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江河上的古橋
瀘江河上最著名的就是雙龍橋了,當?shù)厝朔Q十七孔橋。當年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來雙龍橋做實地考察后,在自己《儀態(tài)萬千的我國古代橋梁》專著中,把建水雙龍橋列入全國最著名的10余座古橋代表作之中。
每到周末假期,從縣城方向騎車來休閑鍛煉的人很多,除了當?shù)厝?,大部分還是各地來的游客,再加上每天開通幾趟的旅游小火車一到站,橋上真是熱鬧非凡。
建水,以水為名的南滇小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有高速公路直達。從這里往北到達中越邊境的河口口岸也是220公里,到達昆明或者中越口岸均3小時車程。漢時屬益州郡母掇縣,西晉屬寧州興古郡,唐為南寧州都督府東爨烏蠻地。南詔政權于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后)在此筑惠歷城,屬通海都督?;輾v為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因為當時每逢夏秋之季,壩子里溪水漲溢如海。漢語則譯為建水。
說到建水1200多年的繁榮興旺,就不得不提流經(jīng)建水壩子的漫漫瀘江河。像漫長的歷史長河一樣,瀘江河穿過寬闊的建水壩子自西向東蜿蜒而去,灌溉了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這一方人民。自西莊壩子向東至縣城這一帶,綿延數(shù)十里,土地平整肥沃,適宜農(nóng)作物種植、是居住的好地方。這一段的瀘江河上,兩岸的村民建造了一座座古石橋,在數(shù)十年乃至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下,這些古橋梁依舊沿用至今。有的還作為交通要道仍在使用,部分已成為旅游觀光的名勝,而其閃爍著我們祖先無窮智慧的藝術光輝,更是隨著歲月的更迭,愈發(fā)彰顯其奇特光彩與風華。
我沿著瀘江河行走,遇見一座座古橋,有與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齊名的雙龍橋,有浪漫的“鄉(xiāng)會”橋,極富傳奇色彩的“仙人橋”——天緣橋,當年造橋時傳說有龍現(xiàn)身的見龍橋。除了上述的4座古橋外,還有一些在繼續(xù)發(fā)揮使用功能的古橋,如湯伍橋,雙濟橋,民安橋,永濟橋,九司橋,等等。我用攝影為這些古橋塑像留影,去發(fā)現(xiàn)它們的建筑之美,同時也記錄下古今人與橋的故事,發(fā)掘古橋的人文之美。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信仰意識里,修橋鋪路,是人們尋求交通快捷出行方便,也是積德行善為后人造福的義舉。同時,還是當?shù)卮迮c村之間和諧相處,友好往來的體現(xiàn)。在石橋之上有石碑銘刻碑文,上有當?shù)剜l(xiāng)紳村民捐款修造的記載。這一段十余里的河道上如此多的古石橋的存在,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帶人民群眾深受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影響。記錄這些古橋,就是想通過影像傳承我們的民間記憶。
上:炎熱時節(jié)在雙龍橋橋閣里乘涼的當?shù)卮迕?/p>
每年5月底到7月初,雨季還沒有來之前,是本地最熱的時候。每天橋中央的橋閣之中,微風徐徐,遮陰涼爽,總是會聚集些老人在這里吹牛聊天,詢問得知大多是當?shù)剞r(nóng)民,也有退休回老家居住的老人。年輕時都是同學、朋友,老來自然話題多多。每次聽他們聊天都聊得甚歡。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有次遇到一位老人推輛獨木輪車,車上拉幾桶水,慢慢悠悠地從橋上過,木輪子在橋面青石板上吱咋吱咋地響。旁邊老漢說是每天他都在不遠的泉眼處拉水,來回好幾趟,除了自己用也賣給村民,比商品桶裝水便宜,好喝。
雙龍橋上走過橋的老人
左: 鄉(xiāng)會橋是建水古橋中唯一的一座風雨廊橋。從橋的這頭走到那頭,行人都在樓閣亭宇的庇護下,風雨侵不到,烈日曬不著。也因為如此,鄉(xiāng)會橋過去還是西莊人趕集的重要集市之一。
右: 鄉(xiāng)會橋這里曾經(jīng)是武裝起義發(fā)生的地方。
不少人尤其是外地人,常常將鄉(xiāng)會橋的“鄉(xiāng)會”二字與同音詞“相會”混淆,把鄉(xiāng)會橋叫做相會橋。這座瀘江河上唯一的風雨廊橋早些年曾經(jīng)是趕集的場所,現(xiàn)在市場早已經(jīng)廢棄,這里也就顯得荒涼了。遇到幾位在這里乘涼的老人問我們哪里來的,交談后得知,老人是鐵路退休職工,前幾個月跟兒子住在州府蒙自新建的小區(qū)房,除了街道寬敞,商品豐富外,小區(qū)里的人都不認識,隔壁鄰居也不來往,住不習慣,還是回農(nóng)村老朋友多,生活習慣,每天跟三五老友出來走走,自由自在的。在橋頭有塊顏色很另類的鄉(xiāng)會橋起義紀念碑,被人破壞了,顯得很是不搭調。
① 天緣橋,泥沙滯留覆蓋河床,人們開墾為菜地,三個橋洞,僅剩一個有水可流。
② 天緣橋邊上已經(jīng)修了一座可以通行汽車的小橋,老人駕駛三輪車帶小孩過把癮。
相傳當年建造天緣橋時,有一百位工匠參與工程施工,吃飯時卻只有九十九人,且天天如此。橋建造好時,人們發(fā)現(xiàn)亭閣內留有幾個“足印”,這才明白過來,那位只出力不吃飯的工匠是上天派來參與造橋的“仙人”。當年橋建造好后,“仙人”站在亭閣內,手扶亭閣搖了搖,試試亭閣穩(wěn)不穩(wěn),又伸開雙腳用力踩了踩橋面,驗收完畢后橋中央青石板上留下了幾個大足印,可惜后人無知,人為地刻了一條邊線,失去了自然之美。瀘江河流淌到這里,已經(jīng)要出建水壩子了,現(xiàn)在水流平緩,跨度較大的三拱石橋,只有其中一拱還在流水了,旁邊河道的土地現(xiàn)在都種植了農(nóng)作物。
③ 湯伍橋上挑土過橋的老人。
湯伍橋離鄉(xiāng)會橋不遠,橋旁一路之隔就是大片的藕田,這一帶村子最出名的就是他們種植的藕了,等到了挖藕的季節(jié),每天都有大批外地的商販來收購。走累了,坐在橋欄上,聞著陣陣田野的清香,跟放鴨子的小伙兒,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
左:夕陽下見龍橋上的放鵝人。
右:傍晚,見龍橋附近村子的老人正在橋頭乘涼。
在團山村到鄉(xiāng)會橋之間的白團公路上,一眼可以看到公路轉彎處一座三孔石橋跨河而過。車停路邊,一條蜿蜒的石板小路通往橋上,坡度有些大,橋上只能行人或者通行摩托車、農(nóng)用三輪車。橋頭處左右各有一個石抱鼓。左側的抱鼓石在一株榕樹下,右側鼓石路下有株茂盛的三角梅。上得橋來,正中有一風雨橋閣。據(jù)橋頭納涼的老人說,橋中風雨橋閣原來主要是磚木結構,后毀于大火,又重修,所以橋身跟橋閣看上去材料、年份都有些不相符。在橋頭放鵝準備回家的馬家營村民介紹,當年造橋時這里有龍現(xiàn)身,所以就叫馬家營見龍橋了。
上:旅游小火車從九司橋旁開過。
下:村民從九司橋上走過,到旁邊的地里干活。
還有與土司有關聯(lián)的九司橋,橋兩頭的石墩上各有兩座石獅像。九司橋老橋在當年法國人修建“個碧石”鐵路時被拆除,現(xiàn)在的九司橋是鐵路修好后重建的。因相傳是九個土司為行善積德出資建造的,所以叫九司橋。還有一件有關九司橋的故事,說以前九司橋上有個小亭子,亭子里面有個用石棚遮蓋的寶貝——石魚,石魚嘴里會滴水,路過的人可用放在石魚嘴下的土碗接水解渴,后來法國人修鐵路,把石魚取走了,聽說這石魚曾在香港出現(xiàn)過。另外,離九司橋不遠,西山寺方向,原瀘江河支流的河道上還有一座叫“黃牛橋”的古橋,基本保存完整,只是河水道路已經(jīng)改道,就廢棄在田野里了。
上:雙濟橋是瀘江河上還在通汽車的古橋 下:永濟橋邊納涼的人們
滇南第一村——團山村的村民在瀘江河里捕魚,身后就是民安橋。
沿著白團公路這一段十余里的河道上還有雙濟橋、民安橋、永濟橋等眾多古石橋存在,石橋之上有石碑銘刻碑文,上有當?shù)剜l(xiāng)紳村民捐款修造記載。在普通民眾意識里,修橋鋪路,是積德行善,為后人造福的公德。正是這些千百年來點點滴滴的民間文化積淀,成就了建水這座滇南邊陲的小城,成為云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更有“古建筑博物館”“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王超,中國攝影著作權協(xié)會紅河州首席代表,云南省蒙自市攝影協(xié)會副主席。作品先后參與2009年、2013年、2015年大理國際影會,2014年西雙版納金孔雀國際影像展覽。30幅作品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