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嚴華銀
建構教育哲學是教育家型校長的不懈追求
文 | 嚴華銀
林啟福校長和三明學院附小的“福澤”教育,是對于教育的過程、意義和價值的精準而客觀的描述,也是對于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的真諦的客觀而精準的揭示。教育,就是傳遞幸福,澤及他人,給人以追求幸福并傳遞幸福的能力,“福澤”教育既呈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體現(xiàn)了人類共同的教育價值追求。
林啟福校長和他的團隊成員,正是在這一理念、思想和教育價值觀的引領下,勤勤懇懇做教育,扎扎實實育人才,使得一所原本并不很杰出、硬件條件極為落后的學校,在短短的幾年間,成長為在全省乃至國內(nèi)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的名校。
一位優(yōu)秀校長就應該有自己關于教育的思考、理解和追求,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就應該有獨特的關于學生、教師和學校成長和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思想和哲學。構建學校發(fā)展的比較成熟和穩(wěn)定的教育哲學,應該是教育家型校長的基本職責、使命和不懈追求。
這也是林啟福校長帶給我們的關于名校長成長和名學校發(fā)展的最為重要的啟迪。
那么,福澤教育作為一種教育主張、理念和思想,其魅力何在呢?
我們以為,福澤,是關于教育的科學而樸實的表達。
“福澤”,福之大澤,這是對于學校和師生教育教學關系的貼切準確的描述。學校,本身就是一條注滿幸福之水的長河,老師則是一條條水源豐沛的幸福小河,在這樣的學校和老師的熏染教育之下,學生未來都應成為無數(shù)的幸福的小河?!案伞?,以學校和老師之“?!眮頋櫇蓪W生,潤澤他人;學生終有一天又能以自身之福來潤澤他人,潤澤社會,并進而反哺、潤澤學校。就此而言,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幸福的潤澤,而且是立體交互的潤澤。
福澤,是基于教育現(xiàn)實的理想追求的表達。
“福澤”,澤被天下,澤之所“被”,應該是普惠的,應該是公平的,絕無厚此薄彼的;而“澤”的動態(tài)的過程,恰恰是教育應有的姿態(tài),那就是靜靜地緩緩地浸潤,就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舒緩、沉靜,內(nèi)隱著一種精神和哲學,那就是耐心、忍性,期許和等候著生命的幼芽和清純的兒童悄悄靜靜地“生長”。這種表達的深刻,就因為對于現(xiàn)實教育的觀察和思考的真切;而這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林校長及其團隊成員教育的大愛和良知。
福澤,優(yōu)秀的理念還有著扎實的教育行動的支持和支撐。
附小的校訓是“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恰恰對應了“福澤”之“澤”性。涓涓、滴滴、細細、悄悄,可以說,起點在“微小”處,但又落點在大福中。這樣一種基于兒童視角和立場的深入人心的簡明、質樸的話語方式,在當今學校文化建設“高大上”成風的大潮中,很是另類,卻又是難能可貴的返璞歸真。不僅如此,學校已經(jīng)建構的“七色花”德育課程以及正在建構并完善的福澤教育課程體系,都為這樣的教育到位實施提供了至為重要的“物質”保證。
林校長的“福澤”教育觀,根植于我國儒家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除了呈現(xiàn)出孔子教育的一種基本原則和策略,更表達了“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公平地受到教育,都能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獲得應有的發(fā)展”這樣一種博大的教育家胸懷和理想,這可以說是“福澤”思想之源。林校長偶爾會講起他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和故事,他感恩于親人、老師、同伴、領導甚或家長之處甚多,他以為,受惠于他人并進而播惠于世界和未來,這就是教育和傳承。這應該是“福澤”教育之基。
(作者為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