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榮
摘要:薩義德的東方學歷來有三種含義,即學科含義、思維方式含義、話語含義。這樣的含義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同時他也是有階段性的一個變化過程。西方對東方的幻想造就了很多的想象的思維方式,在發(fā)現(xiàn)的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西方的思維方式進行了不斷地改變:想象視野的出現(xiàn)、對東方的圖式化解讀以及最終造成的文本性態(tài)度。前兩種含義的相互交織,成就了東方學的話語體系。本論文的內容在于舉例說明這三種含義復雜的變動過程,這也是《東方學》的核心。
關鍵詞:薩義德;東方學;變動過程
從古希臘時期開始,發(fā)生最初的希波戰(zhàn)爭中就曾提及到波斯,雅典戲劇埃斯庫羅斯的《波斯人》中,取材于歷史事件希波戰(zhàn)爭。盡管年輕的薛西斯孔武有力,軍隊強盛卻依舊敗給了希臘,其中的緣由即西方對東方的恐懼通過神諭的方式表現(xiàn)東方的非正義、野蠻。希波戰(zhàn)爭的開創(chuàng)性在于兩種二元對立的局面:專制對抗自由、東方抵抗西方。人們通過劃分東西方認知自己周圍的世界,由此也奠定了想象的地域的局限性。對近東的劃分,始于伊斯蘭的土地與圣經(jīng)所描述的土地相近,而且與歐洲的地理位置靠近,所以被稱為近東。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出現(xiàn),西方開始踏上了開拓的征程。葡萄牙在印度群島、英國在印度等。這一時期的擴張伴有多元化的形式,冒險探索的歷程讓西方人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世界。旅游、歷史、寓言等多種模式成為探索東方的方式,成為最主要的文本。
一、東方學學科研究
東方學作為學科概念指的是研究東方事物的學者,以1312年維也納基督教公會的成立為標志。早期研究主要側重東方的百科全書式的介紹,主要代表雷蒙史華伯的《東方的復興》。這一時期規(guī)模宏大的研究也包括東方學者的盛況,因此被維克多雨果稱為 “人人都是東方學家”。后期研究在前期研究的資料富余的基礎上,側重對東方進行編年史著作的書寫,主要代表是儒勒莫爾《東方研究27年史》,對27年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做了詳細的描述,而尼斯塔夫杜加的《12至19世紀歐洲東方學史》則是對主要人物的記錄整理。除此之外,東方學家研究東方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進行語言的研究即印歐語系和閃含語系,語言作為一種變動很小的體系,被東方學者想當然的也將東方視為一個一成不變的研究對象。
到了當今東方學研究之際,東方學家的立場依舊不曾改變,東方學被當成一種類似典型經(jīng)驗的垃圾箱。這些態(tài)度中包含有種族與地域的問題,他者與本我的角度、文本與現(xiàn)實的差異等等。從東方學的學科研究來看,促進了西方對東方的認知的擴展,同時又具有其狹隘之處。前期研究打破了人們對于東方的幻想,以嘲諷、寓言的形態(tài)固化東方的形象。后期研究依舊將東方處于一個被觀看的地位,伴隨著帝國主義勢力范圍的擴大,這種研究范圍也與政治權利掛鉤,由此東方學的學科危機在所難免。
二、思維方式的形成
奧斯溫默里曾說:“人類生活在他的想象之中?!?人們生存并且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必定要與其他人相接觸,如果將自己稱為“我”,那么旁人便是“她、他或它”。就像列維斯特勞斯所說“大腦需要秩序......這些方式來實現(xiàn)?!彼倪@段話體現(xiàn)了人們做出區(qū)分的必須條件,但我們可以理解這一區(qū)分也是思維化的產(chǎn)物、帶有想象的痕跡。推此及廣,那么我們不難理解西方對東方的想象不可避免的帶有科學解釋,同時也有其合理化的成分。
人們對于空間的描述自來有之,以往的環(huán)境僅指活動的地域,到現(xiàn)實主義階段吸取唯物論的觀點,認為環(huán)境影響人物,著重強調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18世紀狄德羅的“美在關系說”認為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直到20世紀,空間取代了環(huán)境,概念也變得趨于多元化,由此產(chǎn)生了心理空間、權力空間、審美空間等多重空間研究。這里的想象的地域,可以用加斯東巴什拉的空間詩學理論進行解釋。時間上的維度有長有短,空間上的跨度有近有遠,這些反映在人的內心,就獲得了一種情感上的支援。我們將自己住的房子叫做家,把自己的國家叫做故土。事件發(fā)生很久,我們說很久很久以前,帶有懷念的意味。
西方對東方的很多態(tài)度,表明了東方是西方加以控制的一個玩偶,只是歐洲的一個戲劇舞臺。不僅如此,伴隨著帝國主義的擴張,西方對東方的想象帶有民族利益、現(xiàn)實需求等種種要素。最終,舞臺的說教性效果增強。東方學家在這樣的舞臺上操縱者演員的表演,樹立自己的道德和認識論體系。當東西勢力旗鼓相當之際或者遜色于東方時,西方學者大約采取揶揄或神諭的方式表現(xiàn)其優(yōu)越性。然而一旦東方落伍于時代,西方學者則站在一種沾沾自喜的地位任意的修訂東方,這一戲劇舞臺的說教性使得東方被東方化了,成為了東方學者專門的研究領域,而且讓一些“門外漢”的西方讀者將其作為真正的東方接受下來。
西方對于東方的觀點既有對熟悉的東西的輕蔑又有對新異事物的既興奮又害怕的態(tài)度,這個可以從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二者的淵源中窺測一二。奧斯曼帝國的遠征成為歐洲人深深地恐懼,穆罕默德所代表的伊斯蘭教被基督教理解為異端邪說。對伊斯蘭教的敵意,一方面是地緣相近的緣由,另一方面則是本體化的根源下東方學的反經(jīng)驗的獨立特點,在其封閉性的系統(tǒng)中所展現(xiàn)出的自我強化,沃爾內伯爵對伊斯蘭心存敵意,而拿破侖則將近東視為侵略法國的一個平臺。西方的野心與扮演局外人的東方形成鮮明對比。人們在不知不覺的開始接受這一圖式化模式,因為人們寧可求助于文本圖式化的權威而不愿與現(xiàn)實進行直接接觸,這是人類的共性。
三、話語體系建構
東方的以往強大在逐漸成為歷史后,西方軍事上強大的歷史背景作為支撐進行文本寫作,成為話語產(chǎn)生的物質在場或力量。西方對東方的一系列的思維方式的轉變逐漸形成了一種文本性態(tài)度,這種文本性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由西方所想象的。再加上,西方的寫作與東方的靜默之間的關系對比,最終使西方獲得了話語主導。交通和通訊的不發(fā)達導致人物對于外部事物的接觸最多的就是文本,且不說文本中的翻譯是否準確,更為重要的是否有無錯誤。東方學者從事這樣的研究由他們固化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東方,不可避免的給人們留下很多狹隘的思想。這些文本再經(jīng)過讀者的閱讀,又會影響讀者去寫作或思考本就錯誤的東西,這不能不成為塔羅牌效應。由此,東方學成為一種西方控制、重建和君臨東方的一種方式。
薩義德深受??潞蟋F(xiàn)代話語觀和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思想。薩義德將??碌睦碚搼糜谖膶W理論和批評,認為東方學不是東方學,東方不是東方的原因在于東方學的研究是西方話語權力指導下的產(chǎn)物。話語的表征和敘述的形式自行賦予東方一種落后的、非理性的文化,由此獲得其統(tǒng)治東方的權利。就如東方學所進行的文本寫作,只是一種自我想象的產(chǎn)物。東方作為一種被動性的存在,被觀看、被界定,而歐洲人則是看客,他們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審視東方,由此導致關于東方的言說或寫作全部得到了“全新的配置?!?/p>
葛蘭西的文化霸權強調一種文化不是通過消除異己的方式,而是通過融合的方式達到消滅另一種文化的目的。西方為了維護其在東方的文化霸權地位,不再使用蠻力,而是通過文化的滲透再次獲得其殖民利益。文字作為一種符號聯(lián)通讀者與作者、文學作品與文學批評之間,文字的符號功能想當然的成為一種話語,東方可以通過文學批評話語體系的建構,在保持文學的純潔性的特征時,還要強調其多元化的影響,比如政治、經(jīng)濟、倫理等等。
四、結語
東方學者通過學科研究與其固化的思維方式之間的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關系,使得西方對東方的想象促成了形象話語、文本話語以及觀念話語等多重話語體系的建構。臣屬民族的形象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發(fā)展也逐漸被東方所打破,東方也開始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重塑新的“東方學”。
參考文獻:
[1]薩義德著王宇根譯,東方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11.
[2]劉惠玲,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11,03.
[3]李燁鑫,薩義德東方學的話語觀建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8.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