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焦煌
(閩南理工學院信息管理學院, 福建泉州 362000)
微課在高校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駱焦煌
(閩南理工學院信息管理學院, 福建泉州 362000)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高等院校理、工學科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之一,在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背景下,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內(nèi)容應不斷的探索與改進,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教學技術(shù)變革的發(fā)展進程.近年來,一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即微課,已受到廣大教育者和學習者的歡迎.文中對微課進行闡述,并嘗試探索應用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實踐表明,微課有助于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微課;高校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
微課起源于2008年, 是由美國墨西哥州圣胡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創(chuàng)始的. 目前, 在全球范圍內(nèi)掀起了微課理論與實踐應用研究的熱潮, 但微課至今都沒有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標準定義. 微課是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shù)教學手段的重要探索, 它以短小精悍的微視頻為載體, 以某個單一的知識點為在線課程, 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教育需求.
微課主要有微教學主題、 微教學知識點、 微教學設計、 微課件、 微視頻、 微習題、 微教學反饋及輔助工具軟件等組成. 微視頻是微課教學的核心, 是對微知點詳細講解的演示錄像過程, 而非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畫面.
C語言程序設計是理工科必修的一門計算機課程之一, 此課程一般64學時, 理論與實踐各為32學時. 對于沒有學習過程序設計的理工科學生, 由于課程學時存在不足, 而且各高校C語言程序設計課堂的組織方式都是合班上, 少則八九十人, 多則百人以上, 因此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另外, 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 實驗課是教師通過廣播軟件對所要講授的實驗進行演示操作, 然后學生自行操作練習. 這種教學方法導致教師與學生互動少, 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1 C語言微課的教材與教學內(nèi)容選擇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微教學設計教材選取曾健民教授主編的《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 此書內(nèi)容編寫通俗易懂、 循序漸進, 以案例為主線, 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符合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轉(zhuǎn)型升級的教材需求. 本文選取第7章“指針”為例進行微教學設計.
2.4 微課教學目標
微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四個教學維度構(gòu)成, 依次為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和拓展目標. 知識目標旨在培養(yǎng)學生能理解指針的靈活性及重要性, 并能在實際的程序設計中對此進行分析與閱讀;能力目標是使學生通過知識目標的掌握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程序設計項目中;情感目標重在促進學生通過學習提高學習熱情;拓展目標通過本微課程的學習將此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用到其它課程的學習之上.
3.1 課前準備
依據(jù)選取的課程教學內(nèi)容, 經(jīng)過縝密的思考與想象, 認真制作課程設計、 撰寫教案、 教學課件和教學目標等, 提前一到二周將課前準備的教學材料、 教學案例和教學練習等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上, 例如微信APP、 QQ群和免費注冊的域名網(wǎng)站, 方便學生課前下載、 觀看學習, 同時要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和附帶的練習. 這樣學生會帶著問題和練習通過網(wǎng)絡資源、 圖書資料或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討論甚至請教相關(guān)學科的老師進行求教, 使學生的學習被動變?yōu)橹鲃?;課堂上的互動延伸到課后的互動交流.
3.2 課堂研討
通過微課講解, 設計出問題, 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得出初步結(jié)果, 然后再進行微視頻觀看, 讓學生對自己初步得出的結(jié)果進行判斷, 最后教師在進行講解、 分析與總結(jié).
3.3 課外師生延伸互動
在課程的拓展目標中, 首先讓學生去網(wǎng)絡平臺觀看指針教學視頻, 在平臺上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其次, 學生通過手機APP完成有關(guān)指針的訓練題并利用所掌握的指針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程序編寫中;最后通過學生對視頻的反復學習和習題訓練及與教師、 同學的互動交流, 達到本次課程的教學要求.
4.1 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通過對試點班的問卷調(diào)查, 發(fā)現(xiàn)對采取微課輔助教學方法, 選擇非常滿意占91%, 滿意占6%, 基本滿意占3%, 不滿意為0.有86%的學生認為通過微課輔助教學手段可以提高自己對C語言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主動性, 88%的學生認為微課有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也有助于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4.2 提高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
在與傳統(tǒng)班學生進行交流時, 有部分學生反饋傳統(tǒng)教學法在課堂上對重點、 難點若沒有及時掌握, 課后自己看書, 做練習很難于實現(xiàn). 微課是多種教學法的融合, 提高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 通過微課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對比, 學生對重點重難點的掌握見表1.
表1 微課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對比
4.3 促進課內(nèi)與課外的融合
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 循序漸進、 不斷閱讀的過程, 也需要課外的各種活動介入, 教師在網(wǎng)絡平臺上發(fā)布的微課程等, 學生能課外繼續(xù)學習課程知識.
實踐探究表明, 在新形勢的教育背景下, 通過現(xiàn)代化教育信息技術(shù), 利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微課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課前的自主預習和課后自主復習, 從而能引導學生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習主動性, 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學習之間的互相交流, 增進學生與教師對課程知識的互動性. 因此, 微課教學法對于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 并不是采用微課教學法就無后顧之憂, 面對95后的學生族, 他們?nèi)狈W習的自我管控能力, 不能按時下載觀看微課視頻, 遇到問題不能主動、 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課堂教學有別于其它學科課程, 更加注重于理論與實操的緊密結(jié)合, 相信在多引導、 多聽、 多看、 多練及微課教學法的相互結(jié)合下, 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有明顯的提升.
[責任編輯 尹 番]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s in the Design and Teaching of C Programm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O Jiao-hu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in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nzhou 362000, China)
C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course is one of required courses for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oday’s "Internet plus" era backgrou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s of C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course should be explored and improved constantly,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of concurrent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a kind of new teaching means, that is micro course, has been welcomed by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and learners. In this paper, the micro-course is described, and try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icro course is helpful to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the initiative of learning.
micro-course; university c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ns
2017-04-08
駱焦煌(1983—), 男, 福建泉州人, 講師.
G642.0
A
1009-4970(2017)08-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