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 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了應當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生活的體驗、技能的運用和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日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方可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提高呢?無他,那就是訓練。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啟發(fā)、引領,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強化練習,可以對學生能力的提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 語文能力 訓練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讓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水平有了更大的飛躍與發(fā)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顯現(xiàn)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雖然能夠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觀性原則,也對學生進行了思維、情感等方面的加強,但是卻沒有將對學生進行的強化訓練提高到足夠的重視地位上來,造成了學生的能力提升有限,不能適應新課程理念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赡苡械慕處熞惶岬接柧?,首先想到的便是題海戰(zhàn)術,通過大量的試題訓練來強化學生對答題方法、答題思路和答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此實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其實,這種方法只能讓學生產生厭倦感,甚至會對語文學習產生逆反情緒,更不利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了。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能力訓練呢?
一、重視語感訓練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最主要的培養(yǎng)目標便是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及書面寫作等形式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水平,而其基礎環(huán)節(jié)便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了。只有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語感,才會對語言運用方法和技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才能更加規(guī)范、合理、正確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水平。語感是一種能力,一種技能,要使語文知識升華為語感,就要有一個不斷訓練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對文中所涉及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賞,便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文訓練。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認為可從以下二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從古詩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直覺的語感。古詩中講究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找出關鍵點后,引導學生對該類文章的閱讀,即可培養(yǎng)學生對語感的直覺性。例如:《木蘭詩》中寫到木蘭凱旋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通過老師指出“堂、強、郎、鄉(xiāng)”等關鍵點,就能使學生從直覺上感受到木蘭歡樂愉快的心情。從語言文字的意蘊中培養(yǎng)學生整體的語感。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意蘊,而不是條分縷析作具體的理解和切分。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圍繞故鄉(xiāng)的榕樹,在回憶中描述了許多有關的人、事(兒時劃船的趣事、神話傳說、燒紙錢、用液汁治癬、折枝祭祀、榕樹下的休憩談笑、夏夜納涼……),其深厚的意蘊便是旨在抒發(fā)他長期蓄積在心頭的濃濃的思鄉(xiāng)情。在語文閱讀中,每一個學生都在進行“感悟”,都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感悟”。這種“感悟”就形成了一個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多向互動溝通的生動對話,這種“悟性”也是要靠培養(yǎng)、靠訓練的,只有經過語文訓練才能達到把文質兼美的文字轉換成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達到一讀就懂,一聽就清,一寫就通,一說就順。
二、重視閱讀訓練
初中生因為年齡較小的原因,對世界接觸不深,對多種語言表達的技能不能形成有效感知,心理、思維發(fā)展也不成熟,這都制約了初中生能力的發(fā)展與提高。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大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程度、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技巧呢?那就是閱讀了。在語文訓練中,閱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我強調閱讀的三個步驟:第一是朗讀課文,把握大意“,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初步了解文章“寫的什么”。要求學生感知和領悟文本,走近文本。第二是速讀課文,分析結構、理清思路怎樣寫的?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對話,學生可以把握結構,理清思路。第三是精讀課文,揣摩寫法,主要是欣賞評價。閱讀訓練就是語文訓練中的一種思維訓練。先看一則語文教師追求“創(chuàng)新閱讀”,而沒有重視閱讀訓練的失敗之例: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從騙子的無恥行徑中居然讀出了,騙子以欺騙謀生,欺騙是他們的職業(yè),他們也付出了相應的腦力、體力。這種任憑學生隨心所欲的解讀,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失落了。失敗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正確理解文本之。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文本,就必須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因素。至于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只有在正確理解文本之后才能進行,如果學生連文章都沒有讀懂,如何去談創(chuàng)新呢?學生根本不理解文意,當然不免出現(xiàn)以上的所為“創(chuàng)新閱讀”。
三、重視情感訓練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豐富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科學、合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點也正是新課程標準中語文學科三維教學目標所決定的,更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重要體現(xiàn)。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初中生情感、思維高速發(fā)展的情況下,就更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促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情感不斷豐富。如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或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或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或以小品、啞劇、音樂劇、舞蹈等各種文藝形式來表現(xiàn)。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以小品表演,就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就會真正走進文本,用心去閱讀,用心去體會,就會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人文內涵。學生就很自然地產生愛、恨、喜、悲等情感,與作品主人公同歡同樂、同喜同悲,情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yǎng)。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展現(xiàn)課文的內容和精神此時的語文教師應充分地融入到學生的中間,激勵學生想讀就讀,將讀書的興致及時轉化為自我體驗;激勵學生想說就說,將心中所感所思及時表達。這樣學生的求知欲、表現(xiàn)欲得以滿足,又對語文產生興趣,更使師生互動得到落實。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的多種訓練形式,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學生發(fā)展、利于學生成長、促進學生提高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品嘗學習的樂趣,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實現(xiàn)語文訓練。
參考文獻
[1]王新景.淺析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2(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