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別樣的教與學:歐陽修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細節(jié)

      2017-10-09 18:25沈章明
      江淮論壇 2017年5期
      關鍵詞:歐陽修傳統(tǒng)文化

      摘要:文章通過考索歷史細節(jié),再現(xiàn)歐陽修革新文風的良苦用心及艱辛歷程。歐陽修建構了獨特的立教興學模式,既倡導自覺又能夠使人自覺,促進了義理與制度的互動、朝野士人之間的互動,凈化了學風、士風、家風與政風,改革了文風,推動了傳統(tǒng)文化在宋代的復興。

      關鍵詞:歐陽修;立教興學;詩文革新;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5-0023-006

      宋代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有多種,詩文革新運動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拔淖种d,萌芽于柳開、穆修,而歐陽修最有力,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繼之,始大振?!盵1]696歐陽修是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領袖,在他的率領下,北宋諸賢革除了五代以來的不良文風,發(fā)展了文道關系,推動了宋型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學界關于歐陽修及其領導的詩文革新運動研究較多,一般從文學史或思想史角度展開考察,關注詩文革新的關鍵點和具體成就,對改革過程的關注并不多。(1)

      歐陽修既憑借政治權力與相應的制度推動詩文革新,又特別注重個體的力量,通過喚醒個體自覺,激發(fā)明理達道的內(nèi)在訴求,凝聚改革共識,促進制度與義理的互動、廟堂與江湖的互動。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改變了文風,激揚了士風(2),也接續(xù)了道統(tǒng),復興了傳統(tǒng)文化。本文擬從歷史細節(jié)入手,考察歐陽修及其友朋為變革文風、士風和政風而采取的系列行動,借此重現(xiàn)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展開過程,總結其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經(jīng)驗。

      一、制度與義理的互動

      宋初以來,文章不興,重其表而輕其質?!白跃暗潞?,文字以雕靡相尚,一時學者向之”[2]2482,“務偷窳為文章,在位稍以為患”[3]1619。大中祥符二年(1009),因楊億、錢惟演、劉筠唱和《宣曲詩》詞涉浮靡,宋真宗下詔戒浮艷[2]1589。天圣六年(1028),朝廷又擢用“皆以好古有文行知名”的陳從易與楊大雅,“從易獨自守不變,與大雅特相厚,皆好古篤行,無所阿附……朝廷欲敵文章之弊,故并進從易及大雅,以風天下”[2]2482,以此勉勵學者“禁浮華,使近古道”[3]1619。然而,收效并不大。慶歷六年(1046),張方平還在批評文風問題,稱“自景祐元年,有以變體而擢高第者,后進傳效,因是以習。爾來文格日失其舊,各出新意,相勝為奇。至太學之建,直講石介課諸生試所業(yè),因其好尚而遂成風。以怪誕詃訕為高,以流蕩猥煩為贍,逾越規(guī)矩,或誤后學……今貢院考試,諸進士太學新體,間復有之”[4]卷二〇。于此可見,舊弊尚未去除,新問題又接踵而至,以至于“太學新體”后又有“太學體”[5]174-175。直到歐陽修成為文壇宗主,局面才得以改觀。

      嘉祐中,士人劉幾,累為國學第一人,驟為怪險之語,學者翕然效之,遂成風俗,歐陽公深惡之,會公主文,決意痛懲,凡為新文者,一切棄黜,時體為之一變,歐陽之功也。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公曰:“此必劉幾也。”戲續(xù)之曰:“秀才刺,試官刷?!蹦艘源笾旃P橫抹之,自首至尾,謂之“紅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幾也。復數(shù)年,公為御試考官,而幾在庭。公曰:“除惡務力,今必痛斥輕薄子,以除文章之害?!庇幸皇咳苏撛唬骸爸魃鲜站孛饔诿犰贾??!惫唬骸拔嵋训脛滓??!奔洒?,乃吳人蕭稷也。是時試《堯舜性之賦》,有曰:“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惫蠓Q賞,擢為第一人。及唱名,乃劉煇。人有識之者曰:“此劉幾也,易名矣?!惫等痪弥R蛴删推涿?,小賦有“內(nèi)積安行之德,蓋稟于天?!惫灾^“積”近于學,改為“蘊”,人莫不以公為知言。[6]344

      歐陽修利用嘉祐二年(1057)知貢舉和嘉祐四年(1059)充殿試官的機會,對險怪文風進行了毫不手軟的抵制。他更改了評價標準,黜落了劉幾,迫使其改變文風,甚至更換了名字。學界引述及此,或稱揚歐陽修的歷史功績[7]141,或批評其過于苛求[8]44-46,很少從詩文革新運動的復雜性層面展開分析,對歐陽修的獨特作用分析得也不夠全面。這則材料表明,劉幾的驟然改變與皇權和制度的力量有關,但是,單單依憑權力和制度的力量來推行新標準,很難徹底改變詩風與文風。吳人蕭稷在劉幾更名并改換文風之后,還在使用太學體應試;劉幾縱然改換了文風,他對道德文章的認識依然膚淺。歐陽修的貢獻在于,既借助皇權的力量強行更定并推行新標準,又注重喚醒個體對義理的自覺,激發(fā)內(nèi)在的革新訴求,采用內(nèi)外交攻的辦法來推動詩文革新。

      他為劉幾改字,應該受到充分重視。改“積”為“蘊”,因為“積”近于“學”,強調的是后天的努力;“蘊”則不然,它表明“安行之德”是先天的存在。一字之差,用意有天壤之別。劉幾將“安行之德”與“積”相聯(lián)系,表明他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義理不夠通貫,過于偏重主觀和刻意。辯明了“積”與“蘊”的區(qū)別,也就辯明了先天與后天的關系,辯明了義理,“知所先后,則近道矣”[9]3。

      歐陽修相信,“文章系乎治亂”[3]1784。詩文中的義理是否通貫,常??梢苑从骋粋€時代的興衰。反過來看,只有推動讀書明理,才算抓住詩文革新的命脈,因為義理通貫之后,既可以改變文風,又能夠改變士風和世風。他為劉幾改字,正是為了提醒他,要先通貫義理。就“內(nèi)蘊安行之德”這句話而言,應該明了的義理是尊重天性,尊重內(nèi)在的德性;就詩文創(chuàng)作而言,應該充分體認義理,明理達道,這樣才能避免主觀和刻意,去除險怪文風。

      歐陽修對“白戰(zhàn)體”的倡導也有這樣的用心。在更定制度之前,歐陽修就注意到,陳詞濫調已經(jīng)違背了感物動心的詩學傳統(tǒng),嚴重影響到作者對義理的體認?;实v二年(1050),他在潁州太守任上,“雪中約客賦詩,禁體物語,于艱難中特出奇麗”[10]1813。這首詩題下有小序,明確標明“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事皆請勿用”[3]1363。這類詩歌因禁用雪詩中常見的詞語和典故而被稱之為“禁體物語詩”或“禁體詩”,又因蘇軾“白戰(zhàn)不許持寸鐵”而得名“白戰(zhàn)體”。[10]1814這種詩歌并非一時興起的游戲之作,在明確倡導之前,歐陽修就已經(jīng)開始了“白戰(zhàn)體”創(chuàng)作。慶歷八年(1048)的《詠雪》已有禁常見體物語的傾向。再往上推,慶歷二年(1042)的《喜雪示徐生》[3]1343-1344、慶歷五年(1045)的《永陽大雪》等[3]63,都是“白戰(zhàn)體”的雛形。就在充殿試官的嘉祐四年,歐陽修創(chuàng)作了“白戰(zhàn)體”《對雪十韻》。他在格律詩中禁用常見體物語,更加凸現(xiàn)了“白戰(zhàn)”意味。[3]408-409endprint

      這首《對雪十韻》引發(fā)了梅堯臣的響應。生命將盡的梅堯臣創(chuàng)作了一首“白戰(zhàn)體”和詩。詩題下標注“玉、月、梨、梅、柳、絮、粉皆不用”[11]1127。詩歌盡量回避常見意象,“著幕風難定,侵凌物已繁”與“小隙皆能及,洪爐逼不溫”,直接描摹風雪狀貌和天寒地凍的感覺;“云衣隨處積,水甲等閑屯”,設喻新穎貼切;只有“冷入梁王苑,清乘衛(wèi)國軒”,運用謝惠連《雪賦》和《左傳》中的典故(3),雖然沒有觸犯題注顯示的規(guī)則,但是違背了“白戰(zhàn)體”精神。當然,與此前相比,梅堯臣在雪詩寫作方法上已經(jīng)有了較大變化。他曾創(chuàng)作大量詠雪詩,或如“石花廣袖輕,梅蕊新妝絜”[11]591,以蝶、絮、粉、素等設喻;或如“戴家人不遠,欲去未能歸”[11]198,用習見典故。這些不禁用常見詞匯、譬喻和典故的做法阻礙了詩人對外物的感知和表達,違背了詩學傳統(tǒng),使詩歌成為空文。

      同一年,蘇軾也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白戰(zhàn)體”[10]20,但他對“白戰(zhàn)體”的響應比梅堯臣積極。嘉祐七年(1062)病中大雪所作[10]158-159、元豐四年(1081)《雪后到乾明寺遂宿》[10]1096、元祐六年(1091)《聚星堂雪》[10]1813-1814等,嚴格遵守“白戰(zhàn)體”規(guī)則,還擴大了它的應用范圍,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來感知外物變化,在敘事寫物方面更加細膩動人。

      這種能力在當時并不多見。據(jù)載,蘇軾“嘗見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曰:‘此至陋語,蓋村學中體也。故東坡作詩力去此弊,其觀畫詩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此言可為論畫、作詩之法也。世之淺近者不知此理,做月詩便說明,做雪詩便說白,間有不用此等語,便笑其不著題”[12]76。蘇軾批評石延年等人“著題”太過,他本人也偶有此病,《和子由次月中梳頭韻》就被紀昀批評為“太著相”[13]卷三九眉批。梅堯臣同樣存在這種問題。他“長于本人情,狀風物,英華雅正,變態(tài)百出”[3]1907,“題材取向朝著平凡的日常生活傾斜”[14]230-233,但不回避熟濫的典故、譬喻和詞匯,常有“著題”太過的弊病。歐陽修有“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3]171,對梅堯臣進行委婉告誡,希望他能表現(xiàn)事物的神韻?!鞍讘?zhàn)體”強調感物動心,有助于傳神寫照,正可以去除“著題”太過的痼疾,提升詩歌藝術表現(xiàn)力。

      提升詩藝只是歐陽修倡導“白戰(zhàn)體”的一種意圖。他強調感物動心,通過禁常見體物語促使詩人調動各種感官感知外物,至少還有一種用意,那就是促使詩人自覺,激發(fā)他們探求義理的熱情,進而強調詞與物的互動,以此來體認義理,推動由內(nèi)而外的創(chuàng)作,使文與道互為表里。遺憾的是,“白戰(zhàn)體”在當時只引起少數(shù)人重視,尚不足以推動詩文革新。要實現(xiàn)改革夢想,還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持,并與之互動。當然,“白戰(zhàn)體”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制度,并且是一種引導人體認義理的創(chuàng)作制度。歐陽修倡導“白戰(zhàn)體”,是推進另一種形式的義理與制度的互動。經(jīng)由這些互動,詩人“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9]348,文風與士風才有望改觀。

      二、廟堂與江湖的互動

      當代學者多關注“白戰(zhàn)體”的推陳出新功能(4),“白戰(zhàn)體”的確有這個效用,但是如前所述,歐陽修強調感物動心,意在促進義理和制度的互動。這是他革新詩文、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策略,或者說,是其策略的一個方面。歐陽修還做了許多其他方面的努力。

      趙宋立國以來,“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擿裂,號為時文,以相夸尚”[6]1064,朝廷屢次下旨改革。廟堂外,也有不少人致力于革新,蘇舜欽、蘇舜元、穆修、尹洙等人就熱衷于復古,“始終自守”[3]1064,“一時豪俊多從之游”[15]13073。但是,朝野上下的革新一樣難成氣候,反被崇尚時文者嘲笑。要改變這種尷尬狀況,只有在體認義理的基礎上,凝聚廟堂和江湖的力量,努力推動兩者之間的互動。

      歐陽修為此而努力。天圣九年(1031),他出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洙、梅堯臣等大力創(chuàng)作古文歌詩。[16]41明道元年,梅堯臣赴河陽縣任主簿,歐陽修“惜其去,又悲夫潛乎下邑,混于庸庸”[3]1715,極力推揚梅堯臣,意欲光大其詩名,樹立創(chuàng)作典范。在給梅堯臣詩集作序的時候,他正式提出“得于心,應于手”的原則[3]1906-1908。同時,提醒梅堯臣重視內(nèi)在修養(yǎng),所謂“珠潛于泥,玉潛于璞,不與夫蜃蛤、珉石混而棄者,其先膺美澤之氣,輝然特見于外也。士固有潛乎卑位,而與夫庸庸之流俯仰上下,然卒不混者,其文章才美之光氣,亦有輝然而特見者矣?!盵3]1714

      歐陽修重視內(nèi)在修養(yǎng),強調“得心應手”。表現(xiàn)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就是強調義理通貫,反對陳詞濫調;表現(xiàn)在為人處事上,則強調“是其是”,不刻意造作。景祐二年(1035),歐陽修兩次致信南京留守推官兼提舉應天府書院的石介,批評其“端然居乎學舍,以教人為師,而反率然以自異”[3]1765,希望他不要刻意求新求怪。在歐陽修看來,“君子之于學,是而已,不聞為異也。好學莫如揚雄,亦曰如此。然古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盵3]1764能夠“是其是”,就能夠通貫義理?!爸v之深而信之篤,其充于中者足,而后發(fā)乎外者大以光”[3]1849。也就是說,無論作文還是行事都不會故作怪異,不會“近怪自異以惑后生”[3]1768。

      批評石介,和勸勉梅堯臣一樣,都是歐陽修為統(tǒng)一朝野思想而做出的努力。要求別人之前,他本人率先垂范。景祐三年,范仲淹被貶知饒州。[2]2783余靖、尹洙為范仲淹鳴不平,次第被貶。歐陽修批評諫官不能仗義執(zhí)言,也被逐出京城。[2]2786有人“以罪出不測見吊”,歐陽修并不認同[3]1792-1793,他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理所當然,人們感到驚訝,那是因為“學者不謀道久矣”[3]1811,“五六十年來,天生此輩,沉默畏慎,布在世間,相師成風。忽見吾輩作此事,下至灶門老婢,亦相驚怪,交口議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問所言當否而已。又有深相賞嘆者,此亦是不慣見事人也。”[3]1793endprint

      本著“是其是”原則,歐陽修磊落行事,無所遲疑。他與余靖、尹洙相約不“戚戚怨嗟”[3]1793,坦然奔赴貶所。四年之后,范仲淹任陜西都轉運使[2]3009,推薦其任經(jīng)略府掌書記[17]432-433,歐陽修斷然拒絕,明確表示同其退不同其進[16]115,“幸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3]1177,堅決不結黨營私。這些舉動為士人樹立了榜樣,提振了士氣,也增加了歐陽修的號召力,為廟堂與江湖間的互動奠定了基礎。

      歐陽修重視與底層讀書人的互動,勸勉他們“是其是”。就在批評石介的同一年,歐陽修勸勉秀才孫侔認真研讀經(jīng)典[3]1811;景祐四年(1037),指導祖無擇讀經(jīng)“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于中者實,中充實則發(fā)為文章輝光,施于世者果敢”[3]1820,認為只有如此才能革除“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之病[3]1820;康定元年(1040),又向吳充強調“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3]1177;慶歷元年(1041),對曾鞏“決疏以導之,漸斂收橫瀾”[3]184,如此等等,為詩文革新積聚廟堂之外的力量。

      力量的積聚需要過程。慶歷二年,曾鞏落第。同年夏天,石介任國子監(jiān)直講,“門人弟子從之者甚眾”[3]897,言語文章常“違世驚眾,人或笑之”[3]897。歐陽修往昔的努力似乎并未見效。到了慶歷三年,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再次返朝,重新獲得皇權的支持,局面才逐漸打開。他們首先做的就是更定制度。次年,歐陽修上《論更改貢舉事件劄子》,認為“先詩賦而后策論,使學者不根經(jīng)術,不本道理”[18]1590,建議朝廷“重策論”“隨場去留”[18]1590。隨后進呈《詳定貢舉條狀》,主張“先策論過落,簡詩賦考式、問諸科大義”,據(jù)以改變“有司束以聲病,學者專于記誦”的狀況。[18]1594朝廷采納了這些意見,重視策論,放寬詩賦考試限制,不再因“一字違忤”而黜落考生。[12]3565此外,朝廷還大興學校。在京師興建太學[2]3589,推廣胡瑗的訓導之法[3]697,又命令州縣各自建立學校。

      新政頒行,四方雀躍?!胺绞侵畷r,天下之人,毛發(fā)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合而為一。”[19]327石介創(chuàng)作《慶歷圣德詩》歌頌其事,文章傳到西蜀,幼年蘇軾誦習其詞,欽慕范仲淹、歐陽修等人。[20]311其父蘇洵更受鼓舞,決定“退而養(yǎng)其心,幸其道之將成,而后可以復見于當世之賢人君子”[19]327。

      慶歷五年,新政失敗。六月,范仲淹罷知邠州[2]3636;八月,歐陽修出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2]3684蘇洵在京城親見其事,“忽忽仰天嘆息”[19]327,然而并沒有絕望,仍然“養(yǎng)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19]328。慶歷七年歸蜀,“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經(jīng)、百家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圣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蘊充溢,抑而不發(fā)。”[3]902在《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中,蘇洵概述了整個過程:“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盵19]329朱熹非常敬佩這種功夫[21]2621,認為蘇洵與歐陽修不同,“歐陽公則就作文上改換,只管揩磨,逐旋捱將去,久之,漸漸揩磨得光?!盵21]2621事實上,蘇洵正是響應歐陽修的號召,竭力追求“得心應手”的境界。他向歐陽修詳細描述這個學習過程,就是向其表達欽慕之情和追隨之意。

      鄉(xiāng)居期間,蘇洵按照新政要求教育蘇軾與蘇轍,與二子一道勤學苦讀,觀摩優(yōu)秀作品。其中,有他從京師帶回的顏太初詩文[20]313、富弼的《使北語錄》[21]97-98,也有輾轉傳抄的歐陽修的《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對衣并馬表》。[21]137-138蘇軾十歲左右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創(chuàng)作策論。[22]76-77蘇轍以父兄為師,也力學不倦,“閉門書史叢,開口治亂根”[23]160,“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以為士生于世,治氣養(yǎng)心,無惡于身,惟是以施之人,不為茍生也?!盵23]1212蘇軾后來也回憶,他“自七八歲知讀書,及壯大,不能曉習時事,獨好觀前世盛衰之跡,與其一時風俗之變。自三代以來,頗能論著?!盵20]1381蘇轍稱其“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23]1421。父子三人重視治氣養(yǎng)心,與歐陽修強調的“心定則道存”以及“得心應手”遙相呼應;他們對古今成敗得失的關注,恰恰印證了歐陽修在《詳定貢舉條狀》中的判斷,“先舉策論,則文辭者留心于治亂矣”[18]1594。

      蘇洵父子與歐陽修等朝廷賢達的互動主要是一種精神的互動。他們身處廟堂之外,對發(fā)起慶歷新政的歐陽修等人心生“慕望愛悅”[19]328,積極響應號召,讀書明理,治氣養(yǎng)心,留心于治亂。嘉祐元年(1056),在張方平引薦下[22]171-172,蘇洵父子與歐陽修相見。次年,蘇軾、蘇轍考中進士,“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盵3]902他們得到了歐陽修的認可,又以中堅力量的身份幫助其完成了詩文革新大業(yè),改換了文風和士風、政風。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正知益州的張方平素來與歐陽修不和,認識蘇洵父子之后,他不避嫌隙致信歐陽修,舉薦蘇洵父子。[24]52由此可見張方平品格,也可見歐陽修凝聚共識、促進朝野互動的能力。

      三、立教與興學的互動

      至和二年(1055),蘇軾創(chuàng)作《正統(tǒng)論》[20]120,明言“正統(tǒng)之論,起于歐陽子,而霸統(tǒng)之說,起于章子。二子之論,吾與歐陽子,故不得不與章子辨,以全歐陽子之說”[20]121。此前,歐陽修曾于康定元年(1040)作《正統(tǒng)論》,創(chuàng)立“絕統(tǒng)說”[3]501,“正天下之不正”[3]496,“合天下之不一也”[3]497。章望之不同意這個觀點,“于正統(tǒng)之外,倡言霸統(tǒng)?!盵22]168-169蘇軾既不同意章望之的說法,又對歐陽修的觀點進行了補充。可見,蘇洵父子與歐陽修的互動并不茍且,而是道義的激發(fā),屬于典型的“和而不同”[9]147。endprint

      蘇洵父子在與廟堂賢者的互動中淬煉了道德,提升了詩文品質,“文章風云起,胸膽渤澥寬。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盵23]160他們在義理體認上取得了超出歐陽修預料的成就。前引朱熹的話盡管不夠正確,也道出了歐陽修與蘇洵父子之間的差異?;实v元年(1049),蘇洵作《仲兄字文甫說》,謂風與水“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19]412?!帮L水相遭,無意而成文”是蘇洵父子的理論貢獻,也是他們終身信奉的法則。(5)這個理論看似鼓吹神秘論,實則是對充分體認義理后的自由境界的描述。蘇洵父子比歐陽修更進一步,強調人的修養(yǎng)和情境的激發(fā)作用,徹底排斥刻意為文。歐陽修重視感物動心,相信“中充實則發(fā)為文者輝光,施于世者果敢”,屬于典型的“有我之境”,而蘇洵父子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則屬于“無我之境”,他們更注重物我互動,注重言行文章的自然生成。

      再回到歐陽修的立場,這種“和而不同”正是他孜孜以求的效果。為了匡正風俗,改革文風、士風和政風,歐陽修代天子立教,更定貢舉條例和詩文標準。這種“教”強調“上所施下所效”[25]127,具有強制意味。但是正如古人所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26]967,歐陽修通過強調個體能動的“學”而消解了“教”的強制性。他為劉幾改字、提倡“白戰(zhàn)體”,促進廟堂和江湖之間的互動,都強調個體能動的感知,推動個體的學習。他的“立教”也和蘇洵等人的“興學”開展了良性互動。通過勤學苦讀,蘇洵父子逐步體認到義理,有了明理達道的自覺。這正是“學”的“主于自覺”的表現(xiàn)。[25]127歐陽修強調詞與物的互動、義理與制度的互動、廟堂和江湖的互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人自覺”,而不是強調“上行下效”,所以,他的“教”從本質上看則是“主于覺人”的“敩”。[25]127

      中國古代“教”“敩”混用,但二者用意不同,一主上行下效,一主使人自覺。[27]21歐陽修倡導的是別樣的教與學,實際上應該稱之為“敩”與“學”。這合乎古代圣賢立教興學的古道,既注重使人自覺,又強調個體的自覺?!皵迸c“學”實踐本身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復興了傳統(tǒng)“敩”與“學”之后,士人為明理達道而學習,端正了學風。蘇洵父子等崇尚苦讀深思,留意治亂而文不虛發(fā),轉換了原本難以轉換的文風。父子共學,近十年間相互揣摩研習,也會讓家風變得淳厚。有如此學風和家風,明理達道不難而至。理明道達,士人就會以道義相尚,社會風氣和政治風氣也會隨之變化。前文提及的張方平與歐陽修之間的互動就純粹是道義的互動,反映了社會風氣的醇正以及政治風氣的清明。這正是歐陽修革新詩文的目標。

      歐陽修“教”與“學”的獨特性還表現(xiàn)在“不使人同己”之上。如前引述,石介在府學和太學任教之時,“以怪誕詃訕為高,以流蕩猥煩為贍”,從學者“因其好尚而遂成風”。這種“教”與“學”的特點是“使人同己”,而不追求義理的自覺體認。歐陽修強調這一點,推出別樣的“教”與“學”,新風氣才漸漸形成??墒?,等到王安石主政之后,“教”與“學”又回到石介在學校時的狀態(tài)。元祐元年(1086)三月,蘇軾作《答張文潛縣丞書》論及王安石之學[22]1691,稱“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跏嫌云鋵W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20]1427。

      歐陽修與石介、王安石不同,通過“不使人同己”的立教興學,弘揚義理,推動義理與制度的互動、朝野之間的互動,建構了獨特的“敩”“學”模式,倡導自覺又能夠使人自覺,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凈化了士風、家風、政風,改革了文風,復興了傳統(tǒng)文化。這些歷史細節(jié)值得后人銘記,其中的經(jīng)驗也值得借鑒。

      注釋:

      (1)舉例而言,日本學者的論著有東英壽《復古與創(chuàng)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2005)、副島一郎《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2005),中國學者的論著有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1992)、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fā)展史》(1995)、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1996)、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1997)、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2009)、曾棗莊《文星璀璨:嘉祐二年貢舉考論》(2010)、洪本健《歐陽修和他的散文世界》(2017)等。

      (2)誠如王水照先生所論,“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關于士風與文風的問題漸漸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見王水照.《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序[A]//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僅以專著而論,研討宋代士風的學術成果就有副島一郎《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2005)、張再林《北宋前期士風與文學研究》(2008)、李強《北宋慶歷士風與文學研究》(2011)、郭學信《北宋士風演變的歷史考察》(2012)等,諸家或只關注重大政治事件,或只就士風之大要展開討論,針對歷史脈絡的細部考察與微觀描述并不充分。

      (3)前者見蕭統(tǒng)《文選》卷一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194—196),后者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閔公二年(北京:中華書局,1990:265)。

      (4)蔣寅從古典詩學的藝術表現(xiàn)論方面對“白戰(zhàn)體”進行考察,區(qū)別了“白戰(zhàn)體”與代字、不犯題字、不著題之間的區(qū)別(蔣寅.古典詩學的現(xiàn)代詮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3:78-99);顏慶余強調“白戰(zhàn)體”的精神就是務去陳言、追求新奇(顏慶余.禁體詩雜說[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1):101);張高評認為“白戰(zhàn)體”強調“巧構形似、體物妙肖”,“致力于白描,其詩思盡心于創(chuàng)造”,“暗含著排除體物詩中隨處可見的陳詞濫調的革新思路”(張高評.創(chuàng)意造語與宋詩特色[M].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125)。

      (5)蘇軾創(chuàng)作都率性而為,后世有不用心之譏,由此可見其志。他在詩文中屢屢表達不刻意為文的志趣,如《石蒼舒醉墨堂》詩云“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無心煩推求”(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236);又如《自評文》云“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保ㄌK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069)。endprint

      參考文獻:

      [1]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洪本健.歐陽修詩文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張方平.樂全先生文集[M].宋刻本.

      [5]朱剛.北宋“險怪”文風:古文運動的另一翼[J].中國社會科學,2010(1).

      [6]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7]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朱剛.“太學體”及其周邊諸問題[J].文學遺產(chǎn),2007,(5).

      [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1]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費袞.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紀昀.紀文達公評本蘇文忠公詩集[M].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14]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5]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6]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18]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9]曾棗莊,金成禮.嘉祐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0]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1]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2]孔凡禮.三蘇年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23]蘇轍.欒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4]葉夢得.避暑錄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6]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7]沈章明.詩教傳統(tǒng)與教育革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焦德武)endprint

      猜你喜歡
      歐陽修傳統(tǒng)文化
      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
      畫眉鳥
      歐陽修快馬追字
      戴花的歐陽修
      快樂的“長工”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chuàng)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威信县| 富锦市| 石家庄市| 三江| 泸定县| 喀什市| 雷山县| 香格里拉县| 沧州市| 伽师县| 玉门市| 长葛市| 汤阴县| 汝阳县| 巩留县| 海淀区| 县级市| 大同市| 商水县| 水富县| 武强县| 中牟县| 德江县| 奉新县| 乐东| 隆尧县| 色达县| 南开区| 大丰市| 宾阳县| 郧西县| 龙游县| 南召县| 张家港市| 鸡泽县| 五原县| 古丈县| 贵港市| 铁力市| 昭通市|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