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吳祐盺
摘要:樂譜作為承載樂曲的載體,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其通過視覺圖形對聽覺信息進行轉換,追求對音樂作品的完整記錄與流傳。樂譜的研發(fā)是站在作曲人的角度而發(fā)展起來的,其中過于專業(yè)的音樂符號以及所承載的多維度音樂信息使得初學者難以入門。隨著近年來音樂實踐的不斷推進以及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開始尋找一種更為易學的樂譜記錄和展現方式,從而徹底擺脫傳統(tǒng)記譜法帶給音樂初學者的困擾。因此文章將從樂譜的概念出發(fā),結合認知過程、信息可視化、聯覺效應來進行樂譜的信息可視化初探。
關鍵詞:樂譜可視化 信息可視化 動態(tài)樂譜
一、樂譜形式的發(fā)展與困境
樂譜(music notiaton),是一種以印刷或手寫制作,用符號、文字、數字將音樂記錄下來的方法。它通過文字和符號的有機組合,將聽覺信息轉變?yōu)橛醚劬Ω兄囊曈X信息,從而記錄和傳播音樂。這其中記錄了構成音樂的基本元素:音高、音長、強弱、音色等信息。樂譜對音樂的記載和流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沒有樂譜的記錄,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就很難流傳至今。
伴隨著歷史長河中音樂思維和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不斷進發(fā),樂譜也經歷了各種形態(tài)的轉變與完善,從中世紀的紐姆譜和有量記譜法,到巴洛克時期的線譜,再到沿用至今的五線譜,記譜方式的不斷發(fā)展使得對音樂信息的還原也變得越來越準確。以五線譜為代表的記譜法相較于其他記譜方式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它對音樂信息的記錄與還原更為先進及精確,但繁瑣的識譜方式也令許多音樂學習者望而卻步,極大地阻礙了音樂教育的普及與公眾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
近年來,樂譜的記錄和展現形式開始逐漸擺脫理性化的束縛,不再以單純的追求對音樂精確記錄為目的,而是開始注重人的使用感受,因此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發(fā)展方向,如簡譜和數字化樂譜等形式的出現。數字化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得樂譜對音樂的完美記錄和還原有了更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如何借助數字技術手段設計出讓音樂更易學,且能夠給學習者帶來更好學習體驗的樂譜形式成為了樂譜再創(chuàng)新的下一個方向。
二、從認知角度看樂譜形式
人類怎樣認識世界,這是古老而富有挑戰(zhàn)性的科學問題。認知過程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觀察,人類認識世界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
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當感覺到的個別屬性越豐富,對事物的知覺就越完整,這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的過程。比如說,音樂學習者尚未學會識譜時,只能“感覺”到抽象的符號;學會識譜之后,才“知覺”到音符的具體意義進而進行演奏。
在音樂初學者識譜過程中,經歷了三次信息的傳遞活動(如圖1),首先是學習者的視覺器官(眼睛)接收到信息(音符)的刺激,然后這些信息經由視神經纖維傳導到大腦,并經大腦的認知活動(依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分析傳來的信息含義)判定出音符所代表的含義(如音高、音長等);最后大腦根據對信息的理解來下達命令,按照音符的含義進行相應的演奏。
整個識譜過程中,樂譜對信息的記錄和展現方式深刻的影響著學習者的理解程度,樂譜中記錄音符等信息的視覺圖形過于抽象,且靜態(tài)化的展現方式也使得音符的時值等時間維度信息難以直觀傳達,進而導致學習者的感性認識十分匱乏,在形成理性認知階段中信息難以準確轉化。因此,對于樂譜的再設計應該加強對抽象信息的有效視覺轉換,增強學習者的感性認識,減輕其認知壓力,從而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
三、對樂譜的信息可視化再設計
(一)信息可視化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量的信息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就是基于這一時代背景下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交流與傳播方式。信息可視化利用人們對視覺信息更為直觀的理解能力,通過對抽象信息的視覺圖形轉換以增強人們對此類信息的認知,籍此,具有固定知覺能力的人類就能駕馭日益增多的數據。與傳統(tǒng)圖形設計相比較,信息可視化設計側重于信息的全面表達,更加注重信息的傳播質量和信息接收者的感受,近年來逐漸在更多領域中開始應用。
(二)視覺與聽覺
樂譜作為一種承載著聲音信息的記錄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庫,它記錄了視覺圖形與聽覺信息的互相轉變。對于樂譜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應考慮更為合適的視覺表達圖形,還應在深層次中的探尋兩種知覺之間的彼此聯系,從而更好地實現這一信息轉化過程。
視覺與聽覺兩種知覺之間雖然有著明確的界限,但并不表示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一種感覺的產生往往會伴隨著另外—種感覺的出現,這種各種感覺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聯覺”(5ynesthesia)現象,這是由弗朗西斯·高爾頓在十九世紀發(fā)現的。聯覺的類型有很多,最常發(fā)生在以視覺和聽覺為主導的聯覺現象,如視聽聯覺、色聽聯覺、視味聯覺等。據科學家發(fā)現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聯覺感應,只是強弱不同。
雖然音樂中無法看到圖像,視覺世界中不存在聲音,但視覺與聽覺之間客觀存在的聯覺現象拉近了兩種感覺的距離,在樂譜中融入聯覺現象能夠帶給學習者更為立體的感覺體驗。
(三)音樂與色彩
最早提出音色與色彩聯系在一起的是德國人基歇爾,他曾提出:音樂是光線的模仿,二者是可以互為表達的。這一理論由法國人卡斯特爾所實踐,并于1720年出版了《音樂與色彩》一書。作曲家還常用特定的色彩來表現人們的情感,在英國作曲家勃里斯的《彩色交響曲》中,第一樂章是《紫色》,代表紫水晶,象征高貴、死亡;第二樂章《紅色》,代表紅寶石,象征勇敢、歡樂;第三樂章《藍色》,代表藍寶石,象征華貴、憂傷。
音樂與色彩之間的聯想,產生于生活和藝術,有了這些聯想我們可以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藝術感染力。但客觀地來看,人們對于音樂的色彩印象并不相同,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故兩者之間的轉換無法形成普適性的理論,這種音樂和色彩的聯系既可以是和弦對比的色彩感,也可以是樂器本身音色的色彩感,同時也可以是人們反復認知過程中對于音樂調性的色彩印象。endprint
對于樂譜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可結合色彩心理學以及聯覺效應來加深學習者的沉浸感與理解程度,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四)對樂譜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初探
以初學者為針對人群的樂譜再設計,應更好地考慮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對信息的理解程度,簡化其入門難度,因此在現有的樂譜形式中,奏法譜更加符合易學這一要求。奏法譜是針對一個特定樂器門類,通過縮略圖或其他符號形式,直觀表達某種樂器的彈奏方式的記譜方法,不同樂器有著自身不同的奏法譜。吉他的六線譜就是奏法譜的代表,它通過直觀的表示方式降低了學習者的學習難度,進而極大地推動了吉他這一樂器的推廣普及。
針對樂譜的再設計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音樂與色彩的轉化、音響與視覺圖形的轉化、節(jié)奏與視覺圖形的轉化、智能化樂譜等方面。因此以初學者為針對人群的樂譜設計,將以奏法譜為原型,并結合色彩心理學、信息可視化、數字化動態(tài)展示等手段來進行樂譜的再設計,同時因為展示方式是動態(tài)的,故原本的紙質展現形態(tài)不再適用,展示終端須為手機、平板電腦等數字設備。
1.音樂與色彩的轉化
通過聯覺現象中色聽聯覺了解中可得知,將色彩信息賦予抽象的音符圖形能夠帶給學習者更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對于樂譜音樂信息的色彩轉化主要如下:
和弦級數與色相的轉化:和弦中根音在調中的級數稱為和弦級數。不同的和弦級數在歌曲中起到不同的功能,同時給人以不同的情感色彩。和弦級數主要有7個基本級數:Ⅰ、Ⅱ、Ⅲ、Ⅲ、Ⅳ、Ⅴ、Ⅵ、Ⅶ,以及5個變化級數:
Ⅰ#、Ⅱ#、Ⅳ#、Ⅴ#、Ⅵ#。在絕大部分歌曲中只會用到普通級數,很少用到變化級數。
就視覺色彩而言,色彩中的色相屬性也是用于區(qū)分不同色彩間的最準確標準,是色彩的首要特征。和弦級數和色相都在彼此的感覺系統(tǒng)中起著辨別區(qū)分的作用,因此對于不同和弦級數的表達可以采用不同的色相來實現。
基本級數中,Ⅰ、Ⅳ、Ⅴ三個級數為大三和弦,給人以明亮歡快的感覺,通過結合色彩心理學可對應紅、橙、黃三個顏色。Ⅱ、Ⅲ、Ⅵ三個級數為小三和弦,給人以暗淡憂郁的感覺??蓪G、青、藍三個顏色。Ⅷ級為減三和弦,給人以不和諧的緊張感,可對應紫色(如圖2)。
2音響與視覺圖形的轉化
(1)時值與視覺圖形的轉換:時值,也稱為音符值或音值,在樂譜中用來表達各音符之間的相對持續(xù)時間,一個完全音符等于兩個二分音符;等于四個四分音符,八個八分音符;十六個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個三十二分音符(如圖3)。
然而這只是音符時值的比例,在不同歌曲中,同一個音符代表的音長可能并不相同。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對于一個音符所代表的具體時長缺乏直觀感受,初學者只通過抽象的音符很難準確地辨別出應該演奏多久?;谶@一問題,如果借助以數字終端為載體的動態(tài)化展現方式即可解決,如音樂類游戲吉他英雄即通過圖形的長度來代表不同音符的聲音持續(xù)長度(如圖4),這種動態(tài)化的展現方式很好地解決了初學者對于時值的困惑,將原本學習者大腦中所判定的時間長度視覺化,更加準確無誤地展示出來(如圖5)。
(2)音量與視覺圖形明度的轉換:音量又稱響度、音強,是指人耳對所聽到的聲音大小強弱的主觀感受,其客觀評價尺度是聲音的振幅大小。在樂譜中通過F強、P弱、mf中強、mp中弱、pp很弱、ff很強來表示。音量越強的音給人的感受更加清晰,音量越弱的音給人的感受更加模糊。對于音量的輔助表示可以通過同一顏色的不同明度來標識,色彩明度是指色彩的亮度,明度越高,色彩越明亮,明度越低,色彩越深沉。因此,音量越強的音,對應的色彩越清晰,給人的感受更加強烈;音量越弱的音,對應的色彩明度越高,給人的感受更加模糊。同時配合一定的視覺圖形加以輔助辨別(如圖6)。
3.節(jié)拍與視覺圖形的轉化
節(jié)拍,樂曲中表示固定單位時值和強弱規(guī)律的組織形式。初學者對于節(jié)拍的速度難以準確掌握,且傳統(tǒng)靜態(tài)樂譜中無法展現節(jié)拍的概念,只能表明大概速度。因此在樂譜的再設計中加入節(jié)拍器的概念,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習者學習。
(五)以吉他六線譜為原型的樂譜可視化設計初探
六線譜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種專為吉他設計的記譜方法。我們在學習吉他時,接觸最多的也是它。六線譜的基本結構是由六根間隔相等的線組成,這六根線分別代表吉他上的六根弦,最下面的一條線,代表吉他的第六根弦(如圖7)。
六線譜的出現使得吉他這門樂器迅速普及,它更加直觀地表現出吉他的演奏方法,讓不懂樂理的初學者也能迅速上手,屬于記錄指法的樂譜。因此基于易學為出發(fā)點的曲譜可視化再設計,也將以奏法譜為原型進行再設計。
下面將以歌曲《小星星》為例進行樂譜可視化設計原本的吉他六線譜(如圖8)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對于音符時值的表現不夠直觀、對于節(jié)拍的表現不夠直觀、學習體驗較差。
基于以上幾個問題,對于吉他譜的樂譜可視化成果如下(如圖9、10、11)。
對吉他樂譜的再設計主要運用了動態(tài)化的展現方式,在保證原有信息完整呈現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可視化將更多抽象信息具象化,如音符的音長通過色塊的長短來表現;節(jié)拍的快慢通過琴板上白線的閃爍速度來表現;小節(jié)的概念與吉他的琴板相結合,并通過不同亮度的琴板來劃分;和弦級數通過引入色彩來幫助初學者理解及加深記憶等。
(六)智能化樂譜
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成熟,樂譜與學習者之間變得可以連接。學習者與樂譜間將不再是單向的信息流出關系,學習者不僅能夠讀取樂譜中的信息,同樣可發(fā)送信息給樂譜,并接收其反饋。智能化樂譜通過終端的收音設備接收學習者演奏的情況,經過內部計算后,將演奏成績及意見反饋給學習者,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介入為學習者再次推送更加符合自身能力的學習課程。通過智能化的轉變,樂譜將不僅僅是承載信息的載體,同樣成了學習者的老師,為其提供課后輔導。
以易學為目的的樂譜再設計將不單單屬于音樂學的范疇,同樣包含了信息設計、用戶體驗等多個交叉領域。基于感性認知的信息可視化必將極大推進樂譜的創(chuàng)新設計。通過結合色彩心理學、聯覺現象、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智能化化動態(tài)曲譜將會為學習者帶來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降低其理解難度,進而降低學習音樂的門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