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彪+++蔣可峰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成長,陶藝教育恰恰是學生身心最好的調節(jié)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陶藝與中學生德育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提升藝術修養(yǎng)。本文論述了如何運用陶藝的工匠精神,塑造學生的品德成長。
關鍵詞:陶文化 品德 精神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它的名字叫宜興?!弊仙笆且粋€文化符號,更是宜興市一張響當當的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陶都”的江蘇省宜興市,古稱“荊邑”“荊溪”“陽羨”,紫砂壺是“陶都”宜興一個特殊的城市符號。
一、陶藝的工匠精神
“陶人”代表著一種時代的氣質,堅毅、踏實、精益求精。一個人、一把小板凳、一套簡單的工具,他們可以埋頭苦干一整天、一年,甚至一輩子。仔細端詳這些人,你便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自信滿滿,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他們沉浸其中,并樂此不疲,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藝術家,但大多數藝術家身上都具備這種工匠精神。在“陶都”紫砂界杰出的工匠代表有顧景舟、蔣蓉等大師,他們的一生是專業(yè)的、專注追求極致的一生,他們一拍子、一拍子拍打出了紫砂精品。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地健康成長,從而成長為祖國的棟梁。在現(xiàn)實教育中,由于教育負擔過重,教育期望過高,很多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而陶藝教育恰恰是學生身心最好的調節(jié)劑。在教學過程中,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將陶藝教學與德育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了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
二、陶藝文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位于陶的故都——宜興市丁蜀鎮(zhèn),其前身是陶瓷中學,根植于陶文化的沃野中茁壯成長。因此,對于開發(fā)陶文化、傳承陶藝精神,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把陶文化融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領略陶藝文化的精髓,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發(fā)展。如今,陶藝教育不僅是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的特色教育,還是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對外打開創(chuàng)新之路的一面鮮明旗幟。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就曾多次指出:“陶藝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它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揚名寰宇,并且以物載道,蘊含著深厚宏博的中華文化精神。”
1.利用陶文化陶冶學生情操
紫砂行業(yè)與其他手藝行業(yè)有些相似,往往對同行會表現(xiàn)出保守和隔閡。在紫砂界曾有過這樣一句笑談:“同行進門打招呼,藏起泥坯聊空話。”而在紫砂大師顧景舟這兒卻恰恰相反,顧老是桃李芬芳,他心胸寬廣,把畢生的技藝都毫無保留地傳承給制陶學生。在當時的工藝社,顧老和其他六位制陶老藝人一起,負責技術輔導,他不僅對自己的弟子傳授技術,而且毫無保留地把技藝傳授給其他制陶老藝人的徒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而這種不良的品質將成為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絆腳石。在教學中,筆者通過講述紫砂大師顧老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調整自私心理,教導他們要學會關愛、謙讓他人,與他人合作分享,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互幫互助、坦誠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質。
2.利用陶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一切的教育都將歸結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好的習慣往往源于一些不經意的小事。在教學中,教師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慢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學生養(yǎng)成了一個好習慣,將會收獲一份自信,將會擁有一分成功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聘請了一些制陶名師來校授課。在授課過程中,他們會向學生講述他們當學徒時的一些經歷,以及師傅是如何教授他們制陶的:“在學徒生涯中,師傅要求他們每天必須把一天中制陶剩下來的碎泥揉捏均勻,還要求他們每天收工時,必須把泥凳、泥桌和制陶工具清洗干凈,然后擺放整齊,每一樣工具都必須擺放在規(guī)定的地方。師傅說這雖然只是一件件小事,但對于制陶人來說,每一件小事都將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所以我們必須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p>
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講述制陶藝人的工匠精神,可以教育學生從點滴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陶藝制作悟堅強意志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難免會遇到挫折,不同的學生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也將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育學生,要直面困難,不回避、不氣餒,笑對挫折。
1.利用陶藝課讓學生去嘗試
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安排初一年級每班每周一次陶藝活動課,在周一和周五還開辟了陶藝興趣班。學校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教材內容,制訂合理、有層次、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去嘗試,去操作,去動手實踐。
2.利用陶藝課讓學生體驗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傳授學生制作陶藝作品,鼓勵學生去體驗。如在制作陶藝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制作的作品容易斷裂和黏合不成形。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困難,不斷總結經驗,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經過幾節(jié)課的體驗和實踐,學生臉上漸漸地露出了笑容,學生們拿著自己制作的陶藝作品互相展示,他們還希望把生胚作品燒制成成品,留作紀念,以此來激勵自己,明白只要堅持努力,任何困難總會克服,萬事都會成功。
3.利用陶藝課讓學生去領悟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陶藝教育與德育相結合,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情境,以各種實踐操作為平臺,讓學生體驗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使學生領悟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要氣餒,要以樂觀的態(tài)度去克服困難,樹立堅強的意志品質。
通過一年的陶藝教育,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高,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李越強.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品德的實踐建構[J].中小學德育,2017,(30).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