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凱
(黑龍江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
梁 凱
(黑龍江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為探究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差異,文章隨機選取了英漢各50篇語言學論文摘要,主要對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和種類分布的異同點進行定性和定量對比研究,并試圖解釋造成這些異同的原因。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在總體數(shù)量上,還是具體類別的分布上,英語語言學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數(shù)量遠遠多于漢語中的數(shù)量,這可能與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等有關。
模糊限制語;語言學論文;摘要;對比研究
模糊限制語這一術語由美國語言學家萊可夫(Lakoff)在《模糊限制語:語義標準及模糊概念的邏輯》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將其界定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1]。自此之后,海內外學者開始了對模糊限制語的研究與探索,模糊限制語也隨即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學術論文是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中不可避免的用到模糊限制語。而摘要是論文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的概述,摘要寫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讀者對論文解讀的效果?;诖?,我們從英漢各5個知名語言學期刊各收集10篇論文摘要,即英漢各50篇論文摘要,運用計量統(tǒng)計的方法,對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進行對比研究。
維索爾倫(Vers chueren)、何自然、梅耶(Meyer)等學者從模糊限制語限制的內容、性質與功能等角度對其進行了界定。結合本文研究對象,我們采用何自然對模糊限制語的定義:模糊限制語是可以對話語真實程度和話語內容涉及的范圍進行修正,可以表明說話人對話語內容作出主觀測度,或提出客觀依據(jù),對話語作出間接評估的詞語、句子等[2]157-164。
基于本文的研究對象,再加上何自然的分類方法較為全面,因此,我們采用他們的分類方法: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3]157-164。(具體分類可參看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不再贅余)
為確保語料和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我們選取英漢語言學期刊各5種。所選英文期刊是被SSCI收錄的語言學核心期刊,它們是《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in Society》,《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Language and Speech》。所選中文期刊是國內被CSSC I收錄的語言學核心期刊,它們是《中國語文》,《當代語言學》,《世界漢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和《外語界》。從以上每種期刊上,我們各隨機抽取10篇論文摘要,即英漢各50篇論文摘要。其中,在選取50篇英文論文摘要時,我們通過查看作者工作單位的方式來盡量確保是英美作者所寫。這樣,50篇英文摘要(共8763詞)由英美作者所寫,50篇中文摘要(共11165字)由中國作者所寫。為保證論文的時效性,我們選取的論文都是發(fā)表在2014-2016這三年之間的。語料收集好之后,我們先依據(jù)何自然對模糊限制語的界定,再通過逐字逐句閱讀的方法對語料中的模糊限制語進行確定,最后,我們對英漢模糊限制語的類型和頻率等進行對比分析[4]。
我們對英漢各50篇論文摘要的詳細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
表一 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情況表
經(jīng)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語言學論文中都運用了模糊限制語,但兩種語言在模糊限制語所使用的類型和使用頻率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而在種類分布上有較大的一致性。(以1000為單位)
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出現(xiàn)頻次如下表所示:
表二 英漢語言學論文中模糊限制語使用頻率表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英語語言學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33.6)遠遠高于漢語摘要(16.7),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大約是漢語摘要中的2倍。這說明在論文摘要寫作中,西方學者則更委婉含蓄,中國學者更簡潔明快、直截了當。這可能是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這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關。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重視個人自由與個性追求;而中國文化更注重集體主義和群體主義,不太重視個人自由與個性追求。在這樣文化差異的影響下,西方學者也更注重個人情感和態(tài)度的表達,因此,在論文寫作中也多用模糊限制語;而與西方相比,中國對個人的重視相對較弱,而更重視集體和群體的利益,因此中國學者則為獲得集體大眾普遍的認同而較少用模糊限制語[5]。
第二,這與中西方學者對學術論文的認識不同有關。西方學者多認為,客觀性是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因而,西方學者為了使研究數(shù)據(jù)、結論等更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而較多用模糊限制語;而中國學者多認為,規(guī)范性和精確性的表達是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因而,為了使學術論更具規(guī)范性和精確性而在學術論文寫作中較少用模糊限制語。
第三,這可能與英漢兩種語言自身模糊限制語數(shù)量的差異有關。例如,英語中,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詞有情態(tài)動詞might,may,could,can,must,would等,副詞有l(wèi)ikely,probably,generally,等,還有形容詞lik ely,possible,probable 等。而漢語中只有“也許”、“大概”、“可能”等幾個詞。如果表示不太可能和很可能,英語可分別選用“possible”和“probable”,而漢語則用分析式表達法“不太可能”和“很可能”。這表明英漢兩種語言對表可能性的詞語編碼不同,英語表可能性的詞是庫藏中有的,而漢語中庫藏中沒有,需要用分析式的表達。這也說明英語模糊限制語的數(shù)量要多于漢語。
經(jīng)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英語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各類模糊限制語的出現(xiàn)頻次如下表所示:
表三 英漢語言學論文中各類模糊限制語使用頻率表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模糊限制語的種類分布異同上看,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呈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它們都運用了程度變動型、范圍變動型、直接緩和型和間接緩和型這4種模糊限制語。而且,都是變動型的使用頻率高于緩和型的使用頻率。
但英漢兩種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具體小類的使用頻率上有顯著差異。下面我們就4小類模糊限制語分別論述。
(1)就程度變動型而言,英語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使用頻率(14.7)遠遠高于漢語中的。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與總體上英語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多于漢語摘要中的原因是一致的,不再贅述;
(2)就范圍變動型而言,英漢兩種語言學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相差不大;
(3)就直接緩和型而言,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使用頻率最為懸殊,英語摘要中的使用頻率(5.14)是漢語摘要(0.18)中的28.6倍。直接緩和型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表示說話人對某事所作的直接猜測,如英語中的”I think”等,漢語中的“我們認為”等;另一類是表示說話人對某事持有的猶疑態(tài)度,如英語中的“may”等,漢語中的“可能”等。在我們統(tǒng)計的語料中,表達說話人猶疑態(tài)度的模糊限制語幾乎沒有一例。
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直接緩和型使用頻率懸殊的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第一,中西方文化不同所致。西方文化更重視自由與個性的追求,在學術論文中也更多運用模糊限制語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而中國文化更加重視集體和群體,在學術論文中也較少運用模糊限制語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第二,英語表達對某事持有猶疑態(tài)度的詞語較漢語豐富;第三,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更重視謙遜的品質,這一點反映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中便是西方學者多用“Wehy pothesized…”等一類的模糊限制語,而中國學者則很少用這類模糊限制語,在我們調查的語料中,只有兩例屬于此類模糊限制語,分別是“我們認為……”,“我們發(fā)現(xiàn)……”。
(4)最后,就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而言,英語語言學論文摘要中間接緩和型的使用頻率大約是漢語摘要中的2.55倍。我們認為,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與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有關。自古西方人重視理性邏輯思維,而中國人重視形象經(jīng)驗直覺思維。這一點反映在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中,英語中更多運用實證的方法研究語言學,更多使用“the fin dings in dicate,de monstrate,found,suggest,illustrate”等表示研究結果,而漢語中雖有“研究初步表明,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等卻不及英語中的多。
本文選取了英漢語言學論文摘要各50篇,從使用頻率和種類分布等方面對其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在總體數(shù)量上,還是具體類別的分布上,英語語言學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數(shù)量遠遠多于漢語中的數(shù)量,這可能與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等有關。上述研究是基于我們所建的100篇論文摘要的語料庫進行的,雖然我們的語料庫較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們的研究對了解英漢語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差異,使論文寫作或翻譯更規(guī)范、更嚴謹有一定的幫助。
[1]Lakoff.H edges A S 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2,23(02):27-30.
[2][3]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梁旭紅.語料庫語言學與外語教學[J].長治學院學報,2005,22(04):73-75.
[5]蔣躍、陶梅.英漢醫(yī)學論文討論部分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 [J]. 外語學刊,2007,139(06):116-1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edges in Abstract Sec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
Liang Kai
(School of Litera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ang 150080)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hed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we random ly selected 50 English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 and 50 Chinese ones.We conduct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equencies and catego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edges,and try to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 matter in total number or in concrete distribution of classes,the number of hedges in English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 ismore than those in Chinese ones,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oughts.
hedges;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abstract;comparative study
H O
A
1673-2014(2017)04-0071-03
(責任編輯 史素芬)
2017—04—05
梁凱(1993— ),女,山西定襄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