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云華
1.高土司家族有太多的光環(huán)和太多的故事
走進姚安縣城,走進歷史上姚安府的首府——姚州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歷史上赫赫有名巍峨雄壯的城池沒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新興的縣城。沒有了老城墻,沒有了古街巷,沒有了九坊十六院,沒有了大夫第,沒有了陳家花園,就連護城河,也被深埋地下,要么斷流,要么成為下水河道。總之,一丁點兒斷垣殘壁也無處可尋。老人們說,城池的最后一個遺跡是城東的迎曦門。城門上,是翹檐飛角雕梁畫棟的紫云樓,上面還有樹??上г?969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拆除了,是作為最后一個封建遺跡被拆除掉的。至此,姚州古城絕跡,姚安最大、最具標志性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絕跡。這是中國歷史的不幸,也是姚安歷史的大不幸。
還好有一個博物館,在縣城德豐寺內,有館藏文物千余件。據(jù)說珍貴文物在全省排名第三,在楚雄州名列前茅。
翻揀這些文物,我發(fā)現(xiàn),館藏中的文卷、實物以及各種各樣的碑刻,大都與姚安高氏土司有關。有許多,甚至就是從高土司衙、高土司家寺(至德寺)、高氏宗祠以及與高土司頗有淵源的興寶寺中搬遷過來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改革開放后從姚安大姚永仁攀枝花等地的高氏后人手中征集而來的。
我還發(fā)現(xiàn),在民間,一說起姚安歷史,總是離不開姚州城,離不開光祿,離不開高土衙,離不開高土司這個龐大的家族。當?shù)厝苏f,想當年,高土司騎著高頭大馬,帶著一批嘍羅,走出土衙,走過光祿街,走過白塔海,沿煙波浩渺的草海西岸,一路南行,到姚州城點卯。點卯即上班,就像今天的公務員。當?shù)厝苏f,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皇帝老兒派來的知府就是流官,只有高土司例外,是鐵打的衙門鐵打的土官,代代相傳。當?shù)厝苏f,知府雖然官大,但事事都要向高土司請教。所以高土司每個月都要從老遠的光祿街高土衙來姚州城住上幾天,幫知府大老爺處理政務。當?shù)厝诉€說,今天的姚安、大姚、永仁及周邊的一些地區(qū),都是姚安府的地盤。姚州城大姚縣城鹽豐縣城,還有壩區(qū)及漢人多的幾個集鎮(zhèn),歸知府管。山里面的夷區(qū)范圍最廣,歸高土司管。夷人講夷話,不通漢話,所以不服漢官,只服土官……在當?shù)厝说难哉Z之間,高土司似乎就是當?shù)乩习傩沼绕涫巧贁?shù)民族的代表,是代表中央王朝的漢官(流官)和當?shù)乩习傩盏恼澈蟿?,是永遠的父母官。即使在今天,當你走進姚安,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當?shù)毓毴藛T,還是文化研究者,抑或地方老百姓的長者,只要聊起高土司家族的軼聞趣事,就會顯露出一種抑制不住的自豪和驕傲。
確實,高土司家族有太多的光環(huán)和太多的故事。最讓當?shù)厝私蚪驑返赖?,是“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政治傳奇。最讓外界專家學者感興趣的,是高土司家族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朝,居然能夠在改朝換代的暴風驟雨中旗幟不倒,穩(wěn)穩(wěn)坐定姚安府這個土司職位,成為云南歷史上世襲時間最長、承襲朝代最多的一姓土司。具體承襲時間有多長,史料有記載,約七百年,傳24任(其中宋·大理國及元代傳9任)。在此我不得不驚嘆:一個人為官,終身不倒,已是不易。而姚安高氏家族,代代世襲,皇帝改姓,姚安土司不改姓。這種家族式、跨朝代的“官場不倒翁”,若非有超常的政治智慧和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是無法做到的。眾所周知,歷史上的云南,土司林立,姚安高姓土司只是其中的一個。當其他土司在改朝換代的風雨飄搖中要么灰飛煙滅要么改姓易幟的時候,只有姚安高姓土司巋然不動,成為土司中的“不倒翁”,成為官場上的神話和傳說,成為后人孜孜以求總想一探究竟的為官秘訣。
有關姚安高土司家族的記載,《康熙姚州志》、《民國姚安縣志》、《民國大姚縣志》,以及現(xiàn)在歸并大姚的《民國鹽豐縣志》和《苴卻地名志》均有。在《民國姚安縣志》中,高土司家族更是作為云南的名門望族用相當大的篇幅來專門記載。
2.高土司家族是云南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名門望族之一
何謂名門望族?百度上的解釋是:歷史悠久而聲望很髙的家族。比如隴西(今臨洮)李氏,遠在秦漢時期,就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就出自隴西李氏家族。時至今日,隨著“李氏故里”“李氏文化”的研究和開發(fā),“隴西堂”已經(jīng)成為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同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志。又比如曲阜的孔府,孔子后代長子長孫居住的地方,歷代衍圣公的衙署和私邸,一座典型的中國封建貴族莊園。它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最豪華的封建官僚貴族府第,也是世界上持續(xù)年代最久、范圍最廣、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檔案庫,號稱“天下第一家”。
以上所例,為一武一文。前者以武功著稱,靠武定天下而傳諸后世。后者以儒學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前者是典型的名望家族,不乏名門將后,歷朝歷代都有他們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的身影。顯赫如大唐李姓皇帝,認祖歸宗的話,也是隴西李氏的后裔。后者是典型的聲望家族,僅憑孔子的名頭和儒學的文化基因,孔氏家族的聲望便可長盛不衰無人能及。
話題回到姚安高氏。
論名望,遠不及隴西李氏,論聲望,更不敢與曲阜孔氏相比。但在云南,在云南歷史上,還是很有底氣很有優(yōu)越感的。至少,在云南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名門望族中,姚安高氏是排得上號的,而且還是靠前的位置。但如果是放到古姚州這片土地上的話,絕對是頂尖級的名門望族,龍頭老大。
我這樣說是有充分的史料作根據(jù)的。但我不能一一道來。我只能根據(jù)(明)《高氏家譜》、(清)《高雪君先生家傳》、(民國)《姚郡世守高氏源流總派圖》《彌興官莊高氏族譜并序》《高氏源流總派圖概說》《姚安縣志》等史料,再參閱《新唐書》《蠻書》《南詔野史》《云南簡史》《云南民族史》及《大理古代文化史》等史料,在相互印證和補缺的基礎上,以姚安高氏歷代世襲土官為脈絡,刪繁就簡,省去一些繁枝旁葉,將姚安高氏的名門之源望族之宗梳理出來:
史籍記載,姚安高氏,源自大理國皇室后裔(大理國,宋朝時期以洱海地區(qū)為中心的一個地方割據(jù)政權),其遠祖可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越嶲郡 “叟帥”高定。高定,原籍廬陵縣井岡鄉(xiāng)(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后漢時移居越嶲,逐漸發(fā)展為豪強“大姓”并割據(jù)稱雄一方。endprint
是時,中原東漢王朝已經(jīng)瓦解,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基本形成。在此形勢之下,南中的豪強大姓們在歸屬上就不得不有所選擇。通過選擇,益州郡(今云南)的雍闿、孟獲,牂牁郡(今貴州西部)的朱褒,越嶲郡(今四川大渡河以南)的高定等南中豪酋大姓從各自的利益出發(fā)選擇了投吳反蜀,想借此鞏固自己的割據(jù)地盤。南中即“西南夷”地區(qū)的泛稱,相當于今天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全部和貴州西部。這是蜀漢政權的大后方。為確保蜀漢政權大后方穩(wěn)定,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兵分三路南下征討。面對南下的蜀漢大軍,雍闿、孟獲也率領自己的部曲北上入越嶲與高定合力進行抵抗。后因觸及到自己的割據(jù)利益,矛盾激化,高定的部曲殺了雍闿,導致聯(lián)盟瓦解,蜀漢大軍便趁機殺了高定。孟獲則通過諸葛亮“七擒七縱”,最終歸順了蜀漢。至此,南中地區(qū)納入蜀國版圖,高定的豪強大姓地位不復存在,后人流散四方,隱匿于世。后歷經(jīng)晉朝、南北朝和隋朝400余年,不見諸史料記載。
關于高定,在《高氏家譜》中有這樣記載:“高公,諱定,……時至,孟獲為亂,諸葛武侯渡瀘計之。定公素為夷長所畏服,有謀逆于公,公力止不從。后術誅雍闿、朱保,以俘獻武侯,武侯嘉公忠,請封以益州守,即今有大理府地?!?/p>
有史可查,姚安高氏先祖從高子進開始。高子進,唐初以大將軍職進入南中,其大將軍職傳望湊、湊晟、晟君。至君補,由唐王朝派任蒙舍詔(六詔之一,今巍山)掌朝內史,傳補猷、猷武、武茫。至茫善,任開南(今巍山)鎮(zhèn)守,傳善諾。至諾義,鎮(zhèn)銀生府(今景東)。至義和,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統(tǒng)一“六詔”,建立南詔國,義和仍從蒙氏,任蒙大將軍職,后移為弄棟(今姚安)演習,傳和亮,此為高氏進入姚安為官之始。至亮從,任南詔“爽”官,傳從君、君輔、輔仁、仁溫。至溫情,任南詔國坦綽。至情智,任南詔國布燮(坦綽、布燮、久贊,統(tǒng)稱清平官,參與決策國事,相當于宰相)。
另據(jù)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記載,姚安高氏先祖,似乎應該從善巨郡(今永勝)郡守高方開始。
是時,鄭買嗣滅南詔國,建大長和國。二十六年后,趙善政篡權,建大天興國。十個月后,楊干貞篡權,建大義寧國。八年后,公元937年,高方助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起兵討伐楊干貞,建大理國。因開國有功,高方被封岳侯,分治成偈(今永勝地)、巨橋(今昆陽)等地。至智升,襲岳侯,后封德侯,又封鄯闡(今昆明)侯,世有其地,建東西兩寺及雙寺塔,開昆明之靈跡。因討平楊允賢叛亂有功,又晉升布燮。至升泰,襲鄯闡侯。楊義貞弒君自立四個月后,升泰遵父命起東方爨僰兵討而誅之。公元1094年,大理國段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被國人擁立為君,建大中國,國號“大中” ,在位二年,臨終遺命:“我之立國,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國仍還段氏,慎勿背我?!敝撂┟?,遵父遺命,立段正淳為君,史家稱其為“后理國” 。泰明自任布燮,封平國公,執(zhí)權柄,政令皆出其門,國人稱為高國主,段氏擁虛位而已。
另據(jù)尤中《云南民族史》所載,高升泰為君二年后遺命將王位歸還段氏,實屬無奈,是在各地諸侯不服、大中國政權難于鞏固的情況下所作的明智之舉。鑒于政權的得而復失,高泰明為布燮時,積極扶持高氏家族勢力,將家族中人分封到八府四郡及較發(fā)達的地方去做世襲諸侯,進而起“葵能衛(wèi)足”之作用,以便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再奪取王位。其中,宋高宗紹興初(公元1131年),后理國王段正嚴封高泰明第三子明清為姚府演習,并世有其地。
高明清,為定遠將軍,姚府(今姚安及周邊地區(qū))演習。高明清后,傳其子逾城生。之后,傳逾城光。至隆政,襲姚府三郡演習。至政均,段氏亡國,元朝一統(tǒng),降姚府為州,隸大理路。政均入朝,授武毅將軍,襲姚州守,傳均明。天歷戊辰(公元1328年),均明攜方物入朝貢獻。文宗皇帝嘉其世濟忠孝,自遠述職,賜衣,尚方(官署名,主造皇室所用器物)賜鞍轡、乘黃(四匹黃色的馬)、楮幣(紙幣)稱是。命升姚州為姚安路,均明晉升為姚安路總管,傳明壽。至義,已是元末,降姚安路為姚州,義襲姚州守。至實,入明朝,“土流兼治”,姚州升姚安府,設知府、知州,朝廷派“流官”任知府、知州,高實改襲姚安府土同知。至此,姚安高氏分襲土府同知和土州同知兩支。明朝的土府同知依次是壽寺、壽保、賢、貴、翔、鳳、齊斗、欽、金宸、光裕、守藩、照襲。清初,義不仕清,出家為僧,傳世職土府同知于奣映。奣映,晚年托疾辭職,歸隱結璘,設館授徒,著書立說,終成川滇大儒,堪稱典范。奣映傳映厚、再傳厚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因與苴卻土民爭訟十馬地,厚德謫戌江南停職。明朝的土州同知依次是惠、梓潼、賜、澄、椿、郯、弼、繼先、應麒、昺、晶、顯錫、輔。至清朝,土州同知依次是啟宗、宗顯、宗亮、宗禹、禹配、配忝、維藩、嘉澍、殿元、復興止。復興于光緒十年(公元1885年)襲,已是清朝末期。
從高明清封為姚府演習并世有其地,到清朝末期世襲土官終結,歷經(jīng)大理國(宋)、元、明、清四朝,約七百余年,姚安及周邊大部分地區(qū)一直為姚安高氏所統(tǒng)治。
3.高土司家族及其先祖,是漢文化的傳播者和受益者
以上所述,是從各種史料中梳理出來的概要,缺少生動的細節(jié),除了人名多還是人名多,既不鮮活也不形象,就連我也感覺到枯燥乏味。但我還是得這樣做,這樣子冒犯讀者的耐心。因為我知道,假如沒有這大段大段干巴巴的脈絡線條,我后面的敘述就會顯得雜亂和突兀。
好啦,現(xiàn)在就可以有選擇性地只談重要的問題、只說重要的人物、只講重要的事件了。
重要的問題就是:姚安高氏,既為名門望族,又為世襲土司,為何能夠歷經(jīng)四朝七百余年不倒?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姚安人再問,外來的文化學者也再問。有各種各樣的解答,但直到今天,仍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這次,因為要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姚安歷史的文化大散文,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成了無法繞開的話題。
其實我也不想繞開。還想借此機會,按自己的理解,以一家之言,作一個拋磚引玉式的解答。endprint
就我的理解,姚安高土司家族之所以歷經(jīng)四朝七百余年不倒,與這個家族極其綿長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有關。
大凡了解云南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獻中,云南,一直被視為蠻荒化外之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文化,沒教養(yǎng),野蠻、愚昧、不文明。
廣泛而言,這話沒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我的理解,任何地方,都有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之分。云南也不例外。比如洱海地區(qū),滇池地區(qū),還有姚州地區(qū),歷史上就很繁榮昌盛,文化尤其是漢文化也比較發(fā)達。文獻資料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楚國大將莊蹻率部進入滇池地區(qū),建立了古滇國,帶來了先進的漢文化。漢武帝時期,著手開發(fā)包括今天云南在內的“西南夷”,從納入漢朝版圖設置郡縣開始,伴隨著大量的漢族官員和漢族移民涌入,漢文化也隨之進入。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更是一次比較大的漢族移民和漢文化普及。僅從以上事例便可看出,歷史上的云南,雖然邊疆,雖然落后,雖然蠻荒,但并不封閉,并不保守,也不排外,不是史書上一概而論的“化外之地”?;蚨嗷蛏?,邊疆云南歷史上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擁抱漢文化、接受漢文化、使用漢文化的腳步。
這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唐宋時期先后存在了500余年的兩個割據(jù)政權(以彝族先民為主體的蒙氏南詔國和以白族先民為主體的段氏大理國),在游離于中央王朝的情況下,在以佛立國的大政方針下,還要不斷地引進漢文化,堅持以儒治國,以道治世?我想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源遠流長的漢文化積淀下來的必然結果。
史料記載,從南詔國到大理國,皆奉佛教為國教。大理國時,佛教更是發(fā)展到了頂峰,被譽為“妙香佛國”。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漢文化孜孜以求的傳統(tǒng)?!秲k古通記淺述》里說,細奴邏為南詔國王時,“勸民間讀漢儒書,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事。”聞名于世的《南詔德化碑》,就是一次道家學說和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大理國時,僧侶又稱“師僧”,在佛寺里教子弟誦佛經(jīng)、讀儒書。知識分子也自稱“釋儒”或“儒釋”。還效仿大宋王朝,設科選士。各級官吏,也大多由“師僧”“釋儒”擔任??梢?,在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伴隨著佛教的發(fā)展,漢文化也有了相當大的發(fā)展和積淀。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上層,更是嘗到了漢文化的甜頭,知道了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比重要。為使?jié)h文化的傳播和學習正?;戏ɑ?,不至于與佛教沖突,他們還想出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叫“各教同源,各宗同源”,“同源共存共奉”。意思就是,在確保佛教的國教地位前提下,巫、釋、儒、道共存共融,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
這個時期的姚州,先為唐王朝的都督府,又為南中統(tǒng)部。“天寶戰(zhàn)爭”后,姚州城破,為南詔國所據(jù)。盡管唐王朝不承認,還“虛置姚州府”。但終歸,還是成了南詔國的一部分,后來,又成了大理國的一部分。這期間,作為“三川之門戶,南中之鎖鑰”的姚州,承擔起了洱海、滇池、四川之間的連接點、中轉站。在中轉戰(zhàn)爭、中轉貿易的同時,也中轉漢文化,中轉孔子的“三綱五?!?,中轉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轉道家的陰陽八卦。有時候,也中轉文化人,中轉那些從四川甚至從更遠的中原劫擄來的文化人。比如鄭回,這個唐朝嶲州的西瀘縣令,就是經(jīng)姚州,從今天的西昌一帶劫虜來的。劫擄的原因,是鄭回“通經(jīng)術,有儒學”,是南詔國需要的漢學人才。所以拜清平官,命教王子王孫。事實上鄭回也不辱使命,把南詔國的王子王孫大都培養(yǎng)成了學識淵博集儒釋道為一體的官員和學問家。最后,還促成了“異牟尋歸唐”,結束了南詔與大唐長期為敵相互封鎖的對抗狀態(tài),讓姚州有幸成為南詔大理國時期出滇入川求學子弟的重要中轉站之一。
這個時期的姚安高氏及其先祖,雖然身處巫風之境、佛教之國,但漢學之風一點不減,并且還蔚然成風。高亮從任南詔國功爽期間,與中原交往甚密,對漢文化推崇備至,出使唐王朝時,獲經(jīng)籍49種,首開南詔國漢文化系統(tǒng)學習之先河,貢獻最大。大理國時期,清平官高泰運奉表入宋,求經(jīng)籍得69家,藥書62部。為之后的“開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讀儒書者應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之高氏又是名門望族,長期執(zhí)掌權柄,高居社會上層,客觀上,必然導致他們既是漢文化的推動者和傳播者,又是漢文化的受益者。比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胸襟與膽略,比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的處世做人為官之道……
其中的“為而不爭”,后來成為高土司家族處世、做人、為官的座右銘,傳家寶,成為這個家族歷經(jīng)四朝七百余年官場不倒的王道與謀略。
4.姚安高氏先祖五次創(chuàng)業(yè)的制勝法寶:為而不爭
“為而不爭”,語出老子《道德經(jīng)》第81章。原句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里的圣人,即智慧之人。道,行為的準則。為,做事。不爭,不爭名奪利。
在這里,“不爭”意蘊豐富。往深里去探討,完全夠得上一個哲學課題,可從多方面去理解,去求證。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老子的“為而不爭”,絕不是提倡只管做事不要爭名爭利。這不符合人性,不符合人的處世行為,也不符合儒釋教義。所以千萬不要望文生義,用單純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人談文論道的方式,惜字如金,留白較多,有些像詩歌,只可意會,不可直白表述,只能讓你去猜,去悟,去多角度闡釋。知道了這點,再來審視“為而不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四個字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哲理禪意。帝王將相有帝王將相的解讀,士大夫有士大夫的解讀,隱士有隱士的解讀,即便是老百姓,也有各自的設身處地的體會。所以在這里,我嘗試回到從前,回到高土司家族的歷史,回到高土司列祖列宗的視角,站在政治家的立場,站在戰(zhàn)略家的高度,對“為而不爭”作一個名門望族式的解讀。
站在高氏家族的立場,“為而不爭”,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爭,有所不爭。為與不為,爭與不爭,就看是否既有利于蒼生,又有利于自己。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高氏家族歷史上的五次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
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從高義和開始,追隨具有遠大志向的蒙細奴邏,以統(tǒng)一六詔建立南詔國為目標,靠軍功,從六詔之一的蒙舍詔大將軍躍升為六詔統(tǒng)一后的南詔國大將軍,成為蒙氏南詔國的開國功臣。其家族也不斷發(fā)展壯大,為官者甚眾。到南詔國末期計254年的時間里,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包括“天寶戰(zhàn)爭”在內的國家危難和政壇變故,高氏家族都能忠義為先,顧全大局,重“為”輕“爭”,敢于擔當,屢建奇功,不僅贏得家族的發(fā)展壯大,還步步封賞,加官進爵,最后成功進入國家核心圈,成為清平官(相當于宰相)中的一員,參與國事,還擁有自己的封地。比如高方,封鄯闡(滇池地區(qū))侯,并世有其地。其勢力,與當時的豪門旺族鄭、趙、楊、董、段不相上下。endprint
南詔崩潰后的36年間,依次出現(xiàn)鄭氏大長和國、趙氏大天興國、楊氏大義寧國三個動亂王朝。而高方以及他身后的家族,則始終站在路見不平一聲吼的立場上,高舉正義之旗,對多行不義者,對德不配位者,討伐討伐再討伐!在此思想主導下,高氏以救民于水火為己任,永遠站在革故鼎新這一邊,站在反抗這一邊。當鄭氏的大長和國走向腐朽墮落時,他響應趙氏的號召,推翻它;當趙氏的大天興國德不配位時,他響應楊氏的號召,推翻它;楊干貞立國稱王之后,貪暴更甚,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失望之余,高方果斷出擊,參與到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的密謀之中,聯(lián)合董氏家族和東爨烏蠻三十七部,發(fā)誓推翻暴政,改朝換代,拯救蒼生。
這在客觀上,成為高方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開始。
高方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目標就倆。一是成就一個明君。二是成為開國元勛,擴大高氏家族的實力。
這個明君,就是段思平?!兜峥肌酚涊d:“善巨守高方,素與思平善,密遣人招思平。思平與弟思良、軍師董迦羅走就之。……至善巨(今永勝)與高氏謀,借兵東方,三十七部皆助之,會于石城(今曲靖),眾十余萬。”據(jù)一些史料記載,段思平在觀音的點化下,一路西進,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直逼洱海都城。最后城破,楊干貞出逃,討伐成功。
段思平稱帝后,改國號為大理,并上下大行封賞。免東方三十七部徭役。封軍師董迦羅為相國。封爨判為巴甸(今建水)侯。封高方為岳侯。高方除繼續(xù)保留滇池地區(qū)的領地外,還獲贈成偈(今永勝地)、巨橋(今昆陽)等地作為世襲領地。
段思平之后,又傳十三帝,計158年。期間,高氏后人在段姓皇帝的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爭有所不爭,靠智慧與膽略,小心謀劃,大膽前行,一步一個腳印,繼續(xù)走在守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的路上。
段思廉為帝期間,權臣楊允賢叛亂,岳侯高智升起東方兵平亂,拉開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的序幕。
因保駕有功,高智升又得封地白崖茹甸(今賓川地區(qū))。
十七年后,楊氏家族再次叛亂,楊義貞殺段廉義自立為帝。但僅四個月,便被高智升踢下皇帝寶座。之后,在高智升的主持下,立段壽輝為帝,高智升出任布燮(宰相),高升泰承襲鄯闡侯,成為所謂“東都”的霸主。至此,高氏一門挾天子以令諸侯,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功上位,完成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
段正明為帝時,鄯闡侯高升泰殫精竭慮盡心輔佐,以至功高至偉德昭天下,與無心政事的段皇帝形成極大的反差。最后不得不順應民心,接受群臣擁戴,受禪即位,改國號為“大中”,以平和的方式,靠德、能、勤、績,華麗轉身,完成從封王拜相到獨享至尊皇位的第四次創(chuàng)業(yè)。
有關這次創(chuàng)業(yè),《大理古軼書鈔》之“三迤隨筆”中這樣記載:“正明文才超群,武以刀劍超群……正明登基喜游樂,取國中有文采五女為后妃,皆通五音,善詞賦。正明風流帝王,每月與群臣議國事三日,則率諸妃寄情于山水詩歌,并托國事于鄯闡侯。正明善書法,喜燒香拜佛,……自稱逍遙皇帝、居士段正明?!瓏芯贾鳠o心國政……議立鄯闡侯。升泰與正明深交,苦勸正明務政。正明曰:這皇帝本為賢者居,十余年來大事由爾管,吾本逍遙居士,今當出家遜位。下令建佛國寺于點蒼山后,一年寺成,讓位高氏,落發(fā)受戒于無為寺,三月入佛國寺,為一代住持……”
高處不勝寒。高升泰為帝兩年,雖然名正言順,但如此輕易得來,必然招人眼紅。故覬覷皇位者有之,因利益關系不服者有之,擁兵自重蠢蠢欲動者也不乏其人。如此勞心勞力左提防右擺平,兩年后,高升泰“寢疾。遺命曰:我之立國,以段之弱。我死,必以國仍還段氏,慎勿背我。及卒,其子高泰明遵父命,還位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復興,號后理國。高氏相之,政令皆出其門,國人稱為高國主,段氏擁虛位而已。”(引自《增訂南詔野史》)
皇位如此輕易讓出,非高氏不可及也。反觀之前的幾個謀逆篡位者,王道與謀略,立見高下。 “為而不爭”在這里,就是“不爭”,就是讓一步,海闊天空。往大處說,是為了蒼生,為了避免社會動亂引發(fā)戰(zhàn)爭;往小處說,是為了保全族人,保住既得的地盤和權力。所以,高氏不愿為了一個皇位而成為眾矢之的,更不想被人討伐,也不想去討伐別人。更何況,勝算幾何也很難說。在這里,賭徒式的戰(zhàn)術思維都是短視的。無疑,高氏屬于戰(zhàn)略思維型,站得高看得遠,以退為進,挾天子令諸侯,既避免了生靈涂炭,又保住了實際權力,還贏得了“讓國公”的美譽。
后理國段氏皇帝傳八世,歷157年。期間,高氏世襲清平官(宰相)之職,一直握有實權,直到后理國被元朝滅亡,最后一任清平官高泰祥(高祥)寧死不屈被元軍斬于大理都城五華樓。
讓出到手的皇位,換來后理國157年的國泰民安,同時也換來高氏157年清平官(宰相)的世襲連任。高氏家族這種以退為進“為而不爭”的戰(zhàn)略思維,成功守住了祖先基業(yè),守住了實際掌控國家的權力,并且一守就是157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但高氏家族卻做到了,而且做得順理成章利國利民。所以我認為,這應該算是高氏家族的第五次成功創(chuàng)業(yè),并且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創(chuàng)業(yè)。
5.姚安高氏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的座右銘:為而不爭
高氏先祖第五次創(chuàng)業(yè)之初,也就是高泰明放棄皇位繼承權而任清平官(宰相)之后,為確保高氏清平官也像段氏皇帝一樣世代承襲,高泰明左右政局,借段皇帝金口玉言,遍封高氏子孫于人口較多、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較高的軍政要地做世襲諸侯。其目的,就是要讓高氏“有地盤”“有兵在”,進而確保高氏清平官之權威永固不衰。
其中,清平官高泰明將第三子高明清分封到今天的姚安,并世有其地。
所以,姚安高氏,從高明清分封姚府演習開始。時間是后理國初期,約公元1131年。
所以,姚安土司,從高明清開始。他是古姚州這片廣袤土地上的第一任土司。
“土司”稱謂,起于元朝。之前,稱“土官”。今天我們翻閱史料,“土司”“土官”混用現(xiàn)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實則兩者就是一回事,只是稱謂不同而已。endprint
土司,是對祖國西北、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首領官職的一個泛稱。類似于把少將、中將、上將和大將稱呼為“將軍”一樣。土司職位可以世襲,但需獲得朝廷批準。土司對朝廷承擔一定的賦役,若有需要,還要提供軍隊。除此,土司是所屬地區(qū)的實際管理者,有生殺予奪之權,被民間奉為實際的“王”。
作為姚州大地上的第一任土司,高明清的職位是姚府演習。姚府,大理國八府之一,戰(zhàn)略地位舉足輕重。
當然,高明清也非常了得。既是官后代,又是富后代,還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成功者。
作為官后代,他頭頂清平官(而且是實際掌門人)之子的光環(huán);作為富后代,他有龐大的家族財力作后盾。這意味著什么,你懂的。
但成大事者,有此兩條還不夠,還得有最關鍵的第三條,那就是真本事。
史料記載,高明清牧姚之前,鎮(zhèn)守鄯闡(今昆明),有大志,善謀略,喜帶兵,南征北戰(zhàn)中屢建奇功,官至定遠將軍。
后來的歷史也證明,高明清作為姚州大地上的第一任土司,是非常稱職的。
這當然是得益于從父輩們那里學來的執(zhí)政理念:為而不爭。
因為高明清知道,所謂的“姚府演習”和“世有其地”,只是國家層面的認可。如果當?shù)厝瞬徽J可或心里不認可,“世有其地”是不可能長久的,更不要說傳承子孫后代了。所以他雖然坐鎮(zhèn)姚州城,法理上姚州城也是自己的,但他深謀遠慮,知道自己腳跟未穩(wěn),于是以“不爭”求發(fā)展,決定不在姚州城建造自己的府第,也不在姚州城安置自己的族屬和軍隊。一句話,不想因為自己的到來而跟城里的百姓爭地盤爭利益。
高明清決定白手起家,自己創(chuàng)業(yè)。于是選中了荒無人煙的龍華山下那片高地,即今天的光祿古鎮(zhèn)。這是一個倚山臨海(草海)的風水寶地,高明清在此規(guī)劃,在此建設,在此奠定了姚安高氏七百余年的土司基業(yè)。所以我們今天看光祿古鎮(zhèn),總覺得有統(tǒng)建點的格局,官家、大戶、商家、文仕、貧民,各有區(qū)域。特別是回型街,更像是一個招商引資后發(fā)展起來的街市。究其根源,就是七百年前姚安第一任土司高明清的大手筆。
公元1147年,即高明清任姚府演習十六年后,三十七部反叛,圍攻鄯闡,高明清舉兵馳援,后戰(zhàn)死。其子高逾城生承襲,繼續(xù)父親的創(chuàng)業(yè),并達到創(chuàng)業(yè)頂峰?!奥士锞扔诿鞒茝浛p于霸業(yè)。載折四豪,功高五伯”(興寶寺德化銘并序),姚安高土司家族勢力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高逾城生之后,歷任高土司的工作重點,主要圍繞“守業(yè)”這個主題展開。即守住土司這個職位,守住姚州這塊地盤。為此,“為而不爭”也成為姚安高氏歷代土司的座右銘。
姚安土司傳至高逾城光時,分封各地的高氏勢力不斷發(fā)展壯大,并暗中較勁。尤其是分封東部的高氏觀音家族和分封西部的高氏逾城家族,已經(jīng)拉開了大理國相位(清平官)之爭的序幕。這種“爭”,是典型的窩里斗,其結果,必然生亂生戰(zhàn)。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姚安土司高逾城光坐不住了,決定有所為,有所爭?!杜d寶寺德化銘并序》記載:高逾城光“乃與兄牧公及先君諸舊臣等議曰:大義不可無方,至忠不可無主?!⑺ノ┙K,安危同力,在我子孫后世,并茲歷世垂休,。孤立一隅,介于大國,其不謂事之末乎?”于是,高逾城光出面與其他高氏家族協(xié)商,訂立和盟,“縮甲抑戰(zhàn)”,維持現(xiàn)狀,軍備休兵。這個現(xiàn)狀,即相位由逾城家族世襲,觀音家族主要經(jīng)營滇池及迤東地區(qū)。這在當時,在其他外姓大族虎視眈眈欲取相位而代之的大背景下,無疑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選擇。
“為而不爭”的政治智慧,還體現(xiàn)在改朝換代之際。
元滅大理,大勢所趨。在已經(jīng)能夠預見結局的情況下,姚安高土司并沒有像其他家族一樣一條道走到黑。該抵抗的抵抗了,該盡忠報國(大理國)的也做了。但在大廈已傾無力回天之時,為免遭屠城,保全百姓,保護族人,最終,姚安高土司選擇順應歷史潮流,放棄抵抗,避位為僧,將世職傳給兒子,同時也把捍衛(wèi)土司職位的責任傳給了兒子。元末明初改朝換代也是如此。只是史料缺失,細節(jié)無從得知。但土司之職位平穩(wěn)過渡在史料中卻是找得到依據(jù)的。明末清初改朝換代仍然這樣。但細節(jié)不同。是時,四海之內早已清朝一統(tǒng),但云南仍處于南明小朝廷的統(tǒng)治之下。此時的姚安土司(土同知)高,既為明臣,就做為南明小朝廷服務的事。所以,他極盡所能,認真履行南明小朝廷糧草官的職責,全心全意為日薄西山茍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東奔西走,直到南明小朝廷徹底滅亡。于是,“義不仕清”,出家為僧,將世職傳與兒子高奣映。這是一個智慧的選擇,既有了面子,又有了里子。但也有前提:那就是私底下與新朝廷達成的默契。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姚安高氏土司在三次改朝換代中,均以“避位為僧”換取土司世職順利承襲。這種做法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姚安高氏對“為而不爭”這句話拿捏得好;另一方面,新的朝廷也的確需要這種現(xiàn)成的土司家族來幫自己進行地方統(tǒng)治。
還有一個例子,是“土流兼治以流官為主”時期的,與姚安土司(土同知)高金宸有關。
明萬歷五年,姚安府迎來新知府李贄?,F(xiàn)在我們都知道,李贄是進入中國思想史的思想家,是抨擊理學倡導心學的代表人物。但在當時,卻是一個不被官方看好的“老憤青”,“刺兒頭”。所以從京城下放到“蠻荒之地”的姚安當官。最為悲催的是,李贄太清高,清高到有政治潔癖和人品潔癖,對人對事那是相當?shù)目燎?。與這樣的上司兼同僚共事,難度可想而知。但姚安土司高金宸不僅做到了與李贄和諧相處,最后還贏得了李贄的盛贊。此事有李贄撰寫的《賀世襲高金宸膺獎序》一文為證。其中緣由,史籍中的字里行間有透露,比如擺正位置,當好助手和參謀。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爭,有所不爭。總之,不與同僚爭短長,尊重“流官”,做好“土官”,盡心盡職就好。
最后還有一個例子,是姚安土司中的敗筆,與姚安最后一任土司(土同知)高厚德有關。
《道光大姚縣志》記載:“苴卻十二馬地方,自古荒服,每年納馬,故地以“馬”名。每馬彝長一名,曰“馬頭”,各轄數(shù)村或十余村,謂之“馬腳莊”。自前明洪武以來,歸土司管。康熙二十三年,改歸縣(大姚)轄??滴跞荒辏蛏蠎椢莆鞯滥彻宀榱魍练纸?。某受土司賄,飭縣令孔君貞瑄將錢糧由土司催征。土司高映厚遂偽造申文,俟孔君過境,強邀至衙住宿。夜中潛盜,用縣印出詳,以縣令請責成土司催征為名,上司批行。地方受土司酷虐,無可申辯?!眅ndprint
《云南事略》記載:“……傳至厚德,以與土民爭訟苴卻十馬地,營求事發(fā),被參革襲?!焙蠓钪?,舉家安置江南省城。
雖然說,“改土歸流”是大勢所趨,“土司”遲早要被取締。但因錯被查然后革職,提早終結世襲了四朝七百余年的高氏土司基業(yè),卻是不可饒恕的罪責。民諺說:厚德無德,想得就得。圣旨一到,得了白得。還傳說,高厚德出生前,土衙院里長出了稗子,寓意高家要出敗子了。結果,就真的應驗了。當然這是民間的傳說。但如果用“為而不爭”來解釋,就是:不該“為”時,他“為”了;不該“爭”時,他“爭”了,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反丟了祖宗基業(yè)。
所以,這是非份之想帶來的后果。
所以,姚安高土司家族七百余年的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操守值得我們仰望和學習!
6.“為而不爭”的集大成者:高奣映
這個話題,當從一尊銅睡像說起,從我小時候的記憶說起。
小時候,常常被母親牽著小手到南城門附近的德豐寺敬香。
印象里,敬香的過程并不好玩。神龕太高,菩薩太大,而我,又天生膽小。但總在母親的呵斥下磕頭作揖。好在磕頭之后,母親會帶我到隔壁廂房里面摸睡佛。睡佛是個銅家伙,和真人一般大小,挺祥和的一個老頭,醉了酒,枕著酒葫蘆仰面躺在供桌上睡覺。母親說,這是睡佛,會保佑人,哪點疼就摸他哪點,以后就不疼了。雖然我哪點都不疼,但還是三番五次踮了腳尖去摸,一半是相信母親的話,一半是圖摸著好玩。
長大后我才知道,這個被大家頂禮膜拜摸去摸來的銅睡像其實跟佛一點都不沾邊。它是清朝初期姚安土司高奣映在晚年自鑄的一個銅睡像。
直到今天,這個銅睡像依然躺在德豐寺的古佛青燈之間承接香火,接受膜拜,還成了國家級文物,多了一個玻璃罩來保護。摸,自然是不能了。觀賞可以,朝拜也沒有人干涉。因為不能接觸,銅睡像躺在玻璃罩里更顯神秘。暗黃色的光澤,泛著古意透著靈光。雙手抱肩疊腿仰面而臥,睡姿安詳,卻不循規(guī)蹈矩。酒葫蘆當枕頭,真醉假醉大概只有自己知道。臉上掛著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好象掛著一個難以破解的歷史之謎。
謎是留給后人破譯的??上Ш笕苏`解了他的意思,把他當作佛來崇拜。于是,他的笑意更加莫測高深了。
不過,透過神秘的笑意,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塵封的歷史再一頁頁打開……
如前所說,這個銅睡像是高奣映的自鑄像。他承襲世職土司時,才十三歲。父親傳位給他,屬迫不得已。當時父親正值壯年,正是建功立業(yè)的大好年紀。遺憾的是,為之追隨效忠的南明小朝廷已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為子孫計,也為守住土司世襲基業(yè),只好“無為”“不爭”,上雞足山當了和尚。結果,因年少,高奣映空有“土司”之名,而真正過了一把“土司”癮的,是他的母親木氏。到他真正履行土司職權時,已是二十六歲的時候了。這期間,史料中找不到一星半點母子“爭位奪權”的任何文字。在此我只能說,這就是“為而不爭”的體現(xiàn)。
高奣映履職后,仗著飽讀詩書,憑著閱歷豐富,以為滿腹經(jīng)綸聰穎過人,是到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卻不料,官場兇險無處不在,僅履職十一年,就出現(xiàn)了官場危機。尤其是平西王吳三桂舉旗反清,讓他陷入說不清道不明脫不了干系的困境之中,給他的仕途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情況下,確保土司世職延續(xù),成為優(yōu)先選項。所以他放棄與朝廷辯解,也不用自證清白,以“不爭”,以讓位退隱的姿態(tài),換來世襲土司職位的順利傳承。
可以想象,每當夜深人靜,官場失意的他就會站在窗前對著朦朧的月亮發(fā)呆。有時,夜風中會送來活佛寺的風鈴聲。于是想起出家的父親。不過,他不想步父親的后塵。他想,自己一生愛書,是個有學問的人。既然如此,就要做個不同凡響的人。官,人人可做;出家,人人可為。而學問,卻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想到這里,才知道自己的志向竟然是這樣的宏偉遠大超凡絕倫,心胸豁然開朗,喜不自禁,拈起酒葫蘆一醉方休。
就這樣,為著遠大的志向,他托疾傳位,歸隱結璘山開館授徒,潛心做起了學問。這是換一種形式的“為”和“爭”,唯有大智慧者,方能悟到;唯有飽讀詩書者,方能做到。
學問大名氣自然大,川滇學子慕名而來,學成而歸,考取功名者不計其數(shù);學問大成果自然多,僅著述就達八十多部;學問大自然藏書多,僅“拂雪巖” 藏書樓就藏書萬卷有余??恐依畋樘煜?,聲名遠播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靠著特立獨行的學術思想,引領著滇川學術風氣之先,贏得“川滇大儒”之美譽;靠著豐厚的藏書,他汲納百家之長,筆耕不輟,向著思想家的境界攀登。然而,歲月無情,人生短暫。結璘山風光無限,但他卻日漸蒼老。
對鏡悲白發(fā),他開始考慮身后事。也許,這是思想家的通病。雖然他離思想家還有一步之遙,但他還是想把自己的思想傳諸后世,讓后人記住自己,讓自己活在后人心中。
他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光靠書本是靠不住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今天,結璘山林稀水竭,風光不在,書館不在,藏書樓也不在,唯一存在的,只有斷瓦殘垣和一彎冷月??烧l能想到,就是今天的這個不毛之地,卻是一個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智慧之地,是一個讓求學者夢寐以求的地方,是一個造就了一代著名學者的地方。也許是應了天道酬勤這句老話,他的著述歷經(jīng)滄桑幾度被毀,居然也有幸存者。雖然寥寥無幾,但閃光的思想火花還是吸引著研究者的步伐。
他還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鑄個銅像也許管用。肉身消失了,就讓銅像代替自己在人間占據(jù)一席之地吧。這樣也好讓靈魂有個依托的載體,讓后人有個記憶的理由。在他看來,銅像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銅像。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既要體現(xiàn)自己的原生狀態(tài),又要體現(xiàn)自己的理想追求。于是,伴隨著一個學者的精思妙想,一尊美輪美奐與眾不同的銅睡像誕生了。與銅睡像相映成趣的,是衣履上和葫蘆上的銘文。睡像無言,但無拘無束悠閑自得的睡姿卻默默地傳遞著一種身體語言;銘文古僻玄奧,但只要有耐心,也是一種易于理解的文字。接收了語言,讀懂了文字,也許我們就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觸摸到了他的靈魂。
可惜,大多數(shù)后人都忽略了這些。直到今天,睡像依然被叫做睡佛。身后為佛,絕非他的所愿。所以,人們越跪拜,他的笑意也越神秘。
最后,話題還是回到高奣映銅睡像。
銅睡像著儒家衣履,發(fā)椎結,袒胸露腹,頭枕酒葫蘆安然入睡。睡姿閑適安祥,側右,閉目略帶笑意,兩手扶肩,兩腿促膝彎曲交叉呈“安”字形。葫蘆底部有凸起的銘文,其落款為“陳華山再來人題”,顯然是高奣映自比陳摶老祖。陳摶,宋初著名道土,易學大師,通三教,有“睡仙”之稱,善“辟谷”修煉,一睡幾個月。銘曰:“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飯不飽,飽得潛阿。眉上不掛一絲絲愁煩,胸中無半點點煩囂,只是一味黑甜,睡到天荒地老?!庇凶謭D章2枚,上圓下方,字跡模糊。從銘文中,有人讀出避世、消極。而我讀出的,卻是曠達、樂觀和自在。銘文字在養(yǎng)生,意在人生境界的修煉,其大體意思如下:喝酒要適量,舒筋和血即可。吃飯不要太飽,飽食容易傷身。做一個外表祥和內心寧靜的人,該睡就睡,一直堅持到底。
緊挨腿部右衣襟上還鑄有凸起的另一段銘文:“屈子曰:眾皆醉,我獨醒。夫夫人也,而反是不中山之酒,睡則千千日,不糜盬乎王事,不勞困其肌膚,胸中貯有煙霞,一睡乃逾三萬六千日?!甭淇睢把┚奔啊案邐T映”篆字印章。這段銘文中,有人讀出憤世嫉俗,像屈原一樣。但我卻相反。這是上一段銘文的繼續(xù),開宗明義,就是“夫夫人也”,不學屈原,只做自己,只在乎中山之酒的烈性,可以一醉千日。不用關心朝政,不必操心家事,只管內心修煉獨善其身,然后終其一生。《孟子》有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句話,就是這段銘文的最好注腳,也是高奣映官場失意后想要展示給后人的豁達態(tài)度與出世境界,即“為而不爭”的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