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雯
寫作的教與學一直都是師生必須面對的一項課題,寫作對很多學生來說簡直是籠罩在心頭揮之不散的“霧霾”。不少高中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到了看到作文題目就內心發(fā)慌,下筆寫第一個字都很艱難的地步。他們因為缺乏“兩點一線”之外的生活閱歷和必要的課外閱讀,鮮有可供下鍋的新米、鮮米,于是他們就“以不變應萬變”,靠著一張濤聲依舊的老船票搭乘所有的“作文船”,寫母愛、父愛一類的題材,他們就寫出“媽媽雨天給我送傘”“爸爸雨夜送我去醫(yī)院”等情節(jié);寫第一次嘗試的經歷,很多學生會以“我為父母做飯”“學騎自行車”等素材為敘寫內容;寫愛心主題作文,學生使用最多的素材是“幫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幫別人推車”,導致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這種寫作狀態(tài)從小學保持到高中,這是教育的失敗。學生寫作水平每況愈下,寫作低幼化現(xiàn)象令人憂心,亟待教師清查原因,從而徹底解決。
一、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閱讀的影響
在社會飛速發(fā)展、高速運轉的時代背景下,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事事講究速度和效益,輕過程、重結果,這種普遍快速前行的心態(tài)充斥著整個社會,導致高中學生越來越缺乏細致觀察生活的習慣。加之電子產品的泛濫,手機的普及,導致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耗在玩手機、打游戲上,而不能靜心、安心地閱讀報刊書籍。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上網聊天上,不愿抽出時間瀏覽經典、閱讀名著。很多高中學生的閱讀積累量遠遠低于《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教師在引導學生與時俱進的同時,也應該讓生活的腳步盡量慢下來,保持內心的寧靜,使心底葆有一方凈土,為學生能夠深入書籍,開始純凈閱讀創(chuàng)建適宜的條件。如教師可以開展“電腦休息日”“手機不插卡”等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遠離電子產品,讓學生帶著一定的閱讀目的前往圖書館和閱覽室。
二、教師引領的影響
在中考的指揮棒下,不少語文教師只注重寫作技法的指導,而輕視了學生寫作的過程積累。殊不知,沒有積累,就沒有薄發(fā)。社會對分數的熱烈追求,催生了各類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學寶典和形形色色的寫作秘籍。這類應時而生的書籍給很多學生提供的是可以摹寫的范本,而非扎實提升寫作能力的方法。對于寫作而言,寫作技法固然重要,但是過于倚重技法,忽視寫作內容與思想感情,作文就會缺乏真實感。
針對這一現(xiàn)象,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視覺近距離地觀察身邊的風土人情、草木蟲魚等,用自己特有的眼光與視野打量自己的生活,用自己心靈的觸角去感悟自己當下的生活,用自己稚嫩的語言去描摹當下的生活,進而抒發(fā)對生活的真情實感,傳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
三、打破慣性寫作思維的桎梏
常聽到教師們抱怨現(xiàn)在學生“兩點一線”的生活極度枯燥,他們每一天都在重復昨天的事。學生因為課業(yè)負擔相對較重,導致業(yè)余生活變得簡單,這樣的生活的確充滿很多相似的經歷和故事,再加上別人的寫作素材與方向也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創(chuàng)新是一件耗費腦力的事情,所以學生會在寫作上打“安全牌”,過多地關注相似的經歷,以至于發(fā)生作文題材屢屢相撞題的尷尬。
實際上,每位學生都是鮮明的個體,他們的生活不可能是與其他人相同的。學生要想展現(xiàn)獨家的經歷,寫出獨特的生活感受,就應該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小異”上,而非“大同”上??墒牵瑸槭裁催€是出現(xiàn)雷同的作文呢?那是因為學生雖然熟悉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人、事、物,卻難以準確洞悉其本質特點,都只能寫寫表面上的東西,筆下始終展示不出來細致的東西,那是因為學生沒有深入生活,沒有在寫作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寫作思維,寫的不是我,而是我們。只有潛入到自己的生活里,撈取生活中最鮮活的細節(jié),真正從熟悉的生活中尋找獨家的寫作素材,學生才會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小生活。
在指導高中學生寫作時,教師應當導之以法,去除功利化的寫作取向,帶領學生在生活里漫溯,引生活入寫作課堂。
(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中文系2014級漢語言文學1班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