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琴
我閱讀過許多作文教學案例,但很少看到作文講評教案,也很少有機會聽作文講評課。不知道這塊園地是被人忽略了,還是這塊地本來就荒涼冷落,等待著有人來開墾?
做好一次作文講評課實非易事,首先在于作文的批改頗費腦筋。要為兩個班100多個同學細細批改,做眉批和總批,非只一兩日功夫可成。批改之后再要講評還得煞費苦心。如果沒有對語文教學足夠的熱愛,沒有對學生的一片赤誠,真是談何容易。
我素來愛好寫作,只要有機會,哪怕是幾個字也劃拉一下。這樣堅持下來的結果是,把寫作當成了人生的享受,我以為世上再沒有比寫作更讓人興奮的事了。我希望把我的這種感受帶給學生,讓他們也懂得,學會寫作并不難,寫作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是釋放心懷且其樂無窮的娛樂,是屬于個人的獨特享受,這份享受沒有誰能取代得了更不可能用金錢買到。因此,我把作文講評也當作是一篇斷斷續(xù)續(xù)的文章,把學生的習作用幾句話串聯起來,簡單明了地向學生展示講評對象的內容梗概,同時也給學生以簡短的贊譽。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作文的T臺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老師曾經也是學生,知道自己的作文被當作范文美文為同學所欣賞的那份榮耀,那種喜悅與美好的感覺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里,到老來慢慢咀嚼也仍然是一種享受。正因如此,作文講評課上,作文技法之類的東西固然需要講,但我以為應當少講??陀^地說,作文水平是讀出來的,寫出來的,很少有人承認是老師教出來的。就像女作家程乃珊說的:語文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所以,我認為,作文講評課,仍然應以學生為主,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有機會閱讀和欣賞。
當然,作文講評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就算是同一位老師的講評,每次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
批改作文最大的困難是難以發(fā)現好的作文,尤其是普通學校,因為很難遇到一位閱讀量大而寫作能力高的同學。像我們學校,是區(qū)上的一所普通中學,建在市內,按理說地理位置優(yōu)越,但因招生政策傾斜于省級、市級、區(qū)級重點中學,層層篩選之后,剩下來的已經是四類五類以及不入流的生源了,學情之差可想而知。要發(fā)現一個人才真的好難。這就需要老師具備欣賞的眼光,發(fā)現一點閃光處即給予鼓勵。
教師要用賞識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這話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我們要盡力做到,特別是不要冷落任何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讓他在某一個學段里感覺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試以我的一堂作文講評課為例。
我的這堂講評過程是,我用一段簡潔的話概括同學的作文內容,然后讓這位同學上臺朗誦作文。
高一(12)班
總評:本次作文內容豐富多彩,選材多種多樣。如《讀(雨巷)》勇氣可嘉,作者會給自己鼓氣。芙蓉、落葉、風、雨、星星、稻草人等都進入了同學們寫作的視野,甚至和《同桌的你》做著美麗的《夢想》,《等待》成功的那一刻,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一位同學寫出了詩體散文《“混”》。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這些美文。
1.靜悄悄的夜里,我在想什么,他在做什么?你觀察到了嗎?——《靜夜》;
2.夜依然靜謐,那一道流星劃破長空,該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呢?——《流星雨》;
3.夜里不僅可以欣賞流星雨,還能做著一個個美夢,想知道我的美夢是什么嗎?——《未來的夢》;
4.夢醒了,我們再來看——《星星》;
5.高遠的天空太迷濛,我們還是聽一聽大自然的美妙歌聲吧,——《風》;
6.風,吹來了四季的變化,也吹落了片片樹葉,那片片黃葉會飄向何處?我將哪里去尋覓?——《落葉》;
7.落葉隨風而去,化為塵泥,護花去了,我們只有祝福它了。常有人形容女子面容姣好時會說:人面桃花、面若芙蓉。芙蓉有多美麗呢?——《芙蓉》;要等到這一天,也許很久,但我有信心,看張永利同學是怎樣給我們鼓勁加油的—《寫給自己》;
8.忘不了,那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那把濕淋淋的油紙傘,還有那位丁香般惆悵的姑娘,她靜默地遠了,遠了……不要灰心,她又向我們走來了?!对僮x〈雨巷〉》;
9.有話好好說,大家聽著多舒服,可有人偏不這樣,他特愛標新立異,他最喜特立獨行。你看,明明是生活,他偏把這叫做——《“混”》。
語文,首先是語言的學問和語言技能的運用。語文老師能在教學中口吐蓮花,出口成章,揮筆成詩,自然會影響學生漸漸地愛語文,愛寫作。所以,身體力行,真正把語言當作日常交際的工具,當作傾吐心聲的渠道,當作生活的一大樂趣,語文自會散發(fā)出迷人的魅力。這魅力當然也會感染學生,讓他們像蓓蕾一樣綻放美麗。
用簡短的語言評價學生作文,并能把每一個片斷綴聯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作文T臺上秀出自己的風采。作文講評課,就是發(fā)現、贊賞每一個蓓蕾,讓每一朵鮮花在語文的百花園里自然開放,香遠益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