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雪寧
摘要:志愿服務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經志愿服務組織安排,由志愿者實施的自愿幫助他人和服務社會的公益行為,是參與者實現(xiàn)自我教育和人格完善的載體。我國自1993年12月19日正式啟動志愿者計劃以來,從無到有,由淺入深,自發(fā)散而系統(tǒng),從單一到多元,經歷開展活動、活動經?;?、建立機制、活動開展與機制建設并舉、重點項目推進等五個階段,志愿者活動已經演變?yōu)橐粓鋈轿?、多角度、各層次的社會良性有機互動。
關鍵詞:預備志愿者;志愿服務 ;中小;學生 ;德育工作
一、研究背景
志愿者(volunteer)一詞來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為“意愿”;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獻,即不求回報地付出。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提倡志愿者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便是友愛精神?!爸驹阜铡笔且粋€國際性口號,在一些發(fā)達的國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我國自1993年12月19日正式啟動志愿者計劃以來,從無到有,由淺入深,自發(fā)散而系統(tǒng),從單一到多元,經歷開展活動、活動經?;⒔C制、活動開展與機制建設并舉、重點項目推進等五個階段,志愿者活動已經演變?yōu)橐粓鋈轿弧⒍嘟嵌?、各層次的社會良性有機互動。志愿服務成為新形勢下推動青年廣泛參與社會、共建文明和諧的新型人際關系的一個極為成功的模式。
二、國內外現(xiàn)狀
近幾年,我國志愿者隊伍建設發(fā)展迅速,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志愿者隊伍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隨著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有必要深入研究志愿者的早期培養(yǎng)和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結合,嘗試由校園作為基點,探索創(chuàng)新承載模式與路徑,再向外提供幫助及推廣。以初中、小學為研究對象,現(xiàn)階段的情況如下三點:
1.志愿者隊伍成員結構相對單一,有關研究較少。
從國外志愿者隊伍發(fā)展經驗來看,志愿者服務已經成為社會調節(jié)國家與市場之間關系和社會政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志愿者中多數(shù)以在校青年大學生、退休老年人為主,中小學生極少,結構過于單一;同時,針對志愿者的研究和培訓也不多,對中小學生志愿活動的研究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2.中小學生未滿18歲,無法深入涉及志愿者組織。
現(xiàn)有的志愿者組織,基本都以成年人為主,在未成年人中建立“預備志愿者”組織是一個嶄新的嘗試,通過研究希望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實操的“預備志愿者”隊伍建設模式,更好的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
3. 傳統(tǒng)德育教育限制實操領域,無法走出校園之外。
傳統(tǒng)學校德育方式,主要以說教為主,通過主題班會、宣傳板報等形式,給中學生“灌輸”德育,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很難接受成人社會約定俗成的道德規(guī)范、優(yōu)良品格,這樣的教育效果自然不夠理想,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模式或者途徑引領同學,真正意義上體驗“感同身受”的意義。
三、具體實施
觀其國內外的志愿者發(fā)展現(xiàn)狀,雖步履艱辛,可供參考的實例寥寥無幾,但其發(fā)展的方向是明確的。結合本鎮(zhèn)的德育教育實踐,利用文獻法、問卷調查、訪談、行動研究等方法,將“志愿服務進校園的載體創(chuàng)新與路徑研究”作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以“預備志愿者(未成年學生)”隊伍建設作為突破口,通過中小學——這一人生可塑性最強的階段,讓更多的中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實踐中來,充分發(fā)揮準志愿者的精神引領作用,使“提升自我、服務社會”的思想深深扎根到每一個學生的腦海,對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都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
1. 創(chuàng)建準志愿者服務體系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要。學生在志愿服務實踐中,豐富生活體驗,提高服務技能,增強互助精神,鍛煉意志品質。
2. 開展準志愿者服務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道德內化、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能夠幫助學生提前融入社會,為主動服務社區(qū)、服務社會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3. 創(chuàng)建“預備志愿者”服務體系。從小學生開始,培養(yǎng)其志愿服務意識,有責任感與愛心,能夠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進一步優(yōu)化,有利于學校愛心校園工程的推進,有利于學校全面貫徹“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促進學校德育教育的特色建設向縱深發(fā)展,也是向社會推廣中小學校園志愿服務的極大創(chuàng)新理念和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