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金懷
抒情,即抒發(fā)感情,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表達主觀感受,傾吐心中情愫的文字表露。對于一篇好文章來說,動人的情感就如同含在文字中的珠玉,能夠使整個文章熠熠生輝。同時,恰當?shù)氖闱榉绞揭彩菑娀恼赂腥玖Φ囊环N重要手段。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驚恐憂思,都有對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人事物理的認識和感觸。當這些感情沖擊心扉時,你盡可以拿起筆來,寫下你的興奮與狂喜,寫下你的憤怒與詛咒,寫下你的憂傷與絕望,寫下你的憧憬與愛戀,寫下大自然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寫下生活中你難忘的一個鏡頭。美學家朱光潛認為:“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認為是對立的兩種心理活動,文字表達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實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響,互相融會。除掉驚嘆語和諧聲語之外,情感無法直接表達于文字,都必須借事,借理,借物烘托出來,這就是說,都必須化作思想”由此可見,只有善于體察和感悟,對生活多思索,我們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才會更加深刻有力。在此基礎上,如果還能勤于閱讀,樂于學習,多所積淀,那么,不僅我們的情感會變得豐富,細膩,厚重,還會用真情點燃真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材料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讀者喜怒哀樂的心弦,從而產(chǎn)生共鳴的魅力效應。
抒情的方式有兩類。
一類是直接抒情,就是通常所說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表達自己喜怒哀懼愛惡欲等各種感情,毫無掩飾和隱晦。例句如下:
“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我的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再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保ā锻恋氐氖难浴罚?/p>
端木蕻良在這段文字中,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他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發(fā)自己對土地的熱愛,懷想,眷念,并將呼告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加上回環(huán)往復的情感的起伏,讓我們感受到了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沉郁而如巖漿迸涌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仿佛使人諦聽到作者心臟的跳動,感受到作者熱血的沸騰。
另一類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結(jié)合“敘述”,“描寫”,“議論”來流露感情的抒情方式??煞譃槿谇橛谑?,融情于景,融情于理三種。融情于事,是作者因“事”動情后,將“情”融化在敘事之中,使敘事流淌著較濃“感情色彩”的一種抒情方式。融情于景,是作者因“景”動情后寄情于“景”,從而使情景交融的一種抒情方式。融情于理,是作者在“議論”中注入感情,從而使抒情寄寓在議論之中的間接抒情方式。比如《最后一課》這樣描寫習字課:
個個都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第一句是借助議論直接抒情,后面則運用描寫間接抒情。韓麥爾先生發(fā)的新字帖上面都是美麗的圓體字,可最小的孩子專心畫出來的卻是“杠子”。這似乎有些可笑的描寫,恰恰蘊含著深沉的悲哀—孩子們還沒來得及學會寫母語文字,以后卻沒有機會學習了。孩子們笨拙而認真地書寫,表現(xiàn)出他們對民族文化的樸素感情。而小弗朗士聽到鴿子低聲歌唱時的天真想法,既包含著即將告別母語的憂傷,又融入了對侵略者的譴責。在這一段中,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相互結(jié)合,充分體現(xiàn)出蘊藏在人們心底深沉的民族情感。
抒情應注意兩點。第一,抒情要真實。虛假的感情不僅不能感動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厭惡。作者內(nèi)心一片真情,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學習抒情不僅僅是個學習技巧的問題,尤其要緊的,應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煉自己的感情。第二,“情”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抒情往往與記敘,描寫,議論結(jié)合在一起。這“結(jié)合”,要求自然,切忌牽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