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禪宗交際新解

      2017-10-09 22:55陳家春
      江淮論壇 2017年5期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禪宗交際

      陳家春

      摘要:本文從研究者而非參禪者的角度出發(fā),以語用學關聯(lián)理論為基礎,提取禪宗核心教義,并以《景德傳燈錄》中禪師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的56個不同回答為例,對禪宗交際提出了新的解讀模式。研究者只要透過紛繁復雜的禪宗語言這一刺激訊號,找出與之關聯(lián)的禪宗教義,使訊遞者所傳遞的定識在交際雙方實現(xiàn)互為顯明,就能正確理解其含義,從而破解超常出格的禪宗語言密碼。

      關鍵詞:禪宗;交際;關聯(lián)理論;景德傳燈錄

      中圖分類號:I19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5-0096-007

      禪宗在“不立文字”原則下所產(chǎn)生的繞路說禪方式,使得禪宗交際總是“話不投機”,也即,禪宗語言肯有一定的模糊性,“人們的交際活動既需要精確語言也需要模糊語言”[1]97,“由于語言的模糊性涉及心理、意識過程以及主體、客體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對其進行描述和解釋實非易事”[1]101。于是在傳統(tǒng)認識中,禪宗語言是不可分析、不可解讀的,更不用說企圖用西方語言學理論來解讀。持這種觀點的突出代表是錢冠連,他在《漢語文化語用學》中指出:“不要說企圖達到見性成佛這一境界非常困難,只說國人理解(從前是聽懂,現(xiàn)在則是看懂)禪門公案,都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兒,更不消說什么西方人和西方語言文化語用學解釋它了。”[2]6同時指出:“‘拿起棒子便打就是對‘如何是一味禪?的‘合作態(tài)度。格賴斯如何解釋?西方語用學能解釋‘不立文字嗎?”[2]7事實上,從普通語言學的角度而言,人們在交際中的認知活動是相似的,即便強調“直下便悟”的禪宗交際,也不可避免涉及相應的認知過程。因此,已經(jīng)有部分學者進行過初步的嘗試(1),但仍然主要停留在對交際現(xiàn)象的平面描寫上,而并未揭露禪宗交際的實質。本文探討禪宗交際,目的是深入挖掘禪宗交際中的認知過程,以期實現(xiàn)對超常出格的禪宗語言較為清晰的理解。我們認為,在研究中,把禪宗語言看作不可解析純粹靠悟的研究方法,或者認為禪宗語言不能用一般語言理論分析的觀點,都是因為沒能準確地區(qū)分研究者和參禪者的身份而導致的誤區(qū)。盡管禪宗語言表現(xiàn)得比較特殊,但它仍是一般語言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禪宗交際也是普通交際的一個類別,它是可以用一般語言理論進行解讀的。所以,我們必須以研究者而非參禪者的身份進行探討,才能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因此,我們借助由(法)斯珀波(Sperber,D.)和(英)威爾遜(Wilson,D.)提出的以認知語境為基礎的關聯(lián)理論來解讀錯綜復雜的禪宗語言,以期對禪宗文獻的理解提供一些幫助。

      一、禪宗交際的關聯(lián)語境確定性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的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的根本就是追求關聯(lián)?!八概c符號語言之間的認知關聯(lián)能提高話語經(jīng)濟效度、創(chuàng)造語言交際中的最佳關聯(lián),闡釋交際話語中的煩瑣問題遙?!盵3]174具體說來,交際雙方是遵循著“明示—推理”這一模式進行的,訊遞者通過能讓受訊者感知的明示行為傳遞出傳信意圖和交際意圖,即把自己要傳遞給受訊者的定識集合展示出來;受訊者通過對訊遞者明示行為的推理(語境假設過程),找出訊遞者所發(fā)出的刺激訊號與交際意圖之間的關聯(lián),使訊遞者傳遞的定識在交際雙方實現(xiàn)互為顯明,受訊者即能成功理解訊遞者傳遞的所有意圖。[4]78根據(jù)我們對禪宗文獻的分析,認為這一理論能夠非常好地解釋禪宗交際中撲朔迷離的對話和行為。禪師的機鋒語言和動作,其實就是各種刺激訊號,而這些刺激訊號雖然看起來完全不可理喻,但實際上總是跟禪宗教義之間有某種既定的關聯(lián),正是在這種關聯(lián)的作用下,禪師才選擇了相應的刺激訊號。禪師所發(fā)出的刺激訊號與禪宗教義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作為參禪者,如果能夠明確領悟這一點,便能頓悟;作為研究者,如果能夠清楚這一點,便能撥開禪宗語言超常出格的迷霧,看透禪宗交際的本質,輕松讀懂禪宗文獻。

      我們認為,禪宗交際的關聯(lián)語境是確定的,這就是說,無論禪師選擇言語刺激訊號還是非言語刺激訊號,無論是普通語句還是偈言詩頌,無論是揚眉瞬目還是拈錘豎拂,他們的刺激訊號都是指向禪宗教義的。因此,從理論上講,只要學人能找出這個確定的關聯(lián)語境,就能領會禪師的意圖和言外之意。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在保留禪宗最根本的混沌教義基礎上,把它拆分為“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理事不二”、“平常心是道”這四個綱領性的核心精神,并以《景德傳燈錄》為例,對其中的刺激訊號進行了一定的清理,并簡單分類使之與禪宗定識相匹配,圖示如下:

      上圖中,“禪宗教義”中的的省略號表示左邊的教義并不只包含所列出的幾個方面,“刺激訊號”中的省略號表示與左邊某一教義關聯(lián)的訊號并不只包含所列的幾個方面。從交際目的來說,為了實現(xiàn)交際,訊遞者可以在優(yōu)化關聯(lián)的作用下選擇任何刺激訊號,因此,我們根本無法預測也根本無法例舉所有的訊號,同時,由于禪宗教義的混沌,這些訊號也并非只與其中某一個教義相關聯(lián),我們的劃分僅僅考慮更大的傾向性而已。

      二、禪宗交際個案分析——以《景德傳燈錄》為例

      《景德傳燈錄》中以“如何是佛法大意”為話頭的用例共有56例,我們把各自的回答看作明示行為的刺激訊號,從這些刺激訊號所關聯(lián)的語境來看,雖然都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且都指向禪宗教義,但他們也確實存在不同的傾向和角度。經(jīng)我們仔細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回答所關聯(lián)的語境總體看來都跳不出禪宗教義“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理事不二”、“平常心是道”這幾個定識,現(xiàn)論述于下:

      (一)與“見性成佛”關聯(lián)的用例分析

      “見性成佛”是禪宗基本精神之一,它包括的范圍、內(nèi)容非常廣泛,每個人對它的認識都可以不同,也可以用非常個人化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但萬變不離其宗,總是有跡可循。我們在“如何是佛法大意”的回答中,找出與“見性成佛”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有11條。這11條刺激訊號均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深究其義,它們主要是與“人人皆有佛性”、“你自是佛”、“我即是佛”等定識相關聯(lián),目的都是為了引導學人能把這些刺激與“見性成佛”相關聯(lián),以實現(xiàn)交際的成功。endprint

      1.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的含義非常廣泛,總體說來,就是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悟識自性,人人均可成佛。與此定識相關的回答有:

      (1)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卷四,道林禪師)

      (2)文殊堂里萬菩薩。(卷五,慧忠國師)

      (3)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卷二十五,慧明禪師)

      (4)過去燈明佛,本光瑞如此。(卷二十六,緣德禪師)

      (5)剎剎現(xiàn)形儀,塵塵具覺知。性源常鼓浪,不悟未曾移。(卷二十六,廣原和尚)

      以上諸例各禪師的回答都與“見性成佛”這一教義下的“人人皆有佛性”這一定識有關聯(lián)。我們以(3)為例分析這一組交際行為。

      慧明禪師的明示行為:說了“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這句話。

      所傳達的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我所知道的燈明佛,本身的光芒非常光明耀眼。

      (b)人人本身都有燈明佛一樣的光芒,人人皆有佛性。

      傳信意圖:傳達“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這句話的意思。

      交際意圖:設置機鋒,引導開悟:傳達了傳達這句話的意圖,即表明人人皆有佛性。

      對這一行為的合適推理:

      語境假設:

      (a)慧明禪師說了“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這句話。

      (b)燈明佛又叫日月燈明佛,是過去世中宣講法華經(jīng)的佛,他的自身光明非常耀眼,在天上如日月普照大地,在地上如燈火照亮人間。

      (c)禪師說這句話必定跟禪宗教義的某個定識有關聯(lián)。

      (d)禪宗提倡人人皆有佛性,燈明佛的光明也是自身的光明。

      語境效果:

      (e)慧明禪師是要學人明白眾生皆佛,需自證自悟。

      在“如何是佛法大意”這一問題的背景下,對于與“眾生皆佛”這一定識所關聯(lián)的刺激訊號,不同的禪師選擇了不同的表達方式,(1)選擇了直接回答,(2)選擇了隱喻的方式,(3)、(4)采用了別人可能使用過的、比較固定的回答,(5)選擇了用偈言。無論哪一種,都明確指向“眾生皆佛,需自證自悟”這一禪宗教義。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不能準確地分辨這些刺激訊號究竟與哪些禪宗教義的定識相關聯(lián),只是去分析這個刺激訊號本身是如何的紛繁復雜、形式多樣,是不能真正理解禪宗語言和交際的。事實上,為了實現(xiàn)與相應禪宗定識關聯(lián),禪師是可以使用任何語言、任何行動來表示的。因此,只有從深層次剖析這些刺激訊號產(chǎn)生的原因,才能真正讀懂禪宗文獻。

      2.你自是佛

      相關回答有:

      (6)十年賣炭漢,不知秤畔星。(卷八,黑眼和尚)

      (7)幸自可憐生。(卷十九,東禪和尚)

      (8)便會取。(卷二十八,文益禪師)

      (9)七顛八倒。(卷二十一,道匡禪師)

      以上諸例禪師所發(fā)出的明示行為中刺激訊號所關聯(lián)的禪宗定識均可理解為“你自是佛”。我們以(6)為例進行分析。

      黑眼和尚的明示行為:說了“十年賣炭漢,不知秤畔星”這句話。

      這句話所傳達的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十年的賣炭漢,卻還不知道什么是秤畔星。

      (b)佛性你自己有,你卻不知道。

      傳信意圖:傳達了“十年賣炭漢,不知秤畔星”這句話的意思。

      交際意圖:設置機鋒,引導開悟:你自有佛性卻不自知。

      合適推理:

      語境假設:

      (a)黑眼和尚說了“十年賣炭漢,不知秤畔星”這句話。

      (b)做了十年的賣炭漢,不可能不認識秤畔星。

      (c)黑眼和尚是在設置機鋒,這句話應該跟禪宗某定識有關聯(lián)。

      (d)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正如賣炭漢不認識秤畔星一樣。

      語境效果:

      (e)黑眼和尚是在告訴學人佛性自有,應該自證自悟。

      3.我即是佛

      相關回答有:

      (10)不得不知。(卷十四,希遷大師)

      (11)汝早禮三拜。(卷二十一,道希禪師)

      我們以(11)為例進行分析。

      道希禪師的明示行為:說了“汝早禮三拜”這句話所傳遞的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你早就拜了我三拜了。

      (b)我就是佛,你也是佛,眾生皆佛。

      傳信意圖:傳達了“汝早禮三拜”這句話的意思。

      交際意圖:傳達了傳達這句話的意圖,即設置機鋒,引導開悟:你要問佛,我就是佛。

      合適的推理:

      語境假設:

      (a)道希禪師說了“汝早禮三拜”這句話。

      (b)道希禪師說這話是在設置機鋒,必定跟禪宗某定識有關聯(lián)。

      (c)學人問佛法,他卻回答學人早就已經(jīng)禮拜過他了。

      (d)禪宗認為人人有佛性,他便是佛。

      語境效果:

      (e)我也是佛。

      (二)與“不立文字”關聯(lián)的用例分析

      禪宗不立文字的教義其實可以算是禪宗交際的一大原則,除了禪師們在法堂上規(guī)規(guī)矩矩宣講佛法外,其他的機鋒設置幾乎都以這一原則為背景。這里講的不立文字,指的是比較具體的禪宗教義,指在禪宗交際中那些刺激訊號與“不立文字”這一禪宗教義定識相關聯(lián)的交際行為。

      1.超越情識

      超越意念情識這一類,指禪師所發(fā)出的刺激訊號打破了普通意識所能理解的范疇,從而表達出必須超越的認識境界。相關回答有:

      (12)華表柱頭木鶴飛。(卷十二,全付禪師)

      (13)黃河無滴水,華岳揔平治。(卷十五,天福和尚)endprint

      (14)虛空駕鐵船,岳頂浪滔天。(卷十七,神黨禪師)

      (15)井中紅焰,日里浮漚。(卷二十四,羅漢和尚)

      以上諸例,禪師的回答都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因此,這些回答都包含了一個共同的定識“超越意念和情識,不落言詮而頓悟”。我們以(12)為例進行分析。

      全付禪師的明示行為:說了“華表柱頭木鶴飛”這句話。

      傳達的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華表柱頭的木鶴在飛。

      (b)佛法不落言詮、超越情識。

      傳信意圖:傳達了“華表柱頭木鶴飛”這句話的意思。

      交際意圖:設置機鋒,引導開悟,指出應斷除情識,超越意念才能開悟。

      這一行為的合適推理:

      語境假設:

      (a)全付禪師說了“華表柱頭木鶴飛”這句話。

      (b)木鶴本不能飛,禪師說這話必定是設置機鋒,與某禪宗定識有關聯(lián)。

      (c)禪宗提倡不立文字,超越意識,就是不用按文字概念去理解話語。

      語境效果:

      (d)全付禪師是在提醒學人要超越情識,不要妄生知解。

      2.禪林語默

      在關聯(lián)不立文字這一教義中,還有直接關聯(lián)禪不可言說這一定識的刺激訊號。具體看來,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用話語表示不可言說,一種是用行動表示不可言說。

      用話語表示的有:

      (16)苦。(卷十七,志圓禪師)

      (17)向汝道什么?(卷二十五,守仁禪師)

      (18)恰問著。(卷二十五,達觀禪師)

      (19)好。(卷二十五,慧圓禪師)

      (20)兩口無一舌。(卷二十一,傳心大師)

      (21)直待文殊過,即向你道。(卷二十,弘通禪師)

      (22)諸上座,大家道取。(卷二十四,行欽)

      以上諸例均傳達了一個共同的定識,即佛法大意不能用語言表達。

      用行動表示的有:

      (23)師默然。(卷七,寶徹禪師)

      (24)師乃拊掌,呵呵大笑。(卷八,水老和尚)

      (25)師乃禮拜。(卷十二,景通禪師)

      (26)師喝。(卷二十四,景如禪師)

      (27)師放下布袋叉手。(卷二十七,布袋和尚)

      這一類明示行為更加明顯,就是不用話語,直接用動作,都與佛法不能言說這一禪宗定識相關聯(lián)。

      從例(16)到例(27),無論是用言語的方式還是用動作的方式,都傳達了共同的定識“禪林語默”。我們用例(16)進行分析。

      志圓禪師的明示行為:說了“苦”這句話。

      定識集合I至少包括以下定識:

      (a)聽了這個問話感到苦惱。

      (b)苦惱的原因是禪宗提倡不立文字,不落言詮,不能用言語回答。

      傳信意圖:傳達了“苦”的意思。

      交際意圖:設置機鋒,引導開悟:告訴學人佛法無法言說,需要自己體悟。

      合適的推理:

      語境假設:

      (a)志圓禪師說了“苦”這句話。

      (b)志圓禪師因為回答不出問題感到苦惱。

      (c)禪師說這話是設置機鋒,必定跟禪宗某教義定識相關聯(lián)。

      (d)禪宗提倡不立文字,不落言詮,無法跟學人直接解釋佛法大意。

      語境效果:

      (e)禪師表示自己無法解釋,要學人自己證悟。

      3.動念即乖

      相關回答有:

      (28)喚院主來,這師僧患顛。(卷十二,文喜禪師)

      (29)三枷五棒。(卷二十,澹權禪師)

      (30)百惑謾勞神。(卷二十二,潭明和尚)

      (31)驗。(卷二十三,范禪師)

      (32)且問小意,卻來與汝大意。(卷二十五,法燈禪師)

      以上諸例表明了禪師對學人提問的反對,認為他們甚至連提問的念頭都不該有。我們以(28)為例進行分析。

      文喜禪師的明示行為:說了“喚院主來,這師僧患顛”這句話。

      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叫院主來把這個僧人叫去,這個僧人瘋了。

      (b)這個僧人違反了不立文字的禪宗教義,想從語言中得到有關佛法的解釋。

      (c)警示學人不落言詮,不假外求,要自證自悟。

      傳信意圖:傳達了“喚院主來,這師僧患顛”這句話的意思。

      交際意圖:傳達了傳達這句話的意圖,即設置機鋒,引導開悟:這僧人問了不該問的問題。

      合適的推理:

      語境假設:

      (a)文喜禪師說了“喚院主來,這師僧患顛”這句話。

      (b)這僧人只問了個問題,并不是真瘋了。文喜禪師說這話是在設置機鋒,必定與禪宗某定識相關聯(lián)。

      (c)禪宗提倡自證自悟,而文喜禪師又認為該僧不該問這樣的問題。

      語境效果:

      (d)禪師在提示學人該自己證悟。

      (三)與“平常心是道”關聯(lián)的用例分析

      南泉一句“平常心是道”在禪宗廣為流傳,順應自然、順應生活、無所用心、任運騰騰便得修道之大意、佛法之大意。

      1.順應自然

      相關回答有:

      (33)蒲花柳絮,竹針麻線。(卷七,法常禪師)

      (34)春日雞鳴。(卷八,大善和尚)

      (35)今年霜降早,喬麥總不收。(卷十一,智閑禪師)

      (36)古人豈不道:“今日三月三?!保ň硎?,道巘禪師)

      (37)填溝塞壑。(卷十七,本寂禪師)endprint

      (38)始嗟黃葉落,又見柳條青。(卷二十,廣德和尚)

      (39)幽澗泉清,高峰月白。(卷二十一,咸澤禪師)

      (40)寒暑相催。(卷二十三,常真禪師)

      (41)春來草自青。(卷十九,文偃禪師)

      (42)三門外松樹子,見生見長。(卷二十三,慧徹禪師)

      (43)金烏一點,萬里無云。(卷十八,興圣國師)

      (44)閃爍烏飛急,奔騰兔走頻。(卷二十四,守真禪師)

      以上諸例陳述均包含一個定識“佛法就在客觀世界、自然規(guī)律中,只需要順應自然,必能體會”。我們以(33)為例進行分析:

      法常禪師的明示行為:說了“蒲花柳絮,竹針麻線”這句話。

      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佛法是蒲花柳絮、竹針麻線。

      (b)佛法要在自然規(guī)律中領悟,平常心是道。

      傳信意圖:傳達了“蒲花柳絮,竹針麻線”這句話的意思。

      交際意圖:傳達說出這句話的意圖,即設置機鋒,引導開悟:佛法蘊含在蒲花柳絮、竹針麻線之中。

      合適的推理:

      語境假設:

      (a)法常禪師說了“蒲花柳絮,竹針麻線”這句話。

      (b)以這句話來回答佛法大意,必定是設置機鋒,與禪宗某定識有關聯(lián)。

      (c)禪宗認為萬物皆有佛性,“蒲花柳絮,竹針麻線”代表的是自然和生活中最普遍的事物。

      語境效果:

      (d)法常禪師是要引導學人順應自然、體悟禪意,平常心是道。

      2.順應生活

      相關回答有:

      (45)廬陵米作么價?(卷五,行思禪師)

      (46)彩氣夜常動,精靈日少逢。(卷十一,志勤禪師)

      (47)昨夜三更失卻火。(卷十八,懷岳禪師)

      (48)竹筯一文一雙。(卷二十二,志端禪師)

      (49)碓搗磨磨。(卷二十二,行崇禪師)

      (50)擾擾匆匆,晨雞暮鐘。(卷二十二,招慶和尚)

      (51)日出方知天下朗,無油那點佛前燈。(卷二十二,廣悟禪師)

      (52)興義門前冬冬鼓。(卷二十三,乘和尚)

      (53)近前來,近前來。(卷二十四,匡佑禪師)

      (54)貧女抱子渡,恩愛競隨流。(卷二十,審哲禪師)

      以上諸例回答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物和事件,包含了一個共同的定識“佛法需到日常生活中去體悟”。我們以(45)為例分析:

      行思禪師的明示行為:說了“廬陵米作么價”這句話。

      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廬陵米是什么價格?

      (b)問佛法不如弄清楚廬陵米的價格。

      (c)平常心是道,佛法應在日常生活中領悟。

      傳信意圖:傳達了“廬陵米作么價”這句話的意思。

      交際意圖:傳達說出這句話的意圖,即設置機鋒、引導開悟:引導學人順應日常生活。

      合適的推理:

      語境假設:

      (a)行思禪師說出“廬陵米作么價”這句話。

      (b)這句話表面與佛法大意沒關系。禪師是在設置機鋒,這句話肯定與禪宗某定識有關聯(lián)。

      (c)禪宗提倡平常心是道,廬陵米價是最日常的生活瑣事。

      語境效果:

      (d)行思禪師是在提示學人順應日常生活,保持平常心。

      (四)與“理事不二”關聯(lián)的用例分析

      理事不二實際就是諸事圓融,超越一切意念情識和一切分別心。相關回答有:

      (55)賊也!賊也!(卷八,佛墺和尚)

      (56)釋迦是牛頭獄卒,祖師是馬面阿婆。(卷十一,奉禪師)

      我們以(55)為例進行分析。

      佛墺和尚的明示行為:說了“賊也!賊也”這句話。

      定識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識:

      (a)你就是賊。

      (b)你就是佛。

      (c)應該超越二元對立看待事物。

      傳信意圖:傳達了“賊也!賊也”這句話的意圖。

      交際意圖:傳達了傳達這句話的意圖,即設置機鋒,引導開悟:賊就是佛,佛就是賊。

      合適的推理:

      語境假設:

      (a)佛墺和尚說了“賊也!賊也”這句話。

      (b)問佛答賊不合常理,禪師必定是在設置機鋒,這話必定跟禪宗某定識有關聯(lián)。

      (c)禪宗認為明即是暗、暗即是明,二者圓融,無分別心。

      語境效果:

      (d)佛墺和尚是在暗示學人不要執(zhí)著于分別事理,應保持無分別心、超越二元對立的理事圓融境界。

      三、結 論

      我們以《景德傳燈錄》中對“如何是佛法大意”這一問題的回答為例,以關聯(lián)理論為基礎,按其回答與不同的禪宗定識的關聯(lián)為標準分為了四類進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進行回答,只要這個回答所顯示出來的刺激訊號能夠跟禪宗教義相關,便是合理的回答。在對“如何是佛法大意”的56個回答中,與“見性成佛”相關聯(lián)的有11個,與“不立文字”相關聯(lián)的有21個,與“平常心是道”相關聯(lián)的有22個,與“理事不二”相關聯(lián)的有2個。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這種分布是不均勻的,但這種不均勻并非禪師對問題的理解不同,而是由禪宗教義的圓融性所決定的。提取這四個方面的教義,僅僅是假設方便,以求使模糊的禪意更加清晰,并非要把“禪意”分為這么幾類,因為,無論刺激訊號與哪方面教義相關聯(lián),最終都是明確指向那個無所不包、言之不盡的“禪”。2.即便是與同一角度的禪宗教義相關聯(lián),也可以選擇完全不同的刺激訊號,既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動作;既可以用敘述性話語,也可以用詩偈的方式;既可以用隱喻,也可以用雙關等各種修辭??傮w說來,禪師對刺激訊號的選擇,主要由他想要關聯(lián)的禪宗教義支配,而刺激訊號形式的使用,則是由他個人生活背景決定的,有可能受到宗風的影響采用本宗特有的話語方式,有可能借鑒老宿的做法代以表達,但更多的則是隨手拈來,隨心所欲,表現(xiàn)出禪宗無所用心、順應自然的境界。由此可見,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禪宗交際并非不可解讀,任何交際行為都可以用適當?shù)姆椒ㄟM行解析,即便是以啟發(fā)僧眾頓悟成佛為目的的禪宗語言,也同樣涉及相應的認知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撥云見日,清晰理解禪宗交際過程,明確辨識僧眾通過交際所達到的惑境或悟境。

      注釋:

      (1)以疏志強和高婉瑜為代表。疏志強在《淺析禪宗語言的“言有所為”現(xiàn)象》中運用奧斯?。ˋustin)“言有所為”理論對禪宗交際中具有“語言即是行為”的代表性對話進行了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婉瑜在《<景德傳燈錄>語言探索》中運用模因論探索禪師與弟子之間的機緣語句,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宏亮, 胡健.哲學視域下的模糊語言研究[J].江淮論壇,2016,(4).

      [2]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劉瑾,華先發(fā).關聯(lián)理論觀照下的語言符號隱喻象似性[J].江淮論壇,2016,(2).

      [4][法]斯珀波,[英]威爾遜.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M].蔣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吳 勇)endprint

      猜你喜歡
      關聯(lián)理論禪宗交際
      情景交際
      禪宗軟件
      交際羊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關聯(lián)理論探析
      關聯(lián)視閾下的學習者語用能力發(fā)展研究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禪宗”
      張九齡與禪宗
      交際失敗的認知語用闡釋
      宜宾县| 滦南县| 靖远县| 百色市| 庐江县| 黔东| 莲花县| 渭源县| 蒙山县| 中江县| 古交市| 横山县| 平塘县| 白山市| 彰化县| 漳州市| 康定县| 泾阳县| 社会| 容城县| 三明市| 台前县| 桐梓县| 柯坪县| 伊通| 沭阳县| 兴化市| 易门县| 凤冈县| 宝山区| 禹城市| 宜州市| 蓝田县| 禹州市| 富蕴县| 绥芬河市| 郁南县| 南川市| 读书| 通化市|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