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夫
對世界秩序問題的研究,哈斯在《失序時代》一書中十分推崇兩個人,一個是他的朋友布爾,在上世紀70年代撰寫了《無政府社會—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一書。布爾認為,國際秩序是成功與失敗、有序與無序的混合,而歷史上不同力量間的互動和角逐則是形成世界或有序或無序的根本動因。再一個則是基辛格。
基辛格60年前就出版了《重建的世界》這一大著,詳盡地分析和闡述了18、19世紀國際秩序演進的歷史,指出“穩(wěn)定”是國際秩序框架被所有主要大國接受,因而具有“合法性”的結果;而如果權力平衡被打破,某些大國不滿意于現(xiàn)行格局,這時國際秩序就有可能出現(xiàn)“混亂”,“混亂是想要改變的行為體與不愿意改變卻無法阻止這種變革的國際社會之間角力的結果?!边@和布爾的觀點大體是一致的。事隔半個多世紀后,基辛格再次撰書專題研究國際秩序問題,而書名就直接名之曰《世界秩序》。
哈斯的研究則認為,從17世紀中葉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以來,開啟了世界秩序1.0的歷史大時段。其根本特征是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以尊重國家主權為基本原則,以權力均勢為基本支撐而建立起來的國際關系格局。這期間曾經(jīng)爆發(fā)了兩次大動蕩、大混亂、大失序,即20世紀上半葉發(fā)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由于某些大國和大國集團要強力破壞這一基礎,滅人之國,奪人之地,從而使原有的均勢格局急劇垮塌。戰(zhàn)后秩序的恢復,則是重新確立了尊重國家主權的原則和形成新的權力均衡格局。
然而,現(xiàn)在不同了,“冷戰(zhàn)”結束以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里,盡管大國之間的關系總體還不錯,看不到相互發(fā)生直接沖突和戰(zhàn)爭的風險,但卻不存在一個穩(wěn)定的均勢,權力分散難控,而且出現(xiàn)了許多過去所沒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哈斯列舉了多個方面:有各種矛盾交織和域外勢力干預而引起的地區(qū)性混亂,最典型的是中東;有弱國的國內(nèi)失控而造成的內(nèi)戰(zhàn)、屠殺和難民問題;有大勢蔓延的“恐怖主義”問題;有難以遏止的核擴散問題;有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威脅到全人類的氣候問題;也有如埃博拉、禽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的全球控制問題,還有網(wǎng)絡空間引發(fā)的各種問題,等等?!斑@種更不平衡、更加復雜的秩序?qū)е碌慕Y果是相當無序?!?/p>
為什么會失序?根本原因是全球化的發(fā)展與全球化的應對不相適應。大國依然舉足輕重,但卻與過去有所不同。世界格局已不再能用一極、二極或多極來加以概括了。一些區(qū)域性的中等強國對于區(qū)域性秩序越來越具有發(fā)言權,他們在世界權力格局中理應占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一些國際性治理機構,一些有影響的非政府組織也已經(jīng)走進了權力中心,甚至還應包括管理覆蓋全球網(wǎng)絡的機構英特爾公司。它們在世界權力格局中也都分有一杯羹。哈斯的這些觀點是值得重視的。而且隨著一些問題的日益凸顯,很可能還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治理和協(xié)調(diào)機制,如管控全球氣候的機制,管控太空秩序的機制等。
失序還與國際社會對一些問題的思維模式和利益取向迥然不同有關。這方面主要有如何處理“主權”和“人權”的關系,是價值觀至上還是國家主權至上,應優(yōu)先尊重國家主權還是優(yōu)先尊重民族自決,是用政治手段解決核武擴散和銷毀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還是動輒實行所謂“預防性干預”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這里,我們無須一一轉(zhuǎn)述哈斯的議論,要著重指出的倒是,哈斯提出這些問題是要說明今日的世界與過去的世界已經(jīng)有所不同,出現(xiàn)了一些新現(xiàn)象新矛盾,應當用有別于過去“僅僅依賴于尊重國家主權的方法”來維持世界秩序。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叫做“主權政府義務”的概念,認為這是適應全球化時代的一個“迫切需要”,“主權政府義務”仍然把主權繼續(xù)作為國際秩序的基石。同時,強調(diào)一個主權國家必須承擔對其他國家和政府的相關義務,他認為這是建立世界秩序2.0的一個關鍵。
這或許是一種新思維,但是如何設定它的邊界,它究竟有沒有道理,可行不可行,能不能在世界上形成共識?讓我們另文分析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