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及其傳遞 *

      2017-11-02 09:03:47劉國芳辛自強林崇德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可信性第三者觀察者

      劉國芳 辛自強 林崇德

      (1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上海 200433) (2 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北京 100081)(3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及其傳遞 *

      劉國芳1辛自強2林崇德3

      (1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上海 200433) (2 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北京 100081)(3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壞蘋果效應指的是人們觀察到他人的不道德行為后自身的道德水準也會下降。在人際信任中,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即壞蘋果)可能破壞觀察者的信任水平。本研究分析了人際信任中是否存在壞蘋果效應,以及壞蘋果效應的傳遞問題,即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對間接觀察者的影響?;谛湃尾┺牡膫鬟f鏈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破壞直接觀察者的信任,說明人際信任中存在壞蘋果效應。然而,隨著傳遞鏈的進行,被破壞的人際信任有逐漸恢復的趨勢。此外,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同時破壞被試對自身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和對方的實際可信性。最后,對上述發(fā)現(xiàn)的原因和啟示進行了討論。

      信任,可信性,壞蘋果效應,傳遞鏈方法。

      1 引言

      一塊多米諾骨牌能夠撞倒自身1.5倍大的另一塊骨牌,物理學家Whitehead(1983)曾證明,如果讓每一塊多米諾骨牌都撞倒其自身1.5倍大的另一塊,第32塊被撞倒的骨牌將如美國世貿(mào)中心雙子塔那么大。氣象學中的“蝴蝶效應”講的也是同樣的邏輯,即微小的力量經(jīng)過傳遞將造成巨大影響。這些都是自然現(xiàn)象中的能量傳遞效應。實際上,在社會心理中,這種傳遞現(xiàn)象同樣存在,壞蘋果效應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壞蘋果效應在道德領(lǐng)域的研究中被廣泛揭示,指的是人們在觀看到其他人的不道德行為后自身道德水平也會有所降低(Gino, Ayal, & Ariely,2009; Gino, Gu, & Zhong, 2009; Mann, Garcia-Rada,Houser, & Ariely, 2014; Wu, Sun, Cai, & Jin, 2014)。例如,在Gino,Ayal和Ariely(2009)的研究中,被試有5分鐘的時間從一個大的數(shù)字表中尋找兩兩之和等于10的數(shù)字對。尋找到的數(shù)字對越多,被試的實驗收益就越高。在該研究中,被試有機會虛報他們的表現(xiàn)以獲得高收益。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如果被試有機會看到一個壞榜樣(壞蘋果)虛報了其表現(xiàn),被試自己的虛報行為將顯著增多,這被稱為壞蘋果效應。實際上,壞蘋果效應的存在需要同時滿足動機和機會兩個條件。第一,有模仿榜樣的欺騙行為的動機。在上述研究中,實驗任務與被試收益密切相關(guān),一個理性的個體具有虛報的動機。而且,榜樣的行為可能使被試把自身的欺騙行為合理化(Cialdini, Reno, & Kallgren, 1990;Shalvi, Dana, Handgraaf, & De Dreu, 2011),進一步增強其模仿動機。第二,有模仿榜樣的欺騙行為的機會。上述研究通過實驗程序的設置使被試相信研究者不會識別出其欺騙行為,因而提供了模仿壞榜樣的機會?;谏鲜鰞蓚€條件,壞蘋果效應在人際信任中可能同樣存在。

      信任是個體基于對被信任者的誠意、善心、能力等的積極預期而做出的可能使自身利益受損的行為(劉國芳, 林崇德, 2013; Mayer, Davis, &Schoorman, 1995)。在經(jīng)典的信任博弈中(Berg,Dickhaut, & McCabe, 1995),信任者和被信任者都擁有S元的初始資金(如10元),信任者可以選擇投資其中的X元給被信任者,被信任者獲得3X元。然后,被信任者可以返還Y元(Y = 0, 1,2, ……, 3X)給信任者。信任者的收益等于10-X+Y,被信任者的收益等于10+3X-Y。X反應了信任者的信任水平,Y反應了被信任者的可信性。在該博弈中,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被信任者有動機和機會利用信任者。因而,一個理性的信任者將會尋求并參考各種信息以輔助決策,社會的一般可信性水平就是一種重要的參考信息(Bicchieri,Xiao, & Muldoon, 2011; Cialdini et al., 1990)。如果社會的一般可信性水平較高,個體將更愿意信任他人,否則,個體將不會輕易信任他人。根據(jù)啟發(fā)式原則(Tversky & Kahneman, 1974),某個他人的可信性可能成為社會的一般可信性水平的重要指示。例如,2006年發(fā)生的“彭宇案”就被認為是社會不可信的典型證據(jù)。因而,在人際信任中,人們有動機去參考第三者的可信性水平來做出信任決策。我們假設: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降低直接觀察者的信任水平(假設1)。所謂直接觀察者指的是那些直接觀察到第三者做出了不可信行為的人。

      如果壞蘋果效應在人際信任中存在,進一步的問題就是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是否會通過社會學習對更多的人產(chǎn)生間接影響,即壞蘋果效應是否會進行社會傳遞。該問題有兩種可能的答案。

      第一,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會不斷傳遞并擴大其影響范圍。根據(jù)Cialdini等(1990)的觀點,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人們會通過他人的行為來推斷環(huán)境中的行為規(guī)范。如果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使得直接觀察者表現(xiàn)出低信任水平,這種低信任水平可能被其他人(間接觀察者)理解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或信號。本文將觀察到直接觀察者的低信任水平的人稱之為間接觀察者。也就是說,直接觀察者的低信任水平或者指示了不要輕易信任他人的社會規(guī)范,或者暗示了其他人是不可信的信號。生活中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小心扒手”等警示語實質(zhì)上也傳遞了不要輕易信任他人和他人是不可信的信息。據(jù)此邏輯,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不僅會破壞直接觀察者的信任,還會破壞間接觀察者的信任。

      假設2: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破壞間接觀察者的信任水平。

      第二,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會逐漸減弱。在人際信任中,信任是個體信任傾向與環(huán)境影響共同作用的函數(shù),壞蘋果效應反映了環(huán)境的影響,但個體從來都不是一個純粹被動的接受者。Gino,Ayal和Ariely(2009)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讓被試觀察到內(nèi)群體成員(來自同一所大學的學生)的不道德行為,他們會有罪惡感,進而做出補償性行為,表現(xiàn)出更高的道德水準。而且,盡管個體會追求自身利益,但也并不會因此做出完全不道德的行為(Mazar, Amir, & Ariely, 2008;Shalvi et al., 2011)。例如,在獨裁者博弈中,一個完全自私的個體不會與同伴分享任何錢,但大多數(shù)被試并不會真的這么做(如Dreber, Ellingsen,Johannesson, & Rand, 2013)。按此邏輯,對于間接觀察者而言,壞蘋果的影響可能逐漸減弱。

      假設3: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對間接觀察者信任的影響逐漸減弱。

      綜上,我們提出在人際信任中壞蘋果效應會同樣存在,即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破壞直接觀察者的信任。其對間接觀察者的影響可能沿兩個不同的方向發(fā)展,然而,目前并沒有足夠的證據(jù)推測具體的發(fā)展方向。為此,我們基于信任博弈對傳遞鏈方法(辛自強, 劉國芳, 2012)進行了改編,以分析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及其傳遞。

      2 方法

      2.1 被試

      144名大學生(92名女生)參加了實驗,平均年齡23.06歲,SD = 3.34。被試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與控制組中,對于每組被試而言,36名被試擔任信任者的角色,36名被試擔任被信任者的角色。根據(jù)被試在信任博弈中的真實收益支付被試費,每人平均收益16.78元,SD = 6.45。

      2.2 程序

      基于信任博弈對傳遞鏈方法進行了改編。在經(jīng)典的傳遞鏈方法中(辛自強, 劉國芳, 2012;Mesoudi, 2007),每條傳遞鏈上的第一代(個)被試閱讀或?qū)W習一份材料,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間隔或一個分心任務后,再試圖回憶學習過的材料并將結(jié)果傳遞給第二代(個)被試,第二代(個)被試重復這樣的程序,并傳遞給第三代(個)被試,不斷進行下去直到傳遞鏈結(jié)束。在本研究中,傳遞鏈上的每一代被試均成對出現(xiàn),分別擔任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角色,完成信任博弈(見圖1)。實驗組和控制組各包含9條傳遞鏈,每條傳遞鏈進行4代。

      圖 1 基于信任博弈的傳遞鏈方法

      被試在學習過信任博弈規(guī)則后,被隨機分配為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他們均有10元錢的初始資金,并在不同的實驗間完成各自的任務。為了考察第三者不可信行為的影響,信任者被告知可以查看前一對被試的博弈記錄作為參考,第一代的信任者(即直接觀察者)觀看到一份虛假的上一代被試的信任博弈記錄,實驗組的信任者觀看到的是第三者不可信的記錄,控制組的信任者觀看到的記錄為大學生被試的平均可信性水平(見表1)。然后,第一代信任者決定送出10元中的X元給被信任者,并將決定裝入信封中由實驗助手送給被信任者。被信任者做好決定后再由實驗助手將信封返還給信任者。對于每一種實驗條件而言,每一代同時有3條傳遞鏈進行。也就是說,有3名信任者和3名被信任者同時參加實驗。被試被告知需要和3個不同的同伴各進行一次信任博弈,共進行3次,每次信任博弈按同樣的程序進行,被試在如表1一樣的空白表格上記錄每次博弈的結(jié)果。在第一代的3條傳遞鏈完成博弈后,第二代的6名被試按相同的程序繼續(xù)進行實驗。唯一不同的是,第二代至第四代的信任者(即作為第二代至第四代的間接觀察者)所觀看到的是真實的上一代信任者的博弈記錄。例如,第二代的信任者(作為第二代的間接觀察者)觀看第一代的信任者(直接觀察者)的信任博弈記錄,并做出自己的決策。依次類推,直至傳遞鏈結(jié)束(見圖1)。在實驗過程中,被信任者不觀看任何歷史博弈記錄。

      表 1 被試觀看的虛假博弈記錄(元)

      3 結(jié)果

      3.1 信任者的信任水平

      擔任信任者角色的被試的信任水平見表2。在下文的分析中,以每名被試在三次信任博弈中的平均信任水平作為因變量,信任者對被信任者可信性的預期、被信任者的實際可信性按同樣方式處理。

      為了檢驗假設1,我們首先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第一代傳遞鏈上的被試(直接觀察者)表現(xiàn)出的信任水平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被試的信任水平要顯著低于控制組被試,t(16)= 2.55,p < 0.05,Cohen’s d = 0.38,假設1得到了支持。也就是說,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破壞了直接觀察者的信任。

      表 2 信任者在博弈中的信任水平(M ± SD)

      為了檢驗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是否會得到傳遞,我們以信任者的信任水平為因變量,以傳遞鏈代次、實驗條件為自變量進行了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第一,實驗條件主效應顯著,F(xiàn)(1, 16) = 10.35,p < 0.01,η2= 0.39,實驗組被試的信任水平(M = 5.94, SD = 1.42)要顯著低于控制組被試(M = 7.65, SD = 0.74),再次支持了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第二,代次主效應顯著,F(xiàn)(3, 14) = 5.51,p < 0.01,η2= 0.54,隨著傳遞鏈的進行,被試的信任水平有線性增長的趨勢,F(xiàn)(1, 16) = 16.77,p < 0.01,η2= 0.51。盡管代次與實驗條件間并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F(xiàn)(3,14) = 2.06,p = 0.15,η2= 0.31,但由圖2可以看出,實驗組被試的信任水平有更加明顯的增高趨勢。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傳遞鏈上,實驗組被試的信任水平要顯著低于控制組被試(ps < 0.05),第三代和第四代傳遞鏈上的信任水平則無顯著差異(ps > 0.10),支持了假設3所預測的發(fā)展趨勢。

      圖 2 四代傳遞鏈上信任者的信任水平

      3.2 信任者對被信任者可信性的預期

      信任者對被信任者可信性的預期由預期返還比例衡量,等于信任者的預期返還額/(3×投資額),預期返還比例越高,代表信任者預期被信任者越可信(見表3)。

      表 3 信任者的預期返還比例(M ± SD)

      為了檢驗第三者的可信性是否會影響到被試(信任者)對自身交往對象的可信性的預期,以信任者的預期返還比例為因變量,以代次和實驗條件為自變量進行了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第一,實驗條件主效應邊緣顯著,F(xiàn)(1,16) = 3.60,p < 0.07,η2= 0.18,實驗組被試對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M = 0.46, SD = 0.08)要顯著低于控制組(M = 0.53, SD = 0.08)。也就是說,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降低了被試對自己的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代次主效應和代次、實驗條件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ps > 0.10)。信任者對被信任者可信性的預期與自身的信任水平顯著正相關(guān)(r= 0.42, p < 0.01),說明第三者的可信性水平影響到了被試對自身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進而影響其信任水平。

      3.3 被信任者的實際可信性

      表 4 被信任者的實際返還比例(M ± SD)

      以被信任者的實際返還比例為因變量,以代次、實驗條件為自變量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第一,實驗條件主效應邊緣顯著,F(xiàn)(1, 16)= 3.05,p < 0.10,η2= 0.16,實驗組的被信任者的返還比例(M = 0.36, SD = 0.07)要低于控制組被信任者(M = 0.43, SD = 0.09)。這與信任者對其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具有一致性,二者間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r = 0.31, p < 0.01)。該結(jié)果顯示了一種自我實現(xiàn)預期:如果信任者觀看到第三者不可信的信息,會傾向于認為自己的交往對象也不可信,而他們的交往對象實際上也的確表現(xiàn)出了較低水平的可信性。第二,代次與實驗條件的交互作用顯著(見圖3),F(xiàn)(1, 16) = 15.99,p < 0.01,η2= 0.50,對第一代的被信任者而言,實驗組被試的可信性水平要顯著低于控制組被試(p < 0.01),在其他三代的被信任者間則無顯著差異(ps >0.10)。此外,被信任者的可信性水平與信任者的信任水平顯著正相關(guān)(r = 0.37, p < 0.01),即信任者表現(xiàn)出的高信任伴隨著被信任者表現(xiàn)出的高可信性。

      圖 3 四代傳遞鏈上被信任者的實際可信性

      4 討論

      基于信任博弈的傳遞鏈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信任中存在壞蘋果效應,即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破壞觀察者的信任。隨著傳遞鏈的展開,被破壞的信任有逐漸恢復的趨勢。而且,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降低被試對自身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和對方的實際可信性,存在著自我實現(xiàn)預期。

      信任他人意味著暴露自己的弱點,交往對象的可信性是個體是否信任對方以及信任是否能夠得到保護的重要因素(劉國芳, 林崇德, 2013)。然而,在與陌生人進行單次交往的社會情境中,對方的可信性并不容易獲得,尤其是交往對象可能通過各種策略使自己看起來可信。在該情境中,第三者的行為就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根據(jù)Cialdini等(1990)的觀點,在不確定性情境中,人們會根據(jù)描述性規(guī)則來行事,使自己的行為與多數(shù)他人的行為保持一致。這是人際信任中壞蘋果效應之所以存在的動機因素。值得指出的是,雖然Cialdini等將描述性規(guī)則定義為群體中多數(shù)人的行為,但實際上,根據(jù)啟發(fā)式原則(Tversky &Kahneman, 1974),只要群體中某個人的行為是易得的,就足以被旁觀者理解為描述性規(guī)則。更進一步,人們在思維中表現(xiàn)出負性偏差(Liu, Xin, &Lin, 2014),會對可能帶來或意味著負性結(jié)果的刺激表現(xiàn)出加工優(yōu)勢。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正是這樣的一種刺激,傳遞了群體可信性較低的信號,負性偏差使人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進而表現(xiàn)出較低的信任水平,即人際信任中的壞蘋果效應。

      本研究在壞蘋果效應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了壞蘋果效應是否會通過社會學習產(chǎn)生更大范圍的間接影響。值得慶幸的是,結(jié)果顯示人際信任中壞蘋果的影響會逐漸消失。實際上,盡管人們有自利的動機,卻并不會因此做出完全自私的行為,往往力圖在追求自我利益和維持道德自我間維持一個平衡(Shalvi et al., 2011)。這成為應對“壞蘋果效應”重要的人性基礎。為了維持道德自我與未來收益,人們需要一個良好的聲譽。在重復交往中,將進化出聲譽機制(Charness, Du, &Yang, 2011; King-Casas et al., 2005);在與陌生人進行的單次交往中,將進化出聲譽傳遞機制(劉國芳, 辛自強, 2011)。在本研究中,聲譽傳遞機制可能扮演了關(guān)鍵成分。實際上,聲譽傳遞對社會信任的促進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要早于、強于研究中的發(fā)現(xiàn)。例如,各種購物網(wǎng)絡上的“評價”就是一種聲譽傳遞機制。聲譽傳遞可能是壞蘋果效應逐漸消失的原因,但還僅停留在理論分析上,尚需更多的研究支持。雖然在本研究中,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對間接觀察者的影響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達的媒體會迅速將單個事件傳播開來,使得所有人都變?yōu)橹苯佑^察者。正如“彭宇案”那樣,盡管我們沒有親眼所見,但還是通過各種媒體“看見”了。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對直接觀察者的不利影響會放大。

      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信任者的信任水平、信任者對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被信任者的實際可信性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這說明在人際信任中存在一種自我實現(xiàn)預期,即如果你認為對方是不可信的,對方將真的表現(xiàn)出較低的可信性水平。對此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如果信任者表現(xiàn)出較低的信任水平,被信任者可能以不可信行為來懲罰信任者。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會懲罰不道德的個體,哪怕懲罰是只有代價而無收益的(如Boyd,Gintis, & Bowles, 2010)。在信任博弈中,被信任者的低可信性會降低信任者的收益,因而能夠被作為一種懲罰手段。第二,信任者的低信任水平提供了被信任者正當化自身的不可信行為的機會。研究者發(fā)現(xiàn),如果人們有機會正當化自身的不道德行為,就能夠在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同時維持道德自我(Shalvi et al., 2011)。信任者的低信任水平能夠提供這樣的正當化機會。由于信任與可信性是一對概念,相伴而生,自我實現(xiàn)預期就反映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悖論: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人們不會輕易信任他人,但這種不信任又會使得對方表現(xiàn)的不可信,并不斷惡性循環(huán)。在理論上,人際交往無法靠自身的力量克服這一悖論并將導致系統(tǒng)崩潰。在真實社會中,外部力量是克服該悖論的核心,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建立可靠的信任保障機制(劉國芳, 林崇德, 2013),尤其是制度信任,制度信任與人際信任能夠相互促進。

      綜上,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喜憂參半。喜的是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對間接觀察者的影響會逐漸減弱,憂的是其會破壞直接觀察者的信任,而由于媒體的發(fā)達,人們可能成為所有事件的“直接觀察者”。我們認為,第一,國家應加強信任保障機制建設,完善社會征信系統(tǒng),增強制度信任;第二,合理引導媒體宣傳,不過分渲染、宣揚負性事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第三,加強科學研究,揭示社會信任重建與修復的關(guān)鍵機制。

      5 結(jié)論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1)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會破壞直接觀察者的信任水平;(2)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對間接觀察者的信任的影響會逐漸消退;(3)第三者的不可信行為降低了觀察者對自身交往對象可信性的預期和對方的實際可信性。

      劉國芳, 林崇德.(2013). 構(gòu)建信任指數(shù) 建設和諧社會.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 25–32.

      劉國芳, 辛自強.(2011). 間接互惠中的聲譽機制: 印象、名聲、標簽及其傳遞. 心理科學進展, 19(2), 233–242.

      “錢財身外之物,你們留給黃梁村。那些黑驢是他們由山東蓬萊買來的良種,仙!春夏吃山上的紅豆草紫苜蓿,秋冬吃小麥稈高粱秸,髓豐肉香,筋強體壯,一頭也值幾百兩銀子,你們不見得就吃了多少虧。一人一頭,牽著走吧!世上本無萬花谷,無須雪夜問津渡。桃花源中千般好,無緣何必來相促。黑驢吃了好幾天的草料,都是飽的。你們出山之后向南走,過了淮河,就是江南,你們怕長安有事,江南總還是平安的,江南不行,就往六詔去吧,只是現(xiàn)在六詔也未見得安寧?!崩习迥镆贿呎f,一邊由柱上取下銅鑰,推門向后院走去。

      辛自強, 劉國芳.(2012). 文化進化的實驗與非實驗研究方法.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 5–13.

      Berg, J., Dickhaut, J., & McCabe, K.(1995). Trust, reciprocity, and social history.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0(1), 122–142.

      Bicchieri, C., Xiao, E., & Muldoon, R.(2011). Trustworthiness is a social norm, but trusting is not. Politics, Philosophy & Economics, 10(2),170–187.

      Boyd, R., Gintis, H., & Bowles, S.(2010). Coordinated punishment of defectors sustains cooperation and can proliferate when rare. Science,328(5978), 617–620.

      Charness, G., Du, N. H., & Yang, C. L.(2011).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reputations in an investment game.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72(2), 361–375.

      Cialdini, R. B., Reno, R. R., & Kallgren, C. A.(1990). 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 Recycling the concept of norms to reduce littering in public pla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6),1015–1026.

      Dreber, A., Ellingsen, T., Johannesson, M., & Rand, D. G.(2013). Do people care about social context? Framing effects in dictator games.Experimental Economics, 16(3), 349–371.

      Gino, F., Ayal, S., & Ariely, D.(2009). Contag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unethical behavi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3), 393–398.

      Gino, F., Gu, J., & Zhong, C. B.(2009). Contagion or restitution? When bad apples can motivate ethical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6), 1299–1302.

      King-Casas, B., Tomlin, D., Anen, C., Camerer, C. F., Quartz, S. R., &Montague, P. R.(2005). Getting to know you: Reputation and trust in a two-person economic exchange. Science, 308(5718), 78–83.

      Liu, G. F., Xin, Z. Q., & Lin, C. D.(2014). Lax decision criteria lead to negativity bias: Evidence from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Psychological Reports, 114(3), 896–912.

      Mann, H., Garcia-Rada, X., Houser, D., & Ariely, D.(2014). 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Exploring social transmission of lying behavior. PLoS ONE,9(10), e109591.

      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3),709–734.

      Mazar, N., Amir, O., & Ariely, D.(2008). The dishonesty of honest people:A theory of self-concept mainten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5(6), 633–644.

      Mesoudi, A.(2007). Using the methods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to study cultural ev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1(2), 35–58.

      Shalvi, S., Dana, J., Handgraaf, M. J. J., & De Dreu, C. K. W.(2011).Justified ethicality: Observing desired counterfactuals modifies ethical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5(2), 181–190.

      Tversky, A., & Kahneman, D.(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85(4157), 1124–1131.

      Whitehead, L. A.(1983). Domino “chain re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1(2), 182.

      Wu, S., Sun, J. Q., Cai, W., & Jin, S. H.(2014). The bad apple effect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in public-goods dilemmas: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4(3),866–879.

      The Bad Apple Effect i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ts Transmission

      LIU Guofang1, XIN Ziqiang2, LIN Chongde3
      (1 College of Politics,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2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3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Bad apple effect means that individuals would turn to be unethical after observing another’s unethical behaviors such as cheating.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third party’s untrustworthy behavior would inhibit observer’s trust and how profound this effect would be to affect the behavior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hand observers. To investigate these questions, this study designed a trust game with transmission chain. It was revealed that participants’ trust toward their own partners was inhibited by observing the third party’s untrustworthy behavior. Trustors who observed the third party’s untrustworthy behavior expected their own partners as less trustworthy, and this expect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al trustworthiness of their partners.Fortunately, the bad apple effect in interpersonal trust diminish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trust games. Trust level of participants,especially which of participants who observed the third party’s untrustworthy behaviors, restored gradually.

      trust, trustworthiness, bad apple effect, transmission chain.

      B849

      2017–3–2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6CSH013)。

      林崇德,E-mail: linchongde@263.net。

      猜你喜歡
      可信性第三者觀察者
      觀察者
      揚子江(2024年3期)2024-05-10 06:59:24
      可變情報板發(fā)布內(nèi)容可信性檢測系統(tǒng)探究
      基于可信性的鍋爐安全質(zhì)量綜合評價研究
      在區(qū)間上取值的模糊變量的可信性分布
      冷靜而又理性的觀察者——德國華人作家劉瑛訪談
      Five golden rules for meeting management
      把婚姻逼上絕境的,絕不是第三者
      海峽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45
      第三者
      誰才是第三者
      小說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9
      觀察者模式在Java 事件處理中的應用研究*
      微處理機(2013年4期)2013-07-20 09:40:34
      竹溪县| 浦北县| 通化县| 阿坝县| 开江县| 万山特区| 斗六市| 盐边县| 长乐市| 博白县| 蕉岭县| 会理县| 闻喜县| 河津市| 西充县| 同心县| 郴州市| 县级市| 来安县| 济源市| 淅川县| 宁阳县| 衡山县| 集贤县| 鹰潭市| 宜昌市| 克东县| 高阳县| 中阳县| 浙江省| 三江| 河西区| 胶南市| 惠安县| 虎林市| 石狮市| 岳阳市| 澄迈县| 肇源县| 玉门市|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