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大勇
【摘要】:《錦瑟》雖然篇幅短小,但思想意蘊十分豐富,將這首朦朧模糊,甚至充滿歧義的詩作為新批評的分析文本非常合適。
【關鍵詞】:新批評;復義;李商隱;《錦瑟》
李商隱,作為唐代晚期的詩人,他創(chuàng)作了一組以意指豐富朦朧而為主要特征的詩歌。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shù)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文本是由語言符號所構成,而分析文本就必須從語言開始。從歐美新批評派燕卜蓀的復義理論來看中國詩歌,亦有許多可解之處。
在歐美新批評中,燕卜蓀給“復義”下了定義,“任何語義上的差別,不論如何細微,只要它使一句話有可能引起不同反應?!盵1]許多時候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撲朔迷離、難以捉摸的,不能在一詞一句中分析,而只能在全篇中猜測作者的思想,這就是燕卜蓀所謂的復義第四型,“一個陳述句的兩個或更多的意義互相不一致,但能結合起來反映作者一個思想綜合狀態(tài)。”[2]
朱自清曾受燕卜蓀的影響。他嘗試用新批評理論來解讀中國詩歌。朱自清指出:“單說一首詩‘好,是不夠的;人家要問怎么個好法,便非先做分析的功夫不成。”[3]他說:“意義的分析是欣賞的基礎”,“文藝的欣賞和了是分不開的,了解幾分,也就欣賞幾分,或不欣賞幾分;而了解得從分析意義下手?!盵4]因此對詩歌《錦瑟》的“細讀”是非常有必要的。
《錦瑟》這首詩取題為錦瑟,但并非是要寫“錦瑟”這種樂器。錦瑟的取題僅僅是由于它是首句的前兩字而已。在李義山詩中,有很多無題詩以及取名為首句詩前兩字的詩。中國詩歌史上不乏這樣的篇目,但是明確以“無題”作為題目的,李商隱卻是第一人。錦瑟是指繪有錦繡般美麗花紋的瑟。瑟奏出的音樂是可以表情達意的,如古代的成語高山流水、琴瑟和諧。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一直用“image”這個詞來指代文學形象。龐德把意向界定為:“在瞬息間呈現(xiàn)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性的復合體?!盵5]新批評則用“verbalicon”專指語象,以此來強調(diào)“象”是由語言構成的。在《漢書?郊祀志》中說:“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睒O言錦瑟之聲悲;弦因有支柱才能彈,瑟有五十弦本屬無心,而每根弦卻帶來對年華的追思。在李商隱詩中,更為突出的是以心象鑄造語象。文學的審美特征寓于象中,不可更替,更不可拋棄。在他的詩中,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投射于外物,這種特殊的體驗更為深入細膩。當心靈受到外界的觸動時,在心中會形成一系列的語象序列,進而發(fā)而為詩。
在義山詩中,有一特色,就是長于用典?!扒f生曉夢迷蝴蝶”用的是《莊子》中的一個典故,莊子主張萬物齊一,他做了一個比喻,說他有一天在夢中變成了一只蝴蝶,在夢中“栩栩然”,醒了后“蓬蓬然周也”,又變回了莊周。而李商隱并非要說明萬物齊一的思想,用一個“曉”和“迷”說明夢境之短與迷惘。對句是“望帝春心托杜鵑”。望帝是古代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傳說他是四川的皇帝,他做了一些錯事,感到慚愧,于是主動那個離開他的國家。而他死后就變成了一只杜鵑鳥。春心既指對愛情的向往,也指對理想的追求。頸聯(lián)首句“滄海月明珠有淚”也是神話傳說,古人認為海中蚌珠的圓缺和月的盈虧相應;又有海底鮫人之淚變珠的傳說,所以把淚與珠子結合起來。這句整體畫面是一種冷色調(diào),而對句則是暖色調(diào)。陜西藍田縣是著名的產(chǎn)玉之地,在太陽的照射下,玉石都在一片煙靄迷蒙之中。隱喻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細節(jié)上,有的詩整體就是一種不明顯的隱喻結構。新批評看重的是比喻各要素的沖突對立,由此可以產(chǎn)生出新的意義。按他的看法,李商隱的《錦瑟》從整體來看就是一個復雜的隱喻結構。詩歌用了大量迷離語象營造出了一個感傷的詩意氛圍,字面上看似凌亂,但在整體上又表現(xiàn)出了一個統(tǒng)一的情感世界。李商隱的詩歌,由于在內(nèi)容上側重表達人生體驗和感受,在藝術上追求心象與語象的統(tǒng)一,借題攄抱,便成為他創(chuàng)作中一種自覺的追求。由于他所要書寫的感受和體驗,往往比較深細隱微,特別是要借語象來顯示心象,靠一般的明顯的比喻已經(jīng)不能充分而有效地表達?!跺\瑟》就是如此?!跺\瑟》的隱喻性在于大量用典,這些典故不僅有它的出處和本身的意義,而且作為一種象征性的意象并不僅僅代表本義,它直接參與了詩歌意境的營造,這些典故不是要追憶具體事實,而是構造一種象征性結構。
因此在李商隱的詩歌中他常常運用象征性的表現(xiàn)手法作為由語言構成的文學現(xiàn)象的詩歌,它不像雕塑、繪畫、建筑那樣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也不像音樂那樣直接訴諸人們的聽覺,缺少直觀性;需要借助詞語來喚起人們的表象和想象,即想象記憶中曾保存的客觀事物的形象,憑經(jīng)驗記憶的材料,或知識歷史的積累,在觀念和想象中成文學現(xiàn)象。但由于人們的審美經(jīng)驗和歷史知識的不同,想象中的形象也必然有別;再加上詞語在語言藝術中的多義、多職性,往往造成語言多義而模糊。這里說的多層多義不是無主旨,它反映出詩人的“復色”感情,以及心理、意識、思想的多方面走向,生活內(nèi)涵的多方位表現(xiàn)。它是“以道德的復合體和朦朧性來顯示他們真實存在的?!盵6]王富仁在《象征性結構——李商隱<錦瑟>賞析》一文中,認為詩歌意象復雜,一個意象就如一種象征性的符號,全詩就被構造成一種象征性結構。他從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中抽離出中心字眼,即“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抽離出“夢、托、淚、煙”四個字,然后由此抽象出一個“幻夢——寄托——失意——無為”的象征性結構,并從這個結構發(fā)現(xiàn)其多義性。我們說單一有單純美,多義具有朦朧美。錢鐘書說:“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擬象,如飛蝶征莊生之逸興,啼鵑見望帝之沉哀,均義歸比興,無取直白。舉事宣心,故曰‘托,旨引詞婉,故易‘迷?!?/p>
由于李商隱詩歌用典的象征和寄托,詩歌內(nèi)容的含蘊和詩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強了,經(jīng)得起讀者的反復尋味。但與此同時,詩境的朦朧程度大大增加了?!按饲榭纱勺窇洝保翱纱笔且环N表示疑問的語氣,他說就是這樣的感情,你要等待成為追憶的時候,你才悵惘憂傷嗎?這是說一般人,一般人等到真的失落了,他才悵惘憂傷。而李商隱,他不是那樣的,“只是當時已惘然”,就在當時,就在我“迷蝴蝶”的時候,就在那“玉生煙”的時候,我已經(jīng)惘然了。對于此情李商隱并沒有明說。我們也不得而知。
正是由于全詩這種含蓄朦朧以及語言和用典“復義”造成了歷來對《錦瑟》解釋各執(zhí)一端。李商隱的《錦瑟》詩,言的就是“不可言之事”,抒的就是“不可抒之情”,述的就是“不可述之理”。 李商隱的《錦瑟》詩并未對具體的人、事、地、時作出交待,而是以婉轉(zhuǎn)的典故、細美幽約的隱喻出,表達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創(chuàng)造出若隱若現(xiàn)、似是而非卻又渾然一體的意象組合。《錦瑟》的爭議在此,而魅力亦在于此。從新批評的角度解讀這首詩,正是要捕捉并呈現(xiàn)其中朦朧多義的意象,欣賞和體味意象組合形成的和諧統(tǒng)一的美感。
參考文獻:
[1][2]燕卜蓀《復義七型新批評文集》[M].趙毅衡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年
[3]朱自清:《詩多義舉例》,,《朱自清全集》第八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頁
[4]朱自清:《新詩雜話?序》,《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頁
[5]轉(zhuǎn)引自戴維?洛奇《二十世紀西方文學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第108頁
[6]劉學楷《匯評李商隱的詩》[M].上海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版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