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
摘 要:2017年5月開播的都市職場女性劇《歡樂頌2》延續(xù)了上一部《歡樂頌》的熱潮,在微博、論壇上引起網(wǎng)友熱烈討論。同于2016年在日本亞馬遜平臺首播的網(wǎng)絡劇《東京女子圖鑒》亦吸引了眾多日劇愛好者,甚至有網(wǎng)友稱其為日本版“歡樂頌”。雖然兩部電視劇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都是以大城市為舞臺,講述從小城市來打拼的單身女性的愛恨情仇和人生歷程。本文擬通過《歡樂頌》和《東京女子圖鑒》兩部電視劇作品,立足于“社會性別構建”的視角,著重對生活在大城市的單身女性進行對比考察,以此加深對女性形象和社會性別的了解。
關鍵詞:歡樂頌;東京女子圖鑒;女性形象;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136;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6-0082-02
一、城市與性別
提起上海,從上世紀的周璇、張愛玲式的婉轉低吟,到囡囡們操著一口俏江南的吳儂軟語,再到身邊溫柔體貼的居家暖男,擬人化的上海似乎注定是個音嬌體軟的萌妹子。作家棉棉說過:“我愛上海,上海是母的?!睙o疑為上海的女性氣質下了定論。
其次,上海也許是個女性氣質的城市,但是上海女人或者上海的女人心里都有股硬勁,她們有著非同一般的決斷力,每個時期想要的東西都會努力爭取。它總是給你一種希望,有很多細節(jié)讓你津津樂道,仿佛只要生活在這里,你就會變成自己曾經無法想象的人。
此外,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在家承受著父母逼婚、催生的女孩、男孩,來到上海,不會再有人為結婚生子而催促自己,可以盡情地趁著年輕拼出新天地、享受俗世的快樂,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當然,可能繁華十里洋場,也可能潦倒蘇州河畔。上海,她的最大特點不是其女性氣質,而是她的有容,海納百川,容納了世界各地的人種和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大上海氣質。
與上??胺Q亞洲“雙城記”的東京,對日本乃至亞洲的年輕人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去年在國內創(chuàng)下了日本電影最高票房記錄的新海誠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其中女主角三葉的愿望就是變成生活在東京的一個帥哥。對大城市有特別感情是人類的本質屬性之一,人們向往、期待它,渴望找到它與自己的平衡。東京,亦是一座充滿著女性氣質的既時尚又古典、既開放又保守的城市。
無論在哪個時代,城市都表現(xiàn)了該時代的性別的特征。而21世紀的東京,其女性氣質愈加鮮明。Sewell JE.在其2011年出版的論著《女性與日常城市:舊金山的公共空間(1890-1911年)》中評論道:“女性在公共場出現(xiàn)得越多,她們也就被賦予了更強大的力量,去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 1985年日本國會制定了《男女雇傭機會均等法》,才能夠在東京街頭隨處可見各色各樣的女性。
2015年3月,東京都澀谷區(qū)議會通過了同性伴侶的法案。有人說,女性比男性更能接受同性戀,按照這個理論,那東京的女性主義和女權意識覺醒程度顯然高于其他亞洲地區(qū)。東京是一個矛盾體,她既有可以包容各種客人的三茶;也有高高在上、拒平民千里的港區(qū)。她的光鮮明亮如同母性的光輝一般照耀著來到腹地的孩子,然而,有光必有影。她微笑著堅固深如馬里亞納海溝的社會階層,讓沒有外力加持的孩子淹死在那里。這樣一個多情而多變的女性都市,讓人又愛又恨。
二、女性人物對比分析
(一)階層和地位的比較
歡樂頌五美可以看作從橫向展現(xiàn)了階層分布情況,齋藤綾則是縱向體現(xiàn)了階層晉級。由于同處亞洲儒家文化圈,中國和日本的階層流動性仍然比較穩(wěn)固。陸學藝等專家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十大社會階層理論。
圖1 中國社會階層分布圖①
以《歡樂頌》中最具代表性的樊勝美為例,她出身小城市農村,本身處于最為龐大的“農業(yè)勞動者”階層,通過接受大學教育,最終來到上海工作,完成了從“農業(yè)勞動者”到“商業(yè)服務人員”的轉變。但是,即便跨越了兩個階層,樊勝美仍然屬于所謂沒有希望的“草根階層”。她深知社會潛規(guī)則,知道僅靠個人奮斗是難以連續(xù)跨越數(shù)個階層,她需要人脈提攜,以保證能夠踏入至少“私營企業(yè)主”階層。直到重遇只比自己高一層、身處“個體工商戶”階層的老同學王柏川,樊勝美的進階之路緩慢停下了。放棄保時捷老總的追求,樊勝美不斷給王柏川施加壓力,以期盡快實現(xiàn)階層的跨越。兩難境地直指現(xiàn)代面臨同樣抉擇的女性或男性。
同樣出身小城市的齋藤綾,懷抱著對時尚雜志里東京的憧憬,在地方大學畢業(yè)后毅然決然前往東京。綾雖然沒有實際指明自己的目標是跨越階層,但從普通平民女孩變身白富美的理想本質就是階層的轉變。幸運的是,綾在她人生的每個時期都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恰到好處的時尚、人人嫉妒的高富帥男友、銀座的高級公寓、進入GUCCI、東京的不動產,她活成了令人羨慕的樣子。不幸的是,她唯一沒有得到的就是最初的那份小幸福。看著走在表參道上像模特一樣無法比肩的女人,綾最終認識到了無論自己怎樣努力、怎樣掙扎也無法成為“東京游戲”的女王。因為,越往上看,越深不見底。
(二)家庭和職業(yè)的比較
環(huán)境造就人,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歡樂頌五美及齋藤綾的階層差別。佛洛依德的“童年陰影”理論正契合安迪的特殊經歷,他認為人的創(chuàng)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chuàng)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安迪的童年生活在特殊時期,父親下放農村與患有精神病的母親結婚,在回城后又拋棄了妻女,導致安迪和母親、弟弟的悲劇。從此生活在孤兒院的安迪被美國夫婦收養(yǎng),在哥倫比亞商學院畢業(yè)后供職于華爾街,直到劇情開篇一幕回到上海。這樣的環(huán)境對安迪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使她成為了高智商、富有善意的人,但同時也影響了她與人交往的能力。她可以在商場和職場中揮斥方遒、運籌帷幄,卻出于自我保護機制而無法與愛人親密接觸。
《歡樂頌》五美基本都是家庭在小城市,為了謀求更好地發(fā)展才來到上海。齋藤綾的家庭又非如此。綾的母親是東京人,與信用銀行職員結婚后來到了日本的鄉(xiāng)下秋田縣。按國情翻譯,就好像出身徐家匯的女人嫁到了甘肅。所以齋藤綾極為不滿母親的作法,力圖重回象征著高大上的東京。endprint
三、生活中的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現(xiàn)代父權制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整個社會一起作用了性別?!稓g樂頌》和《東京女子圖鑒》都是以女性視角講述男性社會的故事。不得不承認,現(xiàn)代女性的身體和心理依舊被男性文化所構建、受到男性文化的控制。越來越多的女性規(guī)則隨著影視通過標準化的視覺形象進行傳播,今天所崇尚的女性形象具有雙重的矛盾性,一方面,我們仍在大肆炫耀女性氣質的家庭生活觀念;另一方面,女性也必須學習職場上“男性”的語言和價值。安迪正是其中的突出表現(xiàn),她用纖細瘦弱的形態(tài)與中性化的服裝外表訴說這種矛盾性。
(一)家庭中的社會性別
凱特·米利特對于家庭是這樣論述的:男權制的主要機構是家庭。雖然普遍將家庭視為女性的主要活動場所,但家庭卻不是女性主宰的場所,她們依然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千辛萬苦和高收入男性結婚了的齋藤綾,在辛苦的加班后回到家中,卻發(fā)現(xiàn)家中衣物雜亂、廚房碗碟堆積,早歸的丈夫竟然在玩手機。即便和丈夫收入相差無幾,但身為女性,齋藤綾料理家務被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這源于社會對女性和男性所形成的性別刻板印象?!澳兄魍狻⑴鲀取本褪侨藗兺ㄟ^給不同性別加標簽、下定義來禁錮自由發(fā)展的一個“傳統(tǒng)”。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養(yǎng)家者和被養(yǎng)者的關系,導致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導權進一步喪失。比如包奕凡母親在得知安迪不愿結婚后就不斷催婚,卻不談婚前財產和婚后財產的分割問題。一直作為犧牲者的女性卻無法在家庭內得到相應的理解和尊重。我們應當發(fā)現(xiàn)這些刻板印象,反省、重新認識不同性別,只有消除這些刻板印象,才能形成多元、開放的性別文化。
(二)職業(yè)發(fā)展中的社會性別
家庭中的女性是被支配的地位,那么走向職場的女性就獲得平等了嗎?各種事實證明,并沒有。女性在職場中不單受到來自男性的歧視,也會受到來自女性的歧視。安迪在剛進入新公司時,諸多職員都不相信這樣一個柔弱的女性能夠撐得起CFO的職位;甚至包奕凡的母親都會懷疑安迪是因為和上司的不正常關系才能登上高位。這根深蒂固對女性能力的歧視,不正是赤裸裸的現(xiàn)實嗎?只因她是一個年輕貌美的女性,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意淫她的成功,而不愿正視她的才華與道德。這種職業(yè)貶低女性能力、歧視女性形象,使女性的發(fā)展和上升空間大大縮小。
社會性別不僅是一個女性問題,男性也同樣存在。《東京女子圖鑒》中自稱“不婚主義”的惠比壽精英男,因為是單身,所以不得領導信任,只得和門當戶對的女性結婚后才獲得了升職去紐約的機會。成家立業(yè),似乎人們對尚未成家的男性總抱有莫名的偏見,好像只有已婚男性才是能夠信賴的對象。這些刻板的性別印象束縛了女性及男性的更高發(fā)展空間,他們不應該被硬性規(guī)定和要求,而是來源于對自身的思考和對他人的尊重。
四、結語
從社會分層制度和結構的方面來淺析看,男性比女性擔負著更重的社會需求,而女性在工作的同時卻并沒有從家庭勞動中分離出來;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并不一定帶來相應的女性解放、性別平等,日本就是典型代表。對比《歡樂頌》皆大歡喜的結局,《東京女子圖鑒》結尾可謂意味深長。齋藤綾成了有事業(yè)有房產的“女強人”,但看到對面走過來的一對有錢男女,立刻將自己代入進去,仿佛是自己挽著身邊的男人。這個充滿希望的開放式結局并非女性意識充分覺醒的結果,反而是男性社會中對完美女性的要求。
如果說《歡樂頌》是理想主義,那么《東京女子圖鑒》就是現(xiàn)實主義。兩者之間充滿了女性與男性、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xiàn)實等各方面的價值觀碰撞,通過這些碰撞的火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沖突,令我們重新認識了“階層”、“夢想”、“價值”,引發(fā)了自己的思考,從而成為建立新的價值觀的原動力。
注釋:
①陸學藝.社會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176-189.
參考文獻:
[1]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仇立平.上海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及其對城市社會治理的啟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04).
[3]劉娜.現(xiàn)階段中國人口社會階層的社會流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5.
[4]王小璐.從解析“剩女”到建立婚姻角色過渡的分析框架[J].中國青年研究,2010(05).
[5]周思明.《歡樂頌》:自我生存邏輯的促狹與偏離[J].名作欣賞,2017(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