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石頭店里,幾個才入行兩三年的年輕小伙子舉著手機,垂涎一塊被人買走的石頭:我就是沒有這種油畫啊,我要看到,哪有他的份……
我走過去看看照片:圖案分布均衡,色彩濃厚,有點帶厚度的質(zhì)感——有特色,但也說不上多好。三年前,這樣的石頭多半會被石農(nóng)扔進門前的石堆,連屋子都進不了。
所以石界不少老資格喜歡帶著優(yōu)越感說:現(xiàn)在才進來,哪還有石頭!我們那會兒……
那會兒是傳說中好石頭俯拾皆是的“黃金時代”。
我曾聽過“那會兒”的故事:三個老先生,都玩石頭。一個愛人物,一個喜梅花,一個好龍。于是河灘上,有個杠杠就是人物,幾個點點就是梅花,四處搖頭擺尾都是龍?!安恢浪麄冊谕媸裁础保腥诉@樣形容旁觀時的輕微尷尬癥心態(tài)。但這是資源黃金時代很主流的玩法。
所謂主流是什么概念呢?當年在多數(shù)店的石頭架上,找你自己想要的東西比較困難,石堆里倒可能有所收獲。那不叫撿漏。撿漏是偶然,是幸運。那時你如果意志堅定,石堆里是能有大面積豐收的。所以我曾跟朋友笑稱:每個今天看來走在了前面的人,似乎都有一個鐘情“垃圾石”的過去。
我沒見過哪個石種,像長江石這樣,在短短幾年里,審美上經(jīng)歷如此快速而巨大的變化。主題先行論正在被更廣泛的視角取代,局部,平面,單一,直觀的圖紋解讀,變得逐漸完整,立體,豐富,深邃。賞玩范圍從沒這樣寬泛過。幾年前非常小眾的,被多數(shù)人視為過分朦朧看不懂的石頭,在今天,那都不叫事。
有人把這種變化歸因于沒有石頭了。沒有明確的,所以玩朦朧的;少了艷麗的,所以黑白灰也行。他不知道朦朧和黑白不是無奈,而是一種選擇。曾有石農(nóng)惋惜地告訴我們:“你們現(xiàn)在要的東西,以前我撿了,沒人要。搬家時房東不讓堆,我只好再運回江邊倒掉”——倒掉的不一定都是我要的石頭。但顯然不知多少寶貝淹沒江心或葬身碎石機。而這樣令人迷戀的寶貝,在早期玩家手里其實少有見到。
所以,不是資源的問題——至少,資源不是根本問題。
從某種角度上說,資源量的減少對長江石來說甚至是一件好事。讓人學著珍惜和反思,讓人走向縱深,尋找突破。讓后來者少了平庸的樣板和荒謬的定論。
走在產(chǎn)地塵土飛揚卻又魅力無窮的石頭街上,看石頭風格在悄然而明顯的變化,是件令人愉快的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