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君
摘要:《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比绾螛嫿ㄌ骄渴降目茖W課堂,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自己去發(fā)現、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呢?本文結合自己的一些做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科學;問題;猜測;探究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如何構建探究式的科學課堂,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自己去發(fā)現、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一些做法:
一、提出問題,激發(fā)探究
心理學研究證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而創(chuàng)造智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難的過程中被激發(fā)出來,可見提問對于受教育者和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痹诳茖W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提出想探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實現“以探究為中心”的要求。例如:教學《杯子變熱了》一課時,給學生準備好四種不同材質的杯子,先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杯子;再分別倒上熱水讓學生再次摸一摸杯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紛紛感受到杯子變熱了。此時,學生思維比較活躍,針對“杯子變熱了”的現象,提出了很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杯子為什么會變熱?為什么這幾種杯子熱的程度不同?熱是怎樣在杯子中傳遞的?……這就為后續(xù)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而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到實踐活動中去是科學探究成功的開端。
二、科學猜測,初步探究
探究活動以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為始端。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猜想和提出假設。這種猜測并非異想天開,它是基于事實的推想,是建立在科學性基礎上的。例如:教學《斜面》一課,學生先是根據已有經驗推測斜面有省力作用,在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由于每一小組物體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學生發(fā)現各組省力的多少不同。什么樣的斜面更省力?學生再次提出不同的假設:可能與提升的高度有關系;可能與斜面的長度有關系;可能與斜面的坡度大小有關系。學生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分析相關因素,提出猜想假設,為后面的實驗探究確定實驗目的和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據。
再如:《地震》一課,關于地震的成因,教師先展示郯城麥坡地震遺址的圖片資料,再讓學生想一想地下的巖石是怎樣變化的。學生經過分析思考,認為地震可能是地下的巖層斷裂、變形而形成的;而地下的巖層會發(fā)生斷裂或變形,應該是受到外力的作用。這樣的猜想既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促進了學生動腦思考,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對問題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三、方案引領,體驗探究
1、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定科學可行的探究方案。
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讓他們針對假設,小組討論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主要包括:采用何種探究方式,何種組織方式,準備何種材料,具體怎樣完成,需注意何問題等。例如:《地震》一課,學生猜測地震的原因可能是地下的巖層在外力的作用下發(fā)生變形、斷裂。此時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老師提供的材料的指向下設計出了多種方案。方案一:用手折木棒,觀察木棒的變化及手的感受,推測巖層受力的變化。方案二:把毛巾一層層折疊起來,從兩邊向里擠壓毛巾,觀察毛巾的變化,推測巖層受力的變化。方案三: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擠扁疊加起來,施加外力,觀察橡皮泥的變化,推測巖層受力的變化?!辛朔桨傅囊I,學生探究起來便會有目的和方向。
2、實驗探究,親身體驗
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在實驗中探索,在操作中感悟。例如:教學《斜面》探究什么樣的斜面更省力,學生在各種假設的基礎上確定了不同的實驗方法:不改變高度,改變斜面的長度時,發(fā)現長度越長越省力;斜面的長度相同,高度不同時,高度越高越省力;繼而發(fā)現:斜面的高度和長度決定了斜面的坡度,坡度越小越省力。再如《火山》一課,學生用土豆泥和番茄醬做模擬實驗,在實踐探索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教師也不代替,而是啟發(fā)學生反思:“哪個環(huán)節(jié)有問題?”“如何改進?”并激勵他們繼續(xù)實驗。
放手讓學生實驗,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讓學生分工明確,各盡其職。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做好觀察記錄,以便小組交流。
四、合作交流,分享探究
科學探究要重證據,應通過定量觀察、測量、記錄搜集科學事實和可靠證據。而探究學習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搜集分析解讀數據。要求學生講出自己在自行探究中的發(fā)現,通過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個學生所獲得的形象更加豐富和完整,并將探索中所觀察的現象,內化成概念,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擺的秘密》一課中,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學會尊重數據(證據),讓證據說話"的科學態(tài)度。一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認真記錄下自己小組的研究數據,根據數據,形成自己的研究結論。二是在向大家匯報交流時能向大家闡述自己證據獲得的經過,依據可靠的數據來解釋。三是教師匯總各組數據加以分析,從而得出實驗結果: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擺幅無關,與擺線有關。擺線越長,擺擺動的越慢,擺線越短,擺擺動的越快。在交流中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理解他人、欣賞他人,使學生體會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提高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學習中學會合作與分享,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對社會的責任心。
五、學以致用、延伸探究
“把所學知識加以運用,能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學以致用”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價值,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能升華學生的科學興趣。例如:學習了有關簡單機械的知識后,把學生帶到車棚,讓他們觀察、尋找、思考,“自行車上應用了哪些形式的機械?”“為什么這樣設計?”“不這樣設計行嗎?”自行車司空見慣,但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到“學而有用”,從而使學生們探索的熱情高漲,氣氛活躍,紛紛得出:“自行車手閘是一個省力的杠桿。”“車把和把軸組成了省力的輪軸。”“閘皮在瓦圈上滑動時是斜面,可以省力?!痹偃纾簩W習了《燈泡亮了》一課后,讓學生結合本課知識,研究并嘗試制作一個紅綠燈模型。
此外,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指導學生應用獲取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要指導學生應用獲取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還要指導學生應用獲取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
總之,在科學課堂中,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探究學習為核心,讀懂學生,根據學生的情況和特點,精心設計出學生喜愛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踏上自主探究學習的路徑,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使科學探究從形式走向實質,讓學生在有趣的科學學習活動中,經歷探究過程,體驗快樂,提升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
[2]《在探究中體驗科學——科學主題的研究性學習》裴新寧.鄭泰年編著
[3]《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黎奇主編
[4]《臨沂市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
[5]《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