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新疆藝術學院附中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望、聞、問、切”
——淺談中職文言文教學
王 曉
(新疆藝術學院附中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經(jīng)久不衰的瑰寶,歷經(jīng)歲月的沉淀,它記錄著文明的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內(nèi)涵的源頭活水。 然而文言文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中職語文課堂上,學生不喜歡文言文,課堂教學老套。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文試圖從“望、聞、問、切”四個方面來探討中職文言文的教學,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感悟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
望聞問切 文言文 中職 語文教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作為文化遺產(chǎn)的文言文,在培養(yǎng)學生知古鑒今,領略中華民族文化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倍诮虒W中,繁瑣的字詞決定了教學方法以字詞句的解釋為主的串講教學模式。“多少年來,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一點古漢語知識的介紹;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苯虒W內(nèi)容大多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異義等等。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方面多是從“及格”、“高考”、“成績”等方面施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職文言文教學更顯得舉步維艱,一直處于“累”、“慢”、“悶”、“差”中,形成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不愿意教,越學越不想學,越教越不想教的循環(huán)中。
“望、聞、問、切”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特色,經(jīng)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同樣,在語文教學中也可以運用“望、聞、問、切”,針對“累”、“慢”、“悶”、“差”的中職語文現(xiàn)狀,了解學生,理解學情,激活語文課堂,領悟語文教與學的樂趣,從而真正感受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所謂“望”,就是“望學生”——教師通過細致的觀察,了解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和愛好。“望”可以激活教師的教法,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巴迸d趣與愛好,與專業(yè)結合,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比如一篇《蘇武傳》,在美術專業(yè)的學生中,可以引導他們想象場景,“腦補”畫面,再由畫面來針對具體的字詞。而播音專業(yè)的課堂中,讀是他們感興趣的,那么就通過分段朗讀領悟,來具體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其次,還要在課堂上“望”學生,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應更多的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一個面部表情,一個神態(tài),一個動作,教師應該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巴睂W生還包括教師在課堂外搜集教學手段,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手段,比如已經(jīng)廣泛運用的多媒體教學,視頻教學,微課教學等。運用多種手段,一節(jié)課一個“花樣”,節(jié)節(jié)課都有新鮮感。
文言文的教學目前仍是以教材為主,所謂“聞”,就是“聞教材”——教師應當通過不同特色的文化知識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開始淡化工具層面的字詞、語法的繁瑣教學,讓他們在“聽”中進一步思考,走向“問”的過程。溫嶺中學的劉鳳嶺老師對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他在《文言文教學實錄:案例、感悟、評析》一書中,將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按照每一篇一個話題的形式組織文言文教學。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以向鄒忌學習什么為展開、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教學生體驗其中蘊含的情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孟子的成才觀話題等等,這些話題的引入,在激發(fā)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更能讓他們針對現(xiàn)實進行思考。“聞”教材,更多的應當注意德育的滲透。目前,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有相當部分的篇目選自史傳中,比如選自《史記》的《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等,它們不僅承載著歷史,更是中國傳統(tǒng)品德的折射。因此,學語文,其實就是學歷史,學文化,學品德。要讓學生有“聽”,“聽”后有所學,教師自己就必須要對教材進行很好的解讀,根據(jù)不同的要求設置重點,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教育融入其中。
教育教學離不開問,問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反饋。因此,“問”問題包含兩個方面——教師問和學生問。教師是一個引導,因此,教師的問題首先要有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問,學生回答,巧妙設置問題,針對文本進行想象。其次,問題的設置應當循序漸進:剛開始的問題太難,學生容易望虎生畏而過早失去興趣,而太簡單又容易失去挑戰(zhàn)性。同時,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映,不斷自問:預設的問題是否合適、延伸的問題是否恰當?shù)?。如在講授《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先拋出三個問題:列傳是什么?廉頗和藺相如是誰?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這三個問題難度適中,既有對以往知識的回顧,同時也能夠鋪開新課。其次,還應讓學生問。中職學生的思路符合新一代學生心理,他們的問題也千奇百怪。比如在講授《張衡傳》時,學生問“張衡不慕當世,那他為什么要做官?”“張衡的地動儀怎么運作的?”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入,再一步一步地去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就好過于直接進行字詞段落的翻譯。在此過程中,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問題自問:為什么引導后他們會問這樣的問題?“問”問題問的巧,問的妙,定會讓學生走進“不亦樂乎”的語文學習中。
切在中醫(yī)中是判斷醫(yī)術高明與否的重要標志,所謂“切”,就是“把脈”,醫(yī)生在把脈后最終定奪該配什么藥。在語文教學中,把脈——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反饋——也是要總結“病因”,對癥下藥。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反饋,可以有多種樣式:課堂小測;課后調(diào)查;聽說能力評價;小組檢查作業(yè)等等。評價主體同樣可以多元化,教師在開頭起著引導作用,同樣,課堂的最后,教師應當總結評價,而這種評價要根據(jù)學生的參與情況來定。比如在學習《過秦論》的時候,關于秦國滅亡的原因,學生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秦國自取滅亡;有的說是他國的落井下石;也有的說賈誼寫作這篇文章是帶有政治目的性的。面對大家的意見,教師不急于點評,而是讓其他學生來點評。教師最后再根據(jù)學生的點評反饋來進行最后的總結,進一步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甚至面對學生給出的錯誤或者帶著偏差的反饋時,也不要急于反駁或者一味的給予簡單的否定,而是“將錯就錯”,以錯誤結論問前提,加以反問,讓學生自己“繞過這個彎”來,教師再加以指導,使學生豁然開朗。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望聞問切”是語文新課程探索的體現(xiàn),它再次強調(diào)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但這并不表示教師作用的減弱?!巴剢柷小睂處熣瓶卣n堂、引導學生以及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都有較高的要求。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師資問題。教師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學生;教師的水平不高,學生中也會有少數(shù)或個別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數(shù)學生需要有好的教師來提攜,來指導,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師資問題,名師出高徒!”當然,中職文言文教學,甚至是文化課教學都面臨著重重困難,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教學也可以是“博大精深”的。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深入探索,只要教師方向明確,目標清晰,不斷反思總結,相信中職語文課堂定會走出“累”、“慢”、“悶”、“差”中,實現(xiàn)一個新的飛躍。,
[1]呂淑湘.論語文教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7).
[2]張金傳.望聞問切的課堂妙用[J].今日教育,2005(12).
[3]阮琪.例談語文對話教學中的“望聞問切”[J].浙江教育研究,2010(6).
[4]王勇齊.文言文教學淺說[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6).
[5]顧曉慧.在熟讀中積累 在精思中感悟——新課程背景下中職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14(11).
G633.3
A
2095-3089(2017)30-0115-02
王曉(1989-)女,漢,四川,中職教師,碩士研究生,新疆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