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優(yōu)+曾桂萍+趙致+李忠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3.034[HT9.]
摘要:研究了正茬、連作1~4年對太子參根腐病的發(fā)生及防御酶系活性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正茬、連作2 年、連作4 年地塊的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2.00%和0.50、36.67%和14.16、46.00%和17.33;寄主防御酶活性出現(xiàn)不同變化,太子參葉片過氧化氫酶(CAT)、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總體呈發(fā)病前較高、發(fā)病后降低的趨勢,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則出現(xiàn)發(fā)病后升高;太子參塊根收獲期,隨種植年限的增加,各連作地太子參葉片PPO、PAL、SOD活性呈先降后增的趨勢,CAT活性呈先增后降趨勢,POD活性呈逐年降低趨勢。
關鍵詞:太子參;連作;根腐??;防御酶;過氧化氫酶;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
中圖分類號: S435.675文獻標志碼: A[HK]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3-0123-03[HS)][HT9.SS]
收稿日期:2016-12-13
基金項目:貴州省藥用植物繁育與種植人才基地建設項目(編號:黔人領發(fā)[2013]15號);貴州省中藥材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體系建設項目(編號:GZCYTX2015-0202);貴州省施秉縣中藥材產(chǎn)業(yè)科技合作(編號:施中藥科合專項[2014]03號);貴州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編號:研農(nóng)2016027號)。
作者簡介:李安優(yōu)(1990—),女,貴州安順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植物病害綜合治理研究。E-mail:1148687357@qq.com。
通信作者:李忠,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植物病害防治教學及科研。E-mail:zhongzhongligzu@163.com。
[ZK)]
太子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別稱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或米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規(guī)定,太子參的原植物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太子參以塊根入藥,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有補氣健脾、生津潤肺、養(yǎng)陰益血之功效[1],為常用的藥食兩用植物和傳統(tǒng)的清補藥物,有重要的中醫(yī)臨床學價值,是民間常用強壯滋補品[2]。貴州省施秉縣自20世紀90年代引種太子參,目前種植面積超過0.67萬hm2,成為全國主要產(chǎn)地。由于種植年限長,太子參連作障礙問題非常突出,特別是連作導致的根腐病發(fā)病嚴重,太子參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下降,給太子參生產(chǎn)造成重大損失。
植物抗病反應機理涉及植物體內(nèi)一系列復雜的生理生化變化。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和病原物之間抗病和親和性互作感病的反應中,過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植物體內(nèi)較重要的保護酶和防御酶與植物抗病性密切相關[3-5]。目前,有關太子參防御酶酶活性和根腐病抗性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試驗以連作0~4年的太子參為材料,分別在根腐病發(fā)生前采集長勢一致的葉片、收獲期采集塊根,測定太子參葉片和塊根防御酶的活性及塊根發(fā)病情況,為進一步揭示太子參抗根腐病的生理生化機制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種植基地概況
試驗在貴州省施秉縣城關鎮(zhèn)新橋村中藥材種植基地進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4.6 ℃,無霜期255~394 d,年降水量1 200 mm,日照時數(shù)1 195 h;地勢為緩坡;土壤為黃壤,偏酸性,肥力中等。選用連作0~4年的田塊,于2015年12月種植從福建省柘榮縣引進的柘參3號太子參,按照當?shù)胤N植習慣進行常規(guī)起壟栽培,廂面寬1 m,溝寬約15 cm,溝深約10 cm。
1.2供試樣品采集
供試樣品分2次進行采集,每次按5點采樣并混勻。第1次采集葉片,在2016年5月19日太子參塊根膨大期(A期)進行采集;第2次采集塊根,在2016年7月28日塊根收獲期(B期)進行采集,洗凈塊根,晾干備用。
1.3 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病調(diào)查
收獲不同連作地的太子參塊根,洗凈晾干,分級調(diào)查根腐病的發(fā)病情況,計算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以病斑占單個塊根面積的百分率進行病害分級,共分為5級。0級:無病斑;1級:感病面積占整個塊根面積的10%以內(nèi);2級:感病面積占整個塊根面積的11%~30%;3級:感病面積占整個塊根面積的31%~50%;4級:感病面積占整個塊根面積的51%以上。
1.4太子參防御酶系的測定
防御酶的提取參照 Moerschbacher等的方法[6]略作改進:取0.5 g樣品,加入5 mL pH值為5.5~8.8、含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0.1 mol/L 磷酸緩沖液,冰浴,充分研磨,4 ℃保存;10 000 r/min離心20 min,上清液即為酶粗提取液,-20 ℃ 冰柜中保存。PPO、POD活性參照喬富廉的方法[7]測定,PPO活性以1 min D410 nm 變化0.01為1個酶活性單位,POD活性以1 min D470 nm變化0.01為1個酶活單位;CAT活性參照高勇等的方法[8]測定,以1 min內(nèi)D240 nm減少0.1的酶量為1個酶活性單位;SOD活性采用氮藍四唑(NBT)光還原法[8-9]測定,以抑制氮藍四唑光還原相對50%的酶量為1個酶活單位;PAL活性參考Qin等的方法[10-11]測定,以1 h D960 nm變化0.01為1個酶活單位。
2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連作地的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病情況
在貴州省施秉縣,5月份為太子參塊根膨大期,6月初根腐病開始發(fā)生,7月初植株倒苗,7月中旬后逐漸進入采收期,此時根腐病危害達到高峰。由表1可知,隨連作年限的增加,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逐年加重;正茬種植地的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病相對較輕,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200%、0.50;連作2年、連作4年的地塊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36.67%和14.16、46.00%和17.33。endprint
2.2不同連作太子參葉片防御酶的活性變化
2.2.1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由圖1可知,同一種植地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病前即塊根膨大期(A期)太子參葉片的CAT活性總體相對較高,采收期葉片CAT活性下降;塊根膨大期(A期),連作2年種植的太子參其葉片CAT酶活性相對最高,為60.627 U/(mg·min);塊根收獲期(B期),連作0~2年內(nèi),太子參葉片CAT活性逐年上升,酶活性分別為11.25、22.5、25.18 U/(mg·min),后出現(xiàn)下降。
2.2.2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由圖2可知,同一連作地,根腐病發(fā)病前(A期)太子參葉片的PPO活性高于塊根收獲期(B期),這說明葉片PPO活性在發(fā)病前相對高,受到根腐病菌侵染反而導致PPO活性下降;隨連作年限的增加,塊根膨大期、收獲期的太子參葉片PPO活性多呈下降趨勢,這表明連作年限短、根腐病發(fā)病輕的地塊,葉片PPO活性相對較高,而連作年限長、發(fā)病重的地塊PPO活性相對較低,PPO活性與發(fā)病程度密切相關。
2.2.3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由圖3可知,連作不同年份的同一種植地,根腐病發(fā)病前(A期)太子參葉片的POD活性高于塊根收獲期;隨連作年限的增加,根腐病發(fā)病前(A期)太子參葉片的POD活性呈逐年增加趨勢,而塊根收獲期(B期)的POD活性呈逐年下降趨勢,根腐病的發(fā)生與POD活性密切相關。
2.2.4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由圖4可知,連作不同年[CM(25]份的同一種植地,根腐病發(fā)生前(A期)太子參葉片的PAL活性高于發(fā)病后(B期),這說明太子參受到病原菌誘導,PAL活性降低;隨連作年限的增加,根腐病發(fā)病前(A期)太子參葉片的PAL活性有一定波動,連作2、4年各出現(xiàn)1個PAL活性峰值,分別為137 950、191 425 U/(g·h);隨連作年限的增加,塊根收獲期(B期)時太子參葉片的PAL活性呈先降后增的趨勢。
2.2.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由圖5可知,連作不同年份的同一種植地,根腐病發(fā)病前(A期)太子參葉片的SOD活性低于塊根收獲期(B期),即受到病原菌侵染,葉片SOD活性升高;隨連作年限的增加,根腐病發(fā)病前太子參葉片的SOD活性整體呈下降趨勢,連作1年的田塊葉片SOD活性相對最高,為122 U/(g·min);隨連作年限增加,塊根收獲期太子參葉片的SOD活性整體也呈下降趨勢。
3結(jié)論與討論
植物體內(nèi)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都與抗病性有關,其中,SOD、POD、CAT共同組成一個防御體系,能有效清除植物體內(nèi)的自由基和過氧化物[12]。本研究表明,太子參未發(fā)病前,葉片的SOD活性相對較低,太子參感病時,病原菌激發(fā)了植株體內(nèi)SOD活性的提高,SOD響應程度與抗病性呈正相關,這與王戈等的研究結(jié)論[13]類似;根腐病發(fā)病前太子參葉片的PPO活性高于發(fā)病期,發(fā)病輕的田塊PPO活性相對較高,發(fā)病重的田塊PPO活性相對較低;根腐病發(fā)病前太子參葉片的POD、PAL、CAT活性高于發(fā)病后,太子參受到病原菌誘導,導致POD、PAL、CAT活性降低,這與王戈等的研究結(jié)論[13-14]基本一致。
PPO、POD、PAL、CAT和SOD在太子參抗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活性可作為該病防治的生理生化指標之一,同時,可在太子參抗根腐病種質(zhì)資源篩選時重點關注。連作對太子參根腐病的發(fā)生影響很大,在生產(chǎn)實踐中應通過輪作換茬方式以減輕太子參根腐病的發(fā)生。另外,在塊根收獲期,太子參根腐病隨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但各種酶活性并沒有隨種植年限的增加而出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其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ZK(#]林光美. 太子參研究進展[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4,23(6):15-17.
[2]劉訓紅,談獻和,曾艷萍,等. 不同產(chǎn)地太子參的質(zhì)量比較研究[J]. 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7,21(2):36-38.
[3]房保海,張廣民,遲長鳳,等. 煙草低頭黑病菌毒素對煙草丙二醛含量和某些防御酶的動態(tài)影響[J]. 植物病理學報,2004,34(1):27-31.
[4]馬春紅,鄭秋玲,張鳳蓮,等. 玉米新改良群體多酚氧化酶活性變化[J]. 玉米科學,2011,19(2):70-72.
[5]王橋美,范靜華,果志華,等. 煙草黑脛病菌毒素對煙草防御性相關酶的誘導作用[J].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26(1):20-25.
[6]Moerschbacher B,Kogel K H,Noll U,et al. An elicitor of the hypersensitive lignification response in wheat leaves isolated from the rust fungus 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Ⅰ. Parti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Zeitschrift füer Naturforschung C,1986,41(9/10):830-838
[7]喬富廉. 植物生理學實驗分析測定技術[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07-108.
[8]高勇,門興元,于毅,等. 綠盲蝽為害對棗樹葉片生化指標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2012,32(17):5330-5335.
[9]林河通,席玙芳,陳紹軍. 龍眼果實采后失水果皮褐變與活性氧及酚類代謝的關系[J]. 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2005,31(3):287-297.[ZK)]
[10][ZK(#]Qin G Z,Tian S P. Enhancement of biocontrol activity of Cryptococcus laurentii by silicon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J]. Phytopathology,2005,95(1):69-75.
[11]李琳琳,李天來,余朝閣,等. 鈣素對SA誘導番茄幼苗抗灰霉病的調(diào)控作用[J]. 園藝學報,2012,39(2):273-280.
[12]徐鵬,李浩然,曹志艷,等. 玉米抵御鞘腐病菌侵染的生理機制[J]. 植物保護學報,2013,40(3):261-265.
[13]王戈,楊煥文,趙正雄,等. 煙草品種防御酶活性對黑脛病響應差異[J].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27(3):321-326.
[14]孫新榮. 半夏主要病害及其對寄主保護酶活性影響[D]. 蘭州: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