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明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連的課程,如何讓生活能真實地走入品德與社會課程,凝聚著多少老師的智慧和關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體驗。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樣的“課堂”,是靈動的、美麗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情感,感悟道理。體驗式學習像生活中的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引導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通過有趣的活動親身體驗、感悟道理。在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一、給予關注,注重學生的生命成長
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感動,觸動心靈,所以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我們的品社課堂,引入生活之水,為他們搭建生活平臺,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以及網絡資源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力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易于學生接受,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
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人間自有真情在》一課時,并沒有按照教材中給出的唐山地震圖片和事例進行教學,而是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教材中1976年發(fā)生的唐山地震的內容換成學生親身體驗了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這個鮮活的教學資源。對于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對1976年唐山地震距離較遠,感情淡漠。巧用資源,選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孩子們都親身經歷了募捐活動,有體驗,有感受,易激起情感,能引發(fā)孩子們的共鳴。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一段影片、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張照片,一段感人的視頻,由總理到普通老人,由成人到兒童,由國內到國際層層滲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不讓同學們感悟到大災有大難,人間有大愛,體驗真情。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小學品德教育的空間是廣闊的,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活動,使之散發(fā)德育魅力,綻放成長足跡。
人間有大愛,體驗真情。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小學品德教育的空間是廣闊的,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活動,使之散發(fā)德育魅力,綻放成長足跡。
二、獲取經驗,提高學習實效性
在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安排了《生活中也有災難》、《當災害來臨時》、《人間自有真情在》、《災難后的思考》等章節(jié),在學生積累了一定自救自護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進行理性思考,更深一層地提高學生的自護能力。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培育對自己以及他人生命負責的意識,逐步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進一步落實了課程標準中的“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適應社會的能力。”
從以上分析不難得出,一堂生動并且有實效的品德與社會的主題教育課,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錄像、投影、錄音等電教媒體,上活品德與社會課,積極引導學生對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等方面具體而真實的感知,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規(guī)范,同時,也要重視發(fā)揮實踐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所以,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善于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多了解一些他們的生活,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份洞察力,多一份判斷力。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于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endprint