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明
【摘 要】 本文從現(xiàn)行教育體制著眼,針對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的現(xiàn)狀,分析了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不良心態(tài)的情形及其形成原因, 闡述了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方法、找到有趣的教育形式,改革與豐富小學生思想品德學習質(zhì)量,對小學生進行合理、多彩的心理品德健康教育,是每位擔任思想品德課教學任務的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該解決好的重要課題。提出了作為教育人的主陣地——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結(jié)論,而作為和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更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力量,對于創(chuàng)新推動學校思想品德素質(zhì)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 改革 豐富 小學生思想品德 教育方法 教育形式
中國分類號:G623.15
【正 文】 在小學階段開展思想品德課,是現(xiàn)階段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作為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它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9世紀俄國教育家,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維奇·烏申斯基曾經(jīng)這樣說過:“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雹?/p>
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質(zhì)形成的初始階段??梢哉f,好的思想品質(zhì)使人受益一生。
然而,由于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小學生思想品德大多都是“課堂”理論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講,教育形式單一無趣,內(nèi)容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方法、找到有趣的教育形式,改革與豐富小學生思想品德學習質(zhì)量,對小學生進行合理、多彩的心理品德健康教育,是每位擔任思想品德課教學任務的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該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一、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不良心態(tài)的情形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強化及引導小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陣地。但由于教師、學生的主客觀不利因素的影響,在學校思想品德課程教與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教學中敷衍塞責,學生學習中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而形成了對思想品德課的不良學習心態(tài)。具體常見表現(xiàn)有以下幾種情形:
1. 消極型的學習心態(tài)。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信心,心理過分緊張,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不愿意開動腦筋,進行積極的思考,沒有學習的心境,學習的耐力,其情感、思維、求知欲等心理表現(xiàn)都處于不穩(wěn)定的薄弱狀態(tài),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素質(zhì)較低。
2.淡漠型的學習心態(tài)。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厚,在學習進程中缺乏意志力,思維反應消極,缺乏靈活性,依賴教師支配程度較高,其學習心理狀態(tài)限于墨守成規(guī),情感表達淡漠,認知程度模糊。
3.消遣型的學習心態(tài)。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興奮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在學習中不能靜心思考課文中的觀點和問題,其思維往往是在各個環(huán)節(jié)跳躍,思想活動過多,但是精力又不集中。
4. 自閉型的學習心態(tài)。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在學習中不善交流溝通,缺乏外在的互動行為,往往沉湎于一些無目標的、重復的、刻板的學習活動之中,并對學習表現(xiàn)出抑郁的情緒。
5.沉悶型的學習心態(tài)。 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對待學習急躁沖動,注意力短暫,思維無定勢,缺乏學習的意志力。學生的特點是對學習思想品德課程感到沉重而煩悶,沒有積極參與的心理,對課文觀點的把握似是而非。由于感性經(jīng)驗缺乏,對學習感到困難,其心理狀態(tài)處于矛盾之中。
二、小學生思想品德不良學習心態(tài)的形成原因
小學階段的學習經(jīng)歷,作為小學生人生教育的第一站, 老師是孩子接受人生教育的引路人。學校德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 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家庭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德育教學是學校育人的必要途徑。學校德育,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但是,現(xiàn)階段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普遍存在不重視、無活力、結(jié)構(gòu)單一、枯燥無趣等問題,這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需要學校理性的呵護與牽引。學生不良學習心態(tài)的形成原因具體表現(xiàn)有以下幾種情形:
1.教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不重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如何教好學生和如何按照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完成教學,沒有主動思考,積極應對,探知求新,沒有在教學教研和教法上下功夫。在平時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僅僅是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納入完成“大綱任務”,而非完成“大綱要求”的行為去實施的。
2.教學方法單調(diào)呆板,不符合認知活動的規(guī)律。俄國著名寓言家、作家、詩人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克雷洛夫說:“天賦如果無益于人世,必將一天天衰減下去;天賦若是被懶惰所左右,旺盛激越的事業(yè)心就沒有指望了。”② 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許多地方、許多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老師缺乏積極創(chuàng)新探索教學教法多樣性的能動意識,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做切實的研究,只是以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為目的,因循守舊,教學形式單調(diào),教育方法呆板,學生聽起來無味道,學起來無興趣,久而久之,教師勤奮的天賦就會被懶惰的行為掌控和取代,自然也就無法教育出好的學生來。正如克雷洛夫所說“天賦若是被懶惰所左右,旺盛激越的事業(yè)心就沒有指望了”。
3.傳授知識結(jié)構(gòu)單一,教學內(nèi)容枯燥無味,缺乏情感心理因素的牽引。由于教師本身不注重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的打造與提升,在日常工作中沒有主動承接和衍生必備的知識空間維度,在進行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必然缺乏絢麗斑斕、豐富多樣的經(jīng)典“案例”和知識牽引點,缺乏對學生做旁征博引、舉一反三的生動真實的“互動”教育。教師僅僅只能在有限的課本框架內(nèi)做內(nèi)容的點撥牽引,講述內(nèi)容的枯燥無味,難以打動孩童們純真爛漫的心靈。結(jié)果就是教育者無心,學習者無意,思想品德課被上成了一堂“口水說教課”。也就是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 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endprint
4.教師的能力低弱,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動態(tài)不能做到游刃有余應急駕馭。教師在平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缺乏競爭、探求、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敬業(yè)精神,比較安于現(xiàn)狀,沒有提升任課水平的能力和行動,在新的常態(tài)下,不善于主動把握教育改革背景下日益發(fā)展,復雜多變的教學新動態(tài)、新方法,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駕馭好思想品德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
5.學生在學習認知過程中存在主觀方面的問題。由于受牽制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在學生及其家長心目中形成了“重主科、輕副科”的“偏科”思想,如學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思想意識上重視語文、教學等學科,而忽視對思想品德學習等原因,導致學生形成被動學習和厭煩學習的心理形態(tài)。
三、改革與豐富小學生思想品德學習心態(tài)的對策
如上論述,作為教育人的主陣地——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作為和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更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力量,對于創(chuàng)新推動學校思想品德素質(zhì)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作用。
針對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不良心態(tài)的情形和形成原因,我們采取的對策是:
1. 理解教材,把握教學要求。教師面對小學生復雜學習心理,尤其是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時候,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觀點、基本思想、基本知識,使認識角度與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為一體;在教學課堂實踐中,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現(xiàn)實典型例證,講述給孩子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使學生的認識結(jié)構(gòu)和教學結(jié)構(gòu)融為一體;對于難點、重點部分要采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牽引教學辦法,既讓學生獲得重要的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的范疇推出未知的知識,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
2. 改革教法,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小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解放思想,改革探索,創(chuàng)新教法。
一是創(chuàng)新情境,激發(fā)認知興趣。如導入新課可用實物演示、智力競賽、游戲、提問等趣味性活動,使學生在精神認知上得到滿足,改善或解除其消極、沉悶的學習心態(tài)。
二是趣味橫生,開發(fā)學習潛能,這一階段可利用幻燈、圖畫、故事、語言等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開發(fā)其內(nèi)在學習潛力,克服消遣、淡漠的學習心理。
三是設計提問,激發(fā)求知欲望。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設計揭示課文觀點的問題,引導學生議論明理,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氛圍,培養(yǎng)其抽象思維能力,使之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樂。
四是鼓勵質(zhì)疑,增強參與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既讓學生質(zhì)疑問難,又讓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對思想品德的學習討論中來。形成主客觀的一致,構(gòu)建智力非智力因素和諧“橋梁”,使學生心理活動形成一個完整的動態(tài)系統(tǒng),產(chǎn)生驅(qū)動力,參與意識會強烈。
五是樹立榜樣,激發(fā)進去精神。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模仿意識, 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以領袖人物、 英雄模范或者周邊同學為典型, 分析他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zhì)和產(chǎn)生高貴品質(zhì)的原因,既使得道德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 又使得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可學,對典型的選擇有針對性和突出性,如學習“我身邊的道德模范人物”“中好人”等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講文明守道德的良好習慣,。上完課之后要經(jīng)常讓學生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覺講文明守道德, 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六是強化效果,及時反潰總結(jié)。安照知、情、意、行四種心理因素,通過學生表情、動作、語言等獲得反饋信息,掌握學生對事物的是非觀點及行為的正誤判定,并及時反饋給學生,正確的肯定,錯誤的糾正,使學生知道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
3. 社會實踐, 提升品德素質(zhì)。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斗”的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兒童跨進校門以后,不要把他們的思維套進黑板和課堂的框框里,不要讓教室的四堵墻壁把他們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因為世界的奧秘中包含著思維和創(chuàng)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雹?/p>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 所以, 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比如通過組織學生掃烈士墓,、聽英雄事跡,、邀請道德模范做演講報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事業(yè)等活動,以此來培養(yǎng)同學們?yōu)閲鵂幑猓?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斗志,使他們從小就樹立崇高的到的思想和遠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典型教育效果。當然,學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動因,并以此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互為融合、互為和諧的道德教育全覆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發(fā)起學生要當一個好人的愿望,實質(zhì)上是從自豪感、自尊心、勞動的尊嚴感開始的,而缺少了這一點,學校、學生集體都是不可思議的事。”④
總之,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 還要指出今后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 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lián)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① 《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試作)》第一卷、第二卷, 系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維奇·烏申斯基1867年發(fā)表的《教育人類學》的中譯本,科學出版社出版,195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康·德·烏申斯基全集》第八卷唐其慈等編譯出此著第一卷、第二卷,分為上卷、下卷, 1986年
②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岳巖編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2003年1 月 [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克雷洛夫(1769年2月13日 - 1844年11月21日)俄國人,世界著名的寓言家、作家,詩人。代表作有:《大炮和風帆》、《剃刀》、《鷹與雞》、《快樂歌聲》、《受寵的象》 等 。]
③ 《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編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
2000年1月
④ 《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蔡汀編譯,系《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
卷本)》第二卷第二部。此書單行本之一《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羅聯(lián)輝編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7年9月;單行本二《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蔡汀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 1992年5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