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摘 要】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中占很大比例,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等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閱讀背誦必不可少,但往往就是過多的要求學生背誦記憶,反而讓他們對古詩詞失去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不產(chǎn)生抵抗情緒并有效學習呢?本文就將淺談古詩文教學改進工作。
【關(guān)鍵詞】理解記憶 深刻領悟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108
小學生的知識面不廣,對文言文以及詩詞的理解能力不夠,他們的學習水平和對于學習的探究能力都只停留在最初級的階段,就古詩詞學習方面,嚴重缺乏字、詞、句的積累。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一來就拿著古詩文讓學生朗讀并背誦,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并不算難,但是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這的確超越了小學生的能力范圍。那么作為老師必須要認識到不能用這樣機械的教育方法,時代在前進,教育在革新,因此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法!
一、理解記憶,引導為輔
眾所周知,古文詩詞一大難點就在于對字詞的理解,因為作者生活在古代,他們寫作用的是文言文,而現(xiàn)代人習慣用白話文,那么要學習古文,就必須要先掌握了解那些字詞的古意。在開始一篇古文或詩歌的教學之前,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老師一般會要求學生反復熟讀文章一直到朗朗上口的程度。但是老師們卻往往忽略了一個很關(guān)鍵的問題,那就是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學生是否愿意去反復讀記?所以在此提出“理解記憶,引導為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首先對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者有充分地了解,引起他們對文章內(nèi)容中提及的時代或者風俗文化等的好奇和興趣,這個時候老師再讓學生們?nèi)L試讀這篇文章,遇到生詞難詞,老師再進行講解,告訴他們這個詞古意與今意的區(qū)別。這樣在學生對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文章內(nèi)容中的字詞都有一定掌握的情況下,他們學習起來就不會太吃力,并且也有一定的興趣想要進一步的學習了解。下面以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為例:
首先,以講故事的形式向?qū)W生們介紹賀知章是個什么樣的詩人以及在古時候游子在外年老回鄉(xiāng)這樣的一些事咧,這樣利用小學生的心理喜好,不僅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也能擴展他們的知識面,為接下來講解這首詩歌做好鋪墊。
其次,在學生讀一遍詩歌之后,選出一些較難理解的字詞講解。如“少小”,“老大”,“鬢毛”,“衰”等,首先讓學生們自己發(fā)揮想象,猜想這些詞的意思,再聯(lián)系全詩,分析整首詩歌的大概內(nèi)容。老師在學生們有不懂的地方可稍作提示。
最后,在文本內(nèi)容基本掌握的情況下,分析詩人情感,讓學生站在詩人立場上,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相見不相識”的情況?為什么會被“笑問客從何處來”?此時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
在以上三個步驟之后,相信學生們對文章基本內(nèi)容以及詩人情感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詩人為什么會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以怎樣的情感進行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之后又有怎樣的心理感想等等。
二、結(jié)合實際發(fā)揮想象
大量的文言文或詩詞中都會出現(xiàn)描寫的內(nèi)容,如人物對話,動作,肖像神態(tài),又或者對景物的描寫,寓情于景,表情達意。如山水田園,鶯歌燕舞,紅墻綠瓦等等。這些內(nèi)容字詞精美,充滿詩情畫意,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老師可在學生熟練讀完一篇文章之后,讓他們勾畫出關(guān)于描寫的內(nèi)容,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人描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然后再假設自己就是這個詩人,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詩人的內(nèi)心。以李白的《靜夜思》為例,詩歌中首先描寫了關(guān)于月光的景色,但是頷聯(lián)又提到了“霜”,可能有很多學生在這兒就有點不明白了,“月光”和“霜”有什么聯(lián)系?那么這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們布置一個任務,就是在放學回家之后,讓學生們晚上去仔細觀察一下月光是什么樣的,第二天回學校之后可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月光和霜是否有一定聯(lián)系呢?并且詩人在此以霜來比作月光,又有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詩人看見明月就會想到故鄉(xiāng)?這樣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帶動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有過這樣親身實踐之后,學生們對于本篇詩歌的記憶也更加深刻。
三、探求意蘊,感受作者的人生哲學
我國歷史深遠,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大量佳文被人傳頌,從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這些都是先人們的智慧結(jié)晶,里面蘊含了他們當時的思想情感以及他們的人生哲理,流傳到現(xiàn)在讓我們學習,這是極大的榮幸。那么作為晚輩,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對待,用心體會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感悟,學習他們的人生哲學觀,達到思想共鳴。比如于謙的《石灰吟》一文,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歌以石灰做比喻,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描寫了開采石灰的艱難,要經(jīng)歷過千萬次的錘擊開鑿才能開采出石灰,當然這里并不真的是千次萬次,詩人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后兩句“清白”一詞表面是指石灰的顏色,而實際上卻是詩人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又再如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作者移情于物,描寫落花雖然停止了生命,但是它會化作春泥,保護并滋養(yǎng)新的花枝,從而得以生命的延續(xù),體現(xiàn)出自己的生命價值。詩人離開京都,心中離愁之感揮之不去,仍然想要為國為民盡自己的最后一分心力,整首詩歌中詩人的離別愁緒與回歸故里的喜悅之感交織在一起,是詩人當時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
這兩個例子中所提到的詩人表達的情感,也都還會發(fā)生在很多現(xiàn)代人的身上。我們?nèi)缃駥W習古文詩詞,并非只是單純的要求學生像完成任務似的去記住里面字詞的意思,把文章背誦下來就算完事了,而真正要學習的是先人們的思想覺悟,是他們正確的、有積極意義的觀點。因此老師在教學時,在以上提到的兩大點都基本沒問題的情況下一定要要求學生反復熟讀詩歌,用心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觀點,學習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念。
四、結(jié)束語
以上三個方法由淺入深,老師按照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教學,首先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再深入學習,最后領悟作者深刻思想,相信長久下去學生們在古文詩歌方面的學習能力必然能有所提高。但是這些都還只是老師單方面的努力,想要取得最終成果,必須還得依靠學生們的積極配合,只有學生們自己愿意主動地去學習,接受新知識,不抵抗不抱怨,抱著求學的態(tài)度對待學校老師,對待課本內(nèi)容,他們才能真正的學到知識,才能真正地提高自身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