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瑋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中國這個名字怎么來的?
不同國家的名字由來挺有意思的。比如朝鮮,這個國名是早有的。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想了兩個國號,一個就是高麗的古名“朝鮮”。他拿去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定了“朝鮮”。我看到還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外國國家用地名命名。那么中國呢?“中”不是地名,中是個位置。
中國人特別講究位置“中間”。引申說來,是公正、公允、持中。
其實,最早的“中國”就是“首都”的意思。在周代以前,管首都叫中國。如果說現(xiàn)在的北京是以前的“中國”,那像河南、山西這些地方,以前得叫“諸夏”。“夏”再往外圍叫“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就是邊疆地區(qū)。
那么,當初為什么管首都叫中國呢?因為是“擇中立都”,便于管理。
女真部所建立的王朝金,它的都城選取很能體現(xiàn)“中”的韻意。金太祖在攻取遼國之后,本來國都在現(xiàn)在的哈爾濱,稱為“金上京”。后來海陵王想南下,到了現(xiàn)在的北京,叫“金中都”。這是北京第一次被正式確立為首都。
我曾納悶過,北京的位置并不算中間,為什么叫“中”呢?后來我明白了,這是海陵王當時認為的中。當時的北可比現(xiàn)在的漠河更北,都快到西伯利亞了,我在地圖上這么一比,北京確實是一個“中都”。
中國是中之國,那么中華這個詞又是怎么來的?現(xiàn)在出土的好些幾千年前的陶瓷用具,碗啊碟啊,上面都有花卉的圖形。人們喜歡花。中華就是中間的這批人,愛花的
宮城里,有五千年文化不間斷的DNA。變的是時間和空間,不變的是正統(tǒng)。不論什么王朝、什么民族作為統(tǒng)治者,其都城基本布局形制、都城建筑稱謂、象征國家政權的大朝正殿“居中”“居前”“居高”的理念與都城中軸線制度延續(xù)不斷。
那批人,就是“中花”。以前的漢字里沒有“花”,只有“華”字。地名華山、華陰,也和花兒有關,華山其實就是“花山”。
而擇中建都的理念就由來已久了。 6400多年以前就說“陶為天下之中”,那時還沒有國家的概念,已經(jīng)有了對“中”的認識?!疤铡笔乾F(xiàn)在的山東菏澤。后來是“堯都平陽”。平陽在哪兒?現(xiàn)在的山西襄汾,也是當時堯認為的“中”。再到商湯六世祖上甲微(注:上甲微,子姓,名微,字上甲,商部族的杰出首領)測中——嵩山。中古以后,金朝“國之制度強慕華風,往往不遺余力”,在燕京大修宮室,元、清兩朝沿襲不變。
居中,居前,居高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要想獲得一個國家的記憶,不能去960萬平方公里一一探尋,只能抓核心。首都是一個縮影。以前有首歌,叫《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是北京的象征,也成了符號。那么,天安門究竟有幾個門?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全面形成時期,漢長安城也奠定了古代都城兩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未央宮正殿的“前殿”是都城規(guī)模最大、最高的宮殿建筑,宗廟與社稷分列皇宮左右,市場居于皇宮北部。都城四四方方,每面三座城門,一門三道。這一都城形制體現(xiàn)了古代都城營建理論《周禮 ?考工記》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魏洛陽城時,“中”的理念進一步發(fā)展為都城中軸線。大朝正殿為都城基點,連接宮城正門(南宮門)、郭城正門(南城門),這是南北中軸線。之后,北魏孝文帝徙都洛陽,在繼承魏晉洛陽城基礎之上,又吸收了南朝建康城規(guī)劃,營建了古代都城發(fā)展史上十分重要的北魏洛陽城。
考古勘探與發(fā)掘表明,北魏洛陽城是古代都城中第一個具有宮城、內城(即皇城)和外郭城的“三重城”都城:宮城基本位于都城東西居中,大朝正殿太極殿又基本位于宮城中部,以太極殿為基點,向南依次為宮城正門——閶闔門,內城正門——宣陽門,形成都城主干道——“銅駝街”,向南出外郭城,直達北魏洛陽城圜丘。這是進一步深化了都城作為國家政治中心的“中”之理念,也形成了規(guī)整的都城中軸線。
公元 1153年,金建都于北京,說“燕京乃天地之中,儀禮之所”,統(tǒng)治者的“擇中立都”、“擇中立宮”一目了然。金中都作為金朝政治中心,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組成,皇城位于外郭城之內中部偏西,宮城位于皇城中部,形成“三重城”格局。大朝正殿——大安殿位于宮城中央,以此為基點,向南依次為大安門、應天門、宣陽門、豐宜門,構成金中都中軸線。
元大都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城,是一座比唐宋王朝都城更為“中華民族”化的都城。宮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場在皇城北部,宗廟、社稷分列宮城東西兩側,大朝正殿在寢宮之南,這一布局形制是古代都城發(fā)展史上最接近《周禮》所說的“前朝后寢”“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還不止于此,元大都東、西、南三面各設三座城門,都城的池苑名之“太液池”。南自外郭城正門——麗正門,向北依次為皇城正門——欞星門、宮城正門——崇天門、大明門、大明殿,形成了規(guī)整的都城中軸線。
清朝時期,古都北京中軸線方面反映得尤為突出。南起永定門,經(jīng)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殿、地安門,北至鼓樓、鐘樓。這條中軸線見證了與前代王朝(從曹魏洛陽城、西晉洛陽城到北魏洛陽城、鄴南城、隋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等)都城中軸線的一脈相承。
宮城里,有五千年文化不間斷的 DNA。變的是時間和空間,不變的是正統(tǒng)。不論什么王朝、什么民族作為統(tǒng)治者,其都城基本布局形制、都城建筑稱謂、象征國家政權的大朝正殿“居中”“居前”“居高”的理念與都城中軸線制度延續(xù)不斷。
陵墓若都邑
首都是國家的縮影,宮城是首都的縮影,那么,古代皇帝的陵墓則是宮城的縮影。所以《呂氏春秋》里有“陵墓若都邑”之說。
在這里我解釋一下這句話里的“都邑”是什么意思。在國家治理上,最早是“三級制”,分別叫做聚、邑、都。村莊的“村”字,大約是距現(xiàn)在1600多年前才有的,在那之前不叫村,莊這個字更晚點。以前都是叫“聚”,也叫“落”,也叫“屯”,就是東北人的那個“屯”。
邑就是幾個村子幾個村子一起,管村子的那個,相當于現(xiàn)在的鎮(zhèn),或者比鎮(zhèn)稍微大一點。它們都比邑大。
后來,聚、邑、都的三級發(fā)展為郡縣制,郡、縣、國三級,就和現(xiàn)在中央、省、縣一樣,跳過市級。三級制就是古代中國行使政權的方式。比如北京最近搞了個副中心,在通州,以前是通縣,最早是叫做路縣,后來有了水,叫做潞縣。
想知道古代首都怎么樣,你就去看陵墓。想知道明代皇宮怎么樣,就去看明十三陵。連那個太和殿的木頭都是一樣的,只是顏色不一樣。皇宮里面有池子,陵墓里也有。
(根據(jù)現(xiàn)場講座整理)
責任編輯:張蕾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