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作家們喜歡并欣賞梨花,歌詠梨花的作品也很多。中國人認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來比喻美人,歌頌其潔白。也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在日本古典文學中,正如清少納言所講,日本人認為梨花掃興,甚至用來形容丑女人的臉。但是,清少納言閱讀白居易的《長恨歌》之后,改變了以往的即成認識,認為梨花很好,是別的花木所不能比擬的。這表明通過引進外來文化,在吸收消化的過程中獲得了美的新發(fā)現(xiàn)。在漢語中,忌諱“梨”字,是因為與“離”諧音。在日語中,忌諱“梨”,是因為與“無”的發(fā)音“nasi”諧音。在這一點上,中日兩國有相似之處,其特點是信仰語言的靈力,即是避諱某種語言,也就擺脫了某種不祥的遭遇。
關鍵詞:梨花;中國古典文學;日本古典文學;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陳永岐(1964-),男,遼寧沈陽人,東北大學講師,主要從事日本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01
引言:
梨花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是潔白、美麗的象征。吟詠梨花的詩作頗多。但是在日本古典文學中吟詠梨花的詩作比較少。從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來看,對于梨花持有消極的態(tài)度。
本稿通過分析中日古典文學作品中有關梨花的描寫,目的在于探究古代中日對于梨花審美的差異以及其原因。
一、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梨花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梨花”的作品不勝枚舉。例如白居易(772-846,中唐詩人)的詩歌《長恨歌》中寫道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美顏如玉,淚花閃閃,正如雨落梨花,這里梨花帶雨描寫的是楊貴妃美麗的臉龐。自始梨花開始用于描寫美人的臉。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的《送武判官歸京》寫道:”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痹谶@里把雪比喻成“梨花”,雪落枝頭,猶如梨花綻放,壯觀美麗,雖是詠雪,亦贊梨花。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的“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庇谩把┮昏尽焙芎玫刈プ×死婊ㄊ㈤_枝頭的特征。黃庭堅(1045-1106,北宋詩人)的“壓沙寺后千株雪,長樂坊前十里香。寄語春風莫吹盡,夜深留與雪爭光?!庇谩扒е暄?、“夜深留與雪爭光”來描寫梨花,實在是美不勝收。杜牧(803-853晚唐詩人)的《鷺鷥》詠道:“雪衣雪發(fā)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痹谶@首詩中,杜牧把驚飛的鷺鷥,比喻成晚風中散落的梨花,表現(xiàn)了其豐富的想象力。韓愈(768-824,唐代詩人)的《聞梨花發(fā)贈劉師命》“桃溪惆悵不能過,紅艷紛紛落地多。聞道郭西千樹雪,欲將君去醉如何?!痹谧髡叩难壑校婊ㄈ缪嵃?,沁人心肺。
朱淑真(約1135-約1180,南宋女詞人)《生查子》詞中的“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虞美人》詞中的“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狈从沉讼Т旱那楦?。
二、日本古典文學中的梨花
談到梨花,自然也會想起梨樹的果實“梨”。在日語中,梨的發(fā)音是“nasi”[1],與日語中形容詞“無”的發(fā)音“nasi”一樣,所以令人忌諱。在住宅的周圍忌諱種植梨樹,用“有実”代替梨,讀作“arinomi”。但是,相反在日本有時也利用“無”的意思,在造房子的時候,為了將來家中財產不被偷盜,使用梨木建材,寓意“無物可偷”。還在鬼門(東北)方向種植梨樹,寓意“無鬼門”。
梨園在漢語中是戲院或戲曲界的別稱,在日本梨園表示歌舞伎界,來源于唐玄宗在梨園教宮女演習舞蹈的故事?!袄婊ㄒ恢Υ簬в辍庇脕硇稳菝廊撕瑴I,這是來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影響。
在日本最早的詩歌集《萬葉集》第十卷第2188、2199首和歌中寫道用秋天變了色的梨樹葉裝飾頭發(fā),沒有歌詠梨花的和歌。
在日本最早的隨筆集《枕草子》的第35段“樹木的花”一段中,清少納言寫道“梨花是很掃興的東西,近在眼前,平常也沒有把它附在信里寄去的,所以人家看見有些沒有一點嫵媚的顏面,便拿這花相比,的確是從花葉的顏色來說,是沒有趣味的。”由此可見,在日本古代,梨花是令人掃興的東西,寄信的時候一般配上時令花卉一同送去,但是沒有人使用梨花。甚至用來形容丑女人的臉。但是,清少納言讀過白居易的《長恨歌》的“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之后,仔細觀察梨花,認為花瓣的顏色有趣,是別的花木所不能比擬的很好的花。這表明通過引進外來文化,在吸收消化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審美發(fā)現(xiàn)。
結語: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作家們非常喜歡并欣賞梨花,歌詠梨花的作品也不勝枚舉。中國人認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來比喻美人,歌頌其潔白。也有人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
在日本古典文學中,正如清少納言所講,日本人認為梨花掃興,甚至用來形容丑女人的臉。但是,清少納言閱讀白居易的《長恨歌》的“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之后,改變了即成認識,認為梨花是很好的花,是別的花木所不能比擬的。這表明通過引進外來文化,在吸收消化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審美。
在漢語中,“梨”與“離”諧音,也是令人忌諱,梨的古名叫甘棠,快果,玉乳,玉露,蜜父。忌諱二人吃一個梨,寓意“分離”。在日語中,梨的發(fā)音是“nasi”,與形容詞“無”的發(fā)音“nasi”一樣,所以令人忌諱。在這一點上,中日兩國有相似之處,其特點是信仰語言的靈力,即是避諱某種語言,也就擺脫了某種不祥的遭遇。在漢語中擺脫了“分離”,在日語中擺脫了“無”。
注釋:
[1]引號中為日語羅馬字標音,下同。
參考文獻:
[1]蘅塘退士編選,吳兆基注譯.唐詩三百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