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 要: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方向。針對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國學者將歷史學核心素養(yǎng)分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可以幫助學生將歷史時間、事件和人物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視角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地理;空間素養(yǎng);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0-009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0.059
核心素養(yǎng)成為近些年我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方向。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出臺,“意見”中首次提及“研究制訂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將核心素養(yǎng)體系與學業(yè)質量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fā),把核心素養(yǎng)和學業(yè)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于是,專家學者們總結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它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樹立“時空觀念”有利于學生聯(lián)系課本知識點,增強學生的解題的直觀感受,而空間素養(yǎng)的提升相較于時間脈絡的梳理在學科教學中極容易被忽略,不得不引起中學教學的重視。
一、“空間”要素的重要性
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地理沿革圖·序>》中指出,“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如筑屋而拔其礎也?!泵鞔_地說,掌握歷史空間概念是學習歷史的基礎。進入中學學習的學生,就歷史學科而言,在表述歷史人物、事件的過程中往往缺少空間感,這種空間感的缺失讓很多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無法完整、準確地解讀歷史人物、事件和現(xiàn)象,最終失去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歷史的學習變成和英語學習中同樣面臨的問題——“啞巴”歷史,學生無法合理地解釋歷史,無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比如教師在講授兩極格局下的表現(xiàn)時,古巴導彈危機是重要的事件,對于事件的前因后果教師都會講授,也會讓學生積極探討,可是教學過程中往往未能明確古巴的地理位置,學生只知道古巴這個國家距離美國很近,導彈的布置會威脅美國本土,具體位置不清楚,以致學生在做題中會忽略提示性關鍵詞。
所以,學習歷史是離不開“空間”要素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掌握本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需要系統(tǒng)地了解歷史地理知識。而中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知識的時候,更要儲備一些歷史地理常識,如此才能提升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空間”素養(yǎng)的提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要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相關歷史知識點,需要準確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感。一個歷史現(xiàn)象是由空間要素、時間要素、人物要素、事件要素組成的,將歷史生動化是每個歷史教師都期望的,抓好其中的空間要素,有利于教師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加強自身歷史地理知識的儲備
諸如中國古代疆域變遷、主要的江河分布、省市的簡稱、國土的自然地理稱謂、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分布等等。這些基礎的地理常識是學生在初中或者高中時通過教師的教學和平時的自身積累獲得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閑暇時間里觀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經(jīng)典紀錄片,課堂上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觀感展示出來,以興趣培養(yǎng)帶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歷史學科競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對相關歷史地理知識的獲取能力。如此一來,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學,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提升學生識圖繪圖的能力
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學側重于看、讀、聽和寫,教師很少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這里的動手能力指的是學生的識圖和繪圖的能力,識圖和繪圖的能力在地理學科中運用的較多,但是,歷史學科往往也同樣需要學生具備。教師在講授中國古代史部分,使用中國歷代疆域圖就遠比在課堂上泛泛而講的感覺好得多,比如教師在講授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時,使用元朝疆域圖,以地圖代替書面文字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繪圖能力是在識圖能力基礎上的提高,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很多歷史教師過于依賴PPT教學,殊不知多媒體的使用帶來的一個弊端就是學生對歷史學習過程的缺失,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適當?shù)睦L圖作業(yè),相比于文字作業(yè)的枯燥,繪圖作業(yè)更加靈活多變,同時,繪圖可以彌補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空白,諸如新航路的開辟,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課前繪制出歐洲主要航海家的航海示意圖,以繪圖帶動知識點的記憶,有利于新航路開辟過程的梳理。
(三)提升教師靈活運用歷史地理知識的能力
歷史教學工作不單單是中學歷史知識,中學歷史教學應該密切聯(lián)系其他學科知識,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對于歷史教師來說,一些超出歷史知識之外的學科知識也是有必要掌握的,盡管教師在課前備課中一一應對課堂教學問題,但是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偶發(fā)性問題,尤其是地理知識在歷史課堂上的運用。對于學生而言,感性知識往往容易被接納,所以利用一些模型或者是繪圖相比于枯燥直白的表達效果更加明顯。
比如,我們在學習古代希臘部分中,古希臘的地理環(huán)境賦予了它不同于古代中國的歷史狀態(tài),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初中地理的地中海氣候示意圖,以及繪制歐洲巴爾干半島的地形圖來講解,這種利用地理知識的演示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間接的知識與直接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精心設計后,還可以成為一種重要的探究途徑”。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程內容以專業(yè)學科知識為主,漸漸地融合其他學科知識,使得學科間相互交融。熟練掌握歷史地理知識,對于教師而言,既是對中國古代“左圖右史”的學習方法的承接,又可以幫助突破歷史教學中的重難點,更加準確無誤地表述歷史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素養(yǎng),可以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開闊學生的視野,進而完成教育部對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對落實素質教育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教基二【2014】4號),2014(3).
[2] 蘇甲榮.中國地理沿革圖[M].中國輿地制圖社,1922.
[3] 靳玉樂.探究教學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