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達
摘要:學生厭學是一種廣泛又呈蔓延的心理疾病,且易被家長老師忽視,要引起社會學校家長重視。必須結合多方力量來減弱厭學癥的加重與蔓延。發(fā)揮各方力量讓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厭學;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8-0191-01
厭學是當今社會許多學生都會遇到的困惑,是一種陰晦而又危害極大的心理疾病,由于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初中生的厭學情緒尤為突出,有的還伴隨抑郁癥、狂躁癥、嚴重的逆反情緒等,怎樣減弱學生厭學情緒并給于他們足夠的心理關愛逐步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去年暑假我對120名中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因學校因素厭學的學生,對學校管理和設備不滿的28%,無所謂的28%,常受老師表揚的1%,認為老師教學態(tài)度和方法對自己學習有影響的占61%,一般的35%,覺得老師態(tài)度一般的61%,不好的15%,覺得作業(yè)多的45%,覺得老師無感染力的35%,認為老師偏心的32%,業(yè)務水平不精的25%,不關注學生反應和接受能力的39%,不喜歡任課老師學科的23%,家庭因素中認為父母關注的38%,偶爾關心的53%,不關心的9%,社會因素中認為學習無用的18%,為考重點高中的29%,為擁有更好生活的48%,為提高文化素質的17%,學生自身原因中熱情高的7%,害怕學習的10%,壓力大的72%,無好方法的32%,不知道咋學習的51%,沒有明確目標的5%沒有信心的5%,信心不足的7%。從這問卷中可以看出學生厭學的主要問題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從社會層面說是價值觀的偏離,由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導致千軍萬馬過中考高考獨木橋帶來的壓力,一些社會不良因素如游戲、娛樂等對學生的誘惑以及社會殘酷的現(xiàn)狀就業(yè)困難畢業(yè)等于失業(yè),付出與回報不相符帶來的恐懼;從學校層面說應試教育制度下對升學率過分重視,忽視素質教育強化應試教育,經(jīng)濟發(fā)展不均衡導致教學資源不均衡,教師個性與能力、態(tài)度對學生的影響;從家庭層面上說家長對孩子的極端管理,要么全天限制各種培訓強化,要么放任自流完全交付學校老師,還有家長教育理念與孩子思想行為的沖突,缺乏溝通與融洽,以及家庭成員關系比如離婚暴力等對孩子學習造成的影響,有些家長拔高對孩子的預期而造成的落差導致孩子信心打擊,從學生自身因素來看沒有明確目標和信心缺乏學習動力,抗打擊力弱不能面對失敗與落后,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自制力差不愿吃苦付出,青春期的迷茫與躁動造成的叛逆,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帶來的沮喪等等,就此可以看出學生厭學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鑒于此要改變學生厭學狀況,建議做到。
(1)社會學校家長高度統(tǒng)一相互配合:社會要盡量消除不良誘惑與影響,均衡教育資源,學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提高教師和家長的認識,推進素質教育推進課堂改革,徹底糾正“唯分論”的辦學思想,抵制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2)家長要改變觀念和認識: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相互學習相互理解,要正確估計孩子的學習能力,要自律自己的行為,創(chuàng)造和諧寬松的家庭氛圍,更新教育理念,贊賞孩子的進步,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信心。要克制自己的功利意識。
(3)老師和家長要及時有效的和學生溝通給于相關心理輔導:學生日常行為映射出他的心理,家長老師要多留意,出現(xiàn)問題及時溝通疏導,不可忽略心理健康的教育。從內(nèi)心真正關心愛護學生。
(4)學生自身要明確目標,積極主動的接受老師家長的監(jiān)護與輔導:學習本身就是苦差使,自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有問題要及時和家長老師同學交流溝通,要明確學習動機,樹立自信心,抵制貪圖享受的誘惑,和同學老師家長融洽相處,從他們身上獲取力量信心快樂。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黃金期,也是他們構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如果任由厭學情緒泛濫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只有社會、學校、家庭、學生通力配合,齊心協(xié)力,方能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筑起一個寬松愉悅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實用心理咨詢大全》甘肅人民出版社.俞文釗.楊治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