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昌
(山西省永濟市博物館,山西 永濟 044500)
一件明代“用卿”款紫砂壺
吳軍昌
(山西省永濟市博物館,山西 永濟 044500)
宜興紫砂壺作為中國一種特有的飲茶工具,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明、清以來,文人雅士參與制壺賞玩,紫砂壺被賦予文化內(nèi)涵,成為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為一體的工藝品,名家的作品更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陳用卿作為明代一位制壺名家,其作品的價值不言而喻。
紫砂壺;鑒賞
2012年5月,山西省永濟市翠竹苑小區(qū)工地施工時發(fā)現(xiàn)古墓葬,文物部門聞訊后,立即趕赴現(xiàn)場,對該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fā)掘。經(jīng)過十幾天的清理發(fā)掘,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共清理出明清古墓葬21座,其中磚室墓4座,土洞墓17座。這次發(fā)掘共出土玉飾掛件、明代瓷器、紫砂壺、銅鏡、鐵器、青銅器、錫器等文物34件,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紫砂壺(圖1),造型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該壺整體為橢圓形,通高8厘米,腹徑9厘米,重160克。壺身紫褐色,胎中摻有黃色沙礫,蓋面鼓起,球狀紐,子口,蓋與壺嚴絲合縫,造工極精。壺腹造型豐圓,短直流,環(huán)形手把。去蓋,將壺倒置,流口、柄把的頂點與壺口在一個平面上。壺底向內(nèi)收斂成圈足,底部無款。壺身一側(cè)刻草書:“一片白云生 用卿古”,字體工整,刀法遒勁有力,棱角分明。從題款可知,該壺出自明代后期制壺名家陳用卿之手,壺身題銘和落款為草書,風格獨特,為陳用卿之鮮明特點。
紫砂壺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又名宜興紫砂壺。據(jù)考,紫砂壺源于宋而興于明。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清代文學家吳梅鼎所著的《陽羨茗壺賦》記載:“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缶,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世所謂供春壺也?!饼彺弘S主人吳頤山在金沙寺期間,看到一個老僧人煉土制壺,便仿照其法,加以研究,以樹癭為壺表面,挖空壺身,制出古樸可愛的紫砂壺,時人稱為“供春壺”,“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备爬ü┐簤靥攸c,令人如見其壺。 如今保存的供春壺僅有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樹瘤壺與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館的六瓣圓囊壺,其余市場多為仿品。后人把龔春奉為“陶壺之鼻祖,天下之良工”,是他把紫砂壺從一般的粗糙手工品發(fā)展為精美的工藝美術(shù)品。此后,中國紫砂壺進入一個新境界,名家輩出,壺樣百千。時大彬改進“斫木為?!狈椒ǎ纬蓚鹘y(tǒng)制陶技法,并將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壺中,使茶壺有了更深的內(nèi)涵;清康乾盛世的陳鳴遠被譽為“古來技巧能幾人,鬼斧神工噪一時”,他的造壺風格承上啟下,既有明代的樸雅之風,又開啟了寫實主義仿生技巧的先河;近代紫砂制作大師顧景舟被譽為“百代壺公第一流,愿留指爪踏雪泥”;等等,每一位紫砂大師所制紫砂壺都獨具匠心,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審美價值。紫砂壺不僅是藝術(shù)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jié)合,它更蘊含著一種情趣,那就是文人趣味,自明清以來就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他們參與或親自設(shè)計制作,或于壺上作畫題詩鐫寫銘文,然后將壺把于手中,論茶品茗,陶冶雅興。
圖1 紫砂壺
明代制作紫砂壺的名家,自供春以后,著名的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四家,形制上可分文巧和古拙二派,董尚文巧而三家多古拙。時大彬是時朋的兒子,被紫砂界尊為正傳,是承三家之法,以古拙著稱。陳用卿,是續(xù)董之遺法,以文巧而聞名,他在紫砂壺界的地位也是很高的,晚明文學家張岱的《陶庵夢憶》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時大彬次之,陳用卿又次之?!泵髂┣宄踔袊缙诓鑼W、佛學、紫砂三界專業(yè)評論家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雅流》記載:“用卿,天啟、崇禎間人,姓陳。與時大彬同工而年技俱后,負力尚氣,嘗掛吏議在縲絏中,俗名陳三呆子,式尚工致、豐美。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guī)而圓,已極妍飾??罘络娞堤?,筆拙而落刀工。吳梅鼎論用卿壺以渾成醇飾稱之?!睔v代關(guān)于陳用卿的資料都說他的題款有鐘太傅帖意,鐘太傅即晉代的鐘繇,所擅長的是帶有隸書筆意的端楷。
史料記載,陳用卿的傳世作品有:“秋水共長天一色”“茶香引故人”把壺,實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下落不明。目前香港茶具文物館有一把金錢如意壺的實物,可以為用卿實物,此壺造型較大,紫砂泥色深褐,夾砂質(zhì)感若隱若現(xiàn),蓋鈕透雕成渾圓的金錢球狀,壺蓋以淺浮雕刻如意云頭紋飾,彎曲的壺嘴與弧形的把手分量勻稱,壺腹上部以一度凸弦紋圍繞一周,為笨重的器身增加線條美感,壺身一面以草書刻五言詩及名款:詩人吟白雪、才子步青云,用卿。陳用卿活躍于明代天啟至崇禎年間,據(jù)說他能徒手造出渾圓的壺器,首開在紫砂壺上書寫章草的先河,裝飾的手法在明代當時可說是大膽創(chuàng)新,他在壺的腹部而不是在壺底銘刻文字,加上陳氏采用草書,而非當時陶藝家常用的楷書作為刻銘的書體。其制壺,在早期沒有成名前制的壺沒有款,成名初期制的壺是用竹刀刻款,成名后期才使用印章。由此看出陳用卿一生制壺喜歡用手而不用工具制壺,陳用卿刻的字字體獨特,非一般人能仿。盡管有人提出,陳用卿紫砂壺的重要特點應(yīng)為:大壺,鐘太傅帖意,落墨拙,用刀工。凡是沒有此三點即應(yīng)定位仿品或者應(yīng)該存疑。然從時大彬開始,其就根據(jù)文人飲茶習慣改制小壺并落款,陳用卿成名后與文人交往甚多,固應(yīng)該也有小壺制作,只是未見傳世。而永濟出土的這把紫砂壺體型較小,但設(shè)計巧妙制作精美,壺蓋采用壓蓋式的設(shè)計,符合其早期的紫砂壺特點,簡潔質(zhì)樸,壺身整體比例十分均衡、協(xié)調(diào),草書刻字更是刀法嫻熟,挺進有力,符合陳氏特點,應(yīng)是陳用卿應(yīng)人邀請定制而做。
這把壺墓中出土,茶壺內(nèi)壁有茶跡痕,應(yīng)為墓主人生前所用心愛之物。據(jù)墓中出土墓志銘記載:墓主人姓黃名在中,字子正,號文所,明吏部冠帶貢士。黃文所,祖籍中州,元末避戰(zhàn)亂遷至河中道(今永濟市中條山北)。其兒郎時聰異過人,稍長以孝聞鄉(xiāng)里。弱冠即補博士弟子員,甲戌歲試為明末大臣袁繼咸舉薦,戊寅年明經(jīng)上春官廷試前茅。袁繼咸,字季通,號臨侯,江西宜春袁州區(qū)寨下鄉(xiāng)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jié)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yīng)天(南京)等處軍務(wù)。崇禎七年,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quán)宦?;曼h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余人追隨入京,散發(fā)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余人聯(lián)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明亡被捕,袁繼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銘文自勉:“大官好做,大節(jié)難移”。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就義。袁繼咸的民族氣節(jié)為后人所敬仰,曾與文山(文天祥)、疊山(謝枋得)并稱為“江右三山”。墓主人黃文所能得到袁臨侯的舉薦亦可知其才華與人氣之高,黃文所不熱做官,毅然回到家鄉(xiāng)著書講學,享年八十七歲。墓主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卒于清順治五年,一生博學仁厚,門徒較多,兒孫滿堂,次子黃廷諍于順治二年出任江南碭山縣知縣。黃在中,盡管史書未見記載,但從墓志看出其當時也是一個名人,擁有一把“用卿制壺”也是理所當然。
陳用卿款紫砂壺近年市面出現(xiàn)較多,真?zhèn)螤幾h較大,永濟出土的這件“一片白云生”“用卿古”款紫砂壺無疑是一個標準器。
J527
A
吳軍昌(1971-),男,山西省永濟市,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