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龍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數化成小數”;教學案例;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7—0125—01
教學案例:
教師先出示了一組分子相同的分數,讓學生用分子除以分母求出答案,并將結果按照“可除盡”和“不可除盡”的形式分為兩組。
師: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兩組數據,你們認為兩組數字分母與分子之間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兩組數字的分子都是相同的,分母只有質因數為2與5的分數才能除盡,其他都不能除盡。
師:很好!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對分數化小數的特點進行背誦。
(之后教師便開展了本課內容的教學。)
教學反思
1.關于教學問題設置的反思
在此案例中使用的是傳統(tǒng)的問答模式,整體問題設置較為中規(guī)中矩。雖然也能達到引出本課內容、帶動學生探究意識的目的,但問題設置還是缺乏一定的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沒有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啟發(fā)。教師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對本課問題進行設置,來達到對學生數學思維進行培養(yǎng)的目的。一方面保證教學問題的方向性。要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引導性較強的問題,問題用語應更加具體,像“與分母有什么關系”就要比“與什么有關”更加具有方向性;另一方面要設計出帶有創(chuàng)造性以及探索性的問題。不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局限,但要按照學生的邏輯思維特點設計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果學生回答質因數為10的分數也可以除盡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質因數為10的分數如何轉化為小數,來對學生進行啟發(fā)。
2.關于教學方式的反思
現在各小學使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都是按照最新課程改革要求進行重新修訂的,整體教學內容設置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因此在使用該教材進行教學時,也應對教學方式進行適當調整,不應依舊使用固定模式進行教學。上述教學案例教師的主導成分較重,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相對較小,整體教學過程都是按照教師事先設定的步驟進行的,沒有進行延伸性的探討,也沒有對質數與無限小數、有限小數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探討。教師應對教學形式以及作業(yè)布置形式進行多樣化的設計,要本著實用性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并采用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來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帶動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之中。
3.關于教學效率的反思
高效率的數學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教師所追求的目標,教師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并選擇與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同時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達到對學生培養(yǎng)的目標。在此教學案例中,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較為明確,只是教學方式較為單一,自然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盡量減少死記硬背的環(huán)節(jié),避免機械化的訓練模式,而是采用探究式的方式,使學生明確分數化小數的原理與具體計算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小學生而言更具吸引力,能夠對他們的數學思維進行有效的鍛煉。除此之外,教師應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合作交流機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并在學生面前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疑問以及觀念,使他們在輕松自主的氛圍中,對分數化小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學習。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本著務實原則對數學教學進行設計,避免教學形式化現象的發(fā)生;第二,不可隨意使用教學方式,也不可直接照搬他人的教學方式,否則不僅不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助力,同時還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
根據本文對人教版“分數化成小數”教學案例反思的論述,使我們認識到,想要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就必須要對課堂的教學方式進行多樣化設置,采用科學的方式對課堂教學問題進行設計,使教學問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探索性,并要合理設計問題對小學生進行啟發(fā),使他們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數學知識。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