙,一天下來賺的錢和來回的車費、吃飯前是持平的。
“擱那個院子里拼板,三合板,干一點了,也干壞了,養(yǎng)雞,喂也攤上帳了,喂豬也攤上病了,販豬豬賤(便宜),販羊羊賤(便宜),豬羊一起販,就倒個院子了(賠了的意思)?!?/p>
由此看來,剪紙,是王桂英的生存本質,生存也是她的剪紙本質。在王桂英的生活中是她生存的必然元素。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王桂英剪紙的內容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她不在滿足于傳統(tǒng)的剪花樣,而是開始用剪刀記錄自己身邊的故事,打谷、耕地、養(yǎng)雞、養(yǎng)鴨、姑娘出嫁、青年結婚等等,一個個鮮活的農村勞動場景和生活畫面,都被她用剪刀記錄了下來。
“我呢一到哪好把剪刀帶著,帶到地頭,放在籃子里,我好和(給)別人說笑話,旁人(別人)一摸我剪刀,我說嘿,怎么弄的,你別摸我剪刀,他說,呦,你剪刀怎么就不給人摸,我說我那個剪刀多有用,能剪龍剪鳳,能剪老鼠去打洞,剪上豬剪上羊,生產勞動都剪上了,哈哈哈(邊說邊笑),我說什么,剪山剪水,還剪鴨扁嘴,哈哈(大笑),我說我剪萬年青,青萬年,映日花草我剪全了,他們以為我說相聲呢,哈哈”。
王桂英不識字,但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長期的生產勞動養(yǎng)成了她淳樸、善良的品性。這樣的品性反映在她的剪紙作品中,就使她的作品充滿了純真,充滿了情趣,充滿了生動、鮮活的田野氣息。她將自己的情感,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剪進了作品中,剪紙成了她的精神寄托。“有什么思路,我剪得粗糙,不像別人剪得細膩,恐怕哪里剪斷了,我這個呢,這里要遠了我就剪粗一點,那點要近我就剪細一點”。
總之,王桂英的生活環(huán)境對其剪紙風格的形成是不可磨滅的。王桂英的作品帶著生活的淳樸,帶著泥土的芳香在人們面前展示出來。
三、文獻中的王桂英剪紙
王桂英剪紙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眾多學者研究探討的對象。
馬凱臻制作的濕地文化電視劇《干媽》與民間剪紙藝術田野調查報告《剪出的四季》,都是對王桂英長期跟蹤調查制作出來的?!坝神R凱臻制作的濕地文化紀錄片《干媽》,從生態(tài)藝術學角度出發(fā),表現(xiàn)農家婦女王桂英、江蘇蘇北貧困地區(qū)、民間文化、剪紙藝術、生態(tài)藝術學、濕地文化等一系列視覺元素。后來得知,這部文化濕地電視紀錄片也先后在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地區(qū)播出,引起了海外學者及華裔的注意與好評?!?/p>
——摘自楊乃喬從《干媽》到《剪出的四季》
孫蘭放編著的《王桂英的剪紙人生》,主要講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剪紙傳承人王桂英的剪紙人生,介紹了剪紙技法和剪紙的寓意,展示了王桂英剪紙部分代表作品,并對部分作品進行了評價。
四、王桂英剪紙題材
“我剪的都是生產勞動中我所干過的、見過的,我鉸(剪)的都是農村的,有割麥的、打場的。”王桂英說,她的剪紙非常隨意,常常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隨手拿起剪刀就剪,從來不打草稿:“我剪的人馬馬虎虎一剪子下來。別人都是按照比例來的,我不按比例。再大的作品,我都是摸過來就鉸,根本不規(guī)范。比方說,有的人胳膊比腿還粗,有的人頭小。”
在田野調查中,王桂英對生活的描述從不放棄最平凡的家常瑣事。她總是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細節(jié),并且體現(xiàn)在她的作品中去,讓人們能感受到生活在身邊的一切都那么真實。在她的作品《雞》中,一只雞剪了三個頭,伸向不同的方向。有觀眾表示詫異,王桂英用濃重的鄉(xiāng)音回答的很簡單:“雞吃食時不就這樣么?!彼麑㈦u吃食時抬頭低頭的動態(tài)巧妙的表現(xiàn)出來,讓人們感覺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王桂英在河的對面就是河溝小學義務教剪紙,一直到八九年,以前的;“哪要什么玻璃,那地都是土婁地,屋堂都是土地”到現(xiàn)在住上了樓房,王桂英也沒有放棄或者是改變她的剪紙初衷。住上樓房的王桂英聲稱現(xiàn)在還有半畝地。每天還是重復她以往的生活方式和剪紙。
由此看來,來源于民間的王桂英剪紙,并沒有被現(xiàn)代文化所侵擾和感染,還是保持著她最初的初衷。有人問她究竟什么東西她不剪,王桂英說:“在我這里沒有不能剪的,所有在我眼前經過的,我都可以剪,我就剪我看見的東西”。
如何保持王桂英剪紙的傳承發(fā)展,王桂英本人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如現(xiàn)在帶徒弟,也會嚴格要求,她也希望這門手藝不要消失。我們在調查過程中,尊重并且順從其生活極其信仰以及一切,不過分去解讀,也能更好的保護與傳承王桂英剪紙。
作者簡介:王娟娟(1991.09.10—),籍貫:山東臨沂,院校: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