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姣 王群山
摘要:氅衣是清朝標志性的服飾之一,近年拍攝的清宮劇里使用頻率之高,足以說明它的歷史重要性。本文通過對氅衣的研究,分析氅衣背后的文化、氅衣本身所承載著精湛的織造工藝和服飾美學。時間越是向前發(fā)展,我們離過去的時光也就越遙遠,遙遠到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影像,好在有一些傳世藏品能夠還原歷史的碎片,讓我們能在某個時間穿越歷史的洪流,感受歷史的真實存在感。
關鍵詞:氅衣 清末民初 傳統(tǒng)
一、氅衣的發(fā)展史及形制
氅,音同“敞”,以毛為底。追溯到古代,氅衣是以一種像鶴的水鳥的羽毛做的衣服。南北朝的《世說新語》有這樣一段:“嘗見王恭乘高輿,被鶴氅裘?!泵鞔鷦⑷粲拊凇蹲弥兄?內(nèi)臣佩服紀略》中寫道:“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舊制原不縫袖,故名日氅也,彩素不拘?!睆倪@些文獻中可得知,最初的氅衣行制寬大,沒有袖子,類似于現(xiàn)代的斗篷,至后期有了寬大的袖子,是漢族的服飾,清朝滿族人隨清軍入關,滿漢文化交融,滿族的旗裝借鑒漢族服裝行制,形成了獨具時代特色的清朝氅衣。
清朝道光以前,清宮服裝行制基本承襲滿族舊制,衣身貼合、袖子細窄。清朝中期以后,隨著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滿族宮廷貴族提供了殷實的經(jīng)濟基礎。另—方面滿族宮廷貴族適應了漢族安逸的都市化生活,逐漸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風尚。氅衣在慈禧太后執(zhí)掌朝政時發(fā)展到鼎盛時期。
清末氅衣的行制基本穩(wěn)定下來:圓領,右衽大襟以一字扣系合,衣身為直筒型,通常衣長到足面,露出高底花盆旗鞋。兩袖端平闊且寬大及肘部,衣身左右開裾至腋下,且兩側(cè)開裾以如意云頭裝飾。氅衣是清朝女性穿在外面的便衣,不受清代官制服飾紋樣與顏色的嚴格限制,氅衣顏色、紋飾上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所以更能呈現(xiàn)當時獨特的設計創(chuàng)造力,這些服飾展現(xiàn)的古典中國最高級的精神物化美。
二、氅衣色彩之美
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故宮經(jīng)典:清宮后妃氅衣圖典》,收錄了清朝晚期后宮存世的所有氅衣,通過對里面記錄氅衣圖文信息,對清末氅衣的色彩進行了分析。清朝服飾對中國傳統(tǒng)色彩規(guī)律美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理論一向有“五色”之說,“五色”即:青、黃、赤、白、黑。以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來看,即是在藍、黃、紅三原色上加上白色和黑色。在這五色的基礎上,衍生出綠色、紫色。黑色和白色很少單獨出現(xiàn),清末玄即為黑色,最主要用在氅衣緣飾的包邊上,白色則搭配其他顏色多用在氅衣的挽袖上。
通過對《故宮經(jīng)典:清宮后妃氅衣圖典》里記載的152氅衣的色彩進行分析,主要分為五個色系:紅色系、黃色系、藍色系、紫色系、綠色系。氅衣的色彩比例大概是:紅色系氅衣45件,黃色系氅衣42件,藍色系氅衣33件,紫色系氅衣20件,綠色氅衣12件。
(一)紅色系:
紅色系色彩很豐富:大紅、洋紅、朱紅、桃紅、牡丹紅、緋色、品紅、深紅、胭脂色、暗紅色、山茶色、絳色等。大紅色和絳色的使用率最高,45件紅色氅衣中,大紅色11件,絳色23件。清朝在服飾的色彩上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都遵循著一個傳統(tǒng)。年長的女性便服的色彩較為厚重,如絳色、緋色、青色、茄紫色、葡紫色等暗色為多,彰顯年長者的端莊穩(wěn)重。年輕的女性穿著的色彩多為亮色,如粉紅、洋紅、朱紅、桃紅、牡丹紅等,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氣息。
(二)黃色系:
黃色系色彩:明黃色、杏黃色、淺黃色、姜黃色。歷代黃色實帝王專用色,后宮之中只有皇太后、皇后、貴妃三類人可以服用明黃色。但明黃色的使用率很高,42件黃色氅衣中,明黃色就有33件。其次是杏黃色,淺黃色和姜黃色的使用率最低。一則黃色的穿用受限制,二則淺黃色和姜黃色氅衣的色澤本就不如明黃色顯皇家富貴權(quán)威。姜黃色應為年老者穿用。
(三)藍色系
藍色系色彩:正藍、寶藍色(似藍寶石明麗的顏色)、品月色(翠藍色)、月白色(類似陶瓷的乳白藍色)、深月白色、湖色(類似湖面的碧藍色)、青色(即深藍色)、海昌色(墨藍色)。33件藍色的氅衣中,寶藍色的使用率最高,多達18件。寶藍色像寶石一樣散發(fā)靚麗幽藍的光芒,明度和純度適中,富有高貴優(yōu)雅之感。
(四)紫色系
紫色系色彩:茄紫色、正紫色、藕荷色、絳紫色、深茄紫色、雪青色(紫羅蘭的冷色調(diào)部分為雪青色)。中國傳統(tǒng)色彩體系中,紫色是尊貴并且吉祥的顏色,也被列為帝王專用色,以紫色相關的事物,如故宮又名“紫禁城”、“紫氣東來”等都和高貴的皇室有關。
(五)綠色系
綠色系色彩:有正綠色、草綠色、蔥綠色。綠色被歷代視為輕賤之色,一度是青樓女子喜歡使用的顏色,因此皇室、貴族曾忌服此類顏色。因綠色顏色活潑清新,多為年輕女子使用。使用之時也多使用正綠色?!豆蕦m經(jīng)典:清宮后妃氅衣圖典》里收錄的12件氅衣中,有7件是正綠色,說明了清朝時期對綠色服飾的穿用是比較少的。
三、氅衣細節(jié)之美
(一)黃色團二龍戲珠紋暗花芝麻紗氅衣(清末)如圖1:
氅衣的整體行制為T形,圓領右衽,平袖端寬挽袖,直身袍式,衣身左右開叉至腋下,并以如意云頭裝飾。領口綴有五顆銅鎏金鏨扣。
氅衣的面料為淡黃色芝麻紗為面,面料紗孔細密均勻,面料輕薄,挺括通透,上繡暗紋二龍戲珠團花紋。領口、袖口、左右開裾緣飾皆用紫色為底套針繡法的盤長紋滌邊與蝴蝶花卉貼邊,玄底藍色平針繡花卉鑲邊,以玄色滌條包邊,值得注意的是,左右開叉的頂端,有一小結(jié)大紅色的貼片,這是在其他氅衣上為曾見到,不知是否是后人而為。貼片緊實地包裹著開叉部分,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
挽袖前部分別零星地分布著兩只蝴蝶,挽袖的后片繡有生動的荷花紋樣,枝蔓線條婀娜柔美,花卉平齊細薄,色彩搭配鮮活別致。
氅衣以緙絲、綢、紗為夏季面料,這件氅衣為芝麻紗氅衣,因此為夏季穿用的服飾。
(二)大紅色綢繡花蝴蝶紋氅衣(清同治)如圖2:
氅衣的整體行制為T形,圓領右衽,平袖端挽袖,直身袍式,衣身左右開裾至腋下,以單層如意云頭裝飾,包邊部分較窄。
氅衣以紅色綢緞底紋,色澤艷若綺霞,通身繡滿三色折枝海棠,可謂是“朱欄明媚照橫塘”。海棠花間點綴著彩蝶,蝴蝶的動態(tài)栩栩如生,而且形態(tài)各異,以寓意幸福甜蜜。領口、大襟、左右兩開裾均以青色底繡三藍色菊、梅,配白色挽袖上繡的牡丹、蘭花、蝴蝶等紋樣,寓意“富貴花開”,“梅開五福”。此件氅衣寓意豐富,顏色喜慶是四季傳統(tǒng)佳節(jié)都可穿用的服飾。
(三)葡灰色綢繡蘭桂齊芳紋氅衣(清同治)如圖3:
氅衣的整體形制為T形,圓領右衽,平袖端寬挽袖,袖長及肘,長袍服式,衣身左右開裾至腋下,以玄色如意云頭裝飾。
氅衣以月白色素綢裹里,葡灰色素色綢為面,滿身繡蘭草與折枝桂花,針腳細密。全身圖案左右對稱,卻不顯呆板,圖案構(gòu)圖疏朗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飾以月白色鍛為底的挽袖上,繡的彩蝶布局活潑、體態(tài)輕盈、形、色彩絢麗,讓原本樸實無華的衣身頓時熠熠生輝。領口鑲滾玄色質(zhì)地三藍色繡花蝴蝶紋寬邊,清雅而不過于素凈。桂同“貴”,此處桂花有富貴榮華之意。折枝桂花配蘭草,正和“蘭桂齊芳”的典故,寓意兒孫蟾宮折桂,顯赫發(fā)達。
此見氅衣色澤樸實,配色含蓄典雅。應為年長婦人所穿。
(四)寶藍色花卉妝花緞氅衣(清末)如圖4:
氅衣的整體形制為T形,圓領右衽,平袖端,袖子修長,長袍服式,衣身左右開裾至腋下,以華麗的寬緣云頭裝飾。
氅衣以寶藍色裝花緞為面,大紅色里為襯。面料上繡華麗的海棠、牡丹、菊花整件氅衣大氣富麗,清朝末期氅衣雖然繡工精細、配色鮮明,整體風格卻也以婉約含蓄。這件氅衣風格圖案用色富麗鮮艷,彰顯主體,比平常所見氅衣張揚。
氅衣領、袖口、下擺有三層裝飾,依次為黃色底紋的冰梅紋。冰梅紋又稱“冰裂梅花紋”,原是仿宋官窯上的冰裂紋,并在其上添上梅花紋形成的一種裝飾風格。始于清朝康熙年間、一直沿用到清末。冰梅紋飾梅花紋應用的創(chuàng)新,其藝術(shù)形式構(gòu)思巧妙,獨具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象征著“梅開五福”。第二層以玄色為底鍛面,繡有鳳凰、菊花、梅花、蝴蝶、松、百靈鳥、海棠花、山石。寓意吉祥長壽、富貴美滿。
(五)淺藍色緙絲“梅竹雙清”棉氅衣(清同治)如圖5:
氅衣的整體形制為T形,圓領右衽,平袖端袖子修長,直身長袍式,內(nèi)絮薄棉,衣身左右開裾至腋下,以華麗的玄色云頭裝飾。
氅衣不僅體現(xiàn)穿著者的身份地位,還需應季、應時、應景。一般來說以四季花卉為主題的服飾四季都可以穿。但以某種主題花卉為主的服飾,就需要這種花應季的時候穿。此件氅衣通身繡滿折枝梅、翠竹,梅枝與翠竹之間散落著一些梅花瓣,增加了構(gòu)圖的趣味性。緙絲工藝精湛,繡工細膩,花瓣竹葉平齊細薄。
玄色的緣飾錯落有致地繡著折枝梅、翠竹、蝴蝶,與衣身的紋樣相呼應。此件氅衣內(nèi)絮棉,面料用色沉著,且圖案為梅竹,根據(jù)清朝服飾花紋使用傳統(tǒng),紋飾必須對應時節(jié)。此件氅衣應是秋冬寒冷時節(jié)穿的。
結(jié)語
服裝作為穿在人身上的流動文化,在不經(jīng)意間承載了多重含義:大到一個時代政治訴求、經(jīng)濟發(fā)展、文明程度、民風民俗,小到集體的歸屬感、個人的形象包裝、審美喜好。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里,服裝承載的含義日漸單薄。服裝工業(yè)化生產(chǎn)模式下,世代相傳服裝風尚與民族特色都消失在浩瀚的潮流中,先民們創(chuàng)造的精湛手工藝與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沖淡。當快速發(fā)展的服裝工業(yè)與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相結(jié)合,才能形成鮮活、有品位、有文化的現(xiàn)代產(chǎn)品,才能在提升現(xiàn)代人的生活質(zhì)量的同時推動社會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