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明智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有些絕情
■張麗鈞
在W市講座的時候,我提到“明智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有些絕情”。到了互動環(huán)節(jié),有個父親按捺不住地質問我:“難道絕情的父母才稱得上是好父母,不絕情的父母就是壞父母嗎?”我說:“請允許我先來點評一下您的這句話。顯然,您犯了三個邏輯錯誤。首先,您偷換了概念,我說的是‘明智的父母’,您把它偷換成了‘好父母’;其次,您所運用的,是典型的‘二元思維’方式,也就是認為做父母非好即壞,中間地帶是不存在的;第三,我所說的‘有些絕情’本是‘明智父母’的必要條件,而您將它改換成了充分條件。另外,為了嚴密,我還特意用了一個限制詞‘往往’,所謂‘往往’就是時常,而時常不是全部。通過您的語氣,我推測您可能不認同這個說法,那么,您完全可以繼續(xù)用實際行動抗衡這個說法,這是您的自由。”
我何嘗不明白,多數(shù)的中國父母其實都擺出了跟這個說法抗衡的架勢。我們的高中坐落在市中心的位置,每到放學時段,原本就路窄車多的交通要道,被開車前來接孩子的家長霸了道。交管部門多次出面協(xié)調,希望家長將車停得稍微遠一點,不要死死堵了道路;家長聽罷,群起攻之,逼得協(xié)調人員灰溜溜走開。家長們就是要在第一時間接上寶貝,就是要讓別的車繞道而行——誰讓那是咱的親孩子呢!在家長座談會上,我多次講過這個故事:一個母親,一次開車路過兒子的學校門口,正好看到兒子放學,本來想停下來帶上他,轉念一想,還是讓他自己回家吧,所以就沒有停車。那天兒子回去得很晚,母親問他干嘛去了,孩子說因為等車——有空調的車2元錢,沒空調的車1元錢,為了等1元錢的車,孩子足足等了半個小時!這位母親,就是格力的掌門人董明珠。董明珠對孩子“狠”,孩子對自己更“狠”,這兩個“狠”加在一起,使他們母子成了供人仰視的風景。
對孩子愛得多一點、再多一點,直至“溺愛”,這差不多是人的本能。武志紅在他的書中提到了“溺愛的真相”。他說,溺愛的心理真相其實是“寵愛自己”,為人父母者無限制地滿足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滿足自己。試想,人若是生出與自己的本能作戰(zhàn)的意識,這本身是不是就帶有了一些悲壯的色彩?
股神巴菲特最不缺的就是錢,但是,他寧肯逼著小兒子彼得去銀行貸款,也絕不借給他出唱片的錢。因為他明白,不將孩子推到懸崖上,他就不肯飛翔。這種“絕情的成全”,不恰恰顯示了巴菲特的大智慧嗎?
有一年,我的學校組織暑期旅游,規(guī)定可以帶一名家屬。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只有一位老師帶了配偶,其余帶的都是孩子。我問那位老師:“你怎么不帶孩子呀?”她說:“我們夫妻難得有一起出行的機會,特別珍惜!把孩子送姥姥家了?!蓖ㄟ^這件事,我試著掂量:在一個家庭中,夫妻之情與親子之情究竟哪一個更重一點?大概,那些帶孩子出游的人是更看重親子之情的吧。不由想起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那個著名的觀點——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關系應該高于親子關系。夫妻之愛,是家庭的“第一愛”,惟其如此,孩子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能通過父母的美好相處學會與他人美好相處,才能有熱情、有能力去建造那屬于TA的“第一愛”。
理性的愛,往往伴隨著痛苦,但這種痛苦,恰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剛性需求”。
——給孩子一點“不方便”,從而榨取出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孩子一點“不安逸”,從而榨取出他艱苦奮斗的能力。
——給孩子一點“不順遂”,從而榨取出他逆境圖強的能力。
說到底,孩子,是另一個自己。誰在與自己欲望的“拉鋸戰(zhàn)”中敗下陣來,誰就親手埋殯了家庭的幸福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