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歷史批評視角下的《雷雨》悲劇本質(zhì)論

      2017-10-09 04:12謝勁秋
      江淮論壇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悲劇意識社會雷雨

      謝勁秋

      摘要:運用社會-歷史批評方法,從作者、文本、讀者三個維度對曹禺經(jīng)典悲劇《雷雨》進行探討,可明晰其悲劇本質(zhì)。劇作家的悲劇意識是悲劇存在的前提,而悲劇意識則需要通過文本中的悲劇沖突加以表現(xiàn),并最終與讀者和觀眾體驗到的悲劇快感相結(jié)合,以實現(xiàn)悲劇的終極目的和真正價值。悲劇的本質(zhì)特點在于悲劇意識、悲劇沖突、悲劇快感的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雷雨》;社會-歷史批評;悲劇意識;悲劇沖突;悲劇快感

      中圖分類號:I207.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5-0161-005

      發(fā)端于亞里士多德模仿說的社會—歷史批評是當今批評類型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方法體系,同時也是在不斷發(fā)展中、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方法體系。它側(cè)重研究文學(xué)作品與社會生活的關(guān)系,重視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文學(xué)作品的社會功能,既有深厚的理論價值,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正如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xué)理論》一書中所說:“總之,文學(xué)無論如何都脫離不了下面三方面的問題:作家的社會學(xué)、作品本身的社會內(nèi)容以及文學(xué)對社會的影響等?!盵1]102換言之,社會—歷史批評嘗試從作者、作品、讀者三方面探討一部文學(xué)作品。

      誕生于1934年的曹禺成名作《雷雨》無疑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座豐碑,將中國悲劇藝術(shù)推向新的高峰。八十余年來,對《雷雨》的認知已經(jīng)達到相當?shù)母叨群蜕疃龋嘘P(guān)該劇的評論和研究文字數(shù)量百倍于原著。但需要指出的是,《雷雨》展現(xiàn)了一個異常豐富的世界,對它的任何一種新的闡釋,只是提供一個不同的審視角度,不可能是窮盡。因此,本文擬從社會-歷史批評入手,從作者的悲劇意識、文本的悲劇沖突、讀者和觀眾的悲劇快感三個方面對《雷雨》作一評析,探討悲劇的本質(zhì)特點。

      一、悲劇意識:悲劇存在的前提

      悲劇意識或強或弱深藏在每個人心里,有時因某種生活經(jīng)歷而被激發(fā)。當年,波斯帝國澤爾士一世(519—465 B.C.)看見漫山遍野分布著他的千軍萬馬,不禁潸然淚下,悲從中來,他說:“想到人生的短暫,我突然產(chǎn)生了一種憐憫感。一百年過去后,在場的所有人將不會有一個活在這世上。”他得到了如此的回答:“可是更悲慘的是,雖然人生苦短,但不管在這兒還是在別的地方,我們都不止一次而是多次產(chǎn)生這樣的念頭:活著不如死去?!盵2]顯然,悲劇意識表達了一種對人生的態(tài)度,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它的根本特點在于它提出了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即存在的問題,它把人看作是一個追尋者,孤獨地、無助地在人生之路上艱難跋涉。視探索人生奧秘為己任的悲劇,充滿了這樣的意識。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正是悲劇意識才能成為悲劇存在的前提,也正是悲劇意識才使曹禺年僅二十三歲就創(chuàng)作出驚天動地的《雷雨》。

      曹禺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天性敏感、細膩、憂郁,“好像生來就是一粒苦悶的種子”。[3]1父親懷才不遇,40多歲便賦閑在家,從早到晚,靠抽鴉片煙打發(fā)日子,麻醉自己,他“發(fā)脾氣,罵大街,摔東西,打下人,似乎什么他都看不順眼,他內(nèi)心苦悶極了”。[3]7劇作家19歲時,父親便撒手人寰。曹禺父親先后有過三位妻子,第一位妻子生了兩個孩子,但這兩個兄姐很年輕便離開人世,特別是姐姐家瑛,美麗、善良,卻不幸遭遇痛苦的婚姻,“那么一個心地美好的姐姐,硬是被折磨被摧殘得死去”[3]124;第二個妻子即是曹禺的生母,“我的母親生我之后第三天便故去了,得的是產(chǎn)褥熱,那是不治之癥”[4]3。雖然父親娶的第三任妻子是劇作家生母的孿生姐妹,對曹禺視如己出,非常疼愛,但生母的死卻給他的童年帶來難以彌合的精神創(chuàng)傷:“我少年時候,生活上一點不苦,但感情上是寂寞的,甚至非常痛苦的,沒有母親,沒有親戚,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交流的人,家里是一口死井,實在是悶得不得了?!盵4]5至親相繼離世,讓曹禺目睹了世態(tài)炎涼、人間百態(tài):“在我個人光怪陸離的境遇中,我看見過、聽到過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態(tài)?!盵3]157對人生悲劇性的感受和體驗就這樣慢慢積累。難能可貴的是劇作家拋棄了小我,站在一個高度來審視人類普遍的命運并成功地把個人的悲哀和苦悶轉(zhuǎn)化成深刻的悲劇意識。對他而言,宇宙一方面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場所及生命發(fā)展的可能;另一方面,宇宙也在無情地壓迫并摧毀著生命。同樣,人作為宇宙中的一分子,敬畏它強大的存在;同時人也竭盡所能沖破阻礙以獲取完全的自由和獨立——這既是生命的輝煌與莊嚴,也是生命的無助與悲哀。這樣的悲劇意識讓曹禺體會到人類生活在一種擺脫不掉的悲劇性生存情境中,無論如何努力都掙脫不了悲劇的結(jié)局;這樣的悲劇意識讓《雷雨》超越了時空,成為不朽:“與《雷雨》俱來的情緒,蘊成我對宇宙間許多神秘的事物一種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說是我的‘蠻性的遺留。我如原始的祖先們,對那些不可理解的現(xiàn)象,睜大了驚奇的眼。我不能斷定《雷雨》的推動是由于神鬼,起于命運或源于哪種顯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對我是一種神秘的吸引,一種抓牢我心靈的魔?!盵4]51這“情緒”、這“憧憬”、這“蠻性的遺留”恰是構(gòu)成劇作家悲劇意識的核心部分。因此,在《雷雨》中,悲劇意識的種種表現(xiàn)形式——強烈的神秘感和宿命感、循環(huán)和重復(fù)、難以言表的悖論等等——由兩個家庭八個人物的刻劃、精彩的對話以及劇中的濃重悲劇氛圍得以體現(xiàn)。《雷雨》持續(xù)的時間只有一天,但過去的經(jīng)歷通過人物對話一點點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現(xiàn)在和未來正從過去向我們走來。劇中人物試圖擺脫不幸的命運卻發(fā)現(xiàn)自己沉入了無底的深淵,他們悔恨自己的所作所為卻不知不覺地犯下更大的錯誤:他們掙扎在命運的羅網(wǎng)中,無路可逃。我們讀到侍萍的無奈:“我侍候你,我的孩子再侍候你生的少爺們,這是我的報應(yīng),我的報應(yīng)。 ”[5]208我們讀到蘩漪的痛苦:“你父親對不起我,他用同樣的手段把我騙到你們家來,我逃不開,生了沖兒。十幾年來就你剛才一樣的兇橫,把我漸漸磨成了石頭樣的死人?!盵5]150即使單純?nèi)缰軟_,和劇中其他人物一樣,他最終也被黑暗吞噬?!独子辍犯嬖V我們一個基本事實:人被困于一個他沒有能力反抗的宇宙中。然而,年輕的曹禺并沒有止步于此,他不單單再現(xiàn)了“殘忍”、“殘酷”、“恐懼”,他更寫出了“渺茫的夢”、“火熾的熱情”、“強悍的心”:悲劇原是悖論性的存在。如此,《雷雨》這部悲劇,來源于劇作家的悲劇經(jīng)歷和體驗以及由此升華而成的悲劇意識,而悲劇意識則需要通過文本中的悲劇沖突加以表現(xiàn),這是悲劇的內(nèi)涵,也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內(nèi)容。endprint

      二、悲劇沖突:悲劇內(nèi)涵的體現(xiàn)

      自從黑格爾提出“沖突學(xué)說”,悲劇必須表現(xiàn)沖突已經(jīng)成為悲劇理論與實踐中最基本的共識。作為一個理性主義者,黑格爾否認有一種盲目的、超現(xiàn)實的神秘力量在左右著人的命運,相反,“在他看來,宇宙服從理性的法則,世間的一切都可以用理性去加以解釋或證明。”[6]153但是,以一種極其嚴肅的態(tài)度探索人在現(xiàn)實世界生存斗爭中的地位和命運的悲劇藝術(shù),恰恰充滿了深刻的命運感。如果我們對悲劇作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導(dǎo)致悲劇結(jié)局的往往不是別的,正是原始形式或變化了形式的命運:“宇宙之間有一種人的意志無法控制、人的理性也無法理解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問善惡是非的區(qū)別,把好人和壞人一概摧毀。”[6]329在與變化莫測的命運不懈的斗爭中,人彰顯出其自由意志及人性的高貴。因此,悲劇沖突的本質(zhì)不是黑格爾所謂兩種對立的普遍倫理力量的碰撞及其和解,而是人的自由意志和命運的較量。無論以何種形式、何種面目出現(xiàn),命運與人的自由意志的沖突這一“有意味的形式”始終是悲劇永恒的話題?!独子辍窡o疑是一部致力于表現(xiàn)這種沖突的悲劇。

      “在《雷雨》中,宇宙正像一口殘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號也難逃脫這黑暗的坑?!盵5]280這口深不可測、不見天光的命運之井預(yù)備把劇中人物全部吞沒。命運在這部戲里,不僅僅是“巧合”、“神秘”、“無法預(yù)測”、“無法避免”的代名詞,更化身為各種環(huán)境和性格,通過人自身的力量達到它的目的。人就像是戴著命運腳鐐的舞者,他有舞動的自由,卻沒有不戴腳鐐的自由。飽受生活打擊的魯侍萍嗟嘆命運,原本不足為怪:“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4]52 “你(指周樸園)結(jié)了婚,就搬了家,我以為這一輩子也見不著你了;誰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來,又做我從前在你們家里做過的事?!盵5]206而自以為一切胸有成竹、盡在掌控之中的周樸園曾在第一幕對周萍說:“我的家庭是我認為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兒子我也認為都還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來的孩子,我絕對不愿叫任何人說他們一點閑話的?!盵5]208殊不知,命運已經(jīng)撒開了網(wǎng),要收盡種種人生噩夢,他嘴里“圓滿、有秩序”的家庭正上演著人世間最為慘烈的悲劇。當《雷雨》走向結(jié)局時,侍萍的身份被公布,一切大白于天下,在場的幾乎所有人都發(fā)出了宿命的浩嘆:蘩漪大叫一聲“天哪!”接著,劇作家寫道:“……這時蘩漪漸漸移到周沖身邊,她逐漸感受到另外一些人的更不幸的命運”;周樸園也說“我想這只能說是天命”;四鳳(與周萍互相望著,忽然忍不住):“啊,天!”;周萍絕望地喊出“你不該生我!”舉槍自盡。受制于命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生靈,注定要與命運展開殊死的搏斗。

      表面上看,《雷雨》人物中魯侍萍最為宿命: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她出場的有限時間里,她前后重復(fù)“天”或“天命”多達十三次。但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并沒有被動地安于命運的擺布,而是清白向上,努力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雖然嘗遍人間的辛酸和痛苦,她依然堅韌頑強。舟車勞頓,她不忘撣去身上的塵土,她對四鳳說:“你看我的臉臟么?火車上盡是土,你看我的頭發(fā),不要叫人家笑”;快五十歲了,堅持到學(xué)校里做工養(yǎng)家;當周樸園給她一張五千元的支票,她不假思索立即撕碎;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女活下去,她不顧一切向命運沖來。侍萍對命運的反抗贏得了觀眾和讀者的極大尊重。

      而周蘩漪則是劇作家精心塑造的另一類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女性。她一出場便表現(xiàn)出她的與眾不同:“她一望就知道是個果敢陰鷙的女人……她是一個中國舊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靜,她的明慧—— 她對詩文的愛好,但她也有原始的一點野性:在她的心里,她的膽量里,她的思想里,在她莫名其妙的決斷時忽然來的力量里?!盵5]124這段描寫凸顯出一個“交織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的靈魂。在“悶”得密不透風、令人窒息的周公館中,在命運的深井里,蘩漪發(fā)出了生命的最強音:“(向周沖,半瘋狂地)你不要以為我是你的母親,(高聲)你的母親早就死了,早叫你父親壓死了,悶死了。(擦拭眼淚,哀痛地)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這個死地方,監(jiān)獄似的周公館,陪著一個閻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沒有死;你的父親只叫我生了沖兒,然而我的心,我這個人還是我的……(向周萍,冷笑)你不要裝!你告訴他們,我并不是你的后母?!盵5]62這些流淌著心靈淚水的臺詞,是蘩漪的自我宣言,更是她勇敢的抗爭之歌。永遠逃不出“殘酷的井”,并且災(zāi)難性地毀滅,然而,她冒天下之大不韙追求愛情、追求燦爛生命的行為證明她是一個大寫的人,一個驕傲的人,“她拼出自己的全部心力一根一根劃著生命的火柴,短促的人生燃燒到電火一樣白熱,激成一朵光飛異彩的火花!”[7]人的自由意志在蘩漪這個具有“最雷雨”般性格的角色身上發(fā)揮到了極致,她讓我們想起了古希臘悲劇中的美狄亞,想起了莎士比亞悲劇中的朱麗葉,想起了奧尼爾悲劇中的艾比:雖然戴著沉重的命運腳鐐,人的舞步仍然可以自由而堅定。

      三、悲劇快感:悲劇價值的實現(xiàn)

      社會-歷史批評特別看重文學(xué)作品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影響。韋勒克和沃倫指出:“作家不僅受社會的影響,他也要影響社會。藝術(shù)不僅重現(xiàn)生活,而且也造就生活。人們可以按照作品中虛構(gòu)的男女主人公的模式去塑造自己的生活”。[1]110作品最后的完成,不是作家結(jié)束于創(chuàng)作的文本,而是觀眾和讀者的參與。要完整地考察文學(xué)作品與現(xiàn)實社會的關(guān)系,一定不能忽略接受者的參與活動,作品只有被人閱讀、欣賞才有其存在的價值。“無疑,蘇格蘭的司各特、波蘭的顯克微支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伊拉塞克等人的歷史小說,對于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增強對一般歷史的記憶方面作出了一些明顯的貢獻。”[1]110被譽為詩藝最高境界的悲劇,更是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深刻的認知價值,千百年來在觀眾和讀者心中激發(fā)起強烈的美學(xué)效果,我們把它稱為悲劇快感。包含認知快感和理性快感的悲劇快感體現(xiàn)為一種正視人生苦難、反抗命運捉弄、爭取人的自由的崇高精神:悲劇的認知快感在于它毫無保留地告知了世人宇宙間最高的真實,悲劇的理性快感則通過劇作家所強調(diào)的人類奮斗和反抗的過程加以表現(xiàn)。曹禺的《雷雨》充分傳達出這樣的悲劇快感。endprint

      “《雷雨》所顯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報應(yīng),而是我(指曹禺)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4]51:周萍本來不乏年輕人特有的朝氣和銳氣,他也曾對生活充滿無限憧憬,但可以“悶”死人的家庭關(guān)系讓他感到痛苦壓抑,于是第一次和繼母有了不倫之戀。非但沒有從中解脫自己的周萍反而陷入一種絕境,他想救自己,只好緊緊抓住四鳳不放手,不料遭遇第二次不倫之戀,這正應(yīng)驗了盧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币詾檫@輩子再不會見到周樸園的侍萍怎么能想到她的女兒重蹈她的覆轍做她從前在周家做過的事,命運仿佛永遠殘酷地書寫著重復(fù)的故事;《雷雨》中最能體現(xiàn)“天地間的殘忍”的人物是善良而無辜的周沖。周沖出場時,劇作家有這樣的描述:“……十七歲,穿著打球的白衣服,左腋下挾著一只球拍,一面用毛巾擦汗,快步走進。他有著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臉色通紅,眼睛欣喜地閃動著。”[5]400一個洋溢著青春活力和熱情的形象生動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周沖敬愛母親,尊重父親,想象著他和四鳳美好的未來。但當現(xiàn)實一點點揭開它無情而丑陋的面紗時,他迷茫,他困惑,他不能了解他自己和他所愛的人,更不能了解這個社會,他甚至“慷慨”地讓周萍和四鳳一起走:“(疑惑地)不,我忽然發(fā)現(xiàn)……我覺得……我好像我并不是真愛四鳳。(渺渺茫茫地)以前——我——大概是胡鬧。(望著周萍熱烈的神色,退縮地)不,你把她帶走吧,只要你好好地待她!”[5]398理想的幻滅和短暫生命的遽然消逝令曹禺不禁發(fā)出悲嘆:“這的確是太殘忍了!”與此同時,觀眾和讀者在目睹了劇中人物悲慘的結(jié)局后,對現(xiàn)實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人生的悲劇性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人永遠無法洞穿宇宙的奧秘,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也正是人生的悲劇性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這意義和價值就體現(xiàn)在人對苦難的反抗中,對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上?!独子辍穭≈腥宋锶甾冷簟⑹唐肌⒅芷嫉榷际巧罾锏氖≌?,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命運的挑戰(zhàn),他們的生命因抗爭而存在。而貫穿該劇始終的雷雨意象則巧妙地串連起了觀眾和讀者體悟到的認知快感和理性快感。

      《雷雨》共寫了八個人物,但“《雷雨》里原來有九個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沒有寫進去,那是就稱為雷雨的一名好漢。他幾乎總是在場,他手下操縱其余八個傀儡”[4]67。作為統(tǒng)攝全劇的“第九個角色”—— 雷雨意象,它不僅推動整個劇情的發(fā)展,更是其悲劇性的高度象征。第一幕開場,雷雨沒有出現(xiàn),卻到處彌漫著暴雨前郁熱悶人的特有氣息:“郁熱逼人。屋中很氣悶,外面沒有陽光,天空灰暗,是將要落暴雨的氣氛。”[5]4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人都感到煩躁不安:四鳳嚷著“真熱”,不時指著臉上的汗;蘩漪從樓上下來就抱怨:“怎么,樓下也這樣悶熱……我簡直有點喘不過氣來”,讓四鳳把窗戶打開;接著周沖、周萍先后進來也有同樣的抱怨。顯然,劇作家并不是單寫天氣,更暗示人物內(nèi)心的苦悶、焦慮和緊張。自然的、人文的雷雨都在醞釀中。第二幕結(jié)束時,一場雷雨終于降臨,但此前是比第一幕更加壓抑的雷雨前景象:“午飯后,天氣很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煩躁”。[5]128在這幕里,“急躁”、“苦惱”、“悶熱”、“苦痛”、“憤怨”等字眼頻繁出現(xiàn)。同樣在這幕里,人物之間的沖突不斷升級。第三幕開始依然是熱氣逼人的氣氛:“雖然方才落了一陣暴雨,天氣還是郁熱難堪。天空黑漆漆地布滿了惡相的黑云。人們的心里還是熱燥燥的,期望著再來一次雷雨?!盵5]238 隨后傳來的風聲、雷聲、暴雨聲預(yù)示著周魯兩家多重矛盾和巨大災(zāi)難將在最后一幕全面爆發(fā)。果然,第四幕雷電交加,大雨如注,人世間最殘酷的真相被揭開,導(dǎo)致四鳳、周沖觸電而亡,周萍自殺,魯大海出走,侍萍、蘩漪發(fā)瘋。至此,悲劇達到高潮。

      然而,誠如田本相在《曹禺劇作論》一書中所說:“雷雨既是破壞舊世界力量的象征,又蘊含著作家對宇宙不可知的神秘和苦悶。幾乎劇中人物無不呼吸著雷雨的氣息,感受著雷雨的激蕩?!盵8]因此,通過雷雨意象,一方面,讀者和觀眾能深刻領(lǐng)會到天地間的殘忍和生活的無奈;另一方面,通過雷雨意象,讀者和觀眾仿佛聽到、看到劇中人物在厄運纏身時發(fā)出的吶喊、經(jīng)歷的搏斗。蘩漪夜半時分出現(xiàn)在杏花巷十號,她決絕地伸進手,將窗子關(guān)上。雷聲隆隆,藍光閃閃,歷經(jīng)情之切、痛之深的蘩漪,“受壓抑而千百倍加強的反抗的魔性在一瞬間全部釋放”[9],要與命運決一死戰(zhàn)?!独子辍啡宋镏辛硪粋€具有“雷雨”性格的是魯大海,他敢愛敢恨,嫉惡如仇,勇于擔當,既有領(lǐng)導(dǎo)工人罷工的一腔熱血,也有對母親和妹妹的萬般柔情。同蘩漪一樣,轟轟烈烈是魯大海永遠不變的底色,“一切都是走向極端,要如電如雷地轟轟地燒一場,中間不容易有一條折衷的路”。[4]53最后,他以毅然決然的出走完成了其對命運的反抗。錢理群在他的論著《大小舞臺之間》用一組詞語討論《雷雨》,其中,“殘忍”和“掙扎”引人注目。事實上,這兩個詞語準確地概括出雷雨意象所代表的雙重含義;觀眾和讀者欣賞完這部以雷雨始又以雷雨終的悲劇后也在精神上獲得了雙倍快感。

      自亞里士多德在《詩學(xué)》中提出悲劇學(xué)說以來,歷史上曾有無數(shù)的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批評家參與到悲劇本質(zhì)特點的討論,他們的真知灼見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為悲劇研究和創(chuàng)作提供了深遠的指導(dǎo)意義。本文從社會-歷史批評出發(fā),多維度探討《雷雨》這部悲劇的本質(zhì)特點:劇作家深刻的悲劇意識,是悲劇存在的前提,而這意識需要通過文本中的悲劇沖突加以表現(xiàn),并最終與讀者和觀眾體驗到的悲劇快感相結(jié)合,只有這樣,悲劇的終極目的和真正價值才能實現(xiàn)。換言之,悲劇作品中悲劇意識、悲劇沖突、悲劇快感的統(tǒng)一正是悲劇本質(zhì)特點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韋勒克·沃倫.文學(xué)理論[M].劉象愚,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Macneile Dixon.Tragady,London:Edward Arnold & Co.,1929:173.

      [3]田本相.曹禺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4]曹禺.曹禺自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5]曹禺.雷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朱光潛.悲劇心理學(xu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7]朱棟霖.曹禺:心靈的藝術(shù)[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40.

      [8]田本相.曹禺劇作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54.

      [9]錢理群.大小舞臺之間[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23.

      (責任編輯 清 風)endprint

      猜你喜歡
      悲劇意識社會雷雨
      雷雨天
      雷雨
      雷雨
      生命的映像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論童年經(jīng)驗對張愛玲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
      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dǎo)員培養(yǎng)與管理的實證研究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海明威作品中悲劇式英雄主義解讀
      古典美學(xué)思想建構(gòu)下的張愛玲批評
      喀喇| 全南县| 五原县| 中牟县| 赤壁市| 咸宁市| 辽阳市| 余江县| 迁西县| 日喀则市| 永登县| 都兰县| 周宁县| 大邑县| 中超| 淮阳县| 徐汇区| 汨罗市| 江山市| 临邑县| 新巴尔虎左旗| 府谷县| 平安县| 凉城县| 五台县| 固阳县| 黔南| 乐平市| 佛山市| 泸西县| 长泰县| 榆树市| 尼玛县| 宜良县| 玉林市| 北京市| 遂平县| 亚东县| 临洮县| 内黄县| 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