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 馮飛飛 冉 霞
聽中辯·聽中思
——低段學生英語課堂“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 馮飛飛 冉 霞
本文提出小學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傾聽習慣。任何語言習得和學習都是先聽后說,先輸入后輸出。小學生尤其是低段學生,其語言敏感性強,樂于模仿。然而,他們天真活潑,生性好動,并不明白“聽”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yīng)讓他們從小不但能靜心聽、專心聽、樂于聽,而且做到能聽中辯、聽中思、聽中學。培養(yǎng)他們聽的興趣和聽的習慣,為高年級和初中學習奠定基礎(chǔ)。本文試圖從傾聽的背景、傾聽的策略、傾聽的原則、傾聽背后的成功等四個方面闡述主題。
低段學生;傾聽要求;傾聽習慣;傾聽原則
“傾聽目標語”的課題一直未被人們重視。直至20世紀70年代,才被語言學專家所關(guān)注。在1977年,由詹姆斯?埃希爾(James Asher)提出了“全身反應(yīng)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將其應(yīng)用于兒童外語教學,旨在充分運用聽的手段達到學生做動作的反應(yīng),而后轉(zhuǎn)換成語言輸出能力,就是一個明證。
西方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力”(Attention)可分為兩種:有意注意(Conscious attention)與無意注意(Subconscious attention)。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大多處于以無意注意力階段。他們自控能力差,注意的穩(wěn)定性也差,集中注意力的時間(Concentration span)短暫。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保持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15~20分鐘。所以,一節(jié)35分鐘的課堂中,他們很容易為其他事物分心,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現(xiàn)象。心理學稱之為“注意力缺乏/多動癥” (Attention de fi cit disorder)。
此外,不少英語教學工作者還存在一種偏見。他們往往重視“說的能力”,而忽視“聽的能力”培養(yǎng)。豈知,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聽說訓練。而“聽”的活動總量甚至要遠遠超過“說”。國際英語外國語教學學會的權(quán)威報告指出,人類交際活動形式可歸納為四種形式:聽說讀寫,其中聽占70%,說占15%,讀占10%,寫占5%?!奥牎钡闹匾杂纱丝梢娨话?。只有充分的聽,才有基礎(chǔ)的說;只有聽得透徹,才能說得標準。只有大量聽進去,才能少量說出來,最終逐步達到流暢輸出英語的教學目標。
中國古人也有類似論述:“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币馑际钦f,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個人的學業(yè)進步;反之,不良的學習習慣則對學業(yè)產(chǎn)生巨大負面影響。在小學英語課堂中,良好的傾聽習慣是有效學習的前提。聽是說的前提。沒有聽透,說就無從模仿。因此,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傾聽的習慣尤其重要。在英語教學的早期,教師就應(yīng)為兒童提供大量的聽英語的機會,迫使兒童努力去聽、去猜、去想、去積淀、去表述。
以上的中西方教學理論都闡明了傾聽之重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低齡兒童的傾聽能力培養(yǎng),并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動力。只有當傾聽的內(nèi)容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時,才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投入到傾聽活動中去。因此,教師有必要充分運用教學藝術(shù),精心選擇各種內(nèi)容、方法和途徑,以激發(fā)學生傾聽的興趣。通常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的策略有:(1)疑問促使傾聽;(2)故事促使傾聽;(3)游戲促使傾聽;(4)創(chuàng)編兒歌促使傾聽。然而,在實施這些策略的同時,需要注意到以下這些原則,才能使傾聽更為有效。
傾聽必須激活動機。人們的行為來自內(nèi)驅(qū)動機和外驅(qū)動機。要學生傾聽,必須事先簡單描述聽力材料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或背景,以期引起學生的注意。例如,有的教師沒有任何聽前鋪墊,就不明不白地就導出了聽的材料,非常唐突,結(jié)果嚴重地妨害了學生的傾聽效果。
為了傾聽,文本中有些單詞必須掃除。聽力過程不像閱讀過程,可以重新瀏覽一遍,細細體味,慢慢理解。聽力理解“瞬間即逝”,再也不可補救。因此,那些阻礙學生理解全文的關(guān)鍵詞,必須事先掃除。
反饋是交際性課堂的特征。沒有反饋,則互動無從談起。學生完成任務(wù)的質(zhì)量評價手段就是反饋。為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wù),學習者只能傾聽。
完成任務(wù)的最好方式是給出“預(yù)聽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篩選信息地聽、有選擇地聽、綜合判斷地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盡管孩子幼小,教師還是應(yīng)該教會他們一些粗略的聽力策略。目前國際上流行兩種截然不同的聽力策略:“自上而下”(Morley 1991) 和“自下而上”,即 Top-down 和 Bottom-up 兩種。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看,對于低段兒童,教師更應(yīng)教會他們運用“自上而下”的聽力策略;學會預(yù)測全文概要(Global expectation);學會把握全文大意(Main idea);學會構(gòu)成圖式(Schemata);學會初步推理和判斷(Basic inference & evaluation)。
相比之下,“自下而上”(Bottom-up)的策略多用于細節(jié)處理。如,文本中的單詞重音、語調(diào)、個別單詞的含義、主語謂語之分等等,均應(yīng)由教師把握分寸,恰到好處。否則,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得不償失,會弄得課堂支離破碎,如同嚼蠟,淡而無味。如果課堂設(shè)計有誤,“自下而上”策略在先,則小朋友不愿意傾聽,那么教師也就難以駕馭課堂了。
傾聽的成功必須借助其他語言技能,否則,孤掌難鳴,難以遠行。聽力活動要借助說來檢驗;借助讀來深化;借助寫來鞏固。
傾聽屬于接受性語言項目(Receptive skills),需要依靠說來檢驗,證明學習者是否聽懂了材料。所以,說作為輸出性語言項目(Productive skills),在傾聽中不可或缺。
另外,教師適度板書,領(lǐng)學生拼一拼、讀一讀這個單詞,也會大大加深大腦皮層的印跡,加深記憶。在這一方面,讀和寫都會對傾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有的老師也相當重視傾聽,但是卻無意中忽視了讀的幫助。將課本擱置一邊,沒有讓學生使用眼睛和嘴巴,豈不可惜?其實,英語學習需要教師運用孩子的五官(耳朵、嘴巴、眼睛、鼻子和雙手)才能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有意注意”是一種需要意志力支撐的注意方式,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且有需要的。低段學生的課堂教學不能總靠“有意注意”維持。兒童年幼,有意注意的時間很是短暫,只有約10~15分鐘。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必須借助 “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是一種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充分利用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改進教學十分重要。那么,具體該如何運用“無意注意”呢?
(1)課前播放課文/歌曲
課前正值學生下課時間,他們在教室里嬉笑、玩耍,教師本不應(yīng)當打攪他們。然而,教師可以在此期間播放課文或歌曲,讓兒童在玩中聽,在聽中玩,不知不覺地吸收了歌曲的旋律、課文的語音語調(diào),豈不一舉兩得?
(2)運用chants 維持紀律
維持課堂紀律,多數(shù)教師均使用直接的語言。
(3)事先鋪墊所學材料
教師可以鋪墊學生不久就要到學習材料。教師可在1~2個星期前就有意重復(fù)以下的課堂用語,為學生往后的學習奠定基礎(chǔ)。如下圖所示,這一句是第13課的學習難點:
教師可以將如下課堂用語,一連用于幾天的課堂教學,加以鋪墊:
以上這些句子看似課堂用語,其實是學生即將學習的句型和材料。巧妙借助學生的“無意注意”,必然使他們以后容易上口,容易掌握,難點也就不再難了。
傾聽的成功表現(xiàn)在學生的主動語言輸出。筆者今年執(zhí)教三年級《看聽說》教材。小孩子在傾聽了不足半年的時間后,就有所成功體現(xiàn):有一位學生,其家長是英語老師。家長興奮地告訴筆者,孩子昨天在房間里自言自語說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語。為此,筆者收獲到了成功感和愉悅感。
傾聽是控制課堂秩序的需要,也是高效課堂的前提。孩子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向?qū)W生提出具體要求,伴以教學原則和技巧,才能形成。教會低段小學生“傾聽”是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基本功。
傾聽是低段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習要素。要讓孩子傾聽并不容易。條件有四:一想聽;二能聽;三驗聽;四轉(zhuǎn)聽。換言之,孩子傾聽英語,不但需要好教材,使孩子想要傾聽;而且需要處理好教材,使孩子能夠傾聽得懂;另外,還需要及時反饋、巧妙反饋,使傾聽的材料得以驗證;最后,傾聽需要得到其他三項技能(說讀寫)的支撐,共同完成。在此基礎(chǔ)上,將傾聽的輸入順理成章地轉(zhuǎn)變?yōu)榭谡Z輸出,才能達到預(yù)設(shè)的教學目標。
馮克誠,于明. 1996. 課堂教學組織調(diào)控技巧全書[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胡春洞. 1989. 英語教學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國權(quán). 2005. 小學教育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