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熱拉·臺外庫力
摘要: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開發(fā)、培育心智是中學階段教育承先啟后的責任。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新思考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語文課一直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中學語文,是人生學習階段特別重要的一門學科。人生的學習,有限時學習和終生學習。限時學習,一般是從小學、中學、大學近16年的時間。22_23歲大學畢業(yè)到社會謀生、其品質如何,對社會有利或是有害,取決于在學校受到的培養(yǎng)深淺,育人樹人的效果是好是差。而這16年的學習,中學階段是其關鍵,而中學語文教學是其關鍵之關鍵!眾所周知,一個12—13歲的小孩,上完小學,僅僅是啟蒙、脫盲,他的心智未開,還需進一步開發(fā),培育、打造,中學正好承擔了這一承先啟后的重任。現(xiàn)將我對中學語文教育的認識提供給大家,請教于方家。
一、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喜惱哀樂、愛恨情愁是永久不變的人性,但我們的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和經驗見識的短缺,因此在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為充滿人性的語文課理應充分發(fā)揮文本的作用,讓學生在學文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體驗感受人生的情感、審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學生們既可以馳騁于大漠邊關,又可以徜徉于小橋流水;既能縱情于祖國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國的遼闊草原。讓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體驗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既使她們的思想變得成熟,又使他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凈化。記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語文課的責任首先在于發(fā)現(xiàn)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地生長,壯大,最后排擠掉缺點的雜草。
二、挖掘教材中的善、美資源給學生以感染
1.語文教學中的“善”。
語文教材中,充滿了人間的“善”。中外作品中有很多“善”的東西能教育人、感化人、凈化人的心靈,能使人逐漸棄惡從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學生會在不經意中養(yǎng)成善良的品格。如古文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幼吾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格言,為做人準則、標準,會使學生朝崇高的人生境界去努力。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這辛勤耕耘,心血的澆灌,將會獲得收獲的喜悅,你難道會看輕她么!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揭露人間丑惡的東西。如先秦散文中的周厲王,《水滸》中的鎮(zhèn)關西,《捕蛇者說》的悍吏,以及中外作品中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善與惡的對比,都是作者藝術的真實再現(xiàn),都是對真、善、美的呼喚,對假、丑、惡的鞭撻,當教師與學生一道溶入作品的情景中,難道不是經歷了一次次靈魂的洗禮么!當我們一道面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假、丑、惡,難道又不是歷史的再現(xiàn)?難道不激起革錮鼎新,激濁揚清的斗志么!人類正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發(fā)展前進,無數的正義之士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成就了歷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素材,為人類留下了多少正義的光輝篇章!
2.語文教材中的“美”。
語文教材,可以說,篇篇是語言的藝術珍品。文章的結構美、語文美、形式美、意境美、人物的心靈美以及一種崇高、悲壯之美……。如給學生朗誦郭沫諾的詩歌《天上的街市》時,詩人營造的天上美景,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夏天晴朗的夜空,繁星,飄渺的流星,淡淡的銀河,為人們描繪了神思遐想的神話傳說,不正是人們渴望的理想藍圖么!那一首首唐詩、宋詞、元曲,正是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先秦散文、漢賦、明清小品,令人百讀不厭,你可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心靈的啟迪,陶冶,如入寶山,決不會空手而歸。每當帶領學生邀游于其間,那身心盼陜樂,豈是山珍海味能比的么,豈是語言形容出的么!學生每日三餐,是長身;每天上課是長智。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人文社會知識,必須永葆一顆美好的心靈,才能培育好你的學生,引領他們健康成長。
因此,中學語文教育就要注重育人,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理想世界的向往與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煥發(fā)出內在與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求,永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批判與創(chuàng)造的欲求。在他今后的人生長河中,他或許也會用不同的文體,記載他的喜、怒、哀、樂或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文藝作品!
三、在課外閱讀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
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這就要求不僅對教材上的文質兼美的課文要多讀,還要廣泛閱讀課外讀物。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的課外閱讀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有限的時間用在讀書上。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詩文名著,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語文。例如,唐詩宋詞中,憂國憂民、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等思想精神與學校的德育內容是一致的,學習唐詩宋詞即能讓學生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同時,閱讀材料中也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散文、隨筆,這些作品關注人文,頌揚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熱愛美,贊揚美,追求美。因此,語文教學也應重視將當代文學更多的引入語文課堂,援引當代文學的例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與鑒賞能力。當然,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除感性的文學形象的潛移默化外,還須拓寬視野,閱讀純文學以外的書籍,如科普、科幻、歷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書籍。通過對課外閱讀內容的體驗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與民族精神。語文教學以其豐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歷經磨難坎坷,但在每一次危機關頭,都能轉危為安,順利渡過難關,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強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撐。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知識的增長過程中,心靈得到洗禮,靈魂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劉清旺;語文教學呼喚人文精神[J];青海教育;2005年05期。
[2]朱碧波;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湖南教育;2001年07期。
[3]徐沖;追尋語文教學的游戲精神[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6年11期。
[4]朱超;人文精神:新課程語文教學的基調[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年07期。
[5]楊濤;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反思[J];甘肅教育;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