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茵
摘要:文章針對大城市中心城區(qū)土地昂貴、人均住宅面積普遍偏小、建造年代久遠、戶型設計不合理的種種現(xiàn)狀加以剖析,試圖借助園林化的手法解決老舊房屋在功能上的各種問題,將自然的風、室外的景引入室內(nèi),在完善使用空間的同時,提升住宅的舒適感,讓小家不小,儉而不陋。
關鍵詞:剛需 和式風格 空間感
引言
一邊是大城市市中心舒適便捷的配套和交通,一邊是房價高企、供不應求的現(xiàn)狀,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所擁有的人均住宅面積逐年降低,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使住宅變成了“大胃王”,居住空間所剩無幾。老舊的建筑設計和不合理的空間使用加劇了住宅空間擁擠的矛盾,當務之急,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態(tài)度和理念解決這一實際問題,小家理念讓“小”不再難堪,小而親切。
一、小戶型住宅形成的年代及背景
在北京,“老舊小區(qū)”指1990年前后建成的住宅樓房,有數(shù)據(jù)顯示,達到該樓齡的住宅在市區(qū)范圍內(nèi)至少有300075平方米,多數(shù)集中在城六區(qū),尤以四環(huán)內(nèi)居多。位于海淀區(qū)的志強北園便是北京老舊住宅的一個縮影,表面上看來,這片由34棟樓房2410戶居民組成的社區(qū)路面干凈、草木整齊、停車有序。事實上,建造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這片住宅在功能設計上與都市現(xiàn)代化的居住理念格格不入:一層住宅缺少獨立陽臺,頂層住宅的平頂設計既不保溫也不隔熱,大部分坡屋頂形成的閣樓空間既不能住人也不方便儲物、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成為了“雞肋”。總之,空間設計的不合理必然導致居住在空間里的使用者難以產(chǎn)生愉悅感,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居民自行搭建各式“陽臺”恰恰說明了設計師需要對居住空間加以人性化的設計和引導,從而避免各種私搭亂建問題加劇公共空間的各種矛盾并造成行為和安全方面的種種隱患。人們對陽光、空氣、綠色和空間的需求在當下顯得迫切而又相當無奈。
北京老舊住宅在設計之初是為了解決職工基本的住房問題,屬于福利分房的性質(zhì),單套住房面積平均在40至80平米左右,基本以一居和兩居室為主,沒有獨立的客廳,多數(shù)沒有專門的物業(yè)管理,屬于典型的“老破小”。商品房時代后,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小區(qū)和配套物業(yè)管理,戶型設計也隨之人性化,出現(xiàn)寬敞明亮的客廳、預留溢水口的陽臺等。但隨著大量央產(chǎn)房、福利分房的入市,四環(huán)之內(nèi)那些與改革開放同齡的老房子因為土地資金等等問題既不能外部改造又不能拆掉重建,卻依然承載著多數(shù)人的衣食起居。
綜上所述,老舊住宅在使用空間上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缺乏有效的收納空間導致空間整體上缺少層次美感,從美學的角度上來說,有藏有露本身就是一種意境,藏實際上是空間功能優(yōu)化的關鍵,而代表生活品味的精致陳設和自然美景能提升整體空間的好感。那些抬頭就能看到的樹影婆娑,推窗就能聽到的蟬鳴鳥叫正是由于空間的凈化處理,才能把住宅的美景引入室內(nèi)。其次,缺乏精細化的家裝布置直接影響使用者的空間感受,正如江南私家園林的玲瓏秀美,北方皇家園林的恢弘大氣,因地制宜的設計從根本上消除了空間上的敗筆。針對于小戶型的住宅,市場上流行的大尺寸沙發(fā)使客廳變得矮小擁擠,產(chǎn)生了不和諧的心理感受。尺寸之間的誤差又導致使用功能的缺失,進一步影響使用空間的效果。最后,缺少合理的動線研究與分析導致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間里效率奇低。現(xiàn)代人體和建筑學意義上的“動線”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1869年勞拉一萊曼《家務哲學》一書。如果廚房和餐廳位于客廳的兩端,做好的飯菜就必須穿越整個客廳才能端到餐桌上,老舊陽臺沒有設置溢水口,洗好的衣物就必須穿越臥室才能進入陽臺晾曬。人為了完成一些列動作所走的路程越多,效率自然越低。即使是簡單的兩口之家,生活也沒辦法從容不迫。
二、小戶型住宅室內(nèi)改造提升的要素
居住在大城市的人,無論是首次置業(yè)還是從偏遠郊區(qū)換房到城市中心二次安家,都可以被稱之為剛需一族。所為剛需,即為滿足當前最為緊迫的需求居住。由于經(jīng)驗的匱乏和可選擇條件的有限,他們在選擇戶型、裝修甚至實際的居住中,都必須面對面積小、戶型不理想、物品多、居住久的問題,難道小房子就必須忍受局促的生活嗎,難道沒有辦法設計出小而美的家嗎,事實上,只有真正理解住宅的的本質(zhì),才能從根本上營造出令人感動的家居環(huán)境。
(一)住宅的功能要素
家是生活的容器,解決衣、食、住是住宅的首要功能。家是由硬件的“房子”和軟件的“人”組成,定制與房間相匹配的家具、選擇與個人習慣相適應的家電都是人與房子互相協(xié)調(diào)的過程,所謂小戶型就是小于一般面積的戶型,量體裁衣是設計優(yōu)質(zhì)小家的精髓所在。九十年代的老舊住宅往往臥室很大、客廳很小,現(xiàn)代社會里,居住目的已經(jīng)不滿足于簡單的睡覺、吃飯,客廳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游戲休閑的主要場所,常規(guī)尺寸的餐桌座椅和整組的沙發(fā)無法適應狹小的客廳。相比之下,木質(zhì)的獨立座椅,外加地毯和低矮的邊桌,不經(jīng)意間劃分了空間,同時降低了視覺的重心,留白的藝術與傳統(tǒng)的園林手法如出一轍,既滿足了功能需求,同時解決了空間有限的尷尬。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精裝商品房正在逐步被大眾認可,相比毛坯交房,精裝商品房在最初的戶型設計階段就考慮現(xiàn)代人的行為習慣,充分地考慮收納規(guī)劃,老舊住宅所要做的就是在盡量小的占地面積中,盡量拓展更大的容量,采用立體集成的收納方法騰退更多的流動空間才能把小家越住越大。
(二)住宅的審美要素
欲揚先抑是古典園林常用的手法,中國傳統(tǒng)私家園林面積通常不大,但內(nèi)部空間的處理卻別有洞天,住宅與園林往往通過曲折狹長的小空間連接,進入下一個大空間里,通過一小一大的空間對比給人心理造成的影響,從材料質(zhì)感、色彩和燈光等方面著手,借助對比、節(jié)奏、韻律、統(tǒng)一等系列形式美法則的運用,都可以彌補空間面積上的不足,從而舒緩人的心情。現(xiàn)代化的家庭住宅設計中,入戶進來通過玄關的設計,恰當?shù)亟鉀Q一眼望穿的隱私問題,玄關往往還具有儲物功能,解決從室外進入室內(nèi)的衣物、鞋靴收納問題,即使是不足六十平米的住宅,優(yōu)秀的設計師往往利用不到兩平米的玄關空間就能一舉兩得。玄關遮擋進入主體房間的大部分視線,其作用類似古典私家園林的影壁,將外界一切紛亂庸繞屏蔽,留一份期待給最精彩的主題空間(如圖1)。
隔斷同樣是中式園林最常用的手法,傳統(tǒng)的隔斷以碧紗窗和博古架為代表,但小戶型的家居配上傳統(tǒng)木色的家具在視覺上顯得極為壓抑,既不利于采光也不利于物件收納,而美式鄉(xiāng)村風格的白色細窄的窗欞或是同色系的推拉門做成的隔斷卻讓空間顯得整齊和敞亮,與隔斷相互匹配的還有家具的陳設。眾所周知,日本土地價格昂貴,住宅面積狹小被外國人揶揄為“兔子窩”。然而榻榻米、隔扇、拉門等和式風格隔斷不僅沒有讓空間變得擁擠,反而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意境,使小空間用途多樣化。
巧于因借外部空間是低層住宅的不二法寶,即便室內(nèi)空間有限,有效利用外部良好的采光空間和優(yōu)美的戶外空間為自己的小家增添一份生機。其中,窗戶區(qū)域的可塑性最強,這里最先接觸到外界的陽光、熱量、風聲、花香以及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北方的陽臺不同于南方,多半為了保溫采用半包或者全包式設計,老式的暖氣片在水平方向硬生生地把空間切割成上下兩個部分,打亂了原本流通的空間,采光性能減弱同時不利于欣賞窗外美景,如果換成垂直落地的推拉玻璃門外加落地窗簾,采光性將大大增加,隱私性也得到了有效保護,豎向空間的通透提高了視覺欣賞的完整感。
三、老舊住宅改造的方案
(圖2)是典型的一居室住宅建于上世紀90年代,套內(nèi)面積不足40平米,位于六層板樓的二樓,由于沒有朝南的開窗,由于客廳南北進深很長,白天依然需要補充照明,唯一的臥室開間只有2.3米,導致開窗的位置和床的布局顯得非常尷尬,唯一的優(yōu)點便是窗外兩棵老槐樹姿態(tài)優(yōu)美,春夏樹影婆娑,讓人陶醉。即便空間有限,主人還是希望能隔出一間臥室同時保留餐廳和客廳的功能,為此設計師根據(jù)主人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對房間進行了整體升級改造。
首先在入戶門的位置將非承重墻體向北推進0.5米形成“u”字形的衣帽間,收納鞋靴外套鑰匙等雜物。正對入戶門的白色墻面設置中式條案玄關柜上置微型盆景形成對景。將客廳狹長的南北空間一分為三,原本電視柜的位置安置淺色餐桌,無復雜裝飾紋樣的白色吊蚓順勢垂懸,搭配暖黃色光源視覺上豐富了豎向空間的層次,原有的木色推拉門換成白色玻璃推拉門以增加采光性和透光性,將電視背景墻巧妙融于吧臺下部,東西向放置的雙人暖色沙發(fā)形成南北空間的第二層隔斷,落地燈與素色地毯的搭配讓空間的視覺中心整體下降,整個空間因為小而精致的物件擺設顯得明亮起來,原本餐桌的位置由于進入廚房的動線太長加之采光較差而取消,變成現(xiàn)代流行的高低子母床,通過軟質(zhì)窗簾隔斷出一件小臥室,主臥室雙人床設計成榻榻米的形式,既增加了儲物功能,又兼具向外欣賞美景的休閑功能可謂—舉兩得。
整個室內(nèi)改造既沒有精于裝修裝潢也沒有大肆開墻鑿洞,通過詢問主人的功能訴求調(diào)整合理的人流動線,借助園林化的設計思想布局相適應的家具擺設,最后最大程度上豎向集成式增加存儲收納空間使小家變大,小而溫馨。
事實上,老舊住宅舊的是外表,而空間才是居住的精華所在,頂層破舊的閣樓可能只有狹窄的天窗,但巧妙的設計會激發(fā)你仰頭看星空的樂趣也許陡峭的室內(nèi)樓梯讓你覺得危險重重,但白色的墻壁從樓梯一直延續(xù)到起居室轉(zhuǎn)彎處,利用色差的處理同樣使墻壁富有動感和生命力,恰如水墨山水畫一樣的層層渲染,讓人體會小中見大的樂趣(如圖2)。
四、老舊住宅改造的園林美
現(xiàn)代住宅設計的發(fā)展逐漸趨向于自然生態(tài)化,園林景觀更是以一種自然美的姿態(tài)帶給人身心的愉悅與輕松。居住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解決衣食住的生存問題,以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產(chǎn)生喻悅的情感才是居所的靈魂所在。在原有住宅面積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對上述老舊住宅的改造,綠化入景、自然采光節(jié)能、空間增加實用性并賦予美感的設計讓小住宅煥然—新。
住宅之美同園林一樣,具備三種境界:滿足實用功能的自然之美,增加舒適功能的藝術之美,展現(xiàn)居家環(huán)境的和諧之美。園林是自然化的游憩場所,無論是室內(nèi)居住空間還是室外游憩場所,空間是滿足功能的前提條件,中國古典園林在春秋時期就提出了空間的概念,“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人的行為塑造了空間,空間的大小同時也影響著人??臻g的美恰似園林的美,藝術化的留白手法在塑造空間之余更增加了一份悠閑的意境和想象的余地。留白是處理小空間的絕妙所在,有藏有露的收納與展示會讓空間更加飽滿,起承轉(zhuǎn)合的隔斷處理模糊了室內(nèi)外空間的界限。巧妙置景即注重意境美,“窗合西嶺千秋雪,門泊東湖萬里船”,這是古代詩人的“遠借”,在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中,置景作為最高藝術成就,是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也是提升室內(nèi)空間藝術美感的有效途徑,按照藝術構思對空間進行巧妙布局,就能突破空間局限,屏蔽不利空間,使有限空間產(chǎn)生更加優(yōu)美的意境。人與住宅的相處之道,決定了最真實的居住水準,它于房子的大小、新舊、貴賤都無關,只與住在其中的人息息相關,同時塑造了住宅的第三種境界—和諧之美,適宜的家具、精細化的布置、充分論證的動線研究都是人與居住空間和諧相處的思考結果,面對日益緊張的居住供需矛盾,只有真正把握居住者的全部訴求才能塑造最合適的空間,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如圖3、圖4)。
結語
家不在大小,與其乏味空洞,不如小而精美,對空間的重新認識首先是居住在房子里主人首要的功課,那些富麗堂皇的裝修,精彩紛呈的裝修風格也許不能適應老舊小的住宅,但人類對美的認同感恰如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意境,從空間規(guī)劃、整體布局,到外形設計、建材挑選、再到家具定制、配件選擇,對小空間與眾不同的設計會讓小家變得舒適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