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聰
【摘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人民教師“授業(yè)解惑”固然重要,而“傳道”更是我們的重要使命。目前,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怎樣將德育教育融合在才智教育的課堂里,成為了每一個老師不得不研究的課題。我整理了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用實踐證明了“傳道”與“授業(yè)解惑”并不沖突。
【關鍵詞】初中教育 化學 德育 科學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47-01
近幾年來,在社會迅速發(fā)展,物質生活不斷充裕的同時,浮躁焦慮的社會很容易滋生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極端的價值觀。初中生正處于由兒童向少年轉變的青春期,對成人世界充滿好奇,極易受到影響,加之獨生子女的特性,致使孩子們漸漸忘卻了祖輩奉之為圭臬的優(yōu)秀品德??炭嘌芯康木瘛皂g不拔的毅力、服務社會造福一方的理想,竟然被當成“假大空”和“喊口號”。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日益強大,社會轉型悄無聲息地進行著,市場及社會對高端人才及知識青年的需求將更加迫切。但如果人才只有“才智”而沒有“德行”,那么對我們的社會而言,有害而無益。初級中學的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中涉及正確認識化學、構建化學知識框架、處理有害化學物質等學習任務,因此,將德育教育融合到初中化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故而,初中化學教師應當深挖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將德育教育與初中化學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策略一:深挖教材,拓展學習,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象”
1.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深挖教材知識,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辯證唯物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治學態(tài)度與精神,逐漸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通過學習化學,能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探究事物變化的本質與規(guī)律,擺脫片面看事物的不足。比如通過水的性質、電解水反應、水和氫氣氧氣的互相轉化,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和質量守恒定律,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考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習正確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又如通過對不同濃度的硫酸性質實驗的演示探究,學習量變影響質變的道理。
2.積極探索、永不言敗的勇氣與自信
教師要鼓勵創(chuàng)新,正確對待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管是否超綱是否刁鉆,都積極地引導學生去探究原因,保持學生對科學的熱情以及對探索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象”,比如堅持下去就能解決問題的自我意象、聰明還不夠唯有踏實努力才能更加優(yōu)秀的自我意象、雖然暫時有些困難但是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總能克服的自我意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永不言敗的勇氣與自信。
3.學習我國化學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從古代的蔡倫造紙術、火藥陶瓷的發(fā)明、金屬的冶煉,到近代的侯氏制堿法、各大油田的發(fā)現(xiàn)。通過教材上這些化學家艱苦卓絕、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及我國化學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們刻苦學習、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熱愛科學的卓越精神,使學生心中萌發(fā)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進一步向學生闡述,我國化學的崛起需要新一代力量的奮發(fā)向上、潛心研究與探索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但仍舊需要學生們牢記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策略二:小組探究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人生觀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上獲得的知識遠遠沒有學習方法更加可貴,而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的自信與嚴謹更是受益終身的財富,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道而輕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組為單位開展小組探究性實驗,由教師敲定主題,學生提出問題、研究角度、搜集資料、設計實驗、記錄現(xiàn)象、實驗報告,并分組長、資料收集與實驗設計者、記錄者、操作者、匯報者等角色進行,在遇到問題時,教師適當鼓勵提示,讓學生自行解決。
例如:分析對比“我們吸入的空氣與呼出空氣的區(qū)別”,學生需要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點氧氣及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來驗證分析,過程中涉及到氣體收集、實驗設計、反應儀器鏈接等實驗技能與思考方法。再進一步拓展研究“分析防霾口罩的反應原理”,在了解霧霾的成分與危害及防護方法后,不僅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更促進了學生對于污染的思考與研究,從而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和社會。如此,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不僅有效地鍛煉了學生團隊合作、探索創(chuàng)新、克服困難的精神,更加培養(yǎng)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與實事求是、嚴謹認真、探索創(chuàng)新的治學精神。
策略三:時事熱點與教材知識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從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升空到神舟五號、嫦娥一號、天宮二號成功發(fā)射,我國航天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離不開我國的物理化學等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另一邊,近幾年來諾貝爾獎對我國的青睞,也在不斷證明我國科技水平提高對人類發(fā)展的積極影響,這都是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適時地將時事熱點內容加入到教學當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fā)展與時代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民族榮譽感與愛國主義情懷。
另一方面,三聚氰胺毒奶粉、蘇丹紅鴨蛋、瘦肉精豬肉、松花江苯污染、云南楊宗海砷污染事件,還有全國范圍內日益嚴重的霧霾現(xiàn)象,無不觸目驚心,這更是提醒學生反思人類活動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在利益面前更該保持道德底線的好契機。學習化學不是為了罔顧人類健康和自然環(huán)境去牟利,而是為了更好地為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服務。將污染原理與治理方法與課堂知識結合,讓學生更清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并激發(fā)其社會責任感。
策略四:綜合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思考漲智慧,實踐出真知。綜合實踐活動是最直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聯(lián)系到社會生活的教學方法。
例如:學習水的凈化實驗時,可以組織去自來水廠參觀自來水的凈化過程,讓學生了解自來水的來之不易,結合多媒體資料,講述我國許多地區(qū)飲水困難情況,及全球氣候變暖、水源污染造成飲用水緊缺,進而喚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提倡學生節(jié)約用水,杜絕浪費,啟示學生“節(jié)約的不是水費,而是資源!”。最后引導學生通過繪制黑板報、在學校堅持隨時關閉水龍頭、在家里堅持一水多用等形式宣傳節(jié)約用水。用“環(huán)境保護,從我開始”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環(huán)保意識。
“要寓思想品德于化學教學中”是初中化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教學內容,“教人先教心,育才先育德,教書育人必然并重”也是新時期下每一位初中化學教師的基本理念。在初級中學化學教學當中,應當果斷杜絕“注入式”教育,貫徹“探究式”教育。改變應試教育思路,堅持素質教育,比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應當把化學課堂活躍起來,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德育教育融合到化學教學當中去。指導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與實驗技能,深刻思考,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結合實際。提高學生思想高度,增強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才智德育全面發(fā)展。教師需不斷深挖教材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做到以身作則,全心投入。
參考文獻:
[1]梁建軍,化學史教學在學生理解知識結構中的作用.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6)
[2]郝晶,淺談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中國校外教育,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