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尚在世的時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冷盤端上來,梁實秋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里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是說不能吃,因為淀粉會轉(zhuǎn)化為糖。
最后,端上“八寶飯”,我猜他一定不會碰了,沒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這個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飯”。
梁大師則笑說他早知道,就因為早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面特別節(jié)制?!拔仪懊娌怀?,是為了后面吃??;因為我血塘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轉(zhuǎn)眼過去三十多年了,但我時常想起梁實秋先生的這段話。我發(fā)現(xiàn)許多偉大的人,都因為他們節(jié)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功課表現(xiàn)好的同學也一樣,最近報上刊登大學考試榜首的學生,都說他們常常打電玩,而且天天上網(wǎng)。當記者問他們怎么還能成績那么好的時候,答案則是專心——玩的時候,盡情放松自己,回到課業(yè)則全力以赴。
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一個統(tǒng)計報告,受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壽命長得多,老來也比較健康。報告分析,一方面因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較優(yōu)裕;一方面因為那些人能克制自己,想吃的東西不吃,不想動的時候,仍然強迫自己運動,所以連老來發(fā)胖的比率都比一般人低。
可不是嗎?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智商也不會差到哪里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讀書的人,都有個本事,就是他們在玩耍之前先有個計劃,如同梁實秋先生,決定到最后要吃八寶飯,于是在前面特別節(jié)制。
相反地,一玩就忘了時間、忘了考試,以及回到書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學生,則不可能表現(xiàn)得好。
各位年輕朋友,“收入”與“付出”常是相對的。當我們拿起一項的時候,往往也得放棄一些。如同梁實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寶飯”,就不能碰前面的“冰糖肘子”。同樣的道理,當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時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該念的書讀好、該做的功課做完。當你今天晚上堅持要看兩個小時的電視同時,則應該一放學就專心用功,而且看完電視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鐘,又不愿多用功一點;既想成績好,又不愿犧牲玩耍的時間。或在讀書的時候開著手機,心猿意馬;玩的時候又惦記著功課,提心吊膽,怎么可能成功?而且到頭來既沒玩好,又誤了學業(yè)。
“后面要過癮,前面就得犧牲。”希望大家能想想梁實秋先生的這兩句話。
(選自《再試一次就成功》,有刪改)
【賞析】
文章由生活小事談起,由梁實秋的事例引出觀點:節(jié)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才能有所成就。從身邊人的事情談起,能讓讀者感到親切,激發(fā)閱讀興趣,而且具有典型性,有力地證明了本文論點。接著列舉當前讀書的學生和是否接受教育的兩個群體的不同表現(xiàn),從正反兩面對比論證,進一步闡述觀點:“收入”與“付出”常是相對的。當我們拿起一項的時候,往往也得放棄一些。最后以“后面要過癮,前面就得犧牲”收束,照應開頭,再次點明觀點。文章首尾圓合,結(jié)構(gòu)嚴謹,富于說服力,引人深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