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良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89)
●田野調查●
藏傳佛教莫朗切默法會田野調查實錄
馬 良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89)
莫朗切默法會,漢語稱為“祈愿大法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創(chuàng)立于1409年,標志著宗喀巴宗教整頓的勝利和格魯派的誕生,其主要目的是贊頌佛祖功德、弘揚佛法真諦、祈禱政教昌盛、利益眾生福報,對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作者曾先后五次進藏,連續(xù)三年參加莫朗切默法會,并對法會的音頻視頻進行全程采集,法會會期約十余天,由崗措法會、輪措法會、相關活動三部分組成。本文以2015年(藏歷木羊年)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為實錄,進行深入細致的活態(tài)研究,目的是將這個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宗教文化現象,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給廣大讀者,并為藏傳佛教音樂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祈愿大法會;莫朗切默;崗措法會;輪措法會;哲蚌寺
“莫朗切默”,漢語稱為祈愿大法會,又稱傳召大法會(或神變大法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創(chuàng)立的一次具有廣泛而深遠意義的大法會,標志著宗喀巴宗教整頓的勝利和格魯派的誕生,成為其四大功績之一,更是宗喀巴大師集各大教派理論之大成,開創(chuàng)藏傳佛教格魯派佛學思想體系之先河的一次重要契機,并形成了后來的達賴、班禪活佛轉世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其主要目的是贊頌佛祖功德、弘揚佛法真諦、祈禱政教昌盛、利益眾生福報,對藏傳佛教的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由此原因,宗喀巴也被藏族人民譽為“繼佛祖釋迦摩尼之后的第二佛陀”。
法會創(chuàng)立之初地點設在大昭寺、時間定于神變月,以殿內主供佛“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為祈禱對象,充分體現了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在創(chuàng)立“莫朗切默”法會時所尊崇的三大殊勝及其歷史文化的厚重;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哲蚌寺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之后,將“莫朗切默”法會從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會期改為正月初三至二十四,地點仍然設在大昭寺,但法會的傳召機構已經明確交由哲蚌寺負責,且法會期間的拉薩市政大權全部由哲蚌寺的兩名鐵棒喇嘛接管,法會的領經師也從哲蚌寺的四個扎倉產生,參會的僧人則主要由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院組成,并延續(xù)至1989年。在此之前,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則對“莫朗切默”法會的誦經音調進行了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確定為“頓央”[1](1647)的基本形式和新的紀律,對后來的藏傳佛教誦經音樂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包括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堅在法會期間創(chuàng)立的格西學位考試制度等等,都為“莫朗切默”法會奠定了在格魯派乃至藏傳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莫朗切默法會改由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三大寺自行舉辦,已有26年的時間。哲蚌寺是保留和傳承“莫朗切默”法會最為完整的寺院,而且 “莫朗切默”法會在格魯派的眾多佛事活動中可謂宗教地位非常特殊、宗教影響十分深遠,與格魯派的命運更是息息相通、關聯(lián)緊密,成為學者們一直以來所關注的焦點。
莫朗切默法會主要活動有崗措法會、輪措法會和法會相關活動。本文以2015年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田野采集作為崗措法會和輪措法會活態(tài)表現的描述對象。近些年,莫朗切默法會均是在藏歷新年正月初七下午17:00開幕,時間約1個半小時。內容主要是眾僧報到占座、經師帶領眾僧復習部分誦經經文、堪布宣布法會開始以及接下來十天的法會活動內容、鐵棒喇嘛宣讀法會要求和紀律等,信眾很少。雖然叫開幕式,但實質上是法會之前的準備。因為僧眾和信眾們一般把正月初八看做是莫朗切默法會的正式開始。
初八、初十、初十五三天是莫朗切默法會期間最為殊勝的日子,不僅是哲蚌寺,各大寺院都是人滿為患,2015年的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也不例外,在這三天當中每天的信眾人數都不會少于一萬人,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寺院管委會工作人員的組織下秩序井然、布施禮佛。正月十五是藏傳佛教傳統(tǒng)的酥油花節(jié),而且這一天的崗措法會也與平時不一樣,堪布登上寶座之后,要給領經師和其他四位經師經獻哈達,并頭碰頭行最高禮節(jié),這是其他日子的崗措法會所沒有的。初九、初十一、初十二、初十三、初十四這五天較前面提到的三天,在信眾人數上要少很多,但是每天的法會流程不變。初十六、初十七是法會的最后兩天,信眾更少了,就連崗措法會的內容也縮減,原本3個小時的法會,縮短成1個半小時,每部經文都只念誦重要段落,有的原本重復的部分也只念誦一遍。使整個莫朗切默法會有一種逐漸結束、恢復平靜的趨勢,隨著正月十八早會的結束,十幾天的莫朗切默法會也隨之閉幕了。
據哲蚌寺念扎上師說,莫朗切默法會期間坐在前排的幾十名僧人是主要誦唱的人員,這些僧人在頭一年的藏歷12月份要組織進行回顧性培訓,這樣才能保證在莫朗切默法會正式場合誦唱經文的準確、一致。
根據莫朗切默法會各組成部分所表達的目的、意義和表象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核心層、中間層、外圍層三部分進行分述。莫朗切默法會的核心層就是崗措法會,是專門由僧人單獨完成的法會儀式,崗措法會的通神功能最強,整個過程中佛、菩薩、本尊、護法等眾神靈都會到場并加以庇佑,不允許任何不利于宗教的因素存在,是普通信眾無法涉足的神秘領域,是藏傳佛教最核心、最神圣的功能層;莫朗切默法會的中間層就是輪措法會,是由僧人和信眾共同完成的法會儀式,輪措法會具有一定的通神功能,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利益眾生福報,完成信眾夙愿;莫朗切默法會的外圍層就是法會儀式以外的相關活動,既有僧人和信眾共同完成的,也有分別完成的,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十分明確、顯見,屬于宗教與世俗之間相交集的部分,對于莫朗切默法會本身來說,具有一定的輔助功能。
以藏歷木羊年正月初八(2015年2月26日)全天6場法會為例,進行詳細描述。2015年恰逢藏歷、農歷重合,因此殊勝程度更加不言而喻了。這6場法會順序是:第一場輪措法會(早會);第二場輪措法會(辯經);第三場輪措法會(午會);第四場崗措法會(核心);第五場輪措法會(晚會);第六場輪措法會(辯經)。
崗措法會是莫朗切默法會的核心內容,是宗喀巴創(chuàng)立此法會后一直傳承至今,最完備、最傳統(tǒng)、最能突出祈愿思想的核心部分,以歌頌佛德、紀念教法昌盛為主要內容,是全天法會的第四場,時間在下午15:00到17:45,地點在哲蚌寺措欽大殿,參加僧人450名。
在第三場輪措法會之后,大約休息半個多小時,第四場崗措法會,也就是莫朗切默法會的核心法會就開始了,據了解,因為初八中午的第三場輪措法會的布施信眾人數較多,原本兩個小時的輪措法會進行了三個半小時,所以下午的崗措法會要到15:00舉行,正常時候是14:00開始。在崗措法會開始之前,有兩名僧人負責將法會所需道具準備齊全擺放到位。作者根據經文內容、儀式進程將崗措法會分為開場——中段——結尾三個組成部分,開場和結尾都是唱誦《米澤瑪》,具有固定的模式,形成首尾呼應。中段較為龐大,又細分為4個部分進行細致描述,分別是:祈禱和平,贊頌佛德;供養(yǎng)佛祖,懺悔己過;紀念教主,宣揚教義;圓滿回向,祝福吉祥。下面是崗措法會儀式現場布局結構圖及參會僧眾入、退場示意圖(參見圖1)。
(1)15:00時:法會如期而至,五位經師在領經師(阿旺斯齊)的率領下緩緩入場,衣著華麗,氣度非凡。領經師走到指定位置站定之后,開始用低沉渾厚的誦經央曲調唱誦《米澤瑪》,這時堪布(江白拉桑)在手持藏香的兩位鐵棒喇嘛的迎請下開始入場。
圖1.哲蚌寺措欽大殿崗措法會儀式現場布局結構圖Fig.1: The site layout structure diagram of Gangcuo chanting ceremony in the Coqen Hall of Drepung Monastery
主要以領經師表演為主,內容涉及叩拜寶座、贊頌佛祖等。
(2)15:03時:當堪布來到場地中央后,先是向五位經師叩拜三下,之后換上華麗的服裝登上寶座。這時四位經師也紛紛落座,領經師開始領誦《妙繪頌》也就是贊頌度母的詩歌,因為度母在藏傳佛教中是光明的使者、和平的象征,大到整個宇宙小到每個個體,在二十一尊度母的庇佑下,都可以消除業(yè)障獲得福報,這與莫朗切默法會的“大祈愿”主題完全契合。
(3)15:10時:經師們開始用誦經頓曲調念誦《釋迦摩尼贊》,再一次重申法會主題,與莫朗切默法會的緣起和殊勝完全一致。祈愿大法會的由來,是緣于釋迦摩尼佛祖在2500年前運用神變法術,擊敗六種外道,并廣收門徒創(chuàng)立佛教,正是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故也稱“神變月”。因此念誦《釋迦摩尼贊》是為了紀念佛祖的偉大功績。這時候眾僧也陸續(xù)入場,可能是受上一場法會的影響,稍適休息之后才三三兩兩步入措欽大殿,坐在各自的位置上,開始隨聲附和。
(4)15:19時:開始念誦《彌勒佛贊》,在藏傳佛教中彌勒佛又稱未來佛,將《彌勒佛》作為莫朗切默法會中的一部經文可謂寓意深刻,因為《釋迦摩尼贊》接《彌勒佛贊》說明由“現世佛”接“未來佛”,將整個佛教貫穿始終,不僅是法會的始終,更是人類社會的始終和宇宙萬物的始終,可見宗喀巴大師在經文選擇上的良苦用心。這段經文在念誦時也有特點,領經師走下法座,念誦四句走一步,向著堪布寶座的方向,兩人行額頭禮,或稱碰頭禮(參見圖2),拜堪布之后又四句一步回到自己的法座,每走一步身子轉一個方向,最后左腳先踏上臺子,然后在法座上坐定,至此領經師第一階段的表演就結束了。作者在調研時曾向領經師阿旺斯齊詢問此段經文及表演動作的深刻含義,他說:“此經文是對彌勒佛祖的贊頌,每誦四句走一步是信徒虔誠而莊重地走向佛祖,并向佛祖頂禮膜拜”作者認為如果劃分結構的話此段可為中段的第一部分。
圖2.額 頭 禮Fig.2: The photo of forehead ceremony(from Author, 2015)
主要是由哲蚌寺下面四個扎倉(扎倉:是寺院下面的學經單位,相當于大學校中的各學院[2](64)的四位經師完成的。其中涉及請佛沐浴、滿齋、三十五佛懺悔及堪布供朵瑪等內容。
(5)15:32時:堪布敲鈴三下,坐在堪布對面的四位經師站起來,身披黃色袈裟,這時服務的僧人把水壺、毛巾和銅盆奉上。之后第一位經師(平措聰明)將右手放在嘴前,遮住口型,通過共鳴腔體傳導發(fā)出“佐蓋”之音,給人以神秘感。后由眾僧發(fā)出“嗚”的聲音,堪布多次敲叮夏,間隔時間不長,連續(xù)敲擊數下結束,拉開了第二部分的序幕,四位經師開始唱誦《獻沐浴》(參見圖3)。哲蚌寺洛桑林扎倉領經師平措聰明經師就是作者田野調查的主要采訪對象。
第二位經師(阿旺協(xié)巴)手持水壺毛巾,第三位經師(平措明朗)手持銅盆,意為將佛祖視作最尊貴的客人請到家中,給佛沐浴更衣。第四位經師(平措益西)主要是完成唱誦。這段經文中平措聰明經師單獨唱誦和眾僧齊聲吟誦形成一問一答的形式,中間穿插法器的敲擊。阿旺協(xié)巴時不時的把水倒到平措明朗手中的盆里,結束后由僧人負責將圣水分贈給在場的僧俗信眾,每個人都雙手承接圣水飲用,并灑在頭上以示灌頂。隨后由四位僧人先用黃布給佛更衣,再由四位僧人和堪布一同抻起繪有八寶吉祥的紅色長布,意為將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全部供奉給佛,堪布的右手邊始終有一個僧人(堪布的貼身侍從)在幫助堪布。
圖3.四經師《獻沐浴》Fig.3: Four Chanting teachers chant 《Offer bath》( from Author, 2015 )
(6)15:58時:《獻沐浴》結束,四位經師開始唱誦《滿齋》,有一名僧人端著裝滿谷物的銅盆作為滿齋面向堪布站立,意為將全宇宙的供品全部供奉給佛,中間的誦經音樂還穿插藏傳佛教中神獸——“象王”的音聲形象。這時一名僧人將佛用過的圣水再次分發(fā)給在場的每位信眾灌頂飲用。四位經師一直在唱誦并交替發(fā)出長音,似合唱的循環(huán)呼吸技法,在尾音處漸弱并斷斷續(xù)續(xù)。此段《滿齋》很長,尾聲部分眾僧用達曲調齊誦,音調逐漸升高,將誦經音樂推向高潮,此期間聰明經師與眾僧多次出現交替誦唱的形式。
(7)16:25時:眾僧開始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此段是在給佛沐浴,對佛祖的超級供養(yǎng)之后,向佛懺悔、求佛寬恕、請佛度卻、往生極樂之意,此時四位經師從座位上下來,一起向堪布寶座的方向叩拜數次。
(8)16:28時:開始由堪布供朵瑪。作者發(fā)現,在供朵瑪的時候,一共有四個聲部在進行,一個是眾僧用誦經頓曲調念誦部分;一個是領經師用誦經央曲調唱誦部分;一個是堪布誦讀部分;一個是堪布持叮夏的樂器伴奏部分,這也是整個崗措法會中聲部最多的一部誦經音樂。此前四位經師已經叩拜完畢,披上高貴的紅色僧服,坐在各自的法座上。此時眾僧滔滔不絕的念誦經文,聲音此起彼伏,最后堪布敲三下叮夏,口中念了一句“啊剋”,《供朵瑪》結束。
主要是由領經師完成的表演,涉及教主宗喀巴的密傳、格魯派的義理等內容。
(9)大約16:30左右,一位僧人將領經師阿旺斯齊扶起,領經師站在場中央,用佐蓋的聲音唱誦《宗喀巴密傳》,這部經文是崗措法會中最長的一部,以宗喀巴大師生平事跡為主,領經師先是背對眾僧面向信眾,唱四句走一步,每兩步一轉身。領經師和眾僧一同唱誦,采用誦經央曲調和誦經達曲調交錯的形式,旋律清晰速度緩慢。
(10)17:18時:開始唱誦《菩提道次第廣論》,經師又一次轉身面向眾僧,形成一領眾和的形式,旋律變化明顯,節(jié)奏統(tǒng)一,段落結尾部分速度放緩。經師多次轉身,均四句一步,出腳很快,但在空中有短暫定格。節(jié)奏控制很穩(wěn),往往在樂句結尾部分旋律明顯上揚,力度增強,清晰悅耳。眾僧采用的形式是誦經達曲調吟誦,節(jié)奏準確,雖有長音但節(jié)拍時值穩(wěn)定,而且僧人們身子左右晃動是有一定節(jié)奏和律動在里面,這就是崗措法會中段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以領經師的表演為主。整場崗措法會只有堪布可以喝水,其他人員都不可以。
主要是各種祝福吉祥的經文疊加,將整場法會推向高潮。
(11)17:22左右,進入崗措法會中段的第四部分,首先是《回向》,由堪布念誦,中間穿插眾僧齊誦,隨后又出現堪布速讀,語速飛快,僅一分鐘時間就念讀了4頁紙的內容。
(12)17:28時:開始一連串祝福和祈禱的頌歌,是祈愿主題的高潮部分,內容涉及多部經文,先由堪布念誦弘揚佛法的《吉祥經》(參見圖4),接著是領經師唱誦往生極樂的《祈禱經》,最后是眾僧祈禱,將莫朗切默法會完全推向高潮,這與藏族音樂的形式、結構的發(fā)展布局完全一致。這時眾僧從滿齋盆中抓一把谷物拋撒空中,以示吉祥。眾僧戴上黃色僧帽,全體起立,高頌贊歌,場面沸騰。
圖4.堪布持鈴《吉祥經》Fig.4: Khenpo hold chanting《good luck scripture》(from author, 2015)
(13)17:40時:堪布也戴上帽子穿上鞋子,在鐵棒喇嘛的引領下,準備退場。眾僧唱誦《米澤瑪》(參見圖5),與開場時的《米澤瑪》形成前后呼應,頭尾相合,最后眾僧陸續(xù)退場,崗措法會結束。
圖5.崗錯法會結尾Fig.5 The end ceremony of Gancuo chanting festival (from Author, 2015)
在作者田野調查時發(fā)現崗措法會也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整個法會期間逢藏歷偶數日子內容一樣,奇數日子內容一樣,但是每天的時長、流程基本一致,只是個別經文略有變化,下面是作者整理的2015年2月26日(初八)和27日(初九)哲蚌寺崗措法會內容(參見表1和表2)。
表1.2015年2月26日哲蚌寺崗措法會誦經音樂經文程序表Tab.1: The schedule Scripture chanting music in Gangcuo chanting ceremony of Drepung Monastery on February 26,2015
表2.2015年2月27日哲蚌寺崗措法會誦經音樂經文程序表Tab.2:The schedule Scripture chanting music in Gangcuo chanting ceremony of Drepung Monastery on February 27,2015
崗措法會是莫朗切默法會的主要儀式活動,是法會的核心內容,法會儀式專門由僧人單獨完成的。自從宗喀巴創(chuàng)立此法會后一直傳承至今,始終保持最完備、最傳統(tǒng)、最能突出祈愿思想的核心部分。整個法會過程中沒有茶粥享用,專一念經。因此,崗措法會亦稱無齋法會,或念干經。崗措法會的通神功能最強,整個過程中佛、菩薩、本尊、護法等眾神靈都會到場并加以庇佑,不允許任何不利于宗教的因素存在,是普通信眾無法涉足的神秘領域,是藏傳佛教最核心、最神圣的功能層。根據經文內容、儀式進程崗措法會可分為開場——中段——結尾三個組成部分,開場和結尾都是唱誦《米澤瑪》,具有固定的模式,形成首尾呼應。中段較為龐大,又細分為4個部分進行細致描述,分別是:1.祈禱和平,贊頌佛德;2.供養(yǎng)佛祖,懺悔己過;3.紀念教主,宣揚教義;4.圓滿回向,祝福吉祥等誦經活動。崗措法會主要內容是歌頌佛德、紀念教法昌盛。
輪措法會是莫朗切默法會的重要組成,也是緊緊圍繞祈愿這一中心思想進行的,但主要以利益眾生福報為內容,由僧人誦經和信眾布施為主的早會、午會、晚會以及僧人辯經組成,每天五場,這十幾天的布施所得主要是供寺院修繕、香火供養(yǎng)、僧侶生計等開銷。作者按照2015年正月初八早、中、晚的順序對五場法會現場做了詳細的記錄。下面是輪措法會儀式現場布局結構圖(參見圖6)。
圖6.哲蚌寺措欽大殿輪措法會儀式現場布局結構圖Fig.6: The site layout structure diagram of Luncuo chanting ceremony in the Coqen Hall of Drepung Monastery
時間:早上7:30-9:30,地點:哲蚌寺措欽大殿,僧人:450人。
(1)7:25時:僧眾集合的鑼聲敲響了,在此之前有許多僧人就已經陸續(xù)來到措欽大殿集合,僧人們進入大殿后,先向放有糌粑供品的供臺跪拜磕頭,之后相互之間打招呼,進行短暫交流。幾個僧人手持香爐繞場行走,使殿內煙霧繚繞,最后將火盆放在大殿的四個角落,每位僧人入座前都會整理服裝。這就是第一場輪措法會,也叫早會。一些早到的信眾在捐功德處將布施的錢物交給僧人,并將自己和家人祈福的內容寫到祈愿經文上,由鐵棒喇嘛或領經師在輪措法會上進行宣讀、祈福(參見圖7)。
圖7.捐功德的信眾Fig.7: the Believers donate merit(from Author, 2015)
(2)7:30時:領經師準時用“佐蓋”拉開一天法會的序幕,因為擴音設備的使用,讓領經師的聲音灌滿整個措欽大殿,隨著一聲長長的“召喚之聲”,領經師帶領眾僧開始誦經。由于哲蚌寺位于拉薩西郊根培烏孜山下,海拔較拉薩市高出150米,所以早會開始的時候信眾比較少,此時只有三三兩兩的信眾在繞場布施,隨著時間的推移,信眾也越來越多。
圖8.提銅壺的僧人Fig.8.The monks take Brass pot(from Author, 2015)
(3)7:45時:突然響起一陣鈴聲,有十幾個青年僧人光著腳飛快地沖出大殿,來到伙房,僅兩分鐘的時間,每人手里提著一個裝滿酥油茶的大銅壺(參見圖8),開始給眾僧倒第一碗茶,每天早會要給眾僧倒二次茶、一次粥。因此輪措法會又叫有齋法會。這時場內的香火味道十分濃重,充斥著信眾的鼻子。有三十多個男信眾手持香火在僧人的引導下,伴隨著誦經音樂,秩序井然的施舍錢物。
(4)8:10時:眾僧進餐完畢,領經師開始領經,這是一段《十六羅漢》經文先是由領經師用誦經央曲調唱誦,隨后眾僧用誦經達曲調齊聲吟誦,4/4的節(jié)拍,后八分附點的節(jié)奏型,從始至終,節(jié)奏清晰明快,多次反復。之后的一段經文由領經師和眾僧形成接誦或是問答的形式。過了一會兒,誦經音樂在力度上發(fā)生了變化,一句強一句弱,顯示出誦經音樂豐富的表現力。這期間還穿插了眾僧三次擊掌,加強律動感,十分整齊。
(5)8:30時:領經師又似召喚般的“佐蓋”唱法,隨后眾僧緩緩跟進,聲音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變化十分豐富,同時也體現僧人平時訓練有素,這是一段《藥師佛》經文。
(6)8:45時:隨著領經師發(fā)出一句長長的“犏牛聲”,大約十幾秒鐘,又將誦經音樂的控制權歸于手中,由高到低,余音繞梁,回味無窮,橫貫整個措欽大殿。此時眾僧齊誦的是《三聚經》經文。窗外太陽冉冉升起于東方,措欽大殿內布施的信眾越來越多,布施者中有不遠千里萬里的普通信眾,也有來自各個寺廟的僧人,因為“默朗欽莫”法會而匯集到哲蚌寺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剎。
(7)8:50時:服務僧再次給眾僧倒茶,鐵棒喇嘛也再次誦讀公德簿。公德簿很厚,但是鐵棒喇嘛誦讀的非??欤瑢⒁粡垙埬钔甑募?,丟給旁邊的僧人,過了大約20分鐘左右,手中的公德簿就念完了。但是作者突然有一種感覺,由于失去了誦經音樂,整個措欽大殿內顯得毫無生機。
(8)9:10時:領經師發(fā)出如同獅子吼般的“佐蓋”聲音,再次帶領眾僧誦經,本段經文是《白丹拉姆》經文,節(jié)拍為4/4,節(jié)奏為2個八分音符的節(jié)奏型,每小節(jié)九個字,尾字押韻,無限反復。信眾還在不斷的布施,這時開始第三次給僧人盛茶飯,有的僧人沒有吃飽就再添一些,吃飽的僧人就將自己的缽裝進布袋中放于身后。
(9)9:25時:第一場法會接近尾聲,但是也是法會逐漸走向高潮的部分,先是領經師與眾僧形成你來我往的競技狀態(tài),就如同協(xié)奏曲中的主奏樂器和樂隊間的炫技表演。領經師用誦經央曲調唱誦,自由舒展、略顯微懶,眾僧用誦經達曲調吟誦,時隱時現、連綿不斷,二者交相呼應,如同青藏高原延綿曲折、此起彼伏的群山峻嶺,將第一場法會推向高潮。全場僧人在誦經時身子有節(jié)奏地左右晃動,節(jié)奏感很強,身體的節(jié)奏與誦經音樂的節(jié)奏完美契合,來控制誦經速度,實現同步性和準確度。另外,不停的晃動身體,在高寒地區(qū)既可以御寒取暖,又可以疏通經絡,同時,每場法會下來,僧人通過誦經音樂的誦唱,就好比對自己的五臟六腑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按摩。
(10)9:30時:隨著《白丹拉姆》經文的誦經音樂進入高潮,眾僧帶上僧帽,用雄渾而嘹亮的聲音高頌贊歌,同時,略不均齊的漸慢和漸行漸遠的高音結束了第一場輪措法會,讓所有在場的人非常受用。
時間:上午10:00-11:00,地點:哲蚌寺措欽大殿門口,僧人:450人。
(1)10:00左右,經過半小時的短暫休息,接下來開始的是今天第二場法會,辯經法會(參見圖9),因為沒有茶、沒有粥,所以也叫無齋法會。是自四世班禪大師羅桑卻堅創(chuàng)立格西學位考試制度以來,一直延續(xù)至今。辯經的內容主要是以五部大論為主,有《因明學》《般若波羅密多經》《中觀論》《俱舍論》《戒律》。今天上午主要是《中觀論》,眾僧人在大殿門口分南北兩大塊坐定,東邊兩個僧人是回答問題的被考對象。辯經開始之前,由一名僧人宣布本場辯論的題目和要求。
圖9.辯經法會Fig.9: Scripture defense ceremony.(from author, 2015)
(2)10:10時:眾僧當中先由一名僧人出來提問,起初說話聲音適中、語速正常,但是隨著問題尖銳、觀點有別、殊途不歸,爭論變的驟然激烈。
(3)10:20時:眾僧當中又走出一名僧人加入到提問者的行列,又僅僅兩分鐘之后,場內已有六名僧人在爭先恐后地對參考者提問,或者與之辯論,兩方劍拔弩張、唇槍舌劍,這種辯論有聲有色,非常富于表演性和觀賞性。
(4)10:30時:幾名僧人你來我往、你推我嚷,爭奪著發(fā)言權;時而同時擊掌,高喊一聲:“切!”然后提出佛教哲學問題及個人見解,如果答辯者語速過慢或文不對題,在場的眾僧則發(fā)出一連串的怪異叫聲。提問者則開心的手舞足蹈,得意洋洋,手中的佛珠在空中不停跳躍,上下翻飛。
(5)10:45時:答辯雙方不斷較勁,各不相讓。通過一課時的較量,辯經場面進入白熱化。最后,提問者抓住了參考者的一個疏漏,突然變的詞窮理屈,啞口無言,但又硬著頭皮不肯認輸,這時幾個僧人一哄而上,將他抬起,在一片嘲笑聲中扔進人群。至此,第二場辯經法會結束。
時間:中午11:00-14:30,地點:哲蚌寺措欽大殿,僧人:450人。
(1)11:30左右,經過半小時的休息,開始了今天的第三場法會,還是輪措法會,也叫午會。是今天信眾人數最多的一場法會,大約有上萬人。領經師準時開始領經,念誦的是《大白傘蓋》經文。誦經音樂伴隨著信眾們嘈雜的聲音,依然有節(jié)奏感地進行著,眾僧人多次擊掌。又過了一會兒,出現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誦經音樂,領經師用誦經頓曲調的形式飛快念誦,眾僧也是緊跟經師步伐,速度奇快,但是出現了字字對位不夠準確的瑕疵。
圖10.信眾分發(fā)齋飯Fig.10: Prayer food distribution(from Author, 2015)
(2)12:30時:服務僧開始給眾僧盛飯,午飯是用酥油和大米做成的,里面放有各種果仁和杏干,味道甜美,不僅僧人有口福,所有信眾也有幸品嘗。僧人給每位信眾發(fā)一個一次性塑料袋,將酥油飯盛在里面,可現場吃也可帶回家(參見圖10)。鐵棒喇嘛再次一個人站在大殿中央的擴音設備前,大聲朗讀功德簿。整個措欽大殿好像再一次沒有了靈魂,就連信眾在布施的時候也顯得蒼白無趣,變成了一個失去節(jié)奏和韻律的世界,仿佛沒有了平衡感,讓布施活動流于一種形式,此時更加突顯誦經音樂在整個法會中的重要性。
第三場法會完全被布施的信眾所占領,人山人海,一撥接著一撥伴隨著祈愿的誦經音樂,一浪高過一浪,維持秩序的僧人,不斷高喊,擊掌恐嚇信眾要遵守秩序,排好隊。坐在長凳上的信眾一批接一批進行布施,多則每位僧人一人100元,少則每位僧人一人1元,誦經音樂伴隨著人潮聲讓措欽大殿完全沸騰,讓這幾百年的古寺人聲鼎沸,這是神靈與生靈的對接,以法會為平臺,借助誦經音樂的力量,向人們傳遞著600年來的藏地密碼。
(3)13:00左右,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信眾的人數略有減少,僧眾的誦經之聲又變得清晰可見,本場輪措法會可以說是完全為信眾所準備,是一場布施的大會。經文內容變化不大,誦經的音調幾乎一樣,除了頭尾是領經師的佐蓋外,全程貫穿僧眾的吟誦。此時吟誦的是否一致已經并不重要,誦經音樂所表達的是人們內心的虔誠和通神的功效,這時眾僧念誦的是《宗喀巴贊》經文,主要以誦經達曲調為主,速度在80—90左右,節(jié)奏中出現了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突出了儀式進行的平緩性與穩(wěn)定性,舒適感與虔誠度。
(4)13:30時:第二場法會已經持續(xù)兩個小時了,布施的信眾還是有增無減,先前的布施人員排著隊又到二層去朝拜,在排隊的時候常常出現人群的喊叫聲和僧人的維護秩序聲,也許是法會的第一天,或是因為今天的日子格外吉祥殊勝,僧人的誦唱十分賣力,信眾的情緒也十分高漲,原本兩個小時的法會,根本無法結束,依然高潮迭起。
(5)14:00時:法會還在進行,信眾們還是不斷布施,不過人已經少了許多,終于出現進入尾聲的跡象了,鐵棒喇嘛又一次開始誦讀功德簿。剛才熙熙攘攘的場面變成一條條潔白哈達鋪就的長凳,如同一朵朵白云承載著信眾對佛祖的無限贊頌與祝福。最后,眾僧戴上帽子開始唱誦《米澤瑪》經文。整個法會進行了三個半小時,服務的僧人又一次給每個僧人盛飯。
時間:下午15:00-17:45,地點:哲蚌寺措欽大殿,僧人:450人。(前文已重點提到,這里不再贅述)。
時間:下午17:45-18:45,地點:哲蚌寺措欽大殿,僧人:450人。
17:45左右,在崗措法會結束之后,緊接著就是第五場法會(輪措法會),又稱晚會。僧眾雖然經歷了前面四場法會,但精神狀態(tài)依然沒有減弱,只是寺中的信眾人數寥寥無幾,使僧人朗朗的誦經之聲清晰可見,大約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晚會結束。
時間:下午18:45-19:30,地點:哲蚌寺措欽大殿門口,僧人:450人。
僧眾沒有片刻休息便在措欽大殿門口的空地上集合,開始了今天最后一場法會,也就是第六場辯經法會。跟上午一樣,程序不變,只是辯經內容改成有關《戒律》方面的辯題,大約一課時的時間,辯經法會就結束了,至此整個初八的六場法會全部結束,僧人們陸續(xù)離開措欽大殿回到自己的康參(康參:是管理僧人的基層組織,是依僧徒的家鄉(xiāng)地區(qū)劃分的僧團單位[2](65)),整個寺院恢復了最初的寧靜。作者通過十幾天的輪措法會錄音及僧人訪談,將部分輪措法會經目整理,不分先后次序(參見表3):
輪措法會:亦稱有齋法會,辯經除外。整個法會過程中有酥油茶和肉粥供應,僧人在吃茶粥時,由領經師或鐵棒喇嘛念讀布施信眾的姓名及夙愿,時長在20分鐘左右。輪措法會是莫朗切默法會的重要儀式活動,是有僧人和信眾共同參加的祈愿法會儀式。法會儀式活動也是緊緊圍繞祈愿這一中心思想進行的,但主要以利益眾生福報為內容。法會儀式的形式也很多,主要由僧人誦經和信眾布施為主的早會、午會、晚會以及僧人辯經組成,每天五場。
藏傳佛教自公元8世紀開始,經歷了藏傳佛教前弘期、后弘期、格魯派政教合一期到近現代約一千多年的發(fā)展變遷,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的宗教文化形式,因為受到印度佛教、西藏本土宗教以及中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發(fā)展態(tài)勢。莫朗切默法會創(chuàng)立之后,在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完善,1986年是莫朗切默法會恢復之后最隆重的一次,十世班禪大師親臨現場參加、主持并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同時也留下了珍貴的照片與資料。這些珍貴的史料為學者們研究莫朗切默法會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材料。1989年之后,莫朗切默法會在一定的范圍內,由各寺院自行組織有序的進行,同樣體現了國家倡導宗教信仰自由的決心。每年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三大寺院參加莫朗切默法會,感受“祈愿式”法會所帶來的神圣與福報。
表3:2015年藏歷年期間哲蚌寺輪措法會部分經目表Tab.3: The part list of Scripture in Luncuo chanting ceremony of Drepung Monastery during the 2015 Tibetan year
當然,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與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還是存在一些變異的情況。因為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自1409年由宗喀巴大師創(chuàng)立至今的600多年中,一直在不斷完善,比如:從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的祈愿文到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祈愿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充,因此,就算是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不取消,單從經目上看,也是有變化的。而且,在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的經文選擇中以格魯派為主,而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雖然也以格魯派為主但也有一些哲蚌寺的內容。其次,自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之后,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全部交由哲蚌寺的兩名鐵棒喇嘛具體負責,作者將2015年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作為儀式實錄的版本,是因為哲蚌寺是莫朗切默法會傳承最好的寺院,雖然取消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后,各寺院自己舉辦,但是,對于哲蚌寺來說,其傳召機構沒有變,領經師的傳承沒有變、堪布的傳承沒有變、鐵棒喇嘛的傳承也沒有變、以哲蚌寺為主體更沒有變,因此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與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的變異情況會小很多。其三,1989年以后,從三大寺一起在大昭寺舉辦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到三大寺各自舉辦祈愿法會,其外圍層——“法會的相關活動”全部取消了,這是莫朗切默法會最大的變異性。只保留了核心層——崗措法會、中間層——輪措法會,而且,三大寺的僧人從傳習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經文的節(jié)奏,還是經文的旋律,都具有一定的不共性,不太一樣。據采訪所得,即使三大寺僧人在大昭寺舉辦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的時候,同一經文在唱誦的時候,其旋律、節(jié)奏也不太一致。而單就哲蚌寺內部而言,就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這也是一種變異性的體現。
莫朗切默法會21天中僧人紀念佛祖、經文諷誦的儀式活動,只是一個組成部分,此外,圍繞著莫朗切默法會的佛事活動,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相關活動,也是莫朗切默法會的組成部分,這其中既包括宗教活動也包括民間活動,與崗措法會、輪措法會共同構建起莫朗切默法會完整的宗教功能體系。這里以1986年拉薩莫朗切默法會實況為例一一簡述(參見表4)。
表4.1986年拉薩莫朗切默法會相關活動列表Tab.4: The list of related activities during 1986 Monlam Chenmo prayer festival in Lhasa
圖11.經 幡 柱Fig.11: Erect a great prayer must, “Ganden Darchen” (from Tudeng, 1986)
“立經幡柱是在藏歷正月初三早上,莫朗切默法會開始前的一項準備工作,僧人們一般會認為經幡柱樹立的順利與否會關系到當年法會舉辦的是否圓滿成功,如果初三立不起來就要往后順延。初三立起來了那就是吉祥的征兆?!?986年的經幡柱(參見圖11)現在依然立在八廓街上,是當時慶祝莫朗切默法會恢復和十世班禪大師來拉薩參加法會而立起來的。而且當時是用吊車輔助,不像以前是用人力,以前由于木質的柱子干濕度不一樣,偶爾會有折斷所以會被認為不詳的征兆。經幡柱的頂端有一個大的頂帽,是用金子做的,頂帽收藏在布達拉宮,法會期間從布達拉宮借出來,用完之后要歸還。
由于莫朗切默法會參加的僧人人數上萬或多達幾萬,因此吃飯、飲水,一日三餐是眾僧完成法會的基本保障,八廓街周圍的井水,必須要充盈豐裕,為了確保各水井和經廚室灶臺之主在莫朗切默法會期間水源不斷、爐火旺盛,鐵棒喇嘛在接管朗孜廈市政大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井邊用皮鞭鞭笞井神,同時念誦咒語,使井神服從命令服務法會。[3](14)
(1)背水女[4](101)
這是由21名來自拉薩各莊園的婦女組成的背水女,服務于莫朗切默法會,數字21也正代表21尊度母,度母也是菩薩的21種化身。這是整個法會中出現的為數不多的女性身影。她們終日往返于水井與伙房之間。背水時踏著平穩(wěn)的節(jié)奏,嘴里不停地哼唱著拉薩流行的調子,這些歌曲都是帶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她們用含混不清的藏語唱出來,當她們在路上走過時,人們都會認真的駐足聆聽,就連達賴喇嘛也很重視這些歌曲,歌詞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內幕、權貴隱私等等,讓某些人聽后面紅耳赤、暴跳如雷,但是又無法報復,因為背水女們會說:“這是白丹拉姆歌,是大昭寺的護法女神白丹拉姆教給她們的,唱的內容她們也不清楚。”
(2)盛裝女[3](15)
這也是法會中出現的女性身影,是專門完成莫朗切默法會中祭祀吉祥天母任務的。舊時候,是由各位公職人員、各大貴族的夫人們自愿承擔的,后來改由雇傭的盛裝女承擔這項工作?!懊糠晏炷腹?jié),政府的夏祭、冬祭、大祭等吉祥天母祭祀,由四十位頭戴珍珠冠、松耳石與珊瑚相同的珠冠和珍珠頭飾,佩戴金質項盒、金質珥珰(‘埃爾果’)、聯(lián)辮珠鏈、錢袋針筒、蝎子腰鏈,身著緞子有袖或無袖長袍、花綢襯衫、五彩緞子肩披,腳穿馬靴的盛裝女,在飽學尼姑住持的領誦下,完成對吉祥天母的禱祀儀式”。
莫朗切默法會當中除了宗教儀式活動外,還包括宮廷卡爾迎請儀式內容(參見圖12),所以說莫朗切默法會是一個綜合性的法會,它既是宗教活動,又有宮廷儀式,又有民間內容,是集宗教、宮廷、民間為一體的大型法事活動。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法會的地方。1986年自治區(qū)文聯(lián)張鷹老師用他的相機記錄下每一個難忘而珍貴的瞬間。這張照片通過末代樂師扎西次仁老師證實,“這就是宮廷卡爾迎請儀式,其中穿黃衣裳的是巴桑頓珠(已故),是卡爾藝術團的團長,叫卡爾本(或噶爾本);吹豎笛的是平措玉杰(健在);中間的是達瓦頓珠(已故);左邊的是米瑪果吉(已故)。背達瑪鼓的是其他單位的。此儀式叫“派瑪”,也就是強巴佛要來了的意思,一共有30多首儀式用曲??栆魳分饕窃诓紝m里演出,但是每當有大型的宗教活動、儀式的時候,也會有卡爾樂舞或迎送鼓樂。在曲目的演奏上,沒有固定的,要看現場的情況而定,根據卡爾本來決定樂曲和速度,達瑪鼓的節(jié)奏和速度變化明顯。樂曲是現場定的,要看卡爾本定什么樂曲,其他人就跟著演奏什么樂曲。因為卡爾本經常參加這樣的活動,非常有經驗,他會吹自己的嗩吶確定曲目并把握速度,達瑪鼓會根據嗩吶的速度和內容,給出相應速度,其他人也會陸續(xù)跟上。”卡爾本是樂官,“藏語稱為‘噶爾本’,本,意為官員?!翣柋尽淖g意,是噶爾的官員或領導,他負責噶爾的全部行政、業(yè)務事項”。[6](384)1986年正月十五當天,十世班禪大師被邀請出席晚會為僧侶信徒們摸頂,賞酥油花,當然少不了卡爾迎請儀式樂隊。
圖12.卡爾迎請儀式場面Fig.12: Carle welcome ceremony,(from Zhang Ying, 1986)
由甘丹寺法臺講解馬鳴的《佛本生傳》是一項重要的傳法活動,1986年是由波米?強巴洛珠進行講解(參見圖13),這項活動自創(chuàng)建莫朗切默法會之后便延續(xù)至今。最早是通篇講解,后來經過數十年、百年的整理總結出——佛本生34篇,之后每次莫朗切默法會就只講解34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這項傳法活動是以講訴佛祖出生、成佛、救世、涅槃等等一生為線索,目的是傳頌佛祖功績,歌頌佛祖功德。具體時間是在早會結束后午會開始前,地點在松曲熱瓦廣場,由甘丹法臺講解,眾僧洗耳聆聽。
圖13.波米?強巴洛珠講解《佛本生傳》Fig.13: To explain the biography of Buddha(from Zhang Ying, 1986)
藏歷正月十五是酥油花的海洋,這一傳統(tǒng)與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燈節(jié)一樣,熱鬧非凡,酥油花是一種只有藏族獨有的雕塑藝術,追溯其來歷,據文字記載松贊干布時期為了在隆冬時節(jié)供奉大小昭寺的8歲、12歲等身佛像,只好用酥油雕塑成精美的圖案來代替鮮花。1409年莫朗切默法會期間,宗喀巴大師夢入仙境,夢中那絢麗奪目的奇珍異寶,讓大師難以忘懷,便組織僧人雕塑各種花草樹木、奇珍異獸,連同酥油燈供奉在佛祖神像前,延續(xù)至今。在正月十五晚上舉行酥油花燈會,供大家朝拜觀賞。其內容主要以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物、神話等等。塑造的內容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嘆為觀止。酥油花從初一就開始布局,具體的制作、擺放的位置就已經確定,到了十五這一天晚會結束的比平時早一些,在太陽快要下山之前,僧人們就忙著搬運酥油花架子和供品,將各寺院酥油花架子搭到大昭寺的八廓街一圈,十五晚上先由達賴喇嘛和各貴族大臣觀看,之后是百姓觀看。如果酥油花雕刻的特別好,達賴喇嘛會駐足誦經以示贊揚。1986年的酥油花(參見圖14)高達三層樓,花燈每組主尊五個或三個,成奇數,“高的有七、八庹⑤,低的也有五庹”,[3](15)法會的負責人會在大昭寺前大聲宣讀各寺院擺設的供養(yǎng)花燈清冊,由噶倫們討論后評定出供養(yǎng)花燈的等次,2015年的酥油花(參見圖15)就顯得遜色很多。據邊多老先生說,他小的時候看酥油花時有一段童謠,大致意思是“酥油花真漂亮,活靈活現好神氣,你若真正有本事,太陽出來耍一耍。”據年長的僧人回憶和自治區(qū)文聯(lián)張鷹老師拍攝的1986年照片記錄,當時的酥油花制作工藝精湛,在大昭寺的八廓街各個寺院都有專門擺放的區(qū)域,有的酥油花有三層樓高,酥油塑造的人、神形象可以旋轉舞動、動人心神?,F在的酥油花節(jié)已然沒有了昔日的隆重,但酥油制作的工藝品依然精巧別致,耐人觀賞。
圖14.酥油花節(jié)Fig.14: Butter fl ower festival,(from Zhang Ying, 1986)
圖15.酥油花節(jié)Fig.15: Butter fl ower festival(from Author, 2015)
“吉祥九重辭是1985年為自治區(qū)成立25周年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由作曲家洛桑和團長土登等人。班禪大師看完之后認為符合宗教特點,可以在1986年藏歷新年期間的莫朗切默法會上表演?!蓖恋菆F長在其中打鈸,是翁則的角色(參見圖16)。吉祥九重辭的全曲一共分為5段,長達20分鐘左右。主要是通過西藏的特色樂器和音效對大自然界的模仿與表現。第一段是“雄鷹盤旋”,以司涅為主奏樂器;第二段是“大海波動”,以鈸為主奏樂器;第三段是“蜜蜂回巢”,以博哈、篳篥等為主奏樂器;第四段是“丁歌瑪鳥”,以石琴、叮夏、尺布等為主要樂器;第五段是“扎西央恰”,以齊奏形式呈現,樂隊編制共42人,分別是司涅、鈸(11人);卻阿瑪(8人);同欽(6人);甲鈴(4人);石琴(1人);骨號(2人);海螺號(2人);鑼(1人);叮夏(1人);尺布(1人);小镲(2人);小鼓(2人);手鼓(1人),是一首宗教藝術特點十分濃郁的器樂作品。
圖16.吉祥九重辭Fig.16: Lucky ninth diction (from Tudeng, 1986)
圖17:僧人加固河堤Fig.17: Reinforced river dyke(from Tudeng,1986)
正月十八日是三大寺僧人用石頭加固河堤的日子,這是源于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據說在此之前,拉薩河水每年都會上漲泛濫,索南嘉措命令僧人們每年都要加固河堤,深挖河道,確保拉薩河沿岸的百姓不會遭殃。這項活動在每年的莫朗切默法會中也延續(xù)下來。僧人們自發(fā)的出錢買石頭,排成一隊到拉薩河邊加固河堤,1986年十世班禪大師也參加了此項活動(參見圖17)。
藏歷正月二十四日傍晚,這是三大寺的僧人在大昭寺的最后一天法會,在晚會一結束,僧人們便開始準備火供驅鬼儀式。這項活動在1959年時就已經取消了,1986年雖然恢復了,但是內容簡化了很多,作者在采訪策門林活佛時,活佛說:“由于1958年舉行驅鬼儀式時一些反動分子將‘驅漢’的內容和口號摻雜進去,而驅鬼儀式本意是去除對宗教不利的東西,當時被別有用心的反動分子利用,嚴重破壞了漢藏民族的團結,受到群眾的強烈反對,因此在1960—1965年期間,正月二十四日的火供驅鬼儀式取消了。”火供是佛祖重要供養(yǎng)之一,是以燃燒供品的方式供養(yǎng)本尊,藏傳佛教主要是用糌粑和酥油做成鬼的形象,以五谷雜糧作為貢品,在火中燃燒,將一切化為灰燼,作為一種供養(yǎng)的方式。保衛(wèi)宗教的護法神們從頭到尾對宗教有害的鬼神進行懲罰,懲罰之后將其燃盡。在大昭寺的壁畫中也繪有藏傳佛教護法神用火將邪教的妖孽驅趕的畫面。莫朗切默法會的火供主要是由哲蚌寺的阿布密宗扎倉和布達拉宮的朗杰扎倉(達賴喇嘛平時在這里誦經修行),兩個扎倉的僧人共同完成火供儀式⑥。整個過程甘丹赤巴也在現場,有時達賴喇嘛也到現場。先有布宮的朗杰扎倉僧人和哲蚌寺的阿布扎倉僧人(大約20多名樂手和百余名隨從),兩支隊伍分別從大昭寺的西門和南門(松曲熱瓦)出發(fā),手里拿著法器(有镲、鈸、鼓等),到原魯布廣場⑦集合,之后降神(西藏本土的護法神:乃瓊護法神⑧和吉祥天母),降神大約需要二十分鐘左右。降完神,燒掉三層樓高的木房子和用糌粑、酥油做了七天的朵瑪之后,再向對面山上開炮。對面山上有卡爾魯尼們(宮廷樂師)提前用氆氌做的帳篷將山包圍起來,開炮之后一同燒掉。乃瓊護法神附體,是藏傳佛教接納了巴達霍爾苯教降神的內容和形式,宗教巫師通常演義神靈附體手舞足蹈口中振振有詞,傳達神靈給人們的諭旨。乃瓊護法神附體者在阿布扎倉和朗杰扎倉密宗僧人的后面出場,1986年正月二十四日晚上,驅鬼儀式時朗杰扎倉僧人一共有58人,其中鼓30人,鈸6人,骨號4人,同欽4人,镲6人,香爐8人,火供的朵瑪是用木頭搭建的架子,用草裝飾,把糌粑做的朵瑪放在里面。
這是僧人參加的最后一項活動,強巴佛又稱未來佛,因此這項活動也表達了僧人對未來的美好祝愿,二十五日當天拂曉時分先有僧人將強巴佛像從大昭寺請出,抬到木質的車子上,眾僧人前呼后擁推著車子在八廓街環(huán)游,接受僧眾和信徒的朝拜、祈福。在出發(fā)之前先由鐵棒喇嘛向強巴佛像敬獻帶有祈愿的哈達,之后眾僧和信眾紛紛向強巴佛像獻哈達。1986年正月二十五日上午,在迎請強巴佛的車子后面,是牦牛表演和群眾的巡游活動,拉薩市歌舞團進行了吹奏表演,宮廷樂師們也表演了重要的迎請鼓樂,場面十分熱鬧(參見圖18)。
圖18:迎請強巴佛Fig.18: Welcome Jampa Buddha(from Zhang Ying, 1986)
正月初四到二十日是16位經過精挑細選的高僧考取格西學位的時間。每人一天,每天早中晚三辯,主要是以五部大論為主。這16名僧人都是在前一年7月份在羅布林卡歷經層層選拔、脫穎而出,大致的名次已經排列出來,因此在藏歷正月期間的辯經已經是帶有表演性質的考試了。一般正月十五日的格西考試最精彩,這一天的僧人也是16人當中最為優(yōu)秀的一名,這一天參加法會的信眾也是人數最多的。學位授予儀式則是在正月二十四日上午,這16名格西都要受到達賴喇嘛的接見,接見的順序從最后一名開始到第一名結束,達賴喇嘛會根據他們的名次來授予他們不同的證書和獎勵不同的禮物,第一名則被稱為格西拉讓巴,是當年所有格西中最優(yōu)秀的僧人。
圖19.賽馬Fig.19: Horse racing(from Zhang Ying, 1986)
這些民間體育活動是在二十六、二十七日兩天舉行的,這些活動都是莫朗切默法會的余興活動,在1986年的莫朗切默法會的后面都舉行了,1988年以后各寺院自己舉辦莫朗切默法會,這些民間體育活動也就沒再組織,這里主要以1986年的民間體育活動(參見圖19;圖20)為例簡要介紹?!皡⒓淤愸R和跑步的人員同時起跑。參加長距離賽馬的騎手們從哲蚌寺下面西南角吉日起跑,參加跑步者和中距離賽馬的騎手從江塘納卡草灘起跑,各賽程終點為拉薩市八廓街南面松曲熱瓦?!盵3](25)抱石頭比賽在大昭寺的松曲熱瓦廣場舉行,來自拉薩及周邊地區(qū)的大力士們搬起刻有重量的石頭,場面異常熱鬧,抱石頭比賽在西藏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也是莫朗切默法會的保留節(jié)目。
圖20.抱石頭Fig.20: Hold a stone(from Zhang Ying, 1986)
以上這些活動都是莫朗切默法會的組成部分,本論文只是提及并未展開,目前這些活動都已簡化或者絕大多數已被取消,現哲蚌寺莫朗切默法會期間除了正常的僧人誦經、辯經,信眾的祈禱、布施外,僅有正月十五早上的吉祥天母祈禱儀式和正月十五晚上的酥油花節(jié)尚存,但是這兩項活動的內容和規(guī)模比1986年之前要遜色太多,其他活動都隨著拉薩莫朗切默大法會的取消而取消。部分照片主要來源于1986年實況(由文聯(lián)張鷹老師和拉薩市歌舞團土登團長提供)及2015年作者采風時拍攝,主要是起到證史、補史、還原歷史的目的。
注 釋:
①崗措法會:亦稱無齋法會,或念干經,是整個法會過程中沒有茶粥享用,專一念經。
②輪措法會:亦稱有齋法會,或念濕經,辯經除外,整個法會過程中有酥油茶和肉粥供應。
③辯經:是莫朗切默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語叫“唐加”。內容涉及《因明學》《中觀》《波羅密多經》《俱舍論》《戒律》五部大論的相關知識,僧人平時在寺院里根據課程安排要進行辯經活動,藏歷新年期間的辯經主要是格西學位考試,是層次最高的經學考試和辯論。
④丁戈曲米:相傳是松贊干布的飲水井,在大昭寺北面,井水特別神圣,丁戈意為深而旋轉;曲米意為水眼。
⑤庹:tuǒ,一庹為五尺。
⑥火供儀軌有兩種:一種是靜:和平的(參加的是三大寺的僧人,三藏教法:經、律、論),靜的儀軌是從初四至二十三,三大寺的僧人所念的經文儀軌,是火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是扎:威猛的(參加的是布宮的朗杰扎倉和哲蚌寺的阿巴扎倉兩個密宗學院的僧人,)提前七天開始準備,24日白天,朗杰扎倉和阿巴扎倉的僧人從大昭寺出來,到魯固廣場。首先出場的是哲蚌顯翁(首席執(zhí)行官),如若發(fā)現隨意違反秩序的人,他馬上讓人抓住,直接毒打一頓,因為整個法會上他的權力最大,掌管拉薩市政、接管一切權力。第二出場的就是僧人:朗杰扎倉和阿巴扎倉的密宗僧人排成兩隊,有拿鼓的:60人;拿鈸的10人。第三出場的叫森巴:是吐蕃軍隊,穿著服飾、戴著頭盔、打著旗幡,古時候在東、西方跟突厥等軍隊打仗的樣子。第四出場的是:1959年以前的藏軍,手里拿著火藥槍,如果藥沒壓好、槍不響,馬上就受到懲罰。因為顯翁格要手下有嚴格的執(zhí)法官。第五出場的是:騎兵馬隊,解放之前由大莊園的馬隊組建的。在魯固廣場的草壩上,搭帳篷,叫“噶爾”,是吐蕃時期軍隊駐扎的地方,因為之前魯固廣場是沒有房子的。第六出場的是:亞索,是蒙古語。 裝備與吐蕃、藏軍是不一樣的,以上的出場次序、是井然有序的,不能亂來,這就是怒的儀軌,驅鬼的都是怒的儀軌。
⑦魯布:在拉薩大昭寺西側,現西藏自治區(qū)群藝館位置,原為一處曠地,意為龍地。
⑧乃瓊護法神名為白哈爾,原為苯教護法神,后被降服成為藏傳佛教的護法神,和白丹拉姆組合為黑紅護法神。但是白哈爾作為世間護法神之王又不能跟藏傳佛教出世間的護法神享有平等地位和同等待遇,所以只能供奉在哲蚌寺山下的屬寺——乃瓊寺里。
[1] 東噶?洛桑赤列.東噶藏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
[2] 王維強.沒有主人的法座——甘丹赤巴述評[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
[3] 格龍?洛桑旦增著.格龍?洛桑旦增自傳.班典譯,西藏自治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選輯[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
[4] 廖東凡.節(jié)慶四季[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
[5] 張鷹.人文西藏叢書之(節(jié)慶禮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 田聯(lián)韜.走向雪域高原——青藏高原音樂考察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7] 阿旺洛桑嘉措.一世至四世達賴喇嘛傳[M].陳慶英、馬連龍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徐英】
Abstract: Monlam Chenmo — Chinese called "The Prayer Festival" , was founded by the founder of the Gelugpa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Tsongkhapa in 1409, marking the victory of Tsongkapa religious rectification and the Gelugpa Sect birth.Its main purpose is to praise the Buddha Dharma merit, meaning prayer and blessing, carry forward the true meaning of Buddhism and prosperity, to benefit all sentient beings, their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the Gelugpa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The author went to Tibet five times to continually visit Monlam Chenmo in three years and the whole collection of audio and video of Monlam Chenmo has been made.The Monlam Chenmo session will last for about ten days.It wa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namely Gangcuo chanting ceremony, Luncuo chanting ceremony and correlative festival activities.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record of Drepung Monlam Chenmo Prayer Festival in 2015(the year of the sheep Tibetan wood), the Prayer Festival living activities have been deeply studied in this article.The main purpose is to comprehensively, really and objectively present the history of more than 600 years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to the readers and provide the first hand materials for Tibetan Buddhist music research.
Key words: Prayer Festival;Monlam Chenmo;Gangcuo chanting ceremony; Luncuo chanting ceremony; Drepung Monastery
The Field Survey Record on Tibetan Buddhism Monlam Chenmo Prayer Festival
Ma Liang
(The School of Music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100089)
G122
A
1672-9838(2017)03-033-18
2017-07-08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qū)2017年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名欄建設專項項目“田野調查”(項目編號:NJMZ1706)系列論文。
馬良(1980-),男,黑龍江省哈爾濱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博士,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