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 《祭侄文稿》
■張 琪
言者心聲也,書者心畫也。書為心聲的意思就是書法不僅是在用筆墨書寫漢字,更是在用“心”說話。中國的心理學是以心為本的,這種以心為本的心理學是一種境界,需要我們用心去理解。人的心理現(xiàn)象作為一門研究課題,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心理現(xiàn)象一般表現(xiàn)在有機體的各種活動中,因此,心理現(xiàn)象一般也指心理活動?!靶睦韺W” (psychology)這一名稱最早是源于希臘文的“靈魂”和“學問”的構詞,意思是研究“靈魂”的學問。書者們通過線條、筆墨來抒發(fā)心緒、表達情感,用書法線條的筆墨藝術來承載人的靈魂。
圖1 祭侄文稿
在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個人的種種因素和條件不同,人們在形成需要、動機、信念、興趣、理想和世界觀等方面,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豪放者的字體如狂風掃落葉般,揮揮灑灑、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拘謹者的字體如鐵杵磨針一般精雕細琢,字體方整、筆畫平正;平和者的字體如山間流水一般,相見而行、茖纖間出。每一幅優(yōu)秀的書畫作品都是注入了書者的情感和靈魂的產(chǎn)物。清代劉熙載認為:筆墨性情,是以其人的性情為本的。歷代大書法家多品行高尚、為人正直,與其書風相契。
顏真卿 (709—785),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師,出身歷代儒雅傳家,精通文字、擅長書法。世稱“顏魯公”。其探討小學,留意翰墨,為立家明訓,莫不克尊是守。受家訓的影響,起初他書寫并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不以書自命,書契之作意在適用記事而已。惟其性之愛重,所見亦多,玩習趨變,隨意自娛,不為有名氣反而得其名。他最早著有 《多寶塔感應碑》 (天寶十一年),廣德二年 (764)又書 《爭座位帖》,《麻姑仙壇記》撰書于大歷六年 (771)。其中 《祭侄文稿》最令我驚嘆不已?!都乐段母濉泛喎Q 《祭侄稿》又稱 《祭侄季明文》,此文稿書于乾元元年 (758),是魯公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23行,共234個字 (另有涂抹字30余個)。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安史之亂時,因安祿山叛變,侄子季明抗擊叛軍而慘遭砍頭殺戮,正當英年,且歸葬時已失身軀,僅剩下頭顱。顏真卿悲憤難抑,情不自禁,以文祭之??陀^現(xiàn)實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情緒、情感的源泉,情緒為刺激所引起。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愛侄季明被殺這個事件刺激起了他的情緒。顏真卿所經(jīng)驗到的情緒性質(zhì)是他主觀的,不是客觀的。由刺激情境引起的憤怒、悲哀等不同情緒經(jīng)驗,只有他能真正地體驗到。安祿山的叛變,和愛侄季明的被殺,激起了顏真卿的憤怒和悲哀。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憤怒和悲哀:“憤怒”是愿望不能實現(xiàn)并一再受阻,而導致內(nèi)心緊張狀態(tài)逐漸積累而產(chǎn)生的情緒體驗?!都乐段母濉肥前彩分畞y時所作。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向唐朝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同唐朝爭奪統(tǒng)治權的內(nèi)戰(zhàn),是唐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開元、天寶年間,宮廷生活日趨腐敗,邊鎮(zhèn)節(jié)度使傭兵49萬,為中央內(nèi)地兵員的6倍多,造成了內(nèi)輕外重的局面。安祿山叛變,顏真卿本是帶軍平定邊鎮(zhèn)將領安祿山,卻由于兵將太少不戰(zhàn)而敗,損失非常慘重,激起顏魯公的憤怒?!氨А笔鞘釔刍蚺瓮氖挛锼a(chǎn)生的情緒體驗。顏真卿不僅戰(zhàn)敗,還失去了自己的堂兄顏杲卿和愛侄顏季明。當時叛軍進逼,顏真卿的堂侄成為他父親和顏真卿的聯(lián)絡官,往返于河北正定、山東德州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連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于唐王室,抵抗叛軍。但太原節(jié)度使擁兵不救,以至破城,顏杲卿和顏季明先后被叛軍安祿山所殺。所以他無意于書,悲痛欲絕,感情極度激烈,完全受心情驅(qū)使涂抹、修改、頓挫舒放,但正因為如此,此幅書法作品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彩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寫,道法自然。他把對侄子的哀怨和對叛軍的憤怒之情交織在一起書寫了 《祭侄文稿》。書寫過程感人至深,可以說是用鮮血寫成的忠義和親情。
黃庭堅在 《山谷題跋》中評論到顏真卿的 《祭侄文稿》,說他的文章和字法皆能動人。從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主導觀點看:情緒情感活動至少由情緒情感體驗、情緒情感表現(xiàn)和情緒情感生理三部分組成。它不僅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而且具有獨特的外部表現(xiàn),如面部表現(xiàn),以及獨特的神經(jīng)生理活動,如皮層下部位的特定活動。它既是體驗,又是反應;既是沖動,又是行為;既是有機體的一種復合狀態(tài);又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過程。顏真卿情緒經(jīng)驗的產(chǎn)生,雖然與他個人的認知有關,但在情緒極其憤怒和悲哀的狀態(tài)下伴隨產(chǎn)生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他是無法控制的。在情緒、情感狀態(tài)中,人的呼吸系統(tǒng)的活動會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為了宣泄情感,他縱筆疾書、下筆猛烈,濃墨重寫,點畫密集成塊。
綜觀全篇,首篇從線條上看,開始線條沉穩(wěn)、含蓄,筆畫似有中斷,書寫章法如同呼吸曲線一般緩慢,變化略弱,消極悲傷時呼吸每分鐘9次;從內(nèi)容上看,記錄了祭拜的官員,陳述了侄子季明的出身幼行,另外還體現(xiàn)了一種綿綿的回憶“仁兄愛我,俾爾傳言”,情緒還沒有達到高潮;中篇從線條上看狂放、疾速、墨色加重,同時也隱藏著抑揚的交替,書寫章法如同呼吸曲線一般變化幅度大,憤怒時呼吸加快,每分鐘40次,“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感情的沖突達到高潮;末篇的忘情,線條在無法中斷中結束。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顏真卿的情緒帶有較多的沖動性,一旦發(fā)生,往往一時難以冷靜?!皢韬舭г眨叙?!”體現(xiàn)出他悲憤蒼涼的內(nèi)心感受。
圖1-1
圖1-2
圖1-3
圖2 在各種情緒狀態(tài)下的呼吸曲線
情感始于意識的控制之下,并且多以內(nèi)隱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來。書如其心,翰墨傳情,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傷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和諧統(tǒng)一。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蒼勁。此書之奇絕,在書法領域除了 《蘭亭序》之后惟此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美譽。陳深 《停云閣帖題記》說: “此貼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如纂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反而極其工邪!”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職位寶貴。
在人們的眼里,書法是無色的繪畫,抒情的音樂,筆尖的舞蹈。書法既要在法度之內(nèi),又要超過法度之外,法度之內(nèi)是技法,法度之外是內(nèi)心的自我。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我們通過 《祭侄文稿》可以走近他、認識他、了解他的性格,體會他的心情。性格測驗法是西方較為廣泛運用的一種方法。鑒定性格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觀察法、談話法、傳記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等。時過境遷,我們只能通過顏真卿列傳、書法作品和相關史記等去認識他。無論從文學內(nèi)容還是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分析,我們都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當時的場景,體會顏真卿的心境。心境,是指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tài),往往在一段長時間內(nèi)影響人的言行和情緒。工作成敗、生活條件、健康狀況等等,會對心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寫字,就是在寫一種心境。唐朝希運在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中強調(diào):心境雙忘就是放下,心就是無心,境是緣起空性,統(tǒng)統(tǒng)放下,乃是真法。書如其心,翰墨傳情。生活亦是如此,心境不同,生活亦不同。在書寫中找尋內(nèi)心的花園,在內(nèi)心的花園中開出一片墨香的花海。陽光明媚,坐在窗邊,看書讀報,放一曲 《高山流水》,泡一壺淡淡花茶,臨寫一篇古雅文字,以吾心會古人之心,當吾心與君心相遇,就情不自禁,難以自拔。
注釋:
[1]仁兄愛我,俾爾傳言.仁兄 (顏杲卿)出于對我的保護,讓你給我傳話 (即擔任聯(lián)絡)。
[2]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賊臣 (王承業(yè))傭兵不救,致使 (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 (顏杲卿)和兒子 (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里還會有完卵存在!
[3]嗚呼哀哉!尚饗?!吧叙嫛?饗,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處指祭祀時希望死者能享用這些祭品。
[1]潘仲華 《心理學》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01158頁
[2]潘仲華 《心理學》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01158頁
[3]潘仲華 《心理學》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01146頁
[4]朱關田 《中國書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03164頁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